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歌游戏
长清民俗风情 第四章 民间文艺 第二节
儿歌游戏 儿歌,不仅仅是孩子们的,也是成年人的童趣。它以天真、稚气、轻松、有趣的语言,或表达人们对事物、事理的认识,或用来增添儿童游戏的情趣,用以或抒发内心感情,或表达人们的生活态度及对美好的生活向往,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
长清地区民间的儿童游戏,内容丰富、流传广泛。游戏的玩法多是自由性的和竞赛性的,有团体的、个人的。除基本的游戏规则之外,有的还带有有趣的故事情节。这些儿童游戏,大多数都有简单的游戏道具,一般不需要特别的器械和设施。孩子们随便拣块石头、和块泥巴、拿根小绳、撕张旧纸,都能尽兴地玩上半天。
儿歌
长清民间地区流行的儿歌,多数是为引导低幼儿童感知、模仿事物,训练语言行为能力,做亲子游戏,进行早期教育所用的,如《扎扎》供婴幼儿学步专用,《摇篮曲》是哄幼儿睡觉专用的,《逗逗分》《点饽饽》《炸果子》《辇轿轿》《打摞摞》《点磨研》《轱辘垂,轱辘叉》《磨悠转》《抱抱小布娃娃》等则与父母的亲子游戏相伴,《拉拉秧》《盘脚盘》则与儿童群体游戏相伴。有些儿歌文学色彩较为浓厚,如《小巴狗晃铃铛》《月亮奶奶》《花椒叶耷拉枝》《小老鼠上灯台》等,使孩子们在轻松之余得以感知事物,明知事理,起到了寓教寓乐的作用,同时也训练了孩子们的语言运用能力。也有少数儿歌,如《咳嗽唠病鬼》《扑拉毛》等“叫魂”用的儿歌,虽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种利用儿童化的语言,消除孩子恐惧心理的做法,也具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儿歌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当地的政治状况、经济发展、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如旧时长清经济科技落后,民众生活贫穷,在衣食无着,靠天吃饭的日子里,便产生了“老天爷爷下大雨,包了包子供养你!”“东打锣,西打锣,下来麦子吃馍馍;东打夯,西打夯,下来麦子喝面汤!”等类似的祈祷式的民歌。抗日战争时期,民众也常用儿歌的形式,表达对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热爱,以及对日军的轻蔑和仇恨,代表性的作品如《小日本,喝凉水》《日本鬼子死到阳历年》等。《北京来电话》则是用儿童的口吻,表达了生活在五十六年代的儿童立志参军、保家卫国的远大志向。
此外,谜语、颠倒歌,绕口令等,也是儿歌的几种表现形式。
长清地区儿歌 精选
1 1 .逗逗分
逗,逗,逗,逗,分!
2 2 .点饽饽
点点饽饽,米面和和。豇豆绿豆,乒乓儿一溜。
这里是个坑,这是是个井,这里是个老鼠拱!拱拱拱拱拱拱拱!
3 3 . 拉拉秧
一步拉拉秧,两步喝面汤。三步调韭菜,四步架高台。
4 4 . 盘脚盘
盘,盘,盘脚盘,待三年。
三年钉钉盖盖,骑马绣鞋。
红骨朵,绿叶枝,拣着小脚拿一支。
5 5 . 炸果子
炸,炸,炸果子,腰里掖着铁索子。
你卖烟卷我卖粉(儿),咱俩打个滴溜滚(儿)。
6 6 . 辇轿轿
辇,辇,辇轿轿,犸虎带着个皮帽帽。
叫你摘,你不摘,捂着头皮漆达拉黑。
7 7 . 打摞摞
打摞摞,摞记记,请俺 XX 吃荸荠。
吃不够,再来做(zòu),吃不了,棒槌倒!
8 8 . 跳跳长长
跳跳,长长,你不长俺长!
你长的跟锅台儿似的,俺长的跟屋沿似的!
9 9 . 老天爷爷下大雨
老天爷爷下大雨,包了包子供养你!
10 . 东打锣,西打锣
东打锣,西打锣,下来麦子吃馍馍。
东打夯,西打夯,下来麦子喝面汤。
11 . 冷冷
冷冷,冷冷,小狗等等。
12 . 扎扎
扎扎,一步走到娘家,娘家不给饭(儿)吃,拾个驴粪蛋(儿)吃。
13. . 催眠曲
噢,噢,睡着不,猫来了,咬着了!
娃娃睡,盖花背,娃娃醒,吃个大肉饼!
14. . 小巴狗晃铃铛
小巴狗,晃铃铛,晃着晃着到集上。
吃个桃,桃有毛,吃个杏,杏有核。
吃个栗子面丹丹,吃个小枣巴狗甜!
15. . 月亮奶奶
月亮奶奶,好吃韭菜,韭菜乔辣,好吃黄瓜, 黄瓜有种,好吃油饼,油饼有油,好吃牛犊, 牛犊犘嘎,吃您娘仨。
16 . 北京来电话
大雨哗哗下,北京来电话。叫我去当兵,我还没长大。
17 . 小小虫儿
小小虫儿,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
1 18 8 .点磨研
点,点,点磨眼,磨眼里面有麸子,伸手抓住个小秃子。
19 .磨悠转
磨悠磨悠转(儿),打花鼓(儿),卖洋线(儿)。
20 .轱辘锤,轱辘叉
轱辘轱辘锤,轱辘轱辘叉。轱辘轱辘一个,轱辘轱辘仨。
21 .花椒叶耷拉枝
花椒叶耷拉枝(儿),上头坐着个小马妮(儿), 又会搓麻线,又会纳鞋底(儿),喜得她娘呱嗒嘴(儿)。
2 22 2 .抱抱小布娃娃
抱抱小布娃娃,抱抱小布娃娃。头上戴着红荚,像朵玫瑰花。
2 23 3 .板凳子
板凳子,四棱子,开黄花,结粽子。
2 24 4 .疤瘌头
疤瘌头,猫咬得,他娘拿着他当好的。
25. . 唠唠唠唠一大帮
唠唠唠唠一大帮,谁在后头谁尿坑。
2 26 6 .咕咕倒虫儿
咕咕倒虫儿,你在哪里,我在山谷,你吃么个,我吃石头。
2 27 7 .小老鼠上灯台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叫它奶奶抱下来。
紧扑拉,慢扑拉,老鼠尾巴烧糊啦,紧吹慢吹,老鼠尾巴烧成灰。
28 .鸡咯咯
鸡咯(儿)咯(儿),天明了,老头起来喂牛了。
老妈妈起来缝衣裳,一缝缝到牛身上。
2 29 9 .咳嗽唠病鬼
咳嗽痨病鬼(儿),渴了来喝水(儿),饿了来吃米(儿),再来就碾断你的腿(儿)!
30 .扑拉毛
扑拉扑拉毛,吓不着!扑拉扑拉辫子,吓着要饭的!
扑拉扑拉头发,吓着人家!扑拉扑拉头信子,吓着你大妗子。
31 .小日本,喝凉水
小日本儿,喝凉水儿,砸了缸子赔了本儿。
坐火车,断了腿儿,坐轮船,沉了底儿。
坐飞机,摔个死儿,露露头,挨枪籽儿。
32 .日本鬼子死到阳历年
吃咸菜,不加盐,日本鬼子死到阳历年。
33 .绕口令二则
一个大花碗里扣着个大黄活蛤蟆。
一个白胡子老头拄着一个嘣白嘣白的白拐嘣棍。
3 34 4 .字迷三则
一点一横,俩眼一瞪。(六)
二小二小,头上长草。(蒜)
一点一横长,梯子拄着梁。大口张着嘴,小口往里藏。(高)
3 35 5 .颠倒歌二首
这么好的天气飘雪花,这么好的鞋子露脚丫。
这么好的草帽露头发,这么好的孩子是傻瓜。
东西的马路南北着走,迎面来了个人咬狗。
摸起狗来砸砖头,砖头咬了狗一口。
儿童游戏 儿童游戏儿童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言,借助各种物品,通过身体运动和心智活动,反映并探索周围世界的活动。借助游戏,儿童学习成人社会生活经验,从中看到未来生活的前景。
长清地区民间儿童游戏简介
1 1 .猫逮老鼠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一到天黑,多个儿童手拉手向内围成一圈,一个儿童站在圈外扮“猫”,一个儿童在圈内扮“鼠”。游戏开始,大家齐唱“老鼠老鼠一月一,早来!老鼠老鼠二月二,早来!……”一直唱到“老鼠老鼠九月九,逮住老
鼠咬一口!”此时,“鼠”自圈内窜出,“猫”趁势追捉。若“鼠”连钻数“洞”未被捉住,则轮换。若被捉住,则罚“鼠”钻裤裆。
2 2 . 打尜 多为男孩玩耍。“尜”一般为 10~15 厘米长的木棍,两端削尖。玩时人数不限,一般分两组,就地画一方框为“城”。各组选一人站“城”内,轻捏尜一端,用一尺余长木板将尜用力打出,尜落点远者那组先正式开打,另一组为接方。游戏时,把尜放至“城”口,然后一组人相继打尜,其打法:用木板敲击尜的一端,使尜蹦起,迅速挥动木板将尜用力击出。一人打空再换一人接着打,最后一人打空时,另一组人则急忙拣起尜往回扔。打尜方则一边快速向回跑,一边可伺机用木板阻击抛掷在空中的木尜。跑回“城”边,挥动手中木板,不让对方将尜扔进“城”内,若扔进“城”内,则两组交换。若扔不进“城”内,打方可继续向前打第二轮。直到接方再也无法将尜扔进“城”内,接方就认输。
3 3 .跳房
玩法多样。一般先在地上划一“田”字形的“房”,在“田”字一端或几端划一半圆形(俗称“馍馍头”)。游戏时,把“瓦儿”(砖块、瓦块、石块等均可)掷于“馍馍头”内,玩者单脚跳入,并将“瓦儿”踢入下一格,依次转下一圈即可将“瓦儿”掷于第二格内,如此类推,跳完一圈便可“占房”一间。跳至自己的房内可双脚落地,别人则须跨过该“房”。玩时,不能另一脚落地、不能“压杠”(“瓦儿”压在划线上)、也不能“踩杠”(脚踩在划线上),否则都算犯规,犯规者出局等待下一轮。最后,谁占的“房”多谁为胜者。
4 4 .
投“皇上”
玩时,拣一块较大的砖块竖于地上作“皇上”,周围竖一些小一点的砖块作“鼻子”、“耳朵”、“小辫儿”、“顶门杠”等,距“皇上”数米外划一线为界。玩者站在线外以砖块击投。击倒“皇上”、“鼻子”、“耳朵”、“小辫儿”、“顶门杠”者,即用自己的砖块压在上面,别人可再投。最后那位击投不倒者便是输者。由击中“皇上”者发号施令,那些击倒“鼻子、耳朵、小辫儿”的小伙伴们分别扭住输者的鼻子、耳朵和脑后头发,击倒“顶门杠”者用单腿膝盖不断地撞击输者的屁股,从“皇上”所在地向界线方向走去。走至途中,“皇上”一咳嗽,众人便往回跑。输者便追,追上哪位便以相应的惩罚如扭耳朵、捏鼻子走回原处,或让被追上的那位将输者背回原处。
5 5 .拾子儿
多为女孩玩的一种游戏。玩时,几个人就地选若干块石子,先由一人将石子撒散开,遂将一子抛起,同时迅速抓起地面的石子,再马上接住抛起的石子。有
时拾单、有时拾双,拾多者为胜。拾子时,手不准触及不该拾的子儿,否则便是违背了游戏规则,改换别人拾子儿,依次轮换。
6 6 .走四棋儿
除少儿玩外,成年人也常常摆局“厮杀”。玩时,在地上画一棋盘:纵横线各四条,每人执四个棋子(多用石块、砖块、木块等代替)对阵摆布。走子时,纵横进退,但每次只许走一步。若一方两子相邻,与对方一子在同一条直线上,且线上再无别子时,则“吃”掉对方一子。一方只剩下一子无法对阵时为输。
7 7 .摔哇呜
流行于五六十年代,一般是在雨后儿童常玩的游戏。玩时,人数多少无限制,各自备泥一团,并用泥团捏成各式各样的“泥碗儿”。捏好后,高唱“东乡的、西乡的,都来听俺放枪的”,也有高唱“东北风、西北风,摔个响儿给你听”,然后用力将泥碗口朝下摔在地上。“碗”内空气冲破“碗”底成一窟窿,摔者和其他参赛者各喊“吃蛋儿”或“吃片儿”。谁喊出早就按谁说的算。然后,其他参赛者拿出备用泥团捏成片或蛋堵于泥洞上面。最后以各自的泥团多少决定胜负,多者为胜,少者为负。
8 8 .摔宝
摔宝,又称为“砸摔片”,“宝”多用纸叠成,形状多为方形,有单面、双面之分。玩时,一般是一方先将“宝”安放地上,另一方寻找“宝”与地面的缝隙,然后用自己手中的“宝”用力掷地扇对方的“宝”。若将对方“宝”扇翻个,则胜,对方“宝”归己;若扇不翻,对方则拣起自己的“宝”扇对方”宝”,直至决出胜者。
9 9 .翻绳
多为女孩玩耍。玩法分一人玩和双人玩。玩时,用一线绳,将绳系成圈状,套于手指上,通过手指的穿插、交错、缠绕等手法,使绳变换成各种形状,如降落伞、太阳、锯、鱼、天窗、面条、豆箕儿、牛槽、担架、鸡腚眼子等。
10 .跳拉拉秧
玩时,3 人以上,先由两人相对而坐,脚板抵着脚板。其他人则跑步跳过,并唱:“一步拉拉秧,二步喝面汤,三步调韭菜,四步架高台。”每唱一句要跳四次完成一个过程,坐着的人就摞高一只脚,直到四只脚全摞起来高度仍能过去为胜,若跳者碰到坐者的脚,则轮换。
11 .弹琉璃蛋儿
也称“弹蛋儿”、“弹琉琉球”。玩时,取一近墙靠地,画一条与墙平行的线,参赛者依次向墙掷琉璃蛋儿,琉璃蛋磕墙碰回,离线近者先开球。弹球时可
用溜、点等方法,击中对方为胜,被击中的球归胜者;击不中,由第二名弹球。如此轮流击,最后看谁击中的多。
12 .砸 子儿
“子儿”是用布包上沙子或豆、米等缝制而成的小沙袋。玩时,先划一圈,一人站在圈内,将“子儿”置于脚面,用力踢出。接子儿的要接住子儿后,朝圈内砸去,圈内人要以脚将砸来的“子儿”踢出圈外,接“子儿”的这时要喊“几步”,圈内人若喊“五步”,圈内人要以脚抵脚量,从圈界到子儿处,若正好或多于五步,则重砸;若少于五步或子儿砸在圈内则轮换。另一种玩法是得分的,砸者站两端,被砸者站中间,砸者交替砸,被砸者既接又躲,接住沙袋得一分,砸在身上没接住减一分,零分时没接住则下台轮换。
【知识链接】
新中国成立 0 60 年 童年印记 —— 儿童游戏
有人说,游戏是儿童的一种生活方式,因为游戏赋予孩子有灵性的生活。不可置否,无论是走过沧桑岁月的老人,还是生活幸福得像花儿一样的“80 后”、“90 后”,他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大多珍藏在儿时的游戏中。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玩具对那时的孩子来说可以说是“天方夜谭”,用一把鸡毛制作成毽子,就能在空地上玩上个大半天;在地上画个棋盘,棋子用石子、碎砖块、植物茎代替,双方进行智慧的较量。
上世纪 60 年代,滚铁环游戏在全国可谓风靡一时,成了那个时代孩子的炫技宝物。一队一队的小孩推着铁环往前走,用铁钩控制铁环的方向,直走、转弯。一个铁圈、一个铁钩,在一块块空地上尽情地闹腾。那时的孩子没有学习的压力,放学之后“玩”字当先。据调查,当时有 75%的儿童把“玩”列为占课余时间最长的活动。大人扯着嗓子喊自己的小孩回家吃饭,对他们来说玩到天黑再回家是一种常态。
物质匮乏的岁月,孩子们的童年生活并不枯燥,他们都有着疯玩的记忆。男孩儿们爬高高的树、到小河里摸鱼、玩弹球、叠纸飞机;女孩儿们丢手绢、踢毽子、跳皮筋、攒五颜六色的糖纸、在一起做手工……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儿童游戏的名称、题材都受到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出现了“抓特务”、“抽汉奸”、“斗地主”这样的游戏。“抽汉奸”就是“抽陀螺”,“斗地主”是用石头击打自己垒好的泥人。这也是一个尚武的年代。男孩儿都渴望拥有一把属于自己的手枪,从腰间拔出,“啪啪”几声,过过英雄瘾。一种自己制作,以火柴为子弹的“洋火枪”在当时很流行。在男孩儿中还出现了
一些带有赌博色彩兼收藏的游戏,如收藏烟盒,玩冰糕棍,赢者可以将烟盒、冰糕棍作为“战利品”归为己有。
在上世纪 60 年代,87.2%的儿童主要与年龄相近的小伙伴玩,很少有独自一人玩的情况。游戏虽有些野趣、“乡土”的意味且为“零成本”,却给当年的孩子带来了欢乐。
改革开放,极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大量的新鲜事物涌入国门。随着经济不断地发展,上世纪 80 年代出生的孩子的童年生活变得愈加多样,游戏选择也更为丰富。据调查,上世纪 80 年代初玩过积木、拼图等玩具的儿童已达到 90%,魔方、布娃娃以及汽车、坦克、飞机的模型等各色玩具进入了“80 后”的生活。
男孩儿们不再对烟盒着迷,掀起了另一股集卡热潮。下课时,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拿出制作精美的卡片或展示、或比较;女孩们则给自己的娃娃涂上口红、扎起小辫,把她们的玩偶打扮得漂漂亮亮。
孩子们依然和附近的小朋友进行群体性的游戏,如老鹰捉小鸡、跳房子、警察抓小偷、丢沙包等,上世纪 80 年代初的儿童主要还是在户外较大的空地上玩。
当电视在上世纪 80 年代闯入千家万户的生活后,孩子们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了与电视的独处。到了 80 年代末期,儿童看电视的时间已占到游戏时间的45.8%,表明儿童活动场地已渐渐由户外转向室内。现在“80 后”的一代人回忆起自己的童年生活,更多的是铁臂阿童木、葫芦娃、蓝精灵等这些从电视荧幕中走出的动漫人物。
上世纪 90 年代初期,儿童的玩具中含有更多的“高科技”,遥控飞机、汽车、坦克以及电子宠物是他们的新朋友。随着动画片《变形金刚》的热播,玩具变形金刚成了男孩儿们的新宠。芭比娃娃这个世界知名玩具也摆上了女孩儿们的床头。
上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中国的各个城市中还出现了电子游戏厅娱乐场所,与电视机联机的小霸王游戏机进入了孩子的生活,《魂斗罗》、《超级玛丽》等游戏成为了儿童课余生活的“好伙伴”。
进入新世纪,对着电脑屏幕,熟练地点击鼠标、敲击键盘,控制着游戏中的人物与坏人进行生死搏斗……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了这样的游戏童年,孩子们的手中又多了一个遥控器——鼠标。网络的出现让孩子快捷地了解到世界各地发生的信息,某种程度是让孩子与世界同步,但也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青少年网络成瘾已成为全社会共同面临的一大问题。
传统、集体性的游戏在孩子们的生活中逐渐消失,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也被周末的游乐场游玩所取代。缺少玩伴与交流的童年生活,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倾向和打扮与行为举止像成年人的孩子。
新中国走过的 60 年间,童年的游戏承载了人们对社会的感受与理解,更刻下了时代发展的印记。
【思维空间】
1.关于长清地区盛为流传的儿歌童谣,你还了解哪些?选择你最喜欢的一首或几首儿歌童谣,从形式、语言、内容等方面进行鉴赏,限 200 字以内。
2.关于本地区民间盛为流行的儿童游戏,你还了解哪些,选择一项你最喜爱的儿童游戏,进行简要介绍,限 200 字以内。
3.对于传统、集体性的游戏在儿童生活中逐渐消失,天然游戏场所逐渐被室内娱乐场地所取代,当代儿童娱乐缺少玩伴与交流的现象,你有何认识,谈谈你的个人看法,并以《童年的七色梦,你在哪里?》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字数限500 字以内。
【参考资料】
1.济南长清旅游网:http://www.jncqly.gov.cn/ 2.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 3.中工网:http://www.workercn.cn/,《追寻童年的游戏踪迹》,范珊珊
上一篇:五四演讲比赛上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