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血性休克及其抢救实验报告
家兔的失血性休克及其抢救
【摘要】
1. 目的:复制兔失血性休克模型;观察兔在失血性休克时的表现及循环变化;探讨失血性休克的发生机制及救治方法;了解失血性休克抢救。
2. 方法:第二章微机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第四章动物实验技术。
3. 结果:少量放血时,家兔血压及呼吸下降,但是在短时间内回升;大量放血时(45ml),血压、呼吸下降较快且自我恢复能力降低;进行输血输液等治疗措施后,大致恢复正常。
4. 结论:少量失血,机体的自身代偿作用可以使血压恢复正常;失血过多,机体会发生失代偿作用;经输血输液等治疗后,血压可恢复基本正常。
【关键词】休克;失血性休克;微循环
【 Abstract】
】1. Purpose: copy rabbit uncontrolled hemorrhagic shock model; Observe the rabbit uncontrolled hemorrhagic shock performance and circulation of change; Discusses the uncontrolled hemorrhagic shock the pathogenesis and treatment methods; Understand the rescue uncontrolled hemorrhagic shock. 2. Methods: the second chapter microcomputer biological signal acquisition and processing system, the fourth chapter animal experiment technology. 3. The result: a few bloodletting, blood pressure and breath of decline, but in a short time, rebounded, A large bloodletting (45 ml), blood pressure, respiratory decline faster and self recover capacity reduction; Intravenous treatment measures for a blood transfusion, roughly returned to normal. 4. Conclusion: a small amount of blood, the body"s own compensatory function can make blood pressure returned to normal; Excessive blood loss, the body will happen
decompensated role; The blood transfusion intravenous treatment, blood pressure may restore basic normal.
【 Key Word 】Shock; Uncontrolled hemorrhagic shock; microcirculation
1 1 实验材料
1.1 对象:家兔 2.7kg;
1.2 实验试剂:氨基甲酸乙酯,肝素,生理盐水;
1.3 实验仪器:铁架台,婴儿秤,RM6240 生物信号采集系统,手术剪 1 把,止血钳,镊子,兔手术台,注射器及针头,血管插管,动脉夹,血压换能器,输液装置,照明灯,棉线若干,纱布;
2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装置与连接:① 将压力换能器固定于铁支架上,使换能器的位置尽量与实验动物的心脏在同一水平面上。然后将换能器输入至 RM6240 生物信号采集系统一通道。②压力换能器的另一端与三通管相连。三通管的一个接头将与动脉插管相连。在将动脉插管插入左颈总动脉前,先用盛有肝素的注射器与三通管另一接头相连,旋动三通管上的开关,使动脉插管与注射器相通,推动注射器,排空动脉插管中的气体,使动脉插管内充满肝素溶液,然后关闭三通管。
2.2 仪器调试:在菜单中选择“血压”。
双击一通道,调节增益、采样参数,使基线归零,令图形位于屏幕中央,便于观察。
2.3 麻醉固定:家兔称重后,将氨基甲酸乙酯以 5ml/kg 的体重剂量 13.5ml 由兔耳缘静脉内缓慢注入,注意观察家兔的反应。待麻醉后,将家兔仰卧固定于兔手术台上,先后固定四肢及兔头。(以上步骤在做血压调节因素时已完成)
2.4 手术:剪去家兔颈部的被毛,切开颈部皮肤 5~7cm,钝性分离颈部肌肉,暴露颈部气管和血管,用玻璃分针分离两侧颈总动脉和右侧颈外静脉,各穿两线
备用。
2.5 动脉插管:在左颈总动脉的近心端夹一动脉夹,然后结扎其远心端(保留此结扎线头),在动脉夹与结扎之间一般应相距 2cm 以上。
在结扎端的下方用眼科剪作一“V”型斜口,向心脏方向插入动脉插管,用已穿好的丝线扎紧插入管尖嘴部分稍后处,并以远心端丝线将插管缚紧固定,以防插管从插入处滑出。此三通管用于连接电脑,进行血压的记录。
2.6 静脉插管:用一丝线将右侧颈外静脉远心端提起,用眼科剪在其下方做一“V”型斜口,向心脏方向插入静脉插管,用已穿好的丝线扎紧插入管尖嘴部分稍后处,并以远心端丝线将插管缚紧固定,结扎血管同时防插管从插入处滑出,静脉插管成功后立即开始输液,并将输液速度调慢。随后,对另一侧的颈总动脉进行插管,以进行抽血。
2.7 记录血压:一切准备完毕,移去动脉夹,启动记录按钮,开始记录血压曲线。
2.8 实验观察:
2.8.1 少量放血:打开右颈总动脉上的动脉夹开始放血,使血压保持在 60mmHg的水平 5min 观察血压的波动,待其血压曲线恢复正常后继续进行下一项实验。
2.8.2 大量放血:打开右颈总动脉上的动脉夹开始放血,使血压保持在 40mmHg的水平 10min 观察血压的波动。
2.8.3 失血性休克的抢救:将注射器内的血液沿右右侧颈外静脉的导管重新输回入家兔体内,输血后观察家兔血压的波动。再输入生理盐水 60 滴/min,进行抢救,直至血压指标恢复正常。
3 3 实验结果
3.1 实验图像:
图 1 正常时家兔平均动脉压为 90mmHg,放血 10ml 后血压稍下降后再回升
图 2 打开右颈总动脉上的动脉夹开始放血,使血压保持在 60mmHg 的水平;再放血,使血压保持在 40mmHg 的水平
图 3 放血前,家兔的血压平均是 90mmHg,当放血 60ml 时血压将至 45mmHg. 呼
吸下降。然后进行输血输液等治疗措施后,大致恢复正常。
4 4 小组讨论
4.1 短时间内少量失血机体血压可以适当恢复的机制:
少量放血时,开始血压下降,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少,传入神经冲动减少,使心迷走神经中枢紧张性减弱,心交感和缩血管中枢紧张性增强,再通过相应的传出神经,结果使心迷走神经传出冲动减少,心交感神经传出冲动增加,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缩血管神经纤维传出冲动增加,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升高,因而使动脉血压回升[1] 。这是机体自身的代偿功能,使血压和组织灌流量保持基本正常。
代偿机制:(1)交感神经系统兴奋:①使大多数器官的阻力血管收缩,在心输出量减少的情况下,来维持动脉血压接近正常值。调节各器官血流量分布以保持脑和心脏的供血;②容量血管收缩,使回心血量不致下降太多,维持一定的心输出量;③心率明显加快。(2)
毛细血管处组织液重吸收增加: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收缩,毛细血管血压降低,毛细血管前阻力和毛细血管后阻力的比值增大,故组织液的回流多于生成,使血浆量有所恢复,血液被稀释。(3)
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和血管升压素生成增加,通过缩血管作用既促进肾小管对 Na+和水的重吸收,有利于血量的恢复。
4.2 较长时间的大量失血机体不能恢复的机制:
大量放血时,血容量急剧下降,有效的循环血量减少 回心血量减少,平均动脉压下降
加之压力感受器反射活动减弱,引起交感神经强烈兴奋,外周血管收缩,组织有效血压灌流量不足,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血浆外渗、回心血量减少、心排出量进一步减少,此时已发生休克了[2] 。家兔出现发绀现象。
大量失血使血容量不足,而超越机体的代偿功能:(1)微循环的变化 ①毛细血
管前后阻力均降低。②真毛细血管内血液瘀滞。③微循环麻痹 (不灌不流)。④广泛的微血栓形成。可出现的表现:①心排出血量减少,尽管周围血管收缩,血压依然下降,血管进一步收缩会招致细胞损害。②组织灌注减少,促使发生无氧代谢,可形成乳酸增高和代谢性酸中毒。
4.3 失血性休克的抢救原理:
抢救失血性家兔的治疗原则:扩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血管活性药物应用和保护重要脏器功能。输液的原则是“需多少,补多少”,不能超量补液
家兔失血性休克后大量输液与自身血液的输血,可以改善微循环,使血压快速恢复正常值。输液的原因:首先大量快速补液可以充分补足钠晶体溶液,因为,在休克时微循环内血液迟缓,血液粘稠成倍增加,此时如先输血会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加重微循环障碍;而先输入晶体溶液,能使微循环的血液粘稠度下降,有利于增加微循环的血液。而自身输血可快速恢复血容量,恢复血压。
5 5 结论
短时间少量失血是可恢复的,较长时间的大量失血机体将处于失代偿期难以自身恢复,但是该种休克通过输血、输液是可以恢复的。
6 6 注意事项
6.1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出血和组织损伤。
6.2 麻醉深浅应适度,麻醉过浅,动物疼痛可引起神经源性休克。
6.3 动脉插管前,应先肝素化。抽血时的注射器也要先肝素化。静脉插管一经插入,即刻输液防止血凝。
【参考文献】
[1] 张志雄主编 生理学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第四章 血液循环 P79
[2] 金惠铭等。《病理生理学》 第七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年 1 月。
上一篇:计算机操作系统实验课实验报告
下一篇:市场营销部门三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