新时期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研究
摘要:高校的意识形态建设关系到高校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培育,决定着国家的未来发展和长治久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清醒看到,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面对新时代网络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冲击,做好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工作至关重要。
关键词:高校;意识形态;网络;马克思主义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一)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
马克思提出“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社会模型,上层建筑是在经济基础之上形成的,由社会的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等的总和。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功能,对于不同的社会集团和阶级,由于利益的差异,意识形态结构和倾向也会不同。
当今世界,国际形势复杂,各种思想文化深度融合、交锋,不同的意识形态的价值取向对立区别、相互融合,此消彼长。从苏联解体到东欧剧变再到香港违法“占中”以及网络抹黑中共等等,表明意识形态的渗透纷争时时刻刻都在进行着,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二)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成败
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随着网络信息化程度的增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以其信息载量大、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不受限制、互动性强等特点,得到了现代人的认可,但是信息化“双刃剑”负面化特性也逐渐凸显,影响着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随着网络功能的开发应用、公众号的产生,海量的网络信息多渠道进入人们的生活,其中不免存在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问题,影响着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以至于他们对思想政治总能提出一些道听途说的歪理邪说,这既表明他们意识形态的不明确,也说明他们受到负面网络信息影响较大。正确引导培养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将会直接影响中国的未来、党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复兴大业。
(三)加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工作
上溯到1840年,中国内忧外患,众多仁人志士苦苦寻找救国复兴的真理,在经历无数次的坎坷和失败后,实践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是引导人民解放和民族复兴的唯一科学指南。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西方政治思潮涌动、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低谷,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再次遭到质疑。此时,以邓小平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坚持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道路,坚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坚信社会主义必然会代替资本主义。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政治、经济、外交等各方面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特别是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定为我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思想,成为解决当代中国前途命运问题的科学理论指引。因此,在加强思想意识工作中,要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二、新时期,意识形态领域新情况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提供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72亿,普及率达到55.8%,超全球平均水平(51.7%)4.14%,我国已成为互联网的大国。但与网络强国相比,我国在自主创新能力、网络安全等方面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目前,我国的网络意识形态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网络意识形态呈现分化趋势,主流意识形態易受冲击;二是网络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更加隐蔽激烈;三是网络意识形态与社会公共事件的交互越来越深入。
三、新时期,高校意识形态领域主要情况
高校大学生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受外界影响大,很容易受到外来思想意识的影响。而网络负面信息的宣传内容总是以奇闻异事的为情节宣扬反动思想,这恰恰满足了高校学生的好奇心,以此转发宣扬,甚至在马克思主义课程上,围绕在手机上看到的大量负面信息,对马克思产生疑问和讨论。这对马克思主义工作者,特别是高校马克思主义教师提出了新课题。
四、新时期,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对策研究
一是将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穿于马克思主义教学科研中。习总书记指出“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首先,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纳入党建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确保高校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开展教学工作,培养高校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价值观;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品质,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新时代相结合,加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学科课程设置的意识形态属性。
二是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本质上就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与资本主义价值体系的斗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高度概括和集中体现。高校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教学研究、教学实践和校园文化中来,将教学内容与时代背景和社会事件相结合,采用课堂现场解答分析,运用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客观的揭示事件本质,矫正网络传播带来的反动意识形态观念的影响。同时加强高校阵地建设管理,通过高校微信公众号、电子展板宣传滚动播放等手段,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面宣传,营造高校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风气。
三是坚定“四个自信”,增强意识形态话语权。党的十九大指出,要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习总书记提出的“四个自信”说到底就是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最为核心的表述。
高校学生对信息网络的错误思潮、反动言论存在将信将疑甚至深信不疑,最主要原因是他们尚未形成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教师是要发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优势和教学优势,增强意识形态的话语权,从学生入学抓起,给学生讲授解读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在他们心中树立起“四个自信”,提高政治辨别力和政治定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党的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3]李彬彬,科学应对网络时代意识形态安全挑战[J].学习时报,2017-01-11(7).
备注:本论文乃内蒙古财经大学校级思政课题论文。
作者简介:关爱(1980-),女,满族,硕士研究生,内蒙古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民族理论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为民族政策。
下一篇:州气象局确定今年重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