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有用文档网!

当前位置: 有用文档网 > 心得体会 >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doc

| 浏览次数: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史”课,必须注意以下诸问题: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绪 论 , ,、学习内容

 , 文学批评理论是人们对文学创作的认识与评, “中国文学批评史”,注重于“文学理论”,故而,论,它后于文学创作,但又对文学创作起到积极的指这门课的重要内容或基本内容,便是“古代文论”。导与推动作用。它是在文学创作的基础上,提升为一学习者在理解每个时期的文学理论具体内容的同时,种理论形态的东西,它蕴含了理论批评家对文学的认再从史的角度,研析其理论上的承继、创新、影响诸识,对文学的体会,对文学的审美评价、价值评价等问题,从而获得“史”的认识。

 等主观情识,因而它也必然与一定的历史文化、政治、 思想、宗教、哲学等有着紧密的联系。

 , ,、背境知识的掌握

 , “文学批评”一词,源于英文“Literary Criticism”,, 批评的对象是文学,文学理论讨论的对象亦是文学,Criticism 的原意乃指裁判,冠上“Literary”,意为文学是根本,没有对古代文学史的清楚知解与掌握,“文学的裁判”,因其为“裁判”,便扩充到文学裁要学好这门课是困难的。要求学习者在学习中温故判的理论以及文学本身的理论。“文学裁判的理论”,而知新,从文学现象到文学理论都有清楚的了解与即裁判者所依凭的理论依据,即批评原理,批评理论;准确的认知,做到既有感性的文学感受,又有理性另一方面,对文学作批评,必然要涉及文学理论,所的归纳分析。

 以,罗根泽先生以为:“广义的文学批评,则文学裁, 其二,中国古代文论,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判之外,还有批评理论及文学理论。” 成部分,要了解古代文论,必须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 陈钟凡先生在其《中国文学批评史》辨析西方“批评”定的了解与认识,这就要求学习者必须对中国的哲学、一词的涵义,以为有五,即:“指正,一也;赞美,宗教、经

 济、历史等有一定的了解与认识,从而加深二也;判断,三也;比较分类,四也;鉴赏,五也。”对古代文论的深切理解与把握。

 而中国传统的“文学批评”与西方的“文学批评”相, 3、必须具有一定的理论思辨能力。

 比,多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 4、必须对本课程具有一定的喜爱之情。

 , 中西方文学批评的不同之处:

 , 唯其如此,方能将本课程学好。

 , —就批评的性质而言,中国的文学批评,侧重于文 第一章 先秦时期的文学批评 学理论的阐发,不侧重于文学的裁判。即通过某一理 郭绍虞先生在其《中国文学批评史》中,讲到中论的阐发,对某一文学现象、作家创作情况的诠释, 来表达自己对文学诸问题的看法,从而建立自己的理国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时,从史的角度,将其分为三 个时期: 论体系,以此来指导未来文学创作。其目的,主要不 一、文学观点演进期,从时间而言,即从周秦到南北在于裁判他人的作品。

 朝时期; , —就批评的内容而言,中国的文学批评,主要集中 二、文学观点复古期,从隋唐到北宋; 在文学问题上,诸如文学观、创作论、言志论、载道 三、文学批评完成期,从南宋到清代; 论、缘情论、音符论、对偶论、神韵论、性灵论等等; 而对于批评理论的建设,与西方相比,则暗淡得多。

 各期的主要特点: 西方批判理论极为丰富,所谓“主观批评,客观批评、 第一期的批评风气偏重于文,重在从形式上去认识鉴赏批评、科学批评、演绎批评、归纳批评、性格批文学; 评、形式批评、心理批评、原型批评”等等。

 第二期的批评风气偏向于质,重在 从内容上去认识

 文学; , —就批评形式而言,西方多是理论形态的东西,而 第三期是以文学批评理论本身为讨论中心,而文学中国则多是感悟似的东西,理论思辩形式不很突出。的观点只成为文学批评中的问题之一。

 眉批、旁批,点评等等,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主 以上各期特点简要地概述了中国文论的发展历史要形式。当然。这一形式,是中国民族思维形式的一阶段以及各阶段的特征。依此,可以得到文论发展的种表现,有其优点,自然也有其局限。这就需要爬罗大致轮廓。

 剔抉,分析归纳,上升为理论形态,这是我们需要作 的一项重要工作。

 , 先秦时期是中国文学批评理论的起始时期,即萌 芽和产生时期,其特点为: , 中国的古代文学批评理论,是在丰富的古代文学创作 的基础上产生的,自其产生之后,又对古代文学创作, 1、文学的观念没有独立,所谓“文”的含义,乃指宽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作为一种理论形态,它必然泛的文化、学术之意; 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要组成部分,蕴含着非 常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因而,对它的学习与熟, 2、文学理论和哲学、政治、史学等有着极其明显的联练掌握,是对学习中文的人必须的要求,务必请学习接、隐含关系;

 者给予高度的重视。

 , 3、文学理论与其他艺术理论混杂在一起; , 缘于以上中国文学批评的特点,这门“中国文学批评 1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4、没有专门的文学理论著作,只有一些片断的论述; , 二、献诗讽谏说

 第一节 先秦时期一些重要的文 艺理论观点 , 《国语?周语》:“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 一、“诗言志”说 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

 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 此说出于《尚书?尧典》: 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 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 三、观诗知政说 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 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於~, 《左传?襄公二十一年》:吴公子季札来聘,„„请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观于周乐,使工为之歌周南召南。曰:“美哉~始基 之矣。犹未也,然勤而不怨矣。”为之歌邶鄘卫,曰:, 主要意思: “美哉,渊乎~忧而不困者也。吾闻卫康叔、武公之 德如是,是其卫风乎,” „„为之歌郑,曰:“美哉~, 1、音乐有教育、熏陶人性情的作用; 其细已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 „„为之歌陈,, 2、诗歌有表达情志的作用; 曰:“国无主,其能久乎,” „„ , 3、音乐诗歌有交流感情的作用; , 四、“赋诗言志”说

 , 4、神人和谐的思想; , 1、断章取义,表达情志

 , 5、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 , 在春秋时期,在外交、朝聘、宴会等活动中,有关人 士通过对《诗经》作品的诵读,来表达某种意志。在,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所谓“诗言这种活动中,人们往往不顾及作品的原意,而是断章志”,便是用诗歌来表达诗人的志意、思想。

 “志”,取义来表达自己的意见。

 据《说文解字》诠释,“志,意也”,盖指思想情意 等心理活动。唐代孔颖达解释说:“诗者,人志意之,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 所之适也,虽有所适,犹未发口,蕴藏在心,谓之为

 ,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郑伯享赵孟于垂陇,子太志。发见于言,乃名为诗。言作诗者,所以舒心志愤 叔赋《野有蔓草》,赵孟曰“吾子之惠也。”杜预注:懑,而卒成于歌咏。故《虞书》谓之‘诗言志’也。

 “太叔喜于相遇,故赵孟受其惠。” 包管万虑,其名曰心,感物而动,乃呼为志。”

 , 《左传?昭公十六年》:郑六卿饯宣子于郊,宣子曰:, 可见“志”,即指心中要表达的情意。

 唐代以 “二三君子请皆 后,孔颖达将“情”纳入“志”的范围,认为“在已 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毛诗正义序》)。

 , 赋,起亦已知郑志。”子鹾赋《野有蔓草》,宣子曰: “孺子善哉,吾有望矣。” „„ , 这样,便建构了一个注重作品思想内容的文学 观点。朱自清先生将其称作“中国文论开山的纲领”, 《郑风?野有蔓草》: (《诗言志辩》

 , 野有蔓草,零露溥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 其后,在先秦文籍中,屡屡可见这种观点的表述: 遇,适我愿兮。

 , “诗以言志”(《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 遇,与子偕臧。

 , “诗以道志”(《庄子?天下篇》)

 , 这是一首男女不期而相遇而相悦的一首情歌。

 , “《诗》言是其志也”(《荀子?儒效》)

 , 朱熹解释为:“男女相遇于野田草露之间,故赋其所, “君子以钟鼓道志”(《荀子?乐论》)

 在以起兴。言野有蔓草,零露溥兮,有美一人,则清, 它有如下的一些含义: 扬婉兮。邂逅相遇,则得以适我愿兮。”(《诗集传》) , 1、诗歌创作的政治化、伦理化色彩; , 《诗序》:“思遇时。”又云:“民穷于兵革,男女, 2、强调诗歌的认识作用 失时,思不期而会。”

 , 《礼记?王制》“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汉书?艺, 陈子展先生解释说:“时,指男女合法结合之时,不文志》:“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期而会,指奔者不禁之时。”(《诗三百篇解题》) 自考正也”;

 , 但赋诗之人仅是断章取义,不及其余来表达自己的情, 3、强调诗歌的教化作用 志,听诗之人亦听其言外之意。

 , “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毛, 2、读诗,听诗,重在领会言外之意,要有一种辨别言诗序》) 在此而意在彼的识别能力。

 2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论语?学而》) ,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 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

 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孔子的文学思想: 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 1 、重视文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与地位; 而》)

 ,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伯》)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 , 何晏《论语集解》引包咸的解释说: 子曰:“启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 语?八佾》) , “兴,起也,言修身当先学诗;礼者,所以立身,乐

 所以成性。” , 李泽厚:“《诗经》在古代不只是抒情的诗篇,而且 更是类比的推理、联想的思维,用在公(如外交辞令), 邢昺加以补充:“此章论人立身成德之法也。兴,起私(如上述对话)生活中。” (《论语今读》) 也,言人修身当先学起于诗也。立身必须学礼,成性 在于学乐。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既学, 五、《易经》中的一些文学见解 诗礼,然后乐所以成之也。”(《论语集解疏》) , 《家人》卦的《象辞》:“君子以言有物” , 王弼又解释说:“言有为政之次序也。夫喜、惧、哀、, 《艮》卦爻辞《六五》:“言有序” 乐,民之自然,应感而动,则发乎声歌。所以陈诗采 谣,以知民志风;既知其风,则损益基焉。故周俗立, 涉及了文学的内容与语言形式

 制,以达其礼也。矫俗检制,民心未化,故用感于声, 六、《诗经》中表现的文学思想 乐,以和神也。若不采民诗,则无以观风,风乖俗异, 则礼无所立,礼若不设,则乐无所乐,乐非礼则功无, “维是偏心,是以为刺”(《魏风?葛履》) 所济。故三体相扶,而用有先后也。”(皇侃:《论, “家父作诵,以究王讻” (《小雅?节南山》) 语集解意疏》)

 , 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 “吉甫作诵,其诗孔硕,其风肆好,以赠申伯”( 《大 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雅?崧高》)

 (《论语?阳货》) , “吉甫作诵,穆如清风”(《大雅?烝民》) , 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 表现出“美、刺”的政治功能 ‘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

 第二节 孔子的文学观 , 2、强调文学具有“兴、观、群、怨”与“事父、事君”, 孔子(前 551 年,前 479 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的社会作用; 国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 子曰:“小

 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儒家学派创始人,曾修《诗》、《书》,定《礼》《乐》,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序《周易》,作《春秋》,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作出巨于鸟兽草木之名。” 大贡献,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 , 兴: —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 , 朱熹:“感发志意”;(《四书集注》) 孔子的政治思想是实行“仁政”:

 , 孔安国:“引譬连类”;(《论语集解》) , —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 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 注重诗歌的审美作用;

 ,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 观:

 使民以时。” 《论语?学而》) , 郑玄:“观风俗之盛衰”;(《论语集解》) , 孔子的伦理道德思想是“仁爱,忠孝”: , 朱熹:“考见得失”;(《论语集解》) ,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 强调诗歌的认识作用;

 ,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群: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 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论语?学, 孔安国:“群居相切磋”;(《论语集解》) 而》) , 朱熹:“和而不流”(《四书集注》) , 孔子的思想方法是:中庸 , 强调诗歌的交流作用;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 怨: (《论语?雍也》)

 —有子曰:“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 孔安国:“怨刺上政”(《论语集解》)

 3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朱熹:“怨而不怒”(《四书集注》) 孟子(前 385 年,-前 304 年,)名轲,鲁国邹(今山东,

 邹城)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 强调诗歌对现实的批判作用; 书。孟子师承子思,继承、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成为, “事父”、“事君”之说,则强调诗歌可以培养人的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伦理道德观念; 子并称为“孔孟”。

 ,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则强调诗歌可以培养人的, 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思想,其学说理论文化素养; 的出发点是性善论;政治上,明确提出“保民而王”、 施行“王道”的仁政 ;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 3、注重文章的思想内容,强调作家的道德修养,主张为轻”的民本思想;伦理道德上,主张施行“老吾老文质统一; 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爱精神;在文,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学观念上,主张以道德美为中心的美学观,知言、养(《论语?为政》) 气的修行观,“知人论世”、“与意逆志”的文学批 评方法。

 ,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 1、充实之谓美 尽善也。(《论语?八佾》)

 , 《孟子?尽心下》:“可欲之谓善,有诸已之谓信,, 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 充实之谓美。”朱熹注:“力行其善,至于充满而积利口之覆邦家者。” (《论语? 阳货》)

 实,则美在其中,而无待于外矣。” ,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 , 2、与民同乐

 ,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论, 《孟子?梁惠王下》:“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语?宪问》) 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 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 4、主张“中和”的审美原则; 乐也。” ,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 , 3 知言、养气 佾》)

 , 《诗经?周南?关雎》 , (公孙丑)“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 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 关关雎鳩,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 “何谓知言,”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关雎》,《国风?周南》之首篇。淫者,乐之 , 4、知人论世 过而失其正者也。伤者,哀之过而害于和者也。关雎 之诗,言后妃之德,宜配君子。求之未得,则不能无, 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寤寐反侧之忧;求而得之,则宜其有琴瑟钟鼓之乐。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土,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盖其忧虽深而不害于和,其乐虽盛而不失其正,故夫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子称之如此。欲学者玩其辞,审其音,而有以识其性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情之正也。

 尚友也。” (《万章》) 孔子文学观的影响

 , 5、以意逆志 , 一、建构了功利主义的文学观

 , 《孟子?万章》:“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 1、对个人而言,可以培养人的道德品质、思想情操、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所谓“说诗”,就是对文化素质; 诗歌的读解。这段话意为,读解诗歌,不应因某些文, 2、对社会交往而言,可以调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字损害对辞义的理解,以致损害对思想内容的理解; 而应“以意逆志”。逆,反训为“迎”,也就是求,, 3、对社会政治而言,可以起到反映社会现实的直接作追索。以意逆志,就是读者要依据文本,正确读解文用(观、怨); 本,并通过审美鉴赏来领会蕴含在作品形象中的诗人, 二、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形成重道轻文的思想传统; 之“志”,即诗人的思想旨趣。

 “充实之谓美”、“与民同乐”、“知言养气”主要就, 三、“中和”的审美原则; 人的内在修养而言,具有明显的思想道德的要求,故, 四、温柔敦厚的诗教; 后世文论家从“志”、“气”、“言”三方面要求作 家思想道德、精神人格的修养。

 第三节 孟子的文学观

 4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是就文学批评方法而言。, 音乐对人的教化作用

 “知人论世”是一种社会历史的批评方法,从广阔的, 乐能教人: 社会历史文化去了解作家、创作背景等,以期更深一 , “故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步知晓创作的动因,对作家、作品获得深层的理解与 能无乱。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评价; “以意逆志”则强调准确、全面、实事求是地

 声足以乐而不流,使其文足以辨而不諰,使其曲直繁解读作品,不能依据某种需要,对作品进行曲解。

 省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使夫邪污之气无由第四节 荀子的文学观

 得接焉。” (《乐论》) , 荀子,名况,约生于公元前 313 年,死于公元前238 年。

 , 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战国时赵国(在今安泽一带)人。他是战国末期儒家 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

 (《乐学派中的大师,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 论》) 教育家。

 人能感乐: , 荀子在继承前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吸收了各家 , 故齐衰之服,哭泣之声,使人之心悲。带甲婴胄,歌的长处加以综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发 于行伍,使人之心伤;姚冶之容,郑卫之音,使人之展了古代唯物主义传统,是儒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

 心淫;绅、端、章甫,舞韶歌武,使人之心庄。故君, 在自然观方面,他反对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子耳不听淫声,目不视邪色,口不出恶言,此三者,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并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君子慎之。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乱生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性恶论”,否认天赋的道德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治生焉。唱和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强调“学”有应,善恶相象,故君子慎其所去就也。

 (《乐论》) 的重要性; , 3、以“全”、“粹”为美的审美理想 , 在政治思想上,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 “君子知乎不全不粹之不足为美也。”(《劝学篇》) 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在

 认识论上,他承认人的思维能反映现实。但有轻视感, “全”是为人格上的完美;“粹”指思想上的纯粹;官作用的倾向。其文学思想表现出许多新发展,主要不仅强调美的内容,还兼指美的形式;实现“全”与有如下数端: “粹”,必须通过“闻、见、知、行”的磨练。对文 艺创作来说,要求作家精益求精,从思想情感、艺术, 1、主张明道,征圣,宗经 形式两方面去追求最美的艺术境界。此种思想,对中, “辩说也者,心之象道也。心也者,道之工宰也。道国古典美学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也者,治之经理也。心合于道,说合于心,辞合于说,, 4、对“中和”原则的强调 正名而期,质请而喻。” (《荀子?正名篇》)

 , “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 《乐论》) , “圣人也者,道之管也,天下之道管是矣,百王之道 一是矣。”(《荀子?儒效》) , “故乐者,天下之大齐也,中和之纪也,人情之不免 也。” (《乐论》) , “故凡言议期命,是非以圣王为师。”(《正论》)

 , “乐言是其和也”(《效儒》) , “圣人也者,道之管也,天下之道管是矣,百王之道 , “乐之中和也”(《劝学》) 一是矣。故诗书礼乐之道归是矣。《诗》言是其志也, 《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 “诗者,中声之所止也” (《劝学》) 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 (《荀子?儒效》)

 , 荀子的文学观,建立了较为系统的儒家功利主义文学, 2、注重文艺的教化作用 观,包括文学的社会政治功能、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建立了文艺——人心——治道的理论体系: 文学的情感表现、文学的批评标准等重要内容,对汉

 代的文学思想产生直接的影响。

 , “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道家的文学观 其移风易俗(易)。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

 夫民有好恶之情,而无喜怒之应则乱;先王恶其乱也,, 道家是先秦时期一个重要的哲学流派,创始人是老子故修其行,正其乐,而天下顺焉。”(《乐论》) 与庄子。

 , 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 道家把“道”作为世界的本体来思考、认为“道”是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

 (《乐万物的本源,是现实世界价值体系之根本;以此为核论》) 心,建构其独特的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观、思维方 式等。

 , 强调文艺是人的情感的表现: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 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 性术之变尽是矣。

 (《乐论》)

 5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 4、直观感悟式的鉴赏、批评方式; 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 5、虚静的创作心态; 为之名曰大 。”

 , 6、重意趣、重神韵的艺术追求; , “人法地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 德经》第二十五章) , 7、相反相成的艺术表现方法;

 思考题: , “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

 可言,言而非也。”《庄子?知北游》) , 1、怎样理解“诗言志”的内涵, ,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 2、孔子的文学思想有哪些内容,对后世文学思想的影惚兮,其中有物。”(《道德经》三十一章) 响何在,

 ,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 3、孟子有关文学理论的观点有哪些内容,怎样理解富,我无欲而民自朴。”(《道德经》五十七章) “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 “反者道之动”(《道德经》第四十章 ) , 4、道家思想对文学理论的影响主要在哪些方面, ,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

 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第二章 汉代的文学批评理论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道德经》第二章 )

 , 1、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国策,使儒家学, “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道德经》第五十说定于一尊,取得思想文化上的统治地位,经学成为八章 ) 两汉最具代表性的学术文化。

 , 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论: , 2、儒家文艺理论观的确立,成为其时主要的文学理论。

 , 1、对“象”的认识,要求超越具象,从本质上认识事, 其特点: 物的存在,表现出从审美的角度对艺术创作的客体所 , 1、功利主义文学观的系统化: 要达到的标准、要求:自然、天真;

 , — 关乎政教的文学本体论 , 2、虚静的心态,方能进入对道的观照、体悟,方能表 现出自然、天真的作品。

 , — 文学与政治的直接对应关系 , 庄子崇尚自然的美学思想: , — 温柔敦厚的创作原则 ,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知北游》) , — 重视政教内容的鉴赏标准 , “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无成与亏,故昭氏之, 2、关于文学内部规律: 不鼓琴也。”(《齐物论》)

 , — 对诗歌本质认识的深化:对“情感”的初步认识与, “虚静”的心态: 肯定

 , “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人世间》) , — 对“六义”的阐释 , “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庖丁, — “物感说”的提出 解牛 》)

 , 代表者:《毛诗序》、《礼记?乐记》 , 物化: 第一节 《毛诗序》

 ,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 , 《毛诗序》是我国诗歌理论的第一篇专论。概括了 先秦以来儒家关于诗歌的若干重要认识,是儒家功利, 得意忘言: 主义文学观的全面反映。其主要观点如下: , “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 一、儒家功利主义文学观的系统表现: 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 之人而与之言哉~” (《庄子?外物》) , 1、关乎政教的文学本体论 , 对文学思想的影响: , “《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 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 1、贵道的思想,使人们注重探索文艺创作的内部规律; 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 2、崇尚自然的思想,影响到作家的人生态度、价值观、,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独立人格、行为风范的建构; 俗。”

 , 3、崇尚自然美的批评标准;

 6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2、文学艺术与政教的关系 , 雅的政治内涵:王政之所由废兴 ,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 雅的分类:大、小雅

 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 雅的范围:作诗道说天下之事,表现四方之风, 民困。”

 , 3、写作原则的规范 , 颂:

 , “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 颂的功能:祭祀 , 4、强调政教内容的解释原则

 , 颂的本质:歌颂 , “《关雎》,后妃之德也,”

 , 颂的内容:成功之事 , “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 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 《毛诗序》对《诗经》“六义”的解释,开了研究《诗雎》之义也。” 经》内部规律的先河,对后世的《诗经》研究产生深 远影响。

 , 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 二、“情志观”的提出

 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大小不同而得并为‘六,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义’者,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非别有篇卷也。

 ” 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 即风、雅、颂是诗之体裁,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方, 构成诗的要素是“志”与“情”,而“情”成为沟通法,后被称之为“体用说”。

 “志”与“诗”的中介 ,强调“情”在诗歌创作中的, 关于赋、比、兴的解释: 作用。

 , 赋:指《诗经》的铺陈直叙的表现手法。

 , 孔颖达认为:“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

 , 郑玄注《周礼?大师》:“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左传正义?昭公二十五年》)

 教善恶。” , 三、对《诗经》的分类研究 , 朱熹《诗集传》:“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 比:比喻手法。

 五曰雅,六曰颂。”

 , 郑玄《周礼?太师》注:“比者,比方于物也。” , 风: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 , 朱熹《诗集传》:“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 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 兴:起兴的意思,指具有发端作用的手法。

 , 风的社会功能:教化、讽刺 , 朱熹《诗集传》:“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第二节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 , 方式:主文而谲谏

 , 《史记?太史公自序》(节录)的主要内容: , 原则: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 1、讨论“六经”的特点: , 风的范围:“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 ,, “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具有地域性。

 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 “变风”产生的原因: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易》著天异政,家殊俗,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於变;《礼》经纪人伦,故长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於行;《书》记先王之事,故长於政; 《诗》 俗者也。

 , 记山川谿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於风;《乐》乐

 所以立,故长於和;《春秋》辩是非,故长於治人。, “变风”的创作原则: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

 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 雅: 《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

 , “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

 雅者,正也,, 2、 “发愤著书说” 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戹陈蔡,作春秋;屈雅焉。” 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 7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论衡?自纪》

 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 “故夫贤圣之兴文也,起事不空为,因因不妄作。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作有益于化,化有补于正。” ——《论衡?对作》 , 其意义: , “文岂徒调墨弄笔,为美丽之观哉,„„然则文人, 1、作家的身世际遇、仕途穷厄,影响到作家的创作动佚文》 之笔,劝善惩恶也。” ——《论衡?机,从而肯定社会现实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作家要针

 对现实,有感而发; , 3、反对复古,提倡独创 , 2、肯定了感情(特别是指斥现实的悲怨感情)在创作, “诸生能传百万言,不能览古今,守信师法,虽辞说中的作用,从而使作品带有真实的、动人的情感力量; 多,终不為博。” , 3、影响到后世韩愈的“不平则鸣”、欧阳修的“穷而 , “笔能著文,则心能谋论,文由胸中而出,心以文为后工”等观点;

 表。观见其文,奇伟俶傥,可谓得论也。” —

 — 《论衡?效力篇 》 第三节、扬雄、班固、王充的文学观点

 , 王逸的《楚辞章句序》: , 扬雄:

 , 1、对《楚辞》作出符合儒家思想的解释,认为《离骚》, 1、原道、征圣、宗经的创作原则;

 从思想到艺术都是模仿《诗经》,与《诗经》一脉相, 2、遵守儒家的批评标准 承。

 , — 批评屈原缺乏明哲保身的态度,不符合礼义原则; , 2、认为屈原的作品,没有违背“温柔敦厚”的诗教原 则,没有越出“礼义”的范围; , 屈原作品文词华丽,想象丰富,不符合儒家经典质朴 的特点,以及不语“怪力乱神”的要求; , 3、在艺术特点上,善用比兴(“依《诗》取兴,引类 譬喻”),与《诗经》相类; , — 批判汉赋文辞华丽,劝百讽一特点,有背于儒家重 思想内容的要求; , 4、对屈原作品的高度评价 ;

 , 班固: 思 考 题

 , 1、对屈原严厉的批评: , 1、《毛诗序》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 违背礼义原则 , 2、怎样理解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意义, , 浪漫主义倾向 , 3、王充的文学观主要有哪些内容, , 2、对赋的高度评价 , 4、王逸的《楚辞章句序》是怎样评价屈原作品的, , 赋有反映现实、表现现实、维护礼教的作用; 《毛诗序》翻译(节选)

 , 因此,诗经有“六义”之说:第一称作“风”,, 赋有古诗之义,具有讽喻之功能,且能“多识博物”; 第二称作“赋”,第三称作“比”,第四称作“兴”,, 3、强调诗歌(乐府)反映现实,批评现实的功能; 第五称作“雅”,第六称作“颂”。上层统治者用“风”

 来教化下层百姓,下层百姓用“风”来讽刺上层统治, 4、“实录” 的创作要求: 者,注重文词,委婉讽谏,说话的人没有罪过,听话 的人足以引之为戒,这就是“风”。至于王道衰败,, “其文质,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礼义废驰,政教缺失,诸侯各国政令相异,地方家族(《汉书?司马迁传赞》)

 风俗不一,“变风”“变雅”就产生了。朝廷的史官, 4 王充《论衡》中反映的文学观 明了政教得失的迹象,伤怨人伦关系的废弃,哀叹刑, 1、提倡真实,反对虚妄 法政令的苛刻,(作诗)吟咏这些情性,以之讽刺上 层统治者,他们是明晓时事变异而怀念旧时风俗啊。

 ,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衡》 篇以十数,亦一言也,曰:“嫉虚妄”。

 —, 因此,“变风”发自于于人的情感,但不能超越礼义—《论衡?佚文》 的范围;(“变风”)发自于人的情感,是缘于人的 本性;不能超越礼义的范围,是要顾念到先王的恩泽。, 文由胸中而出,心以文为表。实诚在胸臆,文墨著竹所以,一国之政事,寄寓在诗人的心中,(由此而作帛。外内表里,自相副称。精诚由中,故其文语感动的诗)便称作“风”。(用诗)表现天下之事,展示人深。——《论衡?超奇》 四方风俗,称作“雅”。“雅”的意思就是“正”,, 2、强调文学的教化作用 表现王政之所以废兴的道理。王政有小大之分,因此, (诗经中)有“小雅”与“大雅”这两类诗。所谓“颂”,, “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

 8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是赞美君主盛大德行的表现,把他们的成功祭告神明的一个标志。

 (的诗)。这些称为“四始”,是诗经的极致。

 , 《典论?论文》的中心论题,主要在讨论作家才性与 文体特征之间的关系,围绕此中心论题,提出了一系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批评 列重要的文学观点。

 ,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是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和成熟时, 1、作家才性与文体特征的关系 期。

 , “文非一体,鲜能备善, ” , 儒学的逐渐衰落,玄学的应运而兴,这一时代的文化 风习,使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理论产生了相当大的变, “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化。与受玄学影响,文学批评理论与文学创作同步,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摆脱了两汉儒家经学的附庸地位,从注重文学的政教能备其体。

 ” 功利性,开始注重探究文学的内部特征与规律,丰富, 2、对文学体裁的分类研究 与发展了中国的文学批评理论,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 的一个重要时期。

 , “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 实,诗赋欲丽。” , 1、文学创作主题的变化

 , “本”指文章的本质,即用语言文字来表现一定的思, 从表现社会政治主题到刻画个人内心世界。

 想感情;“末”指文章的具体表现形态,即文章在内 容和形式方面的特点。

 , 汉代由于受经学的影响,文学成为宣传儒家礼教的工 具,文学创作的主题大都以政治教化和美刺讽谏为中, 这是最早提出的比较细致的文体论,也是最早的文体心。到汉末魏初,逐渐转变为以写个人悲欢遭际为主不同而风格亦异的文体风格论。特别是“诗赋欲丽”,了,着重抒发个人喜怒哀乐之情,描写个人的曲折经说明文学艺术的美学特征受到应有的肯定与重视,对历,

 以及对动乱现实的深沉感慨。

 抒情文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 2、文学思想的变化 , 3、提出“文气说”

 , 文学思想上从“言志”到“缘情”的变化 , “文以气为主,气之轻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 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 魏晋南北朝的“缘情”说,目的在于突破了儒家“礼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义”的束缚,主张在作品中自由地抒发自己的感情, , 这就是文论史上著名的“文气”说。

 不再囿于儒家政教怀抱的束缚,而自由地表现自己的 愿望与情志。

 , 1、这里的“气”,指的是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 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 3、对创作个性的强调 现,是由作家的不同个性所形成的 。“文以气为主”, 与上述文学创作主题与文学思想变化相适应,这一时就是强调作品应当体现作家特殊的精神个性。

 期在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中,特别重视要体现作, 2、作家独特的精神个性,只能为作家个人所独有,“虽家特殊的创作个性。从文学创作看,曹操的诗歌古直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这就说明了文章风格多样悲凉,曹丕的诗歌缠绵悱恻,曹植的诗歌慷概多气等性的原因。

 等。

 , 3、“气之轻浊有体” ,开后世以“阳刚”、“阴柔”, 4、重视对文学创作本身特点和规律的研究 论文学风格特点的先河。

 , 关于文学的根本性质问题,关于文学的审美特征问题,, 4、高度肯定文学自身的价值 文学创作的内在规律问题,作品的艺术风格问题,文 学的体裁种类问题等等。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文学理,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论概念、范畴和命题,诸如“文气”说、“缘情、绮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靡”说、“神思”、“意

 象”、“体性”、“风骨”、, 认为文章比立德、立功有更重要的地位,这种价值观“通变”“定势”、“隐秀”、“物色”、“知音”、是对传统的“三不朽”思想的重大突破(在“三不朽”“直寻”、“滋味”、“声律”等等。

 中,“立言”居于末位),是文学自觉的一种表现,第一节 曹丕的《典论?论文》 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发展有重大意义和影响。

 , 曹丕(187—226)是汉魏时期著名的诗人,同时也是, 5、批评了一些不正确的文学批评态度 一位重要的文学理论批评家。他撰写的文论著作流传 于世的有两篇,一篇是《与吴质书》,另一篇就是《典, 1、“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论?论文》。《典论》是曹丕精心撰写的一部学术著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 作,一共 20 篇,《论文》是其中之一。后来《典论》 , 2、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 一书失传,《论文》因《昭明文选》而得以保存下来。

 这是一篇重要的文论著作,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 3、暗于自见,谓己为贤;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中国古代文论开始步入自觉期 9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翻 译: , “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於劲秋,喜 柔条於芳春。” , 文章是关乎治国的大业,是不朽的盛事。人的寿 命在一定的时候消亡,荣华欢乐也只存留于一身。这, 2、艺术构思活动

 二者必定在一定的期限内终止,比不上文章流传的无, A、精神专注,展开想象 穷无尽。因此古时候的作者,投身于文章创作,在篇 籍中展现自己的思想,不凭借良史的文词,不依托权, “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贵的势力,从而使自己的声名自然流传于后世。

 万仞” 、“观古今於须臾,抚四海於一瞬。” , 所以文王幽拘而推演《周易》,周公显赫而制定《周, B、艺术形象开始形成 礼》,(他们)不因为穷困而不写作,不因为康乐而, “其致也,情曈昽而弥鲜,物昭晣而互进。” 改变著述之意。那古人轻视一尺之璧玉,宝贵一寸之 光阴,担忧的是时间的流逝啊。而常人大多不努力,, C、用精妙的语言将艺术形象表现出来 贫贱则害怕饥寒,富贵则流于安乐,于是只经营目前 的事务,却丢遗了千年的功业。日月在天上运转,身, “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浮天渊以安流,濯体容貌在地下衰败,忽然之间,便与万物消亡,这真下泉而潜浸。於是沈辞怫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是志士最大的悲痛啊。

 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缨缴,而坠曾云之峻。收百 陆机《文赋》 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谢朝华於已披,启夕秀於 未振。” , 陆机的《文赋》是用骈赋形式写成的、继《典论?论 文》之后的又一篇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名作。它, 3、对灵感的描述

 着重探讨了文学的内部规律,第一次全面系统地研究, “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了文学创作的基本理论,为后来文艺理论的发展开辟藏若景灭,行犹响起。” 了一条道路,直接影响到刘勰的《文心雕龙》,在中 国文学批评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 灵感来临之时:“方天机之骏利,夫何纷而不理。思 风发於胸臆,言泉流於唇齿。纷威蕤以馺遝,唯毫素, 《文赋》的中心论题: 之所拟。文徽徽以溢目,音泠泠而盈耳。” , 讨论艺术构思为主的创作过程,来解决“意不称物,, 灵感消失之后: 文不逮意”的问题。

 , “及其六情底滞,志往神留,兀若枯木,豁若涸流;, “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揽营魂以探赜,顿精爽而自求;理翳翳而愈伏,思

 轧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故作文赋,以述先士之盛藻,轧其若抽。是以或竭情而多悔,或率意而寡尤。” 因论作文之利害所由,他日殆可谓曲尽其妙。”

 , 对灵感的认识:

 , 具体问题为: , “虽兹物之在我,非余力之所勠。故时抚空怀而自惋, 吾未识夫开塞之所由。” , 一、艺术创作的构思,特别是关于文学创作的想象问 题;

 , 二、讨论文体特征及其风格多样化 , 二、各类文体的特征及其艺术风格;

 , 对十种文体的讨论: , 三、创作过程的具体表现技巧;

 ,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 四、文学作品艺术美的标准; 绵而悽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 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彻以闲雅,说炜晔而谲诳。

 , 一、关于文学创作的构思问题: , 风格多样化的原因:

 , 1、构思前的准备: , 1、客观世界的丰富多彩:

 , A、虚静的精神境界 , “体有万殊,物无一量。纷纭挥霍,形难为状。”“其, “伫中区以玄览 ”、“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 ;” 为物也多姿,其为体也屡迁;” , B、知识学问的积累、修养 , 2、缘于作家的创作才性:

 , “颐情志於典坟 ”、“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 “故夫夸目者尚奢,惬心者贵当。言穷者无隘,论达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 者唯旷。”

 , C、外物的触动

 , 三、探讨写作的表现技巧

 10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勰传》 , A、通过警句,突出主题

 , 章学诚:“《文心》体大而思精”、“笼罩群言” , “或文繁理富,而意不指适。极无两致,尽不可益。——《文史通义?诗话篇》 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虽众辞之有条,必待 兹而效绩。” , 鲁迅:“东则有刘彦和之《文心》,西则有亚里斯多 德之《诗学》,解析神质,苞举洪纤,开源发流,为, B、注意镕裁而使词意双美

 世楷式。” ——《诗论题记》 , “或仰逼于先条,或俯侵于后章;或辞害而理比,或 言顺而意妨。离之则双美,合之则两伤。考殿最于锱 铢,定去留于毫芒;苟铨衡之所裁,固应绳其必当。” , (日本)兴膳宏:“《文心雕龙》规模宏大,体制详 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了不起的杰作。在西欧早期, C、避免雷同,力求独创 的古典文艺理论中,如亚里斯多德的文艺理论,就没 有《龙》著那样的系统性。” ——《文心雕龙在日本》 , “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

 , “虽杼轴于予怀,怵他人之我先。苟伤廉而愆义,亦, 《文心雕龙》的构成 虽爱而必捐。”

 , 《文心雕龙》全书共 50 篇论文组成: , D、避免平庸

 , — 前五篇《原道》、《征圣》、《宗经》、《正纬》、, “块孤立而特峙,非常音之所纬。” 《辨骚》,是全书的总论,表明了作者的基本文学思 想和指导写作的总原则; , 须要避免的五种弊病:

 , — 从第六篇《明诗》到第 25 篇《书记》,是 20 篇文体, 1、篇幅短小,不足成文 论,对各体文章的源流、发展状况、性质、代表作家, “或托言于短韵,对穷迹而孤兴,俯寂寞而无友,仰作品和写作要点作了详尽的论述。

 寥廓而莫承;

 譬偏絃之独张,含清唱而靡应。” , — 从第 26 篇《神思》,到《总术》十九篇为写作法统 论,研讨构思、篇章结构和用词造句等问题; , 2、美丑混合,风格不调

 , — 自《时序》到《程器》五篇为杂论,论述了文学与, “混妍蚩而成体,累良质而为瑕;” 时代及自然景物的关系、作家的才能与品德、文学批, 3、重词轻情,流于空泛 评的态度与方法等问题;

 , — 最后第 50 篇《序志》,相当于全书的序言。介绍了, “言...

推荐访问:文学理论 中国 批评

热门排行Top Ranking

新时代青年的奋斗精神心得体会5篇

新时代青年的奋斗精神心得体会5篇新时代青年的奋斗精神心得体会篇1为进一步弘扬爱国奋斗奉献精神,激励党

XX乡镇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和帮扶工作方案

XX乡镇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和帮扶工作方案 为认真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心得体会250字8篇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心得体会250字8篇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心得体会250字篇1“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

宣传部部长心得体会15篇

宣传部部长心得体会15篇宣传部部长心得体会篇1首先,感谢领导给我这次评选优秀员工的机会,也感谢您能在

管理信息系统案例

第一章 信息系统与管理 案例((或实例) 得讨论题及点评((或回答)) [实例]利润计划工作中得反复

大学生体育课心得体会1500字5篇

大学生体育课心得体会1500字5篇大学生体育课心得体会1500字篇1不知不觉,进入大学第一个学期的体

餐饮单位疫情防控工作汇报

餐饮单位疫情防控工作汇报根据省、市、区疫情防控指挥部统一部署,严格落实《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进一步加

党支部党建工作年度台账-基层党建工作台账

党支部党建工作年度台账::基层党建工作台账 党支部党建工作年度台账说明为抓好党建工作,根据《党章》《

党员的时代楷模心得体会12篇

党员的时代楷模心得体会12篇党员的时代楷模心得体会篇1@党员干部“打工攻略”请查收一年一度的“双十一

公文格式国家标准

公文格式国家标准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党政机关公文通用的纸张要求、排版和印制装订要求、公文格式各要素

内勤辅警先进事迹材料

内勤辅警先进事迹材料3篇 内勤辅警先进事迹材料1 办公室工作室一项既辛苦、又清苦的脑力劳动,他没有惊

傅雷家书阅读心得及感悟10篇

傅雷家书阅读心得及感悟10篇傅雷家书阅读心得及感悟篇1一连几天,我都沉浸在《傅雷家书》这本书中,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