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教育思想对德育的影响研究
摘 要:荀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影响深远。本文试图从荀子的“天人相分”“性本恶”“教育环境论”的教育思想角度分析对道德教育的积极影响,并阐述当代德育建设工作可借鉴的诸多价值。
关键词:荀子;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积极影响
荀子,我国先秦时期杰出思想家的代表。他的一生主要从事教育活动和学术活动,在教育实践中提出了许多深刻而充满智慧的教育思想。他的教育思想既带着鲜明的批判性,又继承和改造先秦诸子百家教育思想,使他的封建社会教育思想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进步性。直到今天,荀子教育思想的优秀部分对当代建设德育工作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利于公众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
一、荀子“天人相分”的教育思想与德育
先秦时期的哲学中心主张“天人合一”,按现在的哲学观点属于唯心主义;而荀子提出“天人相分”的超前理论,实际属于当时的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分水岭了。“天”,荀子理解为自然界或者自然,认为其变化有自己的规律,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虽然如此,但荀子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他认为,“天”的恩赐,加上自身的“用之”,利用自然规律和各种自然条件去改造自然,创造条件,发挥人的主动能动性,才能“人定胜天”(《天论》)。
荀子进步的自然观对我们现当代道德教育建设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首先就是号召广大公众培养一种环境友好观,人们虽然可以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但是“天”的变化不为人的好恶意识为转移,要利用好自然规律才能为人们服务。同时,如果人要想要达到自身的宏大目标,并取得成功,天时、地利以及人和这几个条件是不可少的。这些理论要求学校为学习者树立一种健康的自然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为学习者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鼓励学习者在奋斗成长过程全方面发展,发展全面素质。
二、荀子“性本恶”的教育思想与德育
“性本恶”的人性论是荀子的另一个基础教育思想理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性恶》)荀子提出的“性伪之分”,认为“性”,就是从出生起就带着的原始质朴的自然属性;“伪”,认为人出生后通过后天学习、接受教化可以塑造品德。这种先验论的唯心主义观点中包含着朴素的唯物主义因素,认为人性是可以改变的[ 1 ]。在荀子的人性论中,阐述了“性伪分”“性伪合”之间的联系与对立。“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礼论》)“伪”就是对“性”的加工改造,如果没有这种内化改造,“性”就不能达到完善升华。
荀子提出要变“恶”为“善”,改造完善自身,接受教育、教化是最重要的途径和方法。荀子用“性本恶”的观点来证明人需要学习“礼义”“为善”,说明人接受教育学习的必要性。“性本恶”的论点肯定了人们接受教育,接受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说明教育、学习在改造人性中的作用。我国现在大力普及人们受教育的广度,推广全国德育工作,致力于提高国人的全体素质,我们的社会才会一天天的进步、和谐。荀子《太略》中说“不富无以养民情,不教无以理民性。”国家的教育与政治生活息息相关,肯定了教育在国家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把国家和教育紧密联系起来,才能抓好道德教育建设工作。
三、荀子的教育环境论与德育
荀子在他的著作中还论述了教育环境论。“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劝学》)要求人们“居必择乡,游则就士”,“得贤师就事之”,“得良友而有之”。(《性恶》)所以要“慎其所立”。同时,荀子也提出“治之经,法与刑”,既“隆礼”,也“重法”[ 2 ]。这一论点指出在社会道德教育建设过程中,要重视教育环境。
学校作为发展社会道德教育的主要平台,尤其要重视教育环境。学校为学习者创造良好环境中,首先要明确学校的规章制度,让学习者以展板、班会、学习小组等学习形式创设良好的校风、班风。开展道德教育教学课程,灌输道德知识,组织道德活动,循序渐进的促进文明规范。同时,对于校园的不正之风,不良习气,要给予适度的惩罚,引导学生“向善”。还有学习者为了自身发展,要正确的营造内在环境,与积极向上的人交朋友,向贤明的老师请教问题,不断学习和修身,学会“三省吾身”。
四、结语
荀子的教育思想深刻提出了教育的重要性,并且还有效指导了道德教育建设工作。从某种程度上说,研究荀子的教育思想,不论是对现代教学活动,还是社会管理都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需要在未来的实践中进一步挖掘、总结。这既继承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又丰富了现当代道德教育建设内容,同时发挥了其实际价值,实现了对传统优秀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术红,孔德生,周华.先秦德育心理思想及其借鉴意义.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236.
上一篇:毛泽东德育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