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园暴力问题调查报告
中小学校园暴力问题调查报告 —— 以某某地区为例(可以以工作区域为例)
第一部分
自我情况简介 略 第二部 分
选题原因、相关资料及案例 一、 选题原因
本调查报告是在笔者前期进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笔者的工作经历进行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近年来,中小学校园暴力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个别事件甚至引起小范围的群众恐慌。笔者本文从教育法学视角下研究中小学校园暴力及其预防机。主要的选题背景及原因如下:
(一)
“依法治校”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重要组成部分 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重要内容是“依法治国”,在校园方面则为“依法治校”。如何预防中小学校园暴力问题及建立相应的长效预防机制是“依法治校”的必然要求。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曾对校园暴力问题做出重要指示:校园应是最阳光、最安全的地方。校园暴力频发,不仅伤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也冲击社会道德底线。教育部要会同相关方面多措并举,特别是要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坚决遏制漠视人的尊严与生命的行为。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此前已印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要求各地各中小学校针对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校园欺凌进行专项治理。
建立预防校园暴力的长效机制是国家的政策要求也是社会的现实需求。因此研究现阶段中小学的校园暴力问题,特别是关于其预防机制的调查研究符合国家目前的政策导向,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
(二)
目前校园暴力问题突出 校园暴力问题逐渐受到关注主要是在 20 世纪 80 年代后,近年来校园暴力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2003 年浙江大学《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社会心理研究》课题组的调查显示,49.2%的同学坦言对其他同学有过不同程度的暴力
行为,87.3%的同学承认曾遭受过其他同学不同程度的暴力行为。
校园作为青少年进行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其主要功能是完成对青少年的学校教育。这一本应纯洁和美好的环境,不应该出现校园暴力。但是,目前校园暴力已经不同程度的存在于我国各级各类校园其所占比重也在不断上升,这一点在城乡结合部中的学校中尤为明显。因此,严峻的现状不得不引起我们对校园暴力问题的关注和研究。
(三)
校园暴力问题日趋多样化 随着社会经济及互联网的发展,我国校园暴力问题在新的时期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趋势,这一趋势的发展也进一步加剧了校园暴力治理的难度。目前校园暴力的新特点和多样化可以总结为“暴力形式多、受害比例高、防范意识弱”。具体说明如下: 1. 暴力形式多 过去的校园暴力主要表现在教师和学生之间,主要形式也主要是肢体及语言方面的暴力,近年来校园暴力形式呈现多样化发展,出现了色情暴力、网络暴力、软暴力、群体暴力等新的暴力形式。特别是隐性的校园暴力增多。在校园内常常发生一些流言暴力行为及心理侵害行为,在校园外由于一些孩子受到恐吓及自尊心的问题,一些校园暴力问题并为得到学校及家长的及时关注。同时,在学生间的暴力行为中,部分女生从过去的被侵害对象转变为从事暴力行为的带头人,这也进一步加深了校园女生暴力严峻形势,其暴力手段及伤害度不容小觑。
2. 受害比例高 目前校园暴力的受害群体在不断的上升,过去的受害群体主要是一些校园中主要的弱势群体或者是部分教师所造成的小群体校园暴力行为,如今校园暴力的施暴群体在不断的扩大,部分学生和教师也有意无意的卷入这一群体。因此,校园中经历过不同程度经历过校园暴力的学生比例不断上升。
3.防范意识弱 在面对校园暴力时,一方面有半数多的学生在面对这一情况下选择忍耐和息事宁人。另一方面,在日常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也缺乏相应的安全防范和自救意识,在中小学生遇到校园暴力时不知如何自救。
二、 相关资料及案例
(一)
概念界定
校园暴力:从医学角度可将“暴力”定义为“暴力是指蓄意地运用躯体的力量或权力,对自身、他人、群体或社会进行威胁或伤害,造成或极有可能造成损伤、死亡、精神伤害、发育障碍或权利剥夺的行为。”那么校园暴力通俗来讲值得是发生在学校及周边地区的一种暴力行为。目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校园暴力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的拓宽。本文主要采用的校园暴力的定义为:校园暴力主要指发生在校园及与校园相关性强的合理范围内,由学校主要主体人员所进行和参与的侵害性暴力行为。这一暴力行为包括实际身体伤害和隐性的心理伤害。
(二)目前校园暴力的表现形式及具体案例
校园暴力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按照行为主体划分,校园暴力类型可以分为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以及校外人员在学校及学校附近与老师或学生之间发生的暴力行为。根据笔者在调研地区的调查走访,列举以下两个案例。(为保护当事人,姓名均由大写字母代替)
案例一:来自人民教师的“嘲讽” 在某中学中,教师 A 某是一名男性数学老师,教学水平较高,十分注重班级的平均成绩,一直致力于提高自己教导学生的整体水平,同时该老师也兼任本班的班主任。班里男性学生 B 某因在数学方面成绩不佳、其他科目成绩也差强人意、纪律性不高,常常犯错。因此,在月考出成绩时教师 A 某曾多次因为成绩动手打骂学生 B 某,还多次在班级内声称其为“猪脑子”,并将该生座位排在了最后一排,靠近垃圾桶位置。而学生 B 某,在初三时选择了退学打工。
通过走访我了解到学生 B 某对学校非常厌恶,特别是对当初自己的班主任,继而也认为自己可能天生不适合学习,由于打不过该校男老师,并且该男老师在
学校也很有地位,只能忍气吞声,也从未告诉家人。
在该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这场校园暴力发生在老师和学生之间,同时这一暴力也未得到学校的及时发现和解决,其负面的影响仍然在持续。
案例二:可怕的“弱女子” 女性学生 C 某是单亲家庭,现如今跟随父亲生活于其父新组建的家庭,继母在两年前生了一个男孩,目前该生就读于小学六年级。该生在小学四年级时就曾因勒索其他学生钱财、聚众闹事而被记大过,在五年级时因再次犯错被学校劝退,目前转学到县里的小学。据悉,该女生在县区学校也已经多次被老师叫家长,其过去“光荣事迹”也在新学校传开。而家中父女觉得丢人从未到过,该生目前成为班级内的问题学生,许多学生都对她怕而远之。
在该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原本在我们看来是弱势群体的女生也会成为校园暴力的施暴者,其行为对周边学生的伤害不次于男生。
第三部 总结、归纳全文的意义及作用 一、选题意义 本文从教育法学的视角来研究中小学校园暴力,有利于丰富教育法学理论。同时也为校园暴力的有效解决和预防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当前,我国社会处于一个巨大的转型时期,受这一社会背景影响,出现了社会文化多样性、社会思想复杂化的社会文化发展现状。社会亚文化和西方拜金主义等文化不断冲击着我国原有的文化传统体系,使得一些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未成熟的中小学生变得爱慕虚荣、盲目攀比、容易冲动。同时在加之学校的教育制度存在的不合理、教育思想及内容发展滞后,例如太过去注重成绩,对于思想品德教育则流于形式。在发生校园暴力时处理不得当、反正不及时等更加剧了这一现状。因此,在实践方面,本文对与校园暴力预防长效机制建立和完善具有借鉴意义。
二、 小结 根据笔者的调研和走访对于校园长效预防机制的建立有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制定学校教育的相关法律,为治理校园暴力提供法律依据。比如,我国亟需制定“学校教育法”及其细则或类似的法律法规,对确保学校教育安全环
境、预防校园暴力以及惩戒校园暴力等内容进行明确规定; 其次,学校、家庭、社会组织及各相关机构应相互合作、协力推进校园预防校园暴力长效机制建设。
第三,加强各中小学与警察的协助联络机制,使校园安全保障切实落实到位。同时应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
在此次调研报告中,笔者仅结合某地区的现实状况进行调研,随后将开展进一步的深入调研,进一步进行校园预防长效机制的构建。
上一篇:班主任评语优等生
下一篇:年公文写作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