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思想的21世纪新历险
材料和采访的经历。两本书各有所长。格林沃尔德是斯诺登事件揭秘的当事人之一,自然有近水楼台的先天优势,他拥有能让整个事件保持“鲜活”的独家资料。本书的前三分之一娓娓讲述了自己接触斯诺登的整个经过。而《斯诺登档案》的作者卢克·哈丁则是《卫报》指定的传记作者,背后有着报社集体团队的支持。虽然没有采访过斯诺登本人,但哈丁采访了很多与斯诺登共事过的人。哈丁的书中精彩描述了《卫报》发表第一篇有关斯诺登报道的时刻,故事充满了紧张刺激,既不乏新闻热情,又洋溢着公布敏感信息的兴奋。
在出版时间上,捷足先登的《斯诺登档案》2014年2月6日就出版了,堪称快手。在事件发生8个月之后,第一时间满足了人们对于事件的深度好奇。格林沃尔德的《无处隐藏》则在5月13日出版,晚了三个月。中文版自然更晚一步才面世。但是,《无处隐藏》毕竟基于作者本人的亲身经历,其内容更能够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而且其中还包含有独家的解密,即此前还没曝光的材料。
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内上演过一部名为《无处藏身》的美国电影。影片中因为军方事前安置了一个无线电跟踪器在女主角芭芭拉的车上,后来又被其儿子无意间地装到了自己的玩具上,所以母子二人总是躲不过军方的跟踪。有人可能对号入座,以为这就是《无处隐藏》书名的由来。但是,这并非格林沃尔德为作品取名“无处隐藏”的缘由。《无处隐藏》的书名取自弗兰克·丘奇令人心寒的言论。丘奇在1975年曾出任美国参议院情报特别委员会主席。他曾有过这样的表述:美国政府已经完善了“一种技术能力,让我们能够监测在空中穿梭的信息”。他还说,这种能力可随时“掉头指向美国人民,届时没有哪个美国人还会有隐私可言,一切都将受到监控:电话、电报等等通讯方式。人们将无处隐藏。”40年之后,他的话成为了不可辩驳的现实。
哈丁的《斯诺登档案》一书则以整个事件为架构,全书14章,完全依照事件进程而展开:从开始与记者接触、香港会面、策划爆料到离开香港,这部分内容与《无处隐藏》前两章内容有一定重合,占了全书大部分的篇幅,而斯诺登离开香港、抵达莫斯科以及此后的情形描述得并不多。因此,比起《无处隐藏》,哈丁这本书更适合改编成为电影剧本。
可惜,这两本书都注重于斯诺登事件中人们基本已知的来龙去脉,有种悬疑不足的感觉,只能被算作不够精彩的间谍小说。而对于斯诺登的人生成长经历和内心世界的挖掘,两本书都涉及不多。
银幕上的棱镜门与现实中的神秘机构
索尼影视率先买下格林沃尔德新书《无处隐藏》的电影版权,将邀请“007”系列影片制作人芭芭拉·布洛克利和迈克尔·威尔森制作这一新影片。斯诺登的故事是活脱脱的 “007”故事的风格:惊险纷呈的情节和传奇的人物经历,的确很适合改编为电影用作大众消费。无独有偶,著名导演奥利弗·斯通则确定将以《斯诺登档案》为蓝本拍摄电影。斯通执导过《刺杀肯尼迪》、《尼克松》、《世贸中心》、《布什》等多部政治题材影片,据闻他对于政治的兴趣十分浓厚。那么,棱镜门这样的题材太适合由他来发挥了。显然,斯诺登本人不是斯通的兴趣焦点,他将镜头投向了棱镜门背后的美国国家安全局(NSA)。
NSA是美国最神秘的机构,远比广而告之的联邦调查局(FBI)和中央情报局(CIA)神秘多了。NSA总部建筑面积15公顷,位于华盛顿以北的马里兰州米德堡,在距巴尔的摩市华盛顿公园几百米远的森林中,其规模比中央情报局总部还大,号称“神秘迷宫”。NSA是1952年根据当时美国总统杜鲁门一项秘密指令而建立的,后来成为了美国情报机构的中枢。当时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情报组的9人从当时的军事部门中独立出来,直接转为了NSA的领导机构。这个秘密指令在此后的几十年间一直保密。在冷战结束前,NSA的运作是个谜,只有极少数人知道它的存在,更少有人知道它的功用。
半个多世纪以来,NSA控制着整个美国的间谍卫星网和设在世界各地的监听站。电话、互联网、传真和卫星通讯等都属于它的监控范畴。在网络时代,NSA更是发展成为全球最强大通讯数据的监听和存储超级机构。目前,NSA是全世界雇佣数学博士、计算机博士和语言学家最多的单独机构,也是美国最神秘的情报组织。由于其过于神秘,以致美国政府的其他部门都对其鲜有所知。它的缩写NSA经常被戏称为“No Such Agen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