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工记》蕴含的美学思想对现代设计的启示
摘要:
就《考工记》中的美学思想进行归纳和提取,主要通过环境因素、社会因素及人的因素三方面探讨器物的设计构成对现代社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和合思想;礼制思想;以人为本
《考工记》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科技著作,据传西汉时《周官》(即《周礼》)缺《冬官》篇而以此补入,得以流传至今,是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书中记载了一系列的生产管理和营建制度,内容涉及先秦时代的制车、兵器、礼器、钟馨、练染、建筑、水利等。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思想观念,《考工记》在工艺美术史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考工记》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文关怀
《考工记》开篇讲到,“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智慧的人创造器物,心灵手巧的人循其法式,守此职业世代相传。叫做工,百工制作的器物,都是圣人的创造。这里作者把器物制作看做是神圣的,把创造这些器物的人们尊为圣人。体现了对于手工业制作者的尊重,在把人分为三六九等的等级社会中,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尊重是难能可贵的。
在《弓人为弓》篇,“凡为弓,各因其君之躬,志卢血气,丰肉而短,宽缓以荼。若是者为之危弓,危弓为之安矢,骨直以立,忿埶以奔。若是者为之安弓,安弓为之危矢,其人安,其弓安,其矢安,则莫能以速中,且不深。其人危,其弓危,其矢危,则莫能以愿中。”凡制作弓,各因使用者的形貌性情而定。胖而矮,性情宽舒而举动徐缓,这样的人要为他制作劲疾的弓,劲疾的弓配以柔缓的箭。刚毅而敏捷,暴躁而迅疾,这样的人要为他制作柔缓的弓,柔缓的弓配以劲疾的箭。如果人的性情柔缓,他的弓也柔缓,箭也柔缓,(射出的箭)就不能迅速中的,而且不能深入。如果人的性情急躁,他的弓也劲疾,箭也劲疾,(射出的箭)就不能谨慎命中。对于弓箭的制作使用,作者没有按照统一的规格进行制作,而是认为不同体质、性情的人配置的弓箭也有所差异。弓箭最大限度的发挥功用,除了弓箭本身,还有人的因素,体现了人与物的合理搭配,弓的制作围绕人来进行。
又如,在《庐人为庐器》篇,“凡兵无过三其身,过三其身,弗能用也,而无已,又以害人”,凡兵器的长度不要超过人的身高的三倍,超过人的身高的三倍,不只是不能使用,还会危害拿兵器的人。与之相似的论述还有很多,不再赘述。这些都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和细微的关怀,从使用者便利的角度,最大限度的满足人的需求。
二、和合思想
在全文第一段,“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然而不良,则不时,不得地气也”,是全文的核心的造物观。制作物品讲究天时、地利、材美、工巧的“和合”,如果制作不够精良,是因为天时、地气没有配合得当,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于物品的制作讲究人与自然的相互配合,讲究材料与工艺的精湛,其目的是做出优良的产品。人与自然因素,缺一不可。这固然是受制于先秦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但“和”的思想观念却对后世影响深远。“斩三材必以其时,三材既具,巧者和之”(《轮人为轮》篇)、“量其力,有三均,均者三,谓之九和”(《弓人为弓》篇)。这些折射出先秦时代的美学思想,注重审美感觉在审美心理中的作用,它强调感觉的和谐,要求通过物我相合,使审美主体与客体达到内在的平衡,进而使人的感官之美符合道德伦理的善,反对感官至上对道德理性的冲击。这些观点奠定了中国美学以和为美的特征。在以和为美的思想体系下,通过环境、人、物的有机组合,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这也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精髓。《辀人为辀》篇有叙述,“轸之方也,以象地也;盖之圜也,以象天也;轮辐三十,以象日月也;盖弓二十有八,以象星也”,轸的方形,以象征地;盖的圆形,以象征天。轮辐三十根,以象征日月。盖弓二十八根,以象征二十八宿。人们对于器物的制作,不仅仅是为了其使用价值,同时也赋予其象征意义。车子不仅供人来使用,同时车的不同部位也对应日月星辰,把车子的制作通过宇宙的运动规律联系起来,虽然认识上是形而上的,但却达到人与天与物的自然统一。
三、礼为核心
人的尊卑有严格划分的等级社会,除了在体制上约束人的行为,在器物的制作上,尤其一些器物的尺度制作,体现了社会的等级制度,在《弓人为弓》篇,“为天子之弓,合九而成规。为诸侯之弓,合七而成规。大夫之弓,合五而成规。士之弓,合三而成规。弓长六尺有六寸,谓之上制,上士服之;弓长六尺有三寸,谓之中制,中士服之;弓长六尺,谓之下制,下士服之”,这里主要通过佩带弓箭的尺度来体现社会地位的尊卑,通过九、七、五、三等数字体现身份和规格,数字这里被赋予了象征意义。
四、虚实相生
《梓人为笋虡》篇,“宗庙之事,脂者膏者以为牲,臝者、羽者、鳞者以为笋虡,外骨、内骨,却行、纡行、以脰鸣者、以注鸣者、以旁鸣者、以翼鸣者、以股鸣者、以胸鸣者,谓之小虫之属,以为雕琢……”宗庙祭祀,用脂类、膏类的兽为牲,用裸类、羽类、鳞类的兽的形象作为笋虞上的刻饰。骨长在外的,骨长在内的,倒行的,侧行的,连贯而行的,纡曲而行的,用脖子发声的,用嘴发声的,用翅膀发声的,用腿部发声的,用胸部发声的,这些都叫做小虫类,用它们的形象作为(祭器上的)雕琢。
这里讲了乐器的制作,主要通过各种动物的形象进行乐器部件的制作和音乐演奏的声音进行联想,形成通感。宗白华先生认为这里启发了虚和实的问题。钟和磬的声音本来已经可以引起美感,但是这位古代的工匠在制作笋虡时却不是简单地做一个架子就算了,他要把整个器具作为一个统一的形象来进行艺术设计。在鼓下面安放着虎豹等猛兽、使人听到鼓声,同时看见虎豹的形状,两方面在脑中虚构结合,就好像是虎豹在吼叫一样。这样一方面木雕的虎豹显得更有生气,而鼓声也形象化了,格外有情味,整个艺术品的感动力量就增加了一倍。在这里艺术家创造的形象是“实”,引起我们的想象是“虚”,由形象产生的意象境界就是虚实的结合。主要表现为:以虚带实,以实带虚,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一方面内部结构好,一方面外部表现好,和孔子所认为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的道德美学一脉相承。
五、方位五色
“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青与白相次也,赤与黑相次也,玄与黄相次也”,又说“杂四时五色之位以章之,谓之巧”这些正是将五方与五色结合,四时与五色结合的典范。但在《考工记》中还有五兽一说,“天下之大兽五:脂者、膏者、臝者、羽者、鳞者”与《管子·幼官》中的五兽说极类似,而这五兽分居中、东、南、西、北这五种方位中,究其原因,是因为五行体系还不完善之故。可见《考工记》对于色彩的运用,也是和时间、空间相联系的。
结合《考工记》的器物制作,对现代设计的启示可从三个角度来分析:
隐喻式设计。这种设计手法设计的作品融进了作者对设计作品独特而深刻的认识,寓情于物。对于很讲究作品形式美感的今天,隐喻的设计手法使得作品多了一层内涵,多了一些外延,从设计作品价值的长久性来看,历史证明,优秀的作品正是融进了设计者的价值观念,使得作品立意深远和值得玩味。尤其后现代设计风格的作品,我们可以从一些知名的作品中感知一二,著名设计师勒·柯布西埃的“朗香教堂”正是采用了设计师所能想象的最奇特、最具雕塑力的建筑形式:建筑主体造型如同听觉器官,在倾听神与自然的对话;黑色的钢筋混凝土屋顶如诺亚方舟;厚重的混凝土墙“光之壁”上布满大大小小多彩点窗,并通过“光的隧道”将各色光奇妙地引入室内;不同厚重的建筑形体之间刻意留出的缝隙,也使室内产生奇特的光影效果。这一切,使建筑外形和室内弥漫出一种浓厚而神秘的气氛。在郎香教堂的设计中,形、光、色、材融为了一体,一切建筑造型只为一个目的:艺术的、超凡的表现着一种精神。这种精神也正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一种观念。
人机学设计。人体工学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围绕人的生理、心理的需要设计和制作产品,虽然工业化批量生产的产品符合大多数人的需要,但还不够细微,每个人的生理和心理又有着不同的特点,社会的发展必然要求在兼顾大多数人的前提下,满足个人的个性需求。同时也包含对异于常人的残疾人的关怀及老人、儿童的关注。
仿生学设计。仿生学是研究生物系统的结构和性质以及工程技术提供新的设计思想及工作原理的科学。大自然的运行机制为我们设计制作产品提供了很多现成的样本,就像《考工记》中的乐器制作一样,优秀的仿生学设计必然对于人类生活的改善起着重大的作用。
六、结语
后工业社会时代,对于产品的设计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考工记》所描述的范畴,但很多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仍有借鉴意义。环境污染,资源消耗已经危及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满足人的需求,满足后代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同时不危害环境的设计,正是《考工记》中“天人合一”精神的在现代社会的体现,完成这样的设计对于设计师来说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陈伯告.礼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3]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1
[4]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5]闻人军.考工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作者单位:江苏商贸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