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容创新
摘 要: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向是“以人为本”、“以生为主体”,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作为以理论知识为依据,以实践性的主体活动为形式的教学过程,更应当体现这一教育理念,并与时俱进,在实践教学内容中增加核心价值教育、生命教育、交往教育和“红船精神”教育来实现教学内容的创新,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踐教学赋予鲜活的生活内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容;创新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5)-11-0060-02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各种实践活动的教学过程,强调在实践中实现知行合一,其教育教学的内容应当与时俱进,体现时代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这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本是题中之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各族人民在价值问题上的“最大公约数”,更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生动教材。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正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以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的最大体现。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内容上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体系,主要包括心理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职业素质教育五大方面。这五大内容涉及受教育者素质的方方面面,但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出的“三个倡导”中,有些关乎理想价值、个人生存意义、交往方式的内容却被无形之中淡化、遗落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突出社会化教育,进一步提高其教学的亲和力和实效性,就应当在全面进行以上五个基本教育的基础上,增添以下新的内容。
一、核心价值观教育
人们最早关注核心价值是从那些品格教育者开始的,品格教育者的代言人托马斯·里克纳认为核心价值肯定的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意义和尊严,在促进个人和群体向善的发展中保护了人类的权利,这将在所有的文明中传承。大多数的品格教育学者对于“核心”也只是表达了“基本”的意思。其实,核心的道德价值就是根植于人的现实生活,并作为共同的社会生活实践的反映,为人们指引基本道德取向,建立价值坐标,且代表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的价值。它着眼于普通生活,因为能让人们从共同生活中迅速抓到问题的实质。人生活在交往中、生活在社会关系中,需要核心价值为其提供共通的价值共识来面对不断丰富的、个性的生活环境。那么,这一艰巨的任务就落到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肩上,为了使受教育者接受和内化基本的道德知识和能力,他们必须赋予其核心的道德价值。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十七大、十七届六中全会,都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十八大又提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还尤其关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辩证统一。尽管我国高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课改的教材中,但是核心价值的教育相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并没有编订一系列的教材,更未形成一个相对完善而系统的关于核心价值教育的内容体系。因此,现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就应形成一个完整的核心价值教育体系。一方面,需要从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中汲取精华,诸如社会理想的“小康大同”;为政治国的民本思想。另一方面,其他国家的道德资源、文化资源也是我们可借鉴和学习的。这样,以人的基本生存和社会的发展为旨归才能寻求和实现核心价值。
二、生命观教育
生命观是人对生命问题的基本观点与基本看法。对于生命的关怀和照顾,既具有形而上的信仰终极关怀,又具有形而下的生存意义。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就是指导他们在认识人的生命、人的价值的基础上,引导其养成关爱情怀,追求终极信仰,最终学会过一种美好、和谐的现代文明生活。当今大学生面临来自社会、学校、家庭和同辈群体的压力,出现了错综复杂的学业问题、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等,由于在一时间陷入空前的迷茫期,而又找不到有效缓解压力的途径,这种情况下极容易迷失人生的方向采取极端的方式发泄。因而,虐待和残害动物,把其作为发泄对象;在遭受人生挫折无法承受时对自己实施自虐甚至是结束生命;与他人交往产生隔阂后发生怨恨的残杀悲剧,所有这些,都昭示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增加生命教育的迫切性已经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关键在于提高人们对生命存在和生命价值的认识。正确地看待生命的现象,才能尊重和珍爱生命;透彻地体认生命的价值,才能敬畏生命;积极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才能从容面对逆境,保持旺盛的生命意识。生命教育是“学会生存与关心的教育”,它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形成健全的生命意识,促使其养成良好的珍惜一切生命的行为能力。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要把从生命本体出发探求生命的教育同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崇高理想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具体的生命教育内容包括:生命规律教育,认识出生到死亡的自然规律,了解生命科学,只有抱有爱和尊重的态度才能产生神圣的生命责任感;生命价值教育,重点是对人性回归的呼唤与人文精神的培养,使学生处理好我与自身、我与他人、我与自然、我与社会的关系,学会自爱与关爱,实现人生价值。
三、交往观教育
交往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它对人与社会的发展作用广泛。对于社会,交往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基础。对于个人,交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与互动的条件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也在交往的构建中不断进步,经济扩张,信息联网都为交往意识和交往能力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诸如市场经济既带来新的经济发展机遇又容易使人重利轻义,产生个人本位意识;网络技术的迅猛普及会使相当一部分人选择逃离现实生活社交的苦恼,而在虚拟世界中找寻慰籍,这些都将导致人与人的交往异化,导致人们产生社交心理问题。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思想单纯,缺乏社会经验,看待人际关系又过于理想化,往往会忽视交往安全问题。譬如学生中以乡情为纽带的“同乡会”本是互相帮助、其乐融融的小团体,有时候也会因为从众心里而带来隐患,发生矛盾时极易引发群体性事件;又如网络空间成为大学生交往的新时尚,有的学生在这虚拟的世界中沉迷,荒废了学业,浪费了时间与金钱,甚至身心受到创伤;再如我国高校教育的国际化趋势,使得高校与国外的交流日益密切且频繁,对外交往中大学生代表着国家的形象,交往不当则会对自己带来伤害,乃至给国家利益造成损害。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应对这一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将交往教育纳入教学内容中。交往教育涉及三个层面,一是交往观念教育,是让学生在正确理解人际交往内涵的基础上,形成科学合理的交往需要和动机,树立平等、真诚、互助的交往观念。二是交往方式教育,是帮助学生选择和确立良好的交往方式,善于通过角色互换,真诚理解和开朗表达他人和自己的思想情感,并适时针对交往情境而随机应变,最终实现既能够维护自己交往的自主性,又能够与他人维持融洽关系的和谐交往。三是交往能力教育,包括交往的认知能力、沟通能力和控制能力的教育。认知能力即是认识自我、他人、自我与他人关系的能力;沟通能力则是借助交往的各种媒介,恰当地表达情绪和情感,增进各层次人际关系的能力;控制能力要求面对复杂多变的交往情境,及时调整和控制自己、他人情绪和行为的能力。
四、“红船精神”教育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体代表大会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胜利闭幕,这条游船因此被称作红船。它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大事变,象征了中国革命的源头,必将永载中国革命的史册。“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也是‘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这是“红船精神”的内涵论述。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更应该把“红船精神”内涵与实质,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理想信念、自主创新教育结合起来,实现实践教学的现实意义。具体实现路径有:第一,把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采用的体验式教学,应多组织学生观看纪念党诞生的专题纪录片,激发出学生艰苦奋斗和攻坚克难的志气,进而形成对创业的理性认知;利用实践教学采用的践行式教学,开展创业活动竞赛,在营造和感受创业环境的同时,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创业意识和能力。第二,把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与理想观念教育相结合。通过实地调研形式,组织学生到贫困、落后地区,进行社会义务服务,包括为失学儿童和留守老人献爱心活动等。这样,学生在真切地感受艰苦地区人民的疾苦和困难,才能树立艰苦奋斗、顽强进取、扎根基层的意志信念。第三,把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与“三观”教育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组织学生以班级、院级、校级形式安排公益劳动、举行“无私奉献”为主题的演讲活动,还需邀请全国道德楷模、劳动模范来校讲座,鼓励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引导学生树立奉献、进取的人生价值观。综上,“红船精神”作为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是时代精神的重要体现,要始终贯穿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过程,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以此帮助其认识和改造现实世界。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N].光明日报,2015.06.21.
[2] 杜向民.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生活化[J].思想教育研究,2010(6).
[3] 陈宗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