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有用文档网!

当前位置: 有用文档网 > 心得体会 >

某市政府工作目标报告

| 浏览次数:

 宁波市 2006 年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宁波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连同《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以及计划、财政报告一并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它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十五”发展回顾

  从 2001 年到 2005 年的第十个五年计划时期,是宁波经济社会发展跃上新台阶的重要历史时期。五年来,在中共宁波市委的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党的十五大和十六大精神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省委“八八战略”、市委“六大联动”和建设“平安宁波”战略部署,紧紧依靠全市人民,开拓创新,奋发有为,扎实工作,积极应对非典疫情、重大自然灾害、资源要素紧缺等严峻挑战,提前一年基本完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任务,荣获全国首批文明城市称号,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城市综合实力显着提升。全市生产总值从 1175.8 亿元增加到 2446.4亿元,年均增长 13.8%。人均生产总值从 22025 元增加到 38733 元,年均增长 9.5%。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 143.2 亿元增加到 466.5 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从 64.4 亿元增加到 212.4 亿元,年均分别增长 26.7%和 27%;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4381.7 亿元,是前五年的 2.7 倍;宁波港区货物吞吐量达到2.7 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 520.8 万标箱,分别是“九五”末的 2.3 倍和 5.8 倍。三次产业比重由8.2:56.0:35.8 调整到 5.3:55.3:39.4,城市综合竞争力跻身全国十强。

  产业联动发展取得成效,整体竞争力稳步增强。粮食生产和供应保持稳定,高效生态农业得到长足发展,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拥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 192 家,无公害农产品基地 236 个。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迈出扎实步伐,一大批高素质工业项目建成投产。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从 1427.7亿元增加到 4721.4 亿元,实现利税从 163.3 亿元增加到 428.1 亿元,年均分别增长 27%和 21.3%;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九五”末的 20.8%提高到 32.3%,并荣获中国品牌之都称号。第三产业发展加快,城市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荣获中国优秀会展城市称号。三产增加值从 421.1 亿元增加到 964.1 亿元,年均增长 14.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 389.3 亿元增加到 759.8亿元,年均增长 11.8%。

  体制改革全面深化,对外开放向纵深推进。基本完成国有、城镇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投资、财政、规划、国土管理体制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管理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有序推进,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开放型经济发展取得新突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从 75.4 亿美元增加到 334.9 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从 51.7 亿美元增加到 222.3亿美元,年均分别增长 34.7%和 33.9%,经济外向度比“九五”末提高 56.5 个百分点;累计实际利用外资 82.6 亿美元,是前五年的 3.1 倍;完成对外经济技术合作营业额 20.5 亿美元,年均增长 26.7%。

  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修编完成了宁波城市总体规划,鄞州新城区、镇海新城区、北仑新城区、东钱湖旅游度假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重点区域规划建设扎实推进,副中心城市、城镇和新农村建设有序展开,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从“九五”末的 134.7 平方公里扩展到224 平方公里,城市化率从 45%提高到 56%。全市财政支农资金年均增长 20.9%,完成 75 个市级全面小康示范村建设,改造和建设通乡、通村等级公路 2364 公里。杭州湾跨海大桥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开工建设,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入 1292.6 亿元,城乡道路、供水、供电、公交、通信、污水和垃圾处理网络化体系初步形成。生态市建设全面启动,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城镇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比“九五”末提高 3.5 个、24.1 个和 6.8 个百分点,森林覆盖率提高到 50%,城市

 人均公绿面积由 7 平方米提高到 11.5 平方米,先后被评为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

  统筹发展力度逐年加大,区域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中心城区发展层次不断提升,辐射带动功能进一步增强,余慈地区组团发展扎实起步,“大桥经济圈”加速形成,南部地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五县(市)全部跨入全国百强县行列。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体制逐步理顺,“共建共享”发展机制基本形成。欠发达地区帮扶力度加大,“双百工程”扎实推进,累计转移支付 2.2亿元支持欠发达地区发展,下山搬迁农户 6020 户、17958 人,老区、山区和海岛的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文化大市建设扎实起步,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大力推进,累计完成教育文化科技投入 211.8 亿元。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率先实施欠发达乡镇免费义务教育,初中升高中比例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94.2%和 42%,分别比“九五”末提高 11.8 个和 27.7 个百分点。新增中高级人才近 7 万人,是前五年的 2.2 倍。城乡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不断加快,城区社区卫生服务实现全覆盖,农村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一大批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成投用,精品创作跨上新台阶,群众文化日益繁荣。人口与计划生育、老龄、残疾人和双拥等工作取得新进展。

  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和谐社会建设有序推进。“解难创优”系列工程全面实施,累计新增就业岗位 60 万个,帮助 25.3 万名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1%以内。全市用于社会保障的财政资金五年累计 101 亿元,年均增长 30.4%。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 151.3 万人、106 万人、75.8 万人、90.5万人和 43.8 万人,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重点参保对象参保率达到 76.2%,农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 92.2%。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农村“五保”、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率分别达到 94%和 98.9%。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 10921 元增加到 17408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 5069 元增加到7810 元,年均实际增长分别为 11.4%和 8.5%。城乡居民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达到 1503.1 亿元,比“九五”末增加 1.4 倍。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由 39.8%和 45.2%下降到 37.8%和 41%,人均居住面积分别由 19.8 和 41.6 平方米提高到 23.5 和 50.4 平方米。

  依法行政逐步推进,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定期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工作,及时向市政协常委会通报政务情况,自觉接受市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共办复市人大代表建议 2810 件、政协委员提案 2523 件。认真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和依法行政纲要,清理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制定实施政府工作规则和政务公开等一系列规定,建立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自觉接受人民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逐步加强,生产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的监管体制基本形成,政府采购逐步推广,行政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效能政府和廉洁政府建设取得了较大成效。

  各位代表,2005 年是全面实现“十五”计划目标、认真谋划“十一五”发展的承前启后之年,也是深入实施市第十次党代会决策部署的重要一年。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和市委“三个突破”的总体要求,扎实推进“六大联动”战略和“平安宁波”建设,在巩固深化前四年发展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发展思路,优化发展环境,增强发展活力,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好势头,市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重点抓了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强化要素和服务保障,着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面对市场环境、资源要素的“双重制约”,把防止经济出现大的起落作为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大力加强要素和服务保障工作。坚持有保有压,调整完善产业准入政策,大力推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事关国计民生的项目建设,加强对房地产市场调控,强化资金、水、电、土地、能源等方面的协调,组成专门工作小组深入基层,指导项目

 审报服务,促进投资在优化结构基础上保持合理增长。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25.1%,其中设备和工器具购置投资增长 63.5%。适应城乡消费升级,扩大公共服务,改善消费环境,多次举办国家级大型会展活动,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14%。同心协力抗击强台风袭击等自然灾害,及时部署灾后基础设施重建和生产恢复工作,努力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二)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着力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围绕增强经济运行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坚持三次产业联动发展,制定完善相关规划和政策体系,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形成农业结构协调、工业结构改善、服务业升级加快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结构调整、增长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促进科技与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构建服务型科教体系,加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申报工作,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和研发园区建设,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增强。全市新增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 14 家,规模以上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年产值同比增长 24.4%。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决淘汰重污染、高能耗项目,全市能源利用结构进一步优化,资源利用效率逐步提升,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水耗明显下降。

  (三)加大统筹联动力度,着力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积极探索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制定实施《宁波市统筹城乡发展纲要》,统筹规划市域范围内产业、资源利用保护、就业社会保障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统一布局,共建共享。稳步推进农村配套改革,深入实施“百千工程”和“百万农民培训工程”,农村环境有效改善,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就业进程加快,全年培训农村劳动力 25.3 万人次。完善规划、国土、财税和投融资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保障。完成土地总体规划大纲修编,东部新城建设全面启动,鄞州新城区等重点区域建设继续加快,湾头地块开发有序推进。积极统筹余慈区域发展,把象山港区域保护与利用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了对欠发达地区的帮扶力度。

  (四)深入推进改革开放,着力增强发展活力和动力。围绕消除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积极稳妥地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努力为发展拓展新的空间、注入新的活力。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积极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推进生产经营服务型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着手探索供水、公交等公用、垄断性行业改革。适应对外开放新形势,扩大重点领域开发开放,建立慈溪出口加工区,实施区港联动,加强电子口岸建设,实现空港全面对外籍飞机开放。积极推动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加大招商选资力度,加快企业“走出去”步伐,开放型经济取得新业绩。全市外贸出口增长 33.5%,其中机电产品出口比重达到 53.4%,加工贸易出口比重达到 23.2%;实际利用外资增长 10%,外资项目平均投资规模达到 1022 万美元。加大区域经济合作力度,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取得实质性进展。

  (五)注重改善民生环境,着力构建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扎实推进文化、公益设施建设,深入开展“万场电影千场戏”活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加大“解难创优”力度,切实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完善养老、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制度,加大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力度。广泛开展爱心帮扶行动,深入实施安居工程,建成经济适用房 50 万平方米。大力开展以“三车”整治为重点的缓解中心城区出行难系列行动,促进交通秩序好转。大力推进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和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快职业教育结构调整,不断优化就学环境。启动十大医疗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面,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功能不断健全。建立完善公共安全应急体系,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犯罪活动,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大力整顿食品药品市场,贯彻实施《信访条例》,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努力维护社会稳定。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每一个进步、每一项成绩,都是全市人民齐心协力、共同奋斗的结果,都是各驻甬部队、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密切配合、大力支持的结果,也是海内外朋友关心、帮助、支持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驻甬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向所有参与宁波发展的投资者和建设者,向一切关心和支持宁波现代化建设的海内外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与此同时,我们清醒地看到,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政府工作中也有许多不足,主要是: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还不平衡,农业农村发展相对滞后,统筹区域和城乡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经济结构性、素质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市场约束、资源要素供给和环境保护的压力不断加大,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转换发展模式任务十分艰巨;经济社会联动发展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社会管理相对薄弱,治安形势比较严峻,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平安宁波”的任务十分艰巨;政府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统筹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问题的能力亟需加强,考核评价体系尚不完善,工作效率、服务质量和行政执法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加强政风建设、反腐倡廉的任务还十分艰巨。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十一五”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市要基本建成华东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确立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的战略地位。按照《中共宁波市委关于制定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是,力争到“十一五”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到 2010 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4300 亿元,年均递增 11%,人均生产总值超过 6 万元,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显着增强;城市化加快推进,城市和小城镇功能进一步完善,建成生态环境美、人文气息浓、生活品质高、人与人融洽友爱的最佳人居环境城市,城乡和区域发展的协调性明显增强;文化大市建设加快,先进文化凝聚力、公共文化服务力、文化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有较大提高,人才资源更加丰富,市民文明素质提升,力争保持全国文明城市荣誉;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和要素配置市场化取得突破性进展,率先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全面进展,资源利用效率显着提高,生态质量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继续提高,居民住房需求得到有效保障,教育、卫生、体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提高,城乡公共交通加快发展,居民就学、就医、就业、出行等方面条件明显改善,民主更加健全,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社会治安、安全生产及公共安全状况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实现上述奋斗目标,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努力推动宁波经济社会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出了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各项措施,主要是:

  (一)加快发展模式转型,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进一步加大支农政策力度,促进农业结构优化提升,把发展都市型高效生态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主攻方向,加快形成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大力发展农业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重点培育四大农业产业带,加强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推进科技兴农,加强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健全农业标准化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产品市场物流体系和重大动物疫情防控体系。实施“强龙兴农”工程,积极发展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重点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的市场化和组织化水平,销售超亿元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达到 50 家以上。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继续实施“百万农民培训工程”,全面提高农民致富能力。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扎实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强化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采取合作开发、联合研发和自主研发等多种方式有效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加快研发园区建设,完善服务型教育体系,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在促进发展模式转换中的重要作用,努力形成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机制。把推进自主创新与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品牌战略和规模企业培育结合起来,形成一批知名品牌产品和知名企业。进一步加强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优质临港工业,形成五大临港产业基地。积极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 40%。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鼓励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优势制造业,不断提高纺织服装、家用电器、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模具等产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加快工业园区集约化发展,整合提升产业集群,建设一批核心竞争力强,产业规模、市场份额、盈利能力居全国前列的重要产业基地。

  把发展服务业作为结构调整、扩大消费和增强城市功能的战略重点,扩大总量,优化结构,三次产业比重调整到 3.5∶53.5∶43。着力打造国际贸易平台,优先发展国际贸易、港口物流、金融、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培育信息、中介、文化传媒等知识型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增强港口城市的集聚、辐射和带动功能。适应消费升级的趋势,壮大商贸、房地产、社区服务、旅游休闲等生活消费性服务业,着力改善消费环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递增 12%。加快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进程,完善港口集疏运网络,增强港口服务功能,力争宁波港区货物吞吐量达到 3.6 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超过 1000 万标箱。

  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和重要资源保障体系,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加强水资源的综合开发,推进标准海塘维修加固和流域治理等重点工程建设,加快实施区域外引水工程,提高供水能力。加强电网建设,优化电能结构,积极发展天然气、风能等新能源发电项目,确保电力供应。适度开发滩涂资源,加大农地整理和农村宅基地整理力度,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集约化程度和利用效益。建成杭州湾跨海大桥、甬台温铁路宁波段等一批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形成公、铁、水、空等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体系。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超 1 万亿元。

  (二)加大统筹协调力度,促进城乡区域联动发展。顺应城市化发展规律,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土地、劳动力、资金等要素的优化配置,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认真组织实施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促进城市集群式发展,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中心城区规模达到 267 平方公里,城市化率超过 65%。加快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深入实施《宁波市统筹城乡发展纲要》,逐步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协调发展的格局。积极推进城乡户籍管理、土地流转、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农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合作制等配套改革,着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搞好乡村建设规划,大力推进“百千工程”和农村新社区建设。进一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加强农村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动城市公交、自来水、垃圾污水处理、广电通信及科教文卫体等社会事业向农村延伸,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强农村发展能力。

  充分发挥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按照“东扩、北联、南统筹、中提升”的要求,完善区域发展功能区划,形成城区经济和县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市域经济发展新格局。中心城区提升发展吸收就业多、附加值高的现代服务业,完善中心商贸商务区和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的功能。推进东部新城开发,构筑中央商务区和行政中心区基本框架,形成展示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形象的标志性区域。加快东钱湖旅游度假区建设,初步形成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华东地区重要的国际会议中心和长三角著名的休闲胜地。加大余慈地区统筹发展力度,初步形成宁波都市区北部中心。继续加快鄞州新城区、镇海新城区、北仑新城区建设,统筹建设重大基础设施,促进与城市核心区融合。加快南部区域统筹发展,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积极培育特色产业和生态经济。把象山港区域作为宁波未来可持续发

 展的重要战略空间,加快建设生态经济型港湾。启动实施轨道交通和区间快速信道项目,加强城市各组团的功能整合和有机联系。加大区域统筹和调控力度,建立市域内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健全对欠发达地区的帮扶机制。把海洋资源和陆域经济优势结合起来,加快海洋经济强市建设。

  (三)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努力构筑宁波发展新优势。着眼于消除影响科学发展的体制障碍,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攻坚力度。加快垄断性行业和公用事业改革,实现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和营运体系,完善出资人制度和资产授权经营制度,规范国有产权转让行为,加强对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监管,确保经营性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引导民营企业加快制度、技术和管理创新,鼓励民营资本进入金融服务、社会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推动民营经济实现新飞跃。大力培育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市场和市场中介组织,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和市场监管机制,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财政体制、投资体制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健全政府决策机制,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和法治政府。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深入实施外向带动战略,按照做优外贸、做强外资、做大外经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和层次。加快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大力拓展市场,优化贸易结构,加快发展附加值高的服务贸易,扩大资源性产品、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的进口,全面建设国际贸易平台,着力打造华东地区大宗物资和战略资源的进口交易中心,进出口贸易年均递增 15%。全面实施“选商选资,选优选强”的招商策略,大力引进对产业升级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项目和企业,加大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等领域引资力度,充分发挥开发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在利用外资中的带动辐射作用,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15 亿美元。加快“走出去”步伐,推动企业开展境外实业投资、跨国经营、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

  围绕建立互惠互利的区域合作机制,大力推进国内经济合作与交流。以接轨上海为重点,积极融入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加强港口、产业、科技、文化、教育、人才等方面的合作。积极参与中西部开发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加强与港澳台的经贸合作,推动“山海协作”工程和浙东经济合作区联动发展,扩大合作领域,拓展发展空间。

  (四)坚持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节约利用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加强资源循环综合利用,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发展低投入、低排放、高效率的资源节约型产业,力争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 20%左右。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积极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加快企业节能降耗的技术改造,培育一批清洁生产示范企业。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加快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工业园区的生态化改造,形成一批示范企业、园区和村镇。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和生活污水回用率,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资源化处理,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加快墙体材料革新,推广节能建筑。鼓励使用节能节水产品和清洁能源,倡导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

  全面实施生态市建设规划,继续推进生态重点工程建设,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做好甬江口、奉化江流域和近岸海域的整治,推进城镇污水集中处理,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确保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 70%以上,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超过 95%,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超过 60%。积极推进自然保护区、生态经济林、生态公益林和沿海防护林建设,加强湿地保护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城市人均公绿面积达到 12 平方米。建立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和绿色经济考核指标体系,加快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监测和重大环境污染应急处理体系建设,实行生态环境补偿、公共环保工程设施有偿服务和排污权交易制度,保障人民群众的环境安全。继续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提高人口综合素质。

  (五)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按照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大力宣传和弘扬“诚信务实开放创新”

 的宁波精神,营造人人参与创造成果、共享发展成果的社会环境。大力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和文化产业发展,加强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继续加大教育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的免费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极发展成人教育、社区教育和远程教育,加快构建学习型社会,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 10.5 年。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社会公共领域的应用,逐步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执法、医疗救治和公共卫生信息预警监测报告等公共卫生体系,加快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城市两级和农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每千人拥有医生数 2.68 人、医院和卫生院床位数 4.3 张。加快建设体育强市,大力发展竞技体育优势项目,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增强人民健康素质。进一步加强双拥工作,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着力改善民生,深入开展“解难创优”活动,努力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完善城乡统筹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强化技能培训,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5%以内。加快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社会保障覆盖面和保障水平,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社会救助制度,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 180 万人、120 万人、85 万人、120 万人和 60 万人,探索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逐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保障水平。合理调节收入分配,更加注重就业机会和分配过程的公平,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发展社会福利、社会互助、社会慈善、老龄和残疾人事业,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 2.4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1.1 万元。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全面推进“法治宁波”建设。建立和完善新型社会管理体制,提高食品、药品监管水平,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活动。加强社会组织体系建设,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促进干群政民关系和谐,夯实“平安宁波”建设基础。

  2006 年工作主要安排

  今年是全面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之年,是全面启动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巩固宏观调控成果、防止经济出现大的起落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政府工作,意义十分重大。

  纵观国内外形势,我市经济发展面临较为有利的国际和国内环境。国际产业转移和生产要素流动加快,世界经济和贸易继续保持平稳增长的总体趋势不会有大的变化。我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依然强劲,宏观调控取得积极成效,国民经济呈现增长较快、效益较好、价格平稳、活力增强的态势,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和协调性明显提高。但也要看到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仍然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国际贸易摩擦、非关税壁垒不断增加,国际石油价格高位波动,生产要素总体偏紧,禽流感等疫情和自然灾害也可能对我市造成一定影响。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发展机遇,更加注重增长速度与质量相统一,更加注重城乡发展相统筹,更加注重区域发展相协调,更加注重技术创新与体制创新相结合,更加注重内源发展与外向拓展相融合,更加注重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相一致,更加注重经济与社会发展相促进,更加注重改革发展与和谐稳定相统一,为“十一五”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今年政府工作总的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十届五次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深入实施省委“八八战略”、市委“六大联动”战略和建设“平安宁波”的总体部署,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增长方式转变和发展模式转型,积极构建和谐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实现“十一五”时期发展的良好开局。主要调控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 12%,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 12%,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7%,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 7.5%,城镇新增就业岗位 10 万个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 103.5%以内。

 围绕上述总体目标要求,着重做好以下十方面的工作: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加强与粮食主产区产销协作,提高粮食流通调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积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加快科技兴农步伐,推行农业标准化、机械化生产,继续抓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种子种苗基地建设,启动建设特色农产品基地10 个以上。实施“强龙兴农”工程,新培育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50 家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1 万户。加大以工促农力度,鼓励各类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做好禽流感等重大动植物疫情防控工作。加快培育现代海洋渔业,提高林特产业发展水平。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完善农业补贴政策,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深入实施“百万农民培训工程”,有序引导农业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提高农民的非农收入,完成农村劳动力培训 20 万人次,转移农村劳动力 5 万人。切实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不断增加农民务工收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加强对农民减负工作的监管。加大对山区、老区、海岛的帮扶力度,逐步增加对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

  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坚持用城市社区建设的理念抓好村庄的规划和建设,深入推进“百千工程”,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城中村、城郊村和园中村改造,推动传统村落向现代社区转变,建成示范村 40 个,整治村 250 个,改造城中村 10 个以上。继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促进农村信息化,实施 30 万农民饮用水改造,完成清水河道整治 250 公里,全面实现通行政村公路硬化目标。加强标准农田建设和基本农田保护,加快小流域治理,强化水库、沉降海塘等水利设施的修复加固和维护管理,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全面实施农村综合改革。结合乡镇换届,合理界定乡镇职能,理顺权责关系,推进乡镇机构改革。明确财政收入和支出范围,加强乡镇债务管理和监督。深化中心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做到事权、财权和管理权相一致。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培植村级集体经济稳固财源,推进农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制改革。建立城乡一体的要素流转机制,规范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探索实施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进入市场的办法。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发挥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作用,支持企业研发机构建设,鼓励企业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开展科技合作,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快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推进研发园区建设,创建宁波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集聚创新资源,优化创新环境,加快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和网上技术市场建设。全年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10 家,引进共建研发机构 25 家,引进、开发高新技术项目 330 项,力争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 35%以上。

  提升临港工业素质。优化临港工业布局和结构,重点发展市场前景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产出效益高的临港制造业。以新材料产业和集成装备业等为重点,积极推进临港工业后续产业发展,加快形成产业链。做好宁波光电产业基地、中金石化 PX 等项目的前期工作,争取镇海炼化大乙烯、大榭烟台万华 MDI 二期、白纸板三期二阶段等项目开工建设,加快北仑石化首期等项目建设进度,争取三菱 PTA 等项目建成投产。

  扶持特色产业发展。继续培育和扶持纺织服装、家用电器、文具模具、电子信息和汽车零部件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块状特色经济。建立健全面向中小企业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推进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在特色产业中的重要载体作用。鼓励企业管理创新,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和信息化建设,实施品牌战略和技术标准战略,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优势企业。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抓紧编制循环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和节水、节能、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等专项规

 划,大力引导企业转变增长方式,集约利用资源,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实施土地闲置补偿制度。启动循环经济发展“十大行动计划”,开展重点项目、试验园区等试点工作。积极推广适用技术和工艺,依法淘汰能耗大、污染重的产业和行业。争取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 4%左右。

  三、拓展港口城市功能,着力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强化口岸服务功能。实施新一轮大通关建设,提高口岸工作效率,基本建成电子口岸平台。扩大对外贸易服务,推进国际贸易平台建设,宁波进出口常年展示交易中心投入运行。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争取空港物流中心和明州现代物流园区开工建设,做好北仑主物流园区二期的前期工作,全面启动运输市场建设,积极引进第三方物流主体,推进区港联动、海港与空港联动,争取设立保税港区。加快推进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完善港口配套设施,拓展港口腹地,力争宁波港区货物吞吐量达到3 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 630 万标箱。

  加快特色服务业发展。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业,鼓励信贷适度增长,推进金融创新,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增强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的实力,引进国际知名的银行、保险机构来甬设立分支机构,鼓励社会资金投资地方金融机构,提高金融结算效率等服务水平。综合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推进 3G 通信、数字电视等社会信息服务建设,促进社会公共领域信息化。进一步壮大会展服务业,开拓会展市场,继续办好浙洽会、消博会、服装节等重大会展活动。积极发展现代商贸服务业,加快和义路滨江商务区等重大服务业项目建设,大力提升各类专业市场。加快培育采购、营销机构,发展产权交易、管理咨询、会计审计、法律服务等知识型服务业。

  积极发展旅游休闲业。整合陆海旅游资源,创新旅游产品体系,培育旅游市场主体,促进旅游集团公司组建、运行,加快形成旅游发展的规模优势和品牌优势,提升旅游经济核心竞争力。实施城市营销策略,加大旅游推介和宣传力度,完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加快宁波旅游中心建设,推进国家等级旅游区、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创建工作

  四、深入贯彻扩大内需方针,确保消费和投资平稳增长

  努力扩大消费需求。以改善农村消费条件为抓手,不断扩大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积极探索扩大农村住房需求,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发展与农民收入和生活方式相适应的服务消费产品,支持城市流通企业经营网络向农村延伸,为农民增加消费提供便利。按照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出资原则,扩大职业教育消费,积极举办各类培训讲座,引导文娱、休闲、保健消费,拓展社区服务和家政服务。加强消费服务,发展消费信贷,培育消费热点,完善消费政策,强化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教育、医疗价格监管,优化消费环境,努力为市外消费者服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12%。

  促进投资合理增长。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更好地发挥投资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完成栎社机场飞行区跑道扩建工程,推进杭州湾跨海大桥及连接线、甬台温铁路宁波段、绕城高速西段及东段、杭甬高速宁波段改建、杭甬运河宁波段改建二期、城区“五路四桥”等项目建设,力争象山港大桥开工建设,推进北仑五期集装箱码头工程、穿山疏港高速公路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500 千伏城市电网和国华宁海电厂、大唐乌沙山电厂建设,推进甬东变、浙江 LNG 接收站及电厂、鄞州鹰龙山燃气电厂、北仑电厂和溪口抽水蓄能电站扩建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甬新河、姚江东排、白溪水库引水、城市供水环网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基本建成周公宅、西溪、力洋等水库,完成城市防洪、汤浦引水、慈溪淡水泓围垦等工程,实施标准海塘维护加固和镇海新泓口围垦等工程。改善投资环境,强化对重大项目的推进服务和监管工作,做好重大项目的申报、审批等前期服务,统筹安排和优化配置要素供给。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16%以上。

  五、推进内外联动发展,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调整优化外贸结构。坚持外贸出口多元化战略,巩固美、日、欧等主要市场,开拓东盟、非洲、中东等新兴市场。推进外贸孵化器建设,壮大出口队伍,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提升自主品牌商品、高新技术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比重,继续促进加工贸易发展,扩大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紧缺资源能源的进口,促进外贸平衡发展。建立健全出口预警、产业损害预警和反技术壁垒工作机制,提高企业应对贸易壁垒的能力。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 20%,其中出口增长 20%。

  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效益。深化“招大、选优、引强”活动,瞄准世界 500 强、跨国公司和国际行业龙头企业,大力引进产业带动强、科技含量高、投资密度大、资源消耗少的重大项目。努力做好“以外引外”、“以民引外”工作,加强高新技术产业招商,争取服务业和城建、交通等基础设施引资有突破性增长。高水平推进国家级开发区、出口加工区等重点开发区域的规划建设,做好省级开发区的整合、扩容和提升工作,不断增强集约集聚优势。继续开展外商投资企业服务月活动,优化投资环境。全年实际利用外资增长 5%。

  扩大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引导企业到海外设立加工基地、重要资源开发和营销基地,提高利用国际资源的能力。推进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新增境外投资企业 100 家,对外工程承包劳务合作营业额增长 20%。加强与长三角区域的协作,建立上海宁波经贸推介平台。扩大对内开放,加大内资引进力度。加强和港、澳、台地区的经贸交流,扩大与国内外友好城市的交流合作,积极发挥“宁波帮”和帮宁波人士的作用。继续做好“山海协作”和对口帮扶工作,积极参与中西部开发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举办“2006 沈阳·宁波周”活动。

  六、加大改革攻坚力度,健全落实科学发展的体制保障

  加快发展各类中介组织。完善事业单位改制政策体系,稳步推进生产经营服务型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加强指导和服务。大力推进行业协会社会化改革,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行业服务、行业协调、行业自律等方面的作用。积极扶持各类经济组织和中介机构的发展,不断增强为市场主体配套服务的能力。

  推进国有公共服务行业改革。花大力气推动供水、公交、环卫等垄断性行业和公用事业改革迈出新步伐。探索政府公共项目投资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管办分离”、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出台行业准入标准,健全特许经营制度。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完善政府投资项目公示、招投标、后评价和责任追究等制度,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的全程监管。推进天然气、电力、水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完善财政体制,探索建立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国库统一收付制度,扩大政府服务采购范围。

  培育民营经济发展优势。推动民营企业制度、技术和管理创新,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内外资并购、重组和合作,鼓励引进职业经理人,推行所有权、经营权分离的管理模式,提升民营企业管理水平。加强和改进政府监督管理和服务,建立完善政府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的人才培训、技术支撑、金融支持、财政扶持等政策体系,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职工合法权益,消除影响民营经济发展的障碍,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建立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大力发展资本市场,采取多种途径促进企业境内外上市,支持有条件企业发行债券,改善企业融资结构,规范发展担保机构和创业投资公司,扩大金融机构对农业农村、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服务。强化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探索建立产权交易平台,推进各级产权市场联动发展。加快发展土地、技术、人才等要素市场建设,加强“信用宁波”建设,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

  七、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提升城市发展水平和品位

  做好区域发展规划工作。编制市域总体规划和余慈地区、北仑分区、江北中心区、象山港区域规划,参与编制长三角区域规划,深化三江片、鄞州新城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湾头地块规划。完善

 城乡基础设施规划,统筹配置城乡空间资源,推进城乡一体的道路、公交、供水、排污等资源共建共享。深化县(市)村庄布局规划,加强农村城镇化建设。

  加快重点区域建设步伐。加大东部新城建设力度,完成投资 40 亿元,建成“四横三纵”骨干道路、国际进出口交易中心等项目。完善中心城区基础设施,推进鄞奉路、箕漕街和湾头地块开发,加快“三江百里文化长廊”建设和慈城古县城保护与新城开发进度。促进余慈地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统筹发展,进一步加快鄞州新城区、镇海新城区、北仑新城区、东钱湖旅游度假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步伐。扎实推进象山港生态经济型港湾建设,加快南部区域发展。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理顺建设管理执法体制和机制,探索行政执法“县镇联管”模式,实现建设管理职能前移。培育城建项目代建主体企业,推行行政区域内城建项目建设属地化、跨行政区域城建项目代建制。优化交通组织,联通路网骨架,完成六区路网规划整合,适当调整城区金融、商贸布局,均衡新老城区交通流量,开展城市快速路网结构规划,提高道路通行效率。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强化常态管理,加强社区建设。加大公用设施改造和维护力度,加强城乡结合部环境治理。

  深入推进生态市建设。加快实施生态市规划建设,抓好重点区域环境综合整治,继续实施北仑电厂机组脱硫、镇海电厂油改气等项目,做好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查工作,促进镇海区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在全社会倡导有利节约资源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推进能源、资源的集约与节约利用,启动建筑节能 65%...

推荐访问:某市 政府工作 目标

热门排行Top Ranking

新时代青年的奋斗精神心得体会5篇

新时代青年的奋斗精神心得体会5篇新时代青年的奋斗精神心得体会篇1为进一步弘扬爱国奋斗奉献精神,激励党

XX乡镇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和帮扶工作方案

XX乡镇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和帮扶工作方案 为认真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心得体会250字8篇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心得体会250字8篇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心得体会250字篇1“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

宣传部部长心得体会15篇

宣传部部长心得体会15篇宣传部部长心得体会篇1首先,感谢领导给我这次评选优秀员工的机会,也感谢您能在

管理信息系统案例

第一章 信息系统与管理 案例((或实例) 得讨论题及点评((或回答)) [实例]利润计划工作中得反复

大学生体育课心得体会1500字5篇

大学生体育课心得体会1500字5篇大学生体育课心得体会1500字篇1不知不觉,进入大学第一个学期的体

餐饮单位疫情防控工作汇报

餐饮单位疫情防控工作汇报根据省、市、区疫情防控指挥部统一部署,严格落实《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进一步加

党支部党建工作年度台账-基层党建工作台账

党支部党建工作年度台账::基层党建工作台账 党支部党建工作年度台账说明为抓好党建工作,根据《党章》《

党员的时代楷模心得体会12篇

党员的时代楷模心得体会12篇党员的时代楷模心得体会篇1@党员干部“打工攻略”请查收一年一度的“双十一

公文格式国家标准

公文格式国家标准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党政机关公文通用的纸张要求、排版和印制装订要求、公文格式各要素

内勤辅警先进事迹材料

内勤辅警先进事迹材料3篇 内勤辅警先进事迹材料1 办公室工作室一项既辛苦、又清苦的脑力劳动,他没有惊

傅雷家书阅读心得及感悟10篇

傅雷家书阅读心得及感悟10篇傅雷家书阅读心得及感悟篇1一连几天,我都沉浸在《傅雷家书》这本书中,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