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有用文档网!

当前位置: 有用文档网 > 心得体会 >

端午节

| 浏览次数:

 端午节 五月初五是我国端午节,也称重五节、端阳节、天中节、午日节、草蒲节、解粽节、浴兰节、女儿节。俗称五月节,冀豫等地还称为“五月单五”。按照古代干支纪年,五月为午月,五月初五即午月午日,所以称之重五或重午。端为首次、第一,所以称端午。五为阳数,所以也称端阳。此日接近一年的一半,所以又称天中节。古时,是日少女须配戴灵符,头答榴花,极尽美艳之姿,所以也称女儿节。唐初该节名称多混用。由于唐玄宗生于八月初五,为了避讳,就正式将此节定名为端午。

 许多大节都是吉月吉日,唯有此节在古人眼里是恶月恶日。这与夏商周时期的夏至节驱邪避毒活动有关,也与龙图腾崇拜等习俗有关。随着历史的发展,此节越来越成为纪念先贤的重要节日,伍子青、屈原、孝女曹娥等都是端午祭祀的对象。有关节俗,南方江河水系较多的地方要赛龙舟、饮雄黄酒、吃粽子。北方水系少,也普遍要吃粽子。抗日战争时期,郭沫若曾在端午节联络一批爱国诗人成立了诗人节。

 建国后诗人们还经常举行端午诗会,抒发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壮丽情怀。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端午节在人们心目中日益凸显。2005 年春,韩国抢注端午祭引起了国人的关注和愤慨,也因此产生了强烈的民族文化自尊和自觉,对此节和所有民族节日更为重视。

 除汉族外,现在还有满族、蒙古族、藏族、苗族、舍族、彝族、锡伯族、朝鲜族、土家族等 28 个数民族都过端午节,但风俗有异,名称也有所不同。

 端午节的来历 农历五月五日是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五月开始;“午”,先秦时与“五”相同。端午就是五月开端的第五天。五月端午,又称端五、端阳、重五或重午。

 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是深受中国人民喜爱的传统节日之一。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历来众说纷纭,至今仍争论不休,概括起来,端午节的来历大概有六种说法:一说端午节是龙的节日;二说端午节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逝世;三说是纪念春秋时代晋国忠臣介之推,流行于山西一带;四说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大将军伍子胥,属吴楚两地风俗;五说是纪念会稽孝女曹娥,属浙江会稽风俗;六说端午节的起源来自五月五日的恶月、恶日俗忌。以上各家说法都有一定道理,但都有一定的地域性或局限性。在交通不发达的中国古代,人们生活相对囿于一个狭窄的空间,“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风俗也会因时因地而异。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六种说法,只有一、二说产生了全国影响,并最为人们普遍接受。我们认为,端午节起源于远古的龙图腾崇拜。

 据近代学者研究,端午节是祭奠龙的节日。华夏族的先人以龙为部族图腾,伏羲、女娲、舜、禹都是龙族的领袖,后人把这些著名的祖先尊为龙,而端午这天是祭龙大典中最为隆重的一天。据闻一多先生研究,端午节本是我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的一个龙图腾团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叫做“龙子节”,距今至少有四五千年的历史。那时候居住在江南的吴越族由于不断受到水旱灾害和瘟疫虫害的威胁,便以“龙”作为自己的民族图腾,希望“龙” 能保佑自己,并有着“断发文身”(打扮得像龙,以免被龙伤害)的习俗。每逢五月五日这一天,他们都要举行盛大的图腾祭——这是一种半宗教半社会性的娱乐节日,娱神、悦神、向龙献媚,以获取保佑。对此,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节的历史教育》一文中有精辟的论述:“古代吴越民族是以龙为图腾的,为表示他们‘龙子’的身份,借以巩固本身的被保护权,所以有那断发文身的风俗,一年一度,就在今天(端午节),他们要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将各种食物,装在竹筒,或裹在树叶里,一面往水里扔,献给图腾神吃,一面也自己吃。完了,还在击鼓声巾(那时也许没有锣),划着那刻画成龙形的独木舟,在水上作竞渡的游戏,给图腾神,也给自己取乐……这便是最古端午节的意义。这就是最古老的端午节,这就是屈原之前的端午节,这才是端午节风俗的真正由来。” 从闻一多先生这段文字来看,端午节的两个主要习俗,也都与“龙”有关:竞渡用的舟楫是“龙舟”,食物扔进江中是为了喂蛟龙——这为后来端午节“龙舟竞渡”、“角黍投江”,纪念屈原埋下了伏笔。

 闻一多的见解从大量的历史文物和考古发现中得到印证,是目前在学术界通行,最具有学术权威的说法,在学术界有着巨大影响。

 战国以后,端午节节日的意义逐渐让位于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屈原(前 340 一前 278 年),楚国人,生活于战国时代末期,他的家乡在今三峡地区湖北省秭归县的乐平里,是一位千载不朽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他20 岁左右入仕,任三闾大夫,25 岁任左徒(相当于副宰相),负责制订楚国的内政外交政策:他主张举贤任能、实行法制、联齐抗秦,辅助楚怀王治国,深受信用。因主张政治改革而触犯贵族大臣们的利益,腐败奸佞之徒在楚怀王面前极力诋毁他,屈原被去官流放于洞庭湖一带,后来到泪罗江畔,写下了著名的《离骚》、《天问》等爱国诗篇。公元前 278 年,秦国大将白起攻破楚国都城郢,屈原见自己无力救国。,难忍亡国之痛,于当年五月五日在泪罗江投水自沉。

 屈原投江殉国后,百姓捞救的船只从各方驶入泪罗江、洞庭湖。为使遗体免遭鱼鳖侵食,又往江中投放粽子一类食物—这样,就演化出端午节“龙舟竞渡”、“角黍投江”等习俗。《荆楚岁时记》说:“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泪罗日,伤其死,故并命舟楫人拯之。”吴均的《续齐谐记》又说:“世人作粽,并带五彩丝及楝叶,皆汨罗之遗风也。”那么,屈原为什么会成为人们的纪念对象呢? 第一,龙的生日是五月五日,屈原的忌日(逝世日)也是五月五日,极易让人发生附会。更何况节日的两项活动——划龙船、食物投江都相同,只是内容有所差异罢了。

 第二,屈原的爱国精神和高尚情操深深植根于历史的土壤中,他的诗篇光照千秋,为世人所钦佩,人们喜爱他,崇敬他,所以把端午节与屈原联系在一起。

  第三,这是端午节风俗随着时代、历史的发展而注入的新内容。

 节日风俗的形成过程是一种历史的积淀过程,它的起源——发展——演变的历史,是一个潜移默化、节奏缓慢的发展过程,渗入历代人们生活方式的细微末节,表现出一定时代人民的心理特征、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韩养民、郭兴文在《中国古代节日风俗-导论》谈及端午节的发展、演变时指出:“……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迁徙与融合后,南北节日风俗逐步融合统一,加之战乱时代人民都思念敬佩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屈原,所以,到唐宋以后,以五月五 H 端午节纪念屈原说再无多大争议,这正是南北风俗融合的结果。”历史终于选择了屈原,把他推上了端午节的核心地位,“龙舟竞渡,纪念屈原”永远铭刻在全国人民的心中。

 端午节的其他来历说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说法甚多,诸如卫生防疫说、恶月恶日说、送瘟禳灾说(龙舟竞渡的前身)、龙的节日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

 端午节的来历- 卫生防疫说 起源于三代的夏至节,其最原始的含意是祈神求福、避邪保健,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打扫庭院,挂艾悬菖,佩戴香囊,饮雄黄酒,激浊除腐,上山采药,杀菌防病,这些活动反映了中华民族早期对疾病的预防意识。端午节的核心理念就是卫生防疫。一到仲夏,高温多雨,地气卑湿,苍蝇蚊虫四处传播疾病,在古代流行病的死亡率非常高。据《长沙县志》记载,公元 208年 5—7 月湖南爆发流行病,大批百姓死亡。古人认识到,这类疾病显然同家庭

 环境和个人卫生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样一来端午节的卫生防疫习俗也就成为人民珍爱生命、呵护生命的第一要务了,这是古代人民用生命换来的生存经验。

 战国时期成书的《夏小正》说:“此日(仲夏午日)蓄采众药,以消除毒气。”采药的目的是卫生防疫,驱逐不利于身体健康的邪气。《夏小正》还说:“五月,煮梅,蓄兰,菽糜,颁马。”《艺文类聚》转引的《大戴礼记·夏小正》说:“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兰草在古代被看作一种能避邪的植物)。”《楚辞·云中君》中有“浴兰汤兮沐芳”之句。为什么要在五月五日用兰草水沐浴呢?因为兰草具有消炎避邪的功效,这实际上是一种卫生防疫措施。

 古代五月的夏至祭祀天地是国家大典,有“惟圣人知四时”的说法,认为只有圣者、先哲先人,才能与天沟通,领悟上天的旨意,不允许百姓祭祀天地。三代后对神的崇拜渐渐淡薄,祖先崇拜在古文化习俗中悄然浓厚。但是国家祭祀最根本的目的并非单纯的祭祀祖先,而是作为一种权力的象征。地位越高,宗庙越多,祭祀的形式、规格越频繁,因此古代祭祖具有严格的等级制度。《礼记》说:“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祭于寝。”《楚辞·云中君》中的“浴兰汤兮沐芳”可能是指士大夫以上阶层五月五日到祖庙祭祀先祖的隆重仪式,古代又称浴兰节。据《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而对于庶人阶层,他们没有祖庙,为了表示对先祖的尊敬,端午这一天用随处可见的艾蒿、菖蒲、风球或其他草药沸煮后,全家人把澡洗得干干净净,在自家正屋或厅堂设置的神龛、供奉的本门宗亲神位进行祭拜。这也是人们把端午节的起源说成是洗澡节的主要原因。到宋代有一直沿袭沐浴兰汤的习俗,苏轼《皇帝阁四首》诗云:“喜辰共喜沐兰汤。”晏殊《御阁》有“沐浴兰汤在此辰”之句。随着时代的发展,节日沐浴,由最早的特殊礼仪转变成了人们讲究卫生、除害防疫的节日习俗。

 《荆楚岁时记》说:“荆楚人以五月五日并踏白草,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风土记》载:“端午采艾,悬于户上,踏百草。”《礼记·月令》讲到仲夏月的时候说,五月里太阳已经达到极盛,为避免阴气伤害,人们要住在高处,或者登山远望。按照现代的说话,这实际上是一种卫生防疫措施,防患于未然。因此卫生防疫是端午节主要起源之一。

 端午节的来历- 恶月、恶日说 恶月、恶日说成为端午节的起源说之一,在众多的古书籍中都有详尽的记录。《吕氏春秋》说:“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君子斋戒,处必掩身,欲静无躁,止声色,无或进,薄滋味,无致和,退嗜欲,定心气,百官静事无刑,

 以定宴阴之所成。”夏至这个概念,在准确推算之前,一般人只模糊地知道日长之日在五月,故称五月为恶月。《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俗称恶月,多禁忌曝床荐席,及忌盖屋。”《续汉礼仪志》云:“五月五日朱索五色桃印为门户饰,以止恶气。” 古人即以认定五月是阴气始盛的恶月,则“五”之数显然与诸不祥有很密切的联系。按中国人传统的阴阳术数观念体系,五乃阳数,认为两个阳数相重亦非佳事,比如三月初三要秽,七月初七要曝虫避蛀,九月初九要登高逃祸。比起这些,五月初五即重“五”,自然被认为是恶月之中的恶日。午日是哪一天,对于天文历法尚不熟悉的古代人民自然不清楚。在古代“五”和“午”通用,并同音,也把端五喊成端午。所以在五月五日大家都认为是端午日,这一天举行祭神、避邪、送瘟,是顺理成章的事。

 《礼记·月令》说:五月里白昼最长,阴气、阳气激烈的斗争,生物半死半生,君子应该斋戒,禁绝一切情欲。古人把五月看成是邪气丛生,有害于生命的恶月。认为五月出生的婴儿长大后“将不利于父母”,《风俗通义》就有“五月五日星子,男害父,女害母”之传说。汉代司马迁《史记·孟尝君列传》有明确的记载:“初,田婴有子四十余人,其贱妾有子名文,文以五月五日生。婴告其母曰:‘勿举也。’其母窃举生之。及长,其母因兄弟而见其子文于田婴。田婴怒其母曰:‘吾令若去此子,而敢生之,何也?’文顿首,因曰:‘君所以不举五月子者,何故?’婴曰:‘五子者,长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诸侯皆使人请薛公田婴以文为太子,婴许之。婴卒,谥为靖郭君。而文果代立于薛,是为孟尝君。”恶月、恶日说也成为端午节主要起源之一。

 端午节的来历- 龙节说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还有另一种说法,就是龙节说。这种说法来自于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节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五日是古代吴越族“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

 秦汉前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活着以百越族为主的民族,从对近代大量出土的文物所进行的考古研究、推断,证实百越族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他们

 有断发纹身(断发纹身的目的是要表明“龙子”的身份,防止其他水族的侵害)、五彩线系臂的习俗,自认是龙的子孙。哀公十二年《左传》:“吴短发。”《论衡·四讳篇》:“吴越之俗,断发文身。”《墨子·公孟》:“越王勾践,剪发文身。”《庄子·逍遥游》:“越人断发纹身。”断发文身作为其风俗上的意义,主要是为了避邪防患,祓除祟怪。断发是剪短发,大概是为了便于水中作业,文身则是在人身上绘涂样以似蛇(龙)。《说苑·奉使》:“(越人)剪发文身,烂然成章,以像龙子,将避水神。”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祭祀的日子。百越族生活于江南水乡,对主管云、雨的龙神特别崇拜。端午节祭祀这天,为了得到图腾神的保护,他们将用于装载捕鱼、摆渡的独木舟装扮成图腾神“龙”的形态,在江中祭祀戏耍,丢散祭品,以娱神乐人,希望龙神快乐,保佑风调雨顺,于是龙舟就产生了。这一习俗也成了龙舟竞渡的起源之一。

 《风土记》说:“仲夏端午烹鹜角黍。”(鹜即鸭子)意思是端午节到了要吃鸭子,吃粽子。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中载:端午节和夏至节的节令食物都是粽子。随着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北方民族的南迁,南方文化的龙舟竞渡习俗被吸收到端午节中。至此,避邪保健、龙舟竞渡、节令食品(主要吃粽子)构成了端午节的几大基本主题

 端午节的由来 旧历五月五日是端午节,是我国夏季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古代“午”与“五”同音,所以端午又称端五、重午或重五。五月五日古人又有以兰草汤沐浴的习俗,所以又叫“浴兰节”。道教又称此日为“地腊节”。唐宋时此日午时为“天中节”,所以它又称为端阳节、端午节。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事实也正是这样的。

 端午起源于何时?长期以来众说纷纭,说法不一,至今仍争论不休。就目前来看,关于端午节起源的主要观点有四种。一是流行久远的传统观点,依据南朝梁人吴均的《续齐谐记》及宗凛《荆楚岁时记》,认为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二是闻一多先生认为端午节是吴越民族举行龙图腾祟拜活动的节日,他在《端午考》及《端午节的历史教育〉(见《闻一多全集》)两篇论文中详细论证了他的观点。三是认为端午节起源于恶日(见张心勤((端午节非因屈原考》,《齐鲁学刊》1982 年第 1 期)。四是说端午节起源于夏至(详见刘德谦《“端午”始源又一说》,《文史知识》1983 年第 5 期)。从中国节日风俗发展形成过程来

 看,以上诸家观点皆有一定道理。但是,端午节作为一个民俗意义丰富的传统节日,在追溯其风俗活动起源时不能只注意某一侧面而以偏概全。中国古代有“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之说。在交通不发达的时代,人们生活相对囿于一个狭窄的天地,风俗也自会因时因地而异。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各地风俗在相互吸收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一些特定的、具有全国普及性质的节日风俗。因此,考察端午节起源应综合多种因素。

 端午节风俗形成可以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随着历史的发展又注人了新的内容。龙舟竞渡之俗起源于南方,把五月五日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注入夏季时令风尚,附会以纪念屈原去世而最后形成。

 五月初五端午节,就现有的史籍来看,南北朝以前,有关端午节的由来,至少有五种说法。

 端午节由来于纪念介子推

  东汉时蔡邕《琴操》说:“介子绥(即介子推)割其腓股以送重耳。重耳复国,子绥独列(未)所得。绥甚怨恨,乃作龙蛇之歌以感之,遂遁入山。文公惊闻,迎,终不肯出。文颁令燔山求之,子绥抱木烧死。文公讼民五月五日不得举火。”东晋·陆翔的《邺中记》亦有类似记载。

 端午节由来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 770一前 476 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人楚都邹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宰相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胃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人城灭昊。说罢便自勿 J 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人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南朝刘宋邯郸淳《曹娥碑》说:“五月五日,以迎伍君。”史载伍子胥尽忠于吴,后被吴王夫差所杀,抛尸于江,化为“波神”(《梦粱录》)。以《曹娥碑》所说,在当时江浙的民间传说中,伍子胥死于五月五日,因而才有“迎伍君”的习俗。

 端午节由来于纪念孝女曹娥

 晋人虞预《会稽典录》说:“女子曹娥者,会稽上虞人。史能弦歌为巫。汉安帝三年五月五日于县江沂涛迎波神溺死,不得尸骸,……”。所以江浙人海以五月五日纪念之。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 23 一 220 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在汉安帝二年(108 年)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沿江寻找父尸,昼夜哭号不绝。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数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

 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端午节由来于祭“ 地腊”

  《道书》云:“五月五日为地腊,五帝校定生人官爵,血肉盛衰,外滋万类,内延年寿,记录长生,此日可谢罪,求请移易官爵,祭祀先祖。” 端午节由来于纪念屈原

  六朝梁人吴均《续齐谐记》载:“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以此日作筒贮米投江祭之。”宗懔《荆楚岁时记》亦载:“屈原以是日死于汨罗,人伤其死,所以并将舟楫以拯之,今竟渡是其迹。” 据《史记》中《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玩、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

 公元前 278 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农历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泪罗江而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忠君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拥到泪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说是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株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以上五说,从历史的角度看,各本其源,同时并存,否一不可。但最初都带有一定的地域性和局限性。只是后来由于屈原的诗作充满了爱国主义精神,其“宗国之念至切。发扬蹈万,深入人心,足发鼓舞其遣民志士报仇雪耻之气,真天地间不可少之文也”(《离骚纂义》)。并且他的诗作又采取了当时社会喜闻乐见的民歌形式,因而能使“楚人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代焉”(西汉王逸语)。所以秦、汉以后,届原的影响越来越大,有关他的附会传说也越来越多。到六朝时,吃粽子的风俗和传说由楚地推及到全国,江南古老的龙舟竞渡风俗也被善良的人们附会到拯救屈原身上。这样,端午节因屈原说遂为各地公认,相沿至今。其他诸说和风俗,除介子推被移到清明节纪念外,其余全为屈原一说所代替。这一事实,充分反映了中国历代人民对于屈原的无限热爱和怀念。这也是千百年来端午节能够在民间相沿不衰的根本原因。

 端午节由来于吴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的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以龙为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表明,他们有断发文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端午节风俗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民间重大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节也叫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民间俗称五月节。

  “仲夏端午。端者,初也。”端,就是事物的初始;午,是十二地支之一。最初端五意为着每月初五日。由于“五”与“午”同音,因此端五又叫端午。后来特别将五月初五称为端五。到了唐代,因唐玄宗八月五日生,为了避讳,正式将端五改成端午。

  提起端午节,人们马上就会想起屈原。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生长在二千多年前战国末期的楚国,官位仅次于宰相。由于楚王宠信奸信、听信谗言,将忠贞的屈原削职流放。屈原在流放期间,写下了抒发自己忧国忧民情怀的著名诗篇《离骚》等。当他听说楚国都城郑都(今湖北江陵县境内)被秦国攻破,

 痛不欲生,于公元 278 年农历五月初五,怀抱石块,纵身跳人滚滚的泪罗江。屈原投江后,江中渔夫纷纷赶来打捞,一直不见屈原的尸体。一个渔夫把原本为屈原准备的粽子、鸡蛋等扔进江中,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不再吃屈原的尸体。一个老医生拿出一坛雄黄酒倒人江中,说是可以药昏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原。突然,从江中浮起一条昏晕的蛟龙,龙须上还沾着屈原的衣襟。人们悲痛万分,就将蛟龙拉上岸,剥皮抽筋以解恨,还将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腕、脖子上,并用雄黄酒抹七窍,说可以防害虫伤害。从此,人们便把五月初五定为屈原纪念日。

  但是,端午节的真正起源并不是这样的,这个故事只不过表达了人们对屈原的热爱和怀念。实际上,早在屈原之前端午节的习俗就已流传开了。近代学者闻一多先生认为,端午节是四五千年前居住在南方的少数民族吴越族的节日。吴越族的图腾是龙,为了得到龙的保护,表明龙子的身份,他们每逢农历五月初五这天,就要举行盛大的图腾祭。他们文身刺龙,将各种食物装在竹筒中,或裹在树叶里,一面往水中扔,献给龙吃,一面自己吃。为了给龙、也为了给自己取乐,他们还在急鼓声中划着那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在水面上作竞渡游戏。所以,端午节实际上是一个龙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就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于是端午节就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大量的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均证实了闻一多先生的考证。

  当然,关于端午节的起源还有多种说法。但在众多的说法中,还是以纪念屈原一说流行最广,就是闻一多先生也赞成保持纪念屈原的传说,认为这些传说包含着“无上的智慧”和深远的意义。早在宋代,朝廷就追封屈原为忠烈公,把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传谕全国纪念,并让人们佩带香囊,表示屈原的品德节操馨香溢世、流芳千古。

  端午节的主要活动是赛龙舟。赛龙舟是我国南方水乡的一项游乐活动,大都在端午节期间举行。关于赛龙舟的起源,也有多种说法。据西汉《越绝书》记载,越王勾践与吴国打仗,战败被俘。他在吴国忍辱负重三年,骗得夫差的信任,被放回越国。勾践为了收回失地,卧薪尝胆,于五月五日成立水师,借嬉水竟舟为名操练水战,终于灭了吴国。他的这种坚忍不拔的精神,感动了不少人。人们为了纪念他,便于五月初五这天划舟竞渡。东汉《曹娥碑》则认为是为了纪念孝女曹娥。

  吴王夫差杀了伍子胃后,将其尸体装人皮革袋扔进钱塘江,从那时起钱塘江就常常掀起怒潮,五月五日最汹涌,直冲人越国境内,人们说是伍君显灵。他的女儿曹娥便在这天驾舟迎潮,拜见父亲。人们出于对伍子胥的尊敬和对曹娥的同情,就驾舟相伴,后来逐渐发展成群众性的竞渡活动。但屈原死后,人们便把端午赛龙舟与纪念屈原联系起来,说是为了拯救屈原或为屈原招魂。

  古代赛龙舟十分热闹。唐代诗人张建封的《竞渡歌》对一千多年前的赛龙舟情景作了生动的描绘:“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在泪罗江畔,每年端午都要举行龙舟比赛,赛前还有隆重的竞渡仪式。人们穿着节日的盛装,抬着龙头,先到屈子庙前举行祭祀和朝拜,祭毕才开始赛龙舟。龙舟分青龙、黄龙、白龙等,不仅船身,就连龙舟上的那些族旗、罗伞和划手们的服装乃至船桨的颜色,都是一致的。比赛开始时,群龙一齐

 下水,一声炮响,船似箭发,两岸欢呼,鞭炮齐鸣,真是热闹极了!比赛有场地,规定路线,划定起点、终点,还进行编组、编号,分初赛、复赛、决赛三个阶段。明清时,长江一带的龙舟,最长的有十一丈五尺,有桨八十支,短的也有七丈多,桨四十余支,划动时犹如游龙戏水。

  福建的龙舟其龙首雕刻的龙,口能开合,舌能转动,栩栩如生。上海黄浦江的赛龙舟,过去曾盛行夺标,即在终点设有投标船,当竞渡的龙舟到达终点时,投标船就将标投人水中,让各船争夺。标分鱼标、鸭标和铁标等。因此,龙舟上除有划手外,还得挑选一个水性特别好的人,专司夺标之职。因为系着红布的活鱼标、活鸭标固然难捉,铁标沉人水底,更非得有好的潜水本领不可。赛龙舟体现了我们祖先要战胜大自然,包括战胜最神圣不可侵犯的图腾的英雄气概和整体奋进精神。通过这种形式,大家齐心协力将龙—这一既崇拜又想征服的对象,调耍一番,以显示自己的力量,从而让龙低头,以赢得人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吃粽子是端午节特有的风俗。古代粽子又叫角黍、筒粽。魏晋时期,端午吃粽子已非常盛行了。周处《风土记》说:“仲夏午日,烹鹜(鸭子)角黍。又以扰叶裹粽黍米煮之,状似尖角,故名角黍。”晋人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将棕子与屈原联系在一起,他说:“周时,楚屈原以忠被谗,见疏于怀王,遂投汨罗江以死。后人吊之,因以五色丝角条(粽子)于节日投江以祭之。”

  早在唐朝,棕子就成了节日和市场上的美味食品,当时的粽子已包有多种果仁,味道非常好。宋朝已有艾香粽子。用芦叶包粽子是明朝才有的事,芦叶不但光滑不粘米粒,而且有一种特别的香味,这时的粽馅也更多了,有蜜糖、豆沙、猪肉、松仁、枣子、胡桃等。清朝已有了火腿粽子。吃棕子的风俗,千百年来盛行不废,甚至流传到日本、朝鲜和越南等国。

  “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古代过端午节还有喝雄黄酒的习俗,有的地方还在房屋内外洒雄黄水,在孩子的耳朵、鼻子和额头上,涂抹雄黄,以驱虫除秽、杀灭病菌。看来,中国古人早已认识到雄黄具有杀虫解毒的功效。但是,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喝雄黄酒对身体是有害的,它会损伤肝脏,甚至导致癌症。因此,现代过端午节再也没有人喝雄黄酒了。

  此外,古人过端午节还要悬插白艾和葛蒲。民谚道:“清明插柳,端午插艾。”人们把插艾和曹蒲作为端午节的重要内容之一。艾,又名家艾、艾篙,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以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营蒲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一种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今日看来,悬菖蒲、插白艾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农历五月初五,时值初夏,多雨潮湿,细菌繁殖快,人易染病。悬曹蒲、插白艾可以借助它们挥发的气味清洁空气、消除病毒。

 特别有意思的是端午节这天,心灵手巧的妈妈们还要用麻扎成小巧玲珑的小扫帚、小葫芦,用五色花布或丝绸做成小辣椒、小黄瓜、胖娃娃、小沙灯、小棕子等各式各样的小玩艺,然后用五彩丝线连在一起,拴在儿女们的衣扣上,据说

 能避瘟疫和灾祸。姑娘们则要精心绣制玲珑剔透的香粉荷包或香囊,内装芳香馥郁的药物如丁香、甘松、白芷、细辛、山奈等,或用五彩丝线织网络装樟脑丸。这都是为了清洁辟秽。

 作为中华民族共有的一个大型传统节日,端午节本是一个龙的节日,它的很多习俗本来早已有之,与屈原没有任何关系。但是,“节分端午自难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几千年来,人们却偏要盛传着、相信着五月初五就是屈原投江殉难日,把赛龙舟、吃粽子等牵扯到纪念屈原这个能为广大群众所接受的美好愿望上去。这就说明屈原已不只是那个楚国逐臣屈原了,他已被悠久的节日文化和民族心态推崇、升华成一种人格力量,这种爱国优民、刚直不阿的人格力量是铸造中华民族魂的重要组成部分。端午节就是一个敬仰和向往这种人格力量、民族英魂的节日。

推荐访问:端午节

热门排行Top Ranking

新时代青年的奋斗精神心得体会5篇

新时代青年的奋斗精神心得体会5篇新时代青年的奋斗精神心得体会篇1为进一步弘扬爱国奋斗奉献精神,激励党

XX乡镇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和帮扶工作方案

XX乡镇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和帮扶工作方案 为认真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心得体会250字8篇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心得体会250字8篇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心得体会250字篇1“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

宣传部部长心得体会15篇

宣传部部长心得体会15篇宣传部部长心得体会篇1首先,感谢领导给我这次评选优秀员工的机会,也感谢您能在

管理信息系统案例

第一章 信息系统与管理 案例((或实例) 得讨论题及点评((或回答)) [实例]利润计划工作中得反复

大学生体育课心得体会1500字5篇

大学生体育课心得体会1500字5篇大学生体育课心得体会1500字篇1不知不觉,进入大学第一个学期的体

餐饮单位疫情防控工作汇报

餐饮单位疫情防控工作汇报根据省、市、区疫情防控指挥部统一部署,严格落实《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进一步加

党支部党建工作年度台账-基层党建工作台账

党支部党建工作年度台账::基层党建工作台账 党支部党建工作年度台账说明为抓好党建工作,根据《党章》《

党员的时代楷模心得体会12篇

党员的时代楷模心得体会12篇党员的时代楷模心得体会篇1@党员干部“打工攻略”请查收一年一度的“双十一

公文格式国家标准

公文格式国家标准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党政机关公文通用的纸张要求、排版和印制装订要求、公文格式各要素

内勤辅警先进事迹材料

内勤辅警先进事迹材料3篇 内勤辅警先进事迹材料1 办公室工作室一项既辛苦、又清苦的脑力劳动,他没有惊

傅雷家书阅读心得及感悟10篇

傅雷家书阅读心得及感悟10篇傅雷家书阅读心得及感悟篇1一连几天,我都沉浸在《傅雷家书》这本书中,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