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有用文档网!

当前位置: 有用文档网 > 心得体会 >

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

| 浏览次数:

  第一章 概

 述

 1.1

 项目概要 1 1.1.1 项目名称

  XXX 县 X 镇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

 2 1.1.2 项目建设单位及项目法定代表 项目建设单位:XXX 县 X 镇人民政府 项目法定代表:X(X 镇人民政府镇长) 3 1.1.3 项目承办单位 XXX 县 X 镇人民政府 4 1.1.4 项目建设性质 新建 XXX 县 X2009-2010 年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

 5 1.1.5 搬迁规模及安置类型 易地搬迁 X 镇 X 村 6 个自然村 104 户 471 人,选址在本镇龙潭坪村四岔溪安置点集中安置。

 6 1.1.6 项目投资 项目总投资估算 574.7 万元。

 1.1.7 7 项目 实施期限 项目规划实施期 2 年,即 2009— 2010 年。

 1.2

  编制依据

  — 2 — 1、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的通知(国发[2001]23 号); 2、国家计委关于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的实施意见(2001年);

  3、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决定(鄂发[2002]4 号); 4、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对部分特困地区实施开发式扶贫的通知(鄂政发[1998]50 号); 5、湖北省扶贫开发规划(鄂政发[2002]27 号); 6、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全省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鄂政发[2004]30 号); 7、湖北省计委关于进一步做好以工代赈开发式移民扶贫工作的通知(鄂计地区[2001]224 号); 8、宜昌市发改委编制的《湖北武陵山区搬迁式扶贫规划》; 9、《XXX 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10、《XXX 县扶贫开发规划》(2001-2010); 11、XXX 县《“十一五”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镇和试点村规划汇编》; 12、《XXX 县生态移民规划》(2008-2015); 13、《宜昌市新农村住宅设计参考图集》。

 第二章 项目区概况

 2.1

 项目 所在 县 ——X XX XX 县 基本情况

 XXX 县地处鄂西南山区的清江中下游。东连宜都市,西接恩施 X 苗族 X 州巴东县,南抵五峰 XX 县,北邻秭归县和宜昌市城区。东西长 94.5 公里,南北宽 63 公里,国土面积 3424 平方公里。全县辖 11 个乡镇 154 个村 968 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41190 户,总人口 41.46 万人,其中乡村总户数 104169 户,农业人口 353601 人;农村劳动力 204097 人,其中女劳动力 95049人。

 X 是湖北省唯一的一个集“老、少、山、库、穷”五位于一体贫困县。“老”,X 是全国 256 个老区县之一;“少”,X 是全国117 个少数民族 X 县之一;“山”,X 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坡度在 25 度以上的山地有 20 多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 80%;“穷”,2002 年 X 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库”,清江流域贯穿全境,自上而下梯级开发建设三个水电站,形成了全国罕见、湖北独有的一坝(隔河岩大坝)两库(高坝洲水库、隔河岩水库)县,两库水面面积达 118 平方公里。

 2006 年全县登记在册的贫困农户为 36.2 万户 12.28 万人,

  — 4 — 分别占全县农户的 34.59%和人口的 29.55%。其中绝对贫困农户19647 户人口 6.68 万人,分别占全县农户的 18.86%和人口的16.12%;低收入贫困农户有 16382 户 5.57 万人,分别占全县农户的 15.73%和人口的 13.43%。全县每年平均返贫人口 1100 人,返贫率为 0.3%。

 2.2

 项目单位 ——X X 镇基本情况 2.21 .1 自然条件

 2.21 .1.1 地理位置

 X 镇地处 X 西南部清江中下游,东接龙舟坪、磨市镇,南接大堰乡、五峰渔洋关镇,北与鸭子口乡隔江相望。项目区位图见插页。

 2 2.2.1.2 地质地貌

 X 镇属新生代以来强烈隆起的云贵高原东延尾部向平原过渡地带,地质构造隶属于扬子江下游东西向构造带的西延部分。武陵山脉南岭石门支脉和巫山余脉分别由西南和西北切入境内,构成西高东低的地势。镇内山峦起伏,山岭重叠,峡谷幽深,沟壑纵横,最高海拔 2341 米,最低海拔 201 米。

  3 2.2.1.3 气候条件

 X 镇的气候类型系明显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其特征是温暖湿润,降水充沛,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热同季,四季分明,无

 霜期较长。同时由于山高谷低切割深,呈现出极为明显的垂直 地带性差异。清江河谷地带年平均气温 16℃,高山区年平均气温 12℃;平均无霜期 285 天,其中低山区 275—300 天,高山区200 天以下;年平均日照时数 1500—1900 小时,日照百分率 36—38%。多年平均降水量 1335.5 毫米,最小年降水量 811.9 毫米,最大年降水量 1754.3 毫米;自然灾害主要有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春季低温阴雨,夏季洪涝,秋季干旱,冬季寒冷,高山区出现冰冻天气;公路沿线、清江库区周边常发生小型滑坡、岩崩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4 2.2.1.4 土地情况

 X 镇国土面积 525 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积 4495 公顷。复杂的地形、地质条件和立体气候,形成了多种土壤类型,主要有黄壤、黄垸壤、棕壤、石灰土、紫色土、潮土、水稻土等土类。由于处于亚热带湿润山地,表现出土壤类别处在红、黄壤地带的北缘水平地带特征。

 2.22 .2 社会经济状况 1987 年撤区建镇,2001 年行政区划调整时,由原麻池乡、X 镇合并为现 X 镇,镇政府驻地庄溪。全镇辖 26 个行政村(居委会),170 个村民小组。2006 年末全镇总人口 54936 人,其中,城镇人口 3062 人,农村人口 51874 人,男性 28683 人,女性 26253人。2006 年全年人口自然增长率 0.76‰。全镇有学校 11 所,有

  — 6 — 卫生机构 64 个。

 2007 年全镇完成生产总值 2.2 亿元,农业实现总产值 12075万元,粮食总产 16231 万吨,水果总产 0.2302 万吨,蔬菜总产0.6981 万吨。全年造林 268 公顷,林木覆盖率达到 73.2%。

 2.2 .3 贫困现状和贫困类型分析 1 2.2.3.1 贫困现状 X 镇是国家、湖北省、X 县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地区。其贫困现状表现为:

 一是贫困人口比例高。2006 年全镇登记在册的贫困农户为3917 户 21152 人,分别占全镇农户的 53.26%和人口地 40.78%。其中绝对贫困农户 1324 户人口 8766 人,分别占全镇农户的28.64%和人口的 16.92%;低收入贫困农户有 2593 户 9128 人,分别占全镇农户的 21.34%和人口的 17.64%。

 二是贫困人口分布面较广。X 镇 26 个村,有 18 个村是湖北省确定的重点贫困村,占全镇的 69%。2007 年,全镇仍有 2 个行政村不通公路;9 个行政村不通邮;3 个行政村不通电话;242个自然村不通广播电视;12 个行政村没有解决饮水困难,有 1.05万人没有用上安全卫生饮用水。

 2 2.2.3.2 贫困类型分析 一是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并存,贫富差距仍在继续扩大。2006 年底,全镇有绝对贫困人口 8766 人、低收入贫困人口 9128

 人。如果按严格意义上的相对贫困标准衡量,该镇的贫困人口更多。同时贫困群体的弱势地位突出,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二是区域贫困与插花贫困并存,扶贫成本仍在继续增加。一方面,一些贫困人口聚集区远离城镇经济社会中心,生产生活条件差,水、电、路、通信和公共服务等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脱贫难度大。另一方面,一些插花贫困人口居住分散,很容易作为少数人群而被忽视、被边缘化。这些贫困人口大多居住在灾频发的地方,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很弱,一遇灾病和市场波动,不少人又会饱而复饥、暖而复寒。2007 年至 2008 年初该镇遭受暴雨、山洪、滑坡、泥石流、冰雪等多种自然灾害,全镇 26 个村有近 5000 户 1.6 万人不同程度受灾。因灾损坏房屋 115户 402 人 238 间,其中已成危房不能居住的有 25 户 85 人 62 间,因灾倒塌房屋 11 户 38 人 28 间,共转移安置灾民 38 人,饮水困难人口 1.05 万人,因灾伤病人口 52 人。据统计,全镇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820 万元,其中农业直接经济损失 420 万元。

 三是生存贫困和发展贫困并存,自我脱贫能力难以提高。贫困人口家庭大多呈现“一多两少两低”的特点,即家庭病号多,劳力少、现金收入少,文化程度低、非农就业比例低,家底薄弱,收入单一,增收渠道窄,维持生计难。同时,这些穷困户素质偏低、缺技术、缺积累、生活负担重、生产生活条件差、可以利用资源少、获取市场信息难,既难以贷款发展生产实现自我脱贫,

  — 8 — 又难以抵御自然风险、市场风险以及家庭变故风险。

 2.3 3

 搬迁村及搬迁户基本情况 X 村位于 X 镇西南部,村域 35.86 平方公里,与五峰 XX 县接壤。村内最高海拔 1900 米,平均海拔 1200 米。村辖 6 个村民小组,437 户 1567 人。村中心距 X 镇政府 43 公里。现有在耕面积 200.4 公顷,林地面积 3200 公顷。2007 年全村人平纯收入 899元。列入本项目整体搬迁的自然村 6 个,区位图见插页。

 X 村属 X 的重点扶贫开发村,交通设施极为落后,村内仅有 19.7 公里的简易泥烂路,坡陡路窄,路面大坑小涯,睛通雨不通,且大部分组还不通公路。这里山险坡陡,水资源利用难度大,80%以上地区严重缺水,导致人畜饮水困难,旱涝保收地严重不足,生产受到严重制约,大多农户还沿袭着传统的耕作方式。信息闭塞,劳动力文化低,增收难,甚至一部分农民收入在下降。全村 748 个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 72%。全村 437 户 1567人中全靠民政救济的有 19 户 33 人,分别占 4%和 2%; 特困户 64 户 214 人,分别占 14%和 13%,贫困户 148 户 492 人,分别占 32%和 30%。

 X 村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山高偏僻,气候寒冷,常年阴雨多日照少,雾大霜期时间长,生态脆弱。可耕地少,人平约 0.10公顷,利用率低。雨热同季,常有旱涝灾害,夏季易形成山洪爆发,水土流失,冲毁农田,夏秋季节出现伏旱、秋旱、伏旱连秋

 旱,严重影响农业发展,致使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一直很差,甚至到了“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地步。同时,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天然地存在诸多困难,修路架桥,人畜饮水,广电通讯,农田水利等方面建设成本高、造价大,加上历史投入不足,村内基础设施没有得到大的改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有的设施今年建好,明年就被自然灾害毁了,因而多年的扶贫投入收效甚微。只有以自然村为单位易地扶贫搬迁,从根本上改变其生存条件,才能彻底改变 X 村的贫困面貌。

 列入本项目搬迁的对象为:居住在海拔位置高,气候条件恶劣,山地纵坡大、土地贫瘠,生存艰难,居住分散的边远地区,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户。搬迁对象户名册及基本情况见下表。

  搬迁户 名册及基本情况表 表 表 2--1:

 编 编

 号 号 户主

 姓名 家庭 人口 (人)

 25 0 以下耕地面积(亩)

 人均耕地面积 2007 年 住户离村组公路末端距离(公里)

 住户饮水离取水点距离(公里)

 迁出地(或原所在村)

 家庭人均纯收入(元)

 家庭人均粮食产量(公斤)

 合计 104 户 471

 1 刘达坤 5 4.2 1.5 800 250 5 1 X 2 卢志红 7 4 1 750 200 2 1 X

  — 10 — 3 卢本善 6 5.5 1.2 820 250 2 1 X 4 闫旭东 4 3 1.5 850 300 2 1 X 5 胡兴成 6 5 1.6 750 230 4 1 X 6 张贤勋 6 5 1.8 720 220 3 1 X 7 官成林 5 2.5 1 810 250 4 1 X 8 官成红 3 4 2.5 780 280 4 1 X 9 官成均 5 8 3 820 260 3 1 X 10 华中元 5 4 1.5 790 270 3 1 X 11 王守均 4 2.5 1.2 855 300 2 1 X 12 刘道信 4 5.5 2.5 823 320 4 1 X 13 刘道成 4 5 2.5 850 290 4 1 X 14 官寿群 5 3.5 1.5 760 270 4 1 X 15 胡主明 5 5 2.5 680 300 3 1 X 16 华中国 3 4.5 3.3 790 350 3 1 X 17 李书伍 5 4.5 1.5 870 240 10 1 X 18 何方付 5 5 2 850 220 10 1 X 19 张廷桂 4 6 2.5 720 250 10 1 X 20 杨安柏 4 2.5 1.6 810 260 8 1 X 21 杨安庆 4 2.5 1.2 780 250 8 1 X 22 官凤停 5 3 1.2 820 230 10 1 X 23 官小兴 5 1.5 0.7 790 240 8 1 X 24 刘玉龙 4 3 1.5 855 220 8 1 X 25 周万程 5 3 1.5 823 220 10 1 X 26 赵时珍 4 3 1.5 850 210 10 1 X 27 王献喜 6 5 1.5 760 320 4 1 X 28 田文春 4 6 3 680 330 8 1 X 29 杨安心 5 2.5 2.5 790 230 8 1 X 30 刘兴权 6 3 2 870 250 10 1 X 31 何方兰 4 2 1 750 220 8 1 X 32 杨宗成 4 3.5 1.5 820 230 8 1 X 33 李元兴 4 3 1.5 850 220 8 1 X 34 刘玉海 4 2 1 750 250 8 1 X 35 文为兴 5 2.5 0.9 810 240 2 1 X 36 龚后乔 4 2.5 1.2 780 220 2 1 X 37 肖来民 4 3 1.5 820 250 2 1 X 38 肖来云 5 2.8 1.3 790 260 2 1 X 39 张直权 4 5 2.5 750 250 5 1 X 40 芶中华 4 3 1.5 720 230 4 1 X 41 幸安成 3 2.5 1.7 810 240 4 1 X 42 胡学峰 5 2.3 0.9 780 220 4 1 X

 43 龚后在 6 2.5 0.8 820 220 4 1 X 44 刘光习 3 2.7 1.7 790 210 2 1 X 45 李兴国 5 5 2 855 260 5 1 X 46 涂大兵 7 5 1.4 823 270 7 1 X 47 幸安成 4 2.5 0.7 850 300 3 1 X 48 刘定勋 4 1.5 0.8 760 220 3 1 X 49 孙文章 5 2.5 1 680 250 3 1 X 50 刘宗翠 4 2 1 850 260 2 1 X 51 孙开金 3 1.5 1 720 250 4 1 X 52 孙光星 6 3 1 810 230 4 1 X 53 唐永汉 5 2 0.8 780 240 4 1 X 54 张道一 6 2 0.7 820 230 3 1 X 55 张乾富 4 1.8 0.9 790 240 3 1 X 56 李德俊 4 2 1 855 220 3 1 X 57 张会伍 5 2.7 1 823 220 2 1 X 58 胡廷军 4 2.5 1.2 850 210 4 1 X 59 胡兴益 4 1.5 0.8 760 260 3 1 X 60 胡廷兴 4 2.5 1.2 680 270 3 1 X 61 张道成 4 2.7 1.4 680 290 2 1 X 62 张道兵 3 4 2.7 790 270 4 1 X 63 胡朝群 4 1.4 0.7 870 300 3 1 X 64 胡朝烈 6 1.5 0.5 823 350 4 1 X 65 邓长新 5 1.7 0.5 850 240 4 1 X 66 覃德伏 3 2 1.3 870 320 2 1 X 67 王胜洋 3 3 2 800 290 3 1 X 68 覃本华 6 2 0.7 750 270 2 1 X 69 易江南 4 2 1 760 300 2 1 X 70 曾凡直 5 4 1.6 680 350 5 1 X 71 王义美 4 2 1 790 240 3 1 X 72 王代明 6 1.5 0.5 870 220 4 1 X 73 易江南 3 2 1.3 823 300 3 1 X 74 张德红 6 2 0.7 850 350 3 1 X 75 刘宗权 3 3 2 760 240 3 1 X 76 杜寿红 5 1.8 0.6 680 220 2 1 X 77 易定雄 5 1.6 1 850 250 4 1 X 78 覃珍修 4 2 1 720 260 3 1 X 79 蔡德勇 4 2 1 810 250 3 1 X 80 刘宗卫 5 2 0.8 780 230 3 1 X 81 吴家连 5 2.5 1 820 240 2 1 X 82 周乐钧 6 3 1 870 230 3 1 X

  — 12 — 83 王义奎 7 3 0.9 823 240 2 1 X 84 赵世斌 5 2 0.8 850 220 2 1 X 85 覃晶平 4 2 1 760 220 5 1 X 86 张家华 4 2 1 680 210 3 1 X 87 李光庆 3 1.5 1 850 260 3 1 X 88 覃德伏 3 1.5 1 720 270 3 1 X 89 罗新立 4 3 1.5 780 320 5 1 X 90 张家华 5 5.5 2.2 820 250 5 1 X 91 刘在洋 4 4 2 790 350 6 1 X 92 刘宗杨 5 1.2 0.5 855 240 3 1 X 93 许志勇 4 3 1.5 823 220 5 1 X 94 许先云 4 2 1 850 250 3 1 X 95 周后桂 5 2.5 1 760 260 3 1 X 96 刘克喜 4 2 1 820 250 2 1 X 97 周后云 4 2 1 800 230 4 1 X 98 张贤道 4 2 1 870 250 3 1 X 99 张廷玉 4 2 1 823 260 10 1 X 100 李定友 4 2 1 850 250 10 1 X 101 杨安均 4 2 1 760 230 10 1 X 102 刘克望 5 2.5 1 680 240 8 1 X 103 黄其文 5 2.5 1 790 220 8 1 X 104 田明菊 5 2.5 1 870 220 10 1 X 2.4 4

 集中安置点—— 龙潭坪村 基本情况 龙潭坪村位于 X 镇的西部,村中心距镇政府 25 公里。村委会所在地原为龙潭坪乡政府驻地。水、电、路设施基础较好,学校、卫生室、村文化室、商业网点等生活设施配套。该村辖 6 个村民小组,共有 518 户 1803 人。全村现有山林面积 1667 公顷,常用耕地面积 160 公顷,其中水田 4 公顷,旱地 156 公顷。现有成林茶叶面积 47 公顷。

 2006 年全村农业总产值 258 万元,人均 1430 元,粮食总产量 45.5 万吨,人均占有 250 公斤,农民人平年纯收入 1100 元。

 该村已被列入 X 镇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正在实施的项目有:

 1、村庄整治工程,民房统一集中规划,沿山边和公路排列建设,形成二片居住区;硬化贯穿全村的 8.5 公里公路,改扩建5 公里村组路,维修、扩宽、完善好组级、片区的已形成公路。

 2、农田整治工程,改造粮田 35 公顷,坡改梯 70 公顷。

 3、农业基地工程,在现有茶叶 30 公顷,栀果园 20 公顷的基础上新发展高标准无性系茶园 25 公顷,其中无性系茶叶母本5 公顷;发展栀果园 30 公顷;利用横墩岩一条线油沙田的优势,鼓励农民大力发展磨芋生产,形成连片成块,达到 15 公顷的种植规模;在村高山区发展核桃 70 公顷。

 4、引进兴建一个茶叶加工厂。建设村农贸交易中心,培育和壮大第三产业。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2008 年该村农业总产值可达到 330 万元,比 2006 年增长 30%,人平占有粮食 300 公斤以上,农民人均纯年收入达到 1800 元以上。

 第三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1

 易地扶贫搬迁的必要性 1 3.1.1易地扶贫搬迁,是解决高寒山区贫困问题的现实选择。

 目前尚未解决温饱的人口主要分布于自然条件极差的偏远

  — 14 — 特困村。因受其偏远的地理位置、恶劣的自然环境和长期堆积而成的种种社会与经济问题的制约,靠开发基本农田、建设经济林、发展养殖业等常规的扶贫开发措施,财力、物力投入很大,但实际扶贫效果并不理想。改革创新扶贫开发策略,变大量投入、就地扶持开发为易地扶贫搬迁、异地扶持发展,是跨入新世纪高寒山区扶贫政策、扶贫理念、扶贫方式的现实选择。

 1、特困农村特殊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决定了其要脱贫先搬迁。⑴缺土少水,这方水土难以养活这方人。2006 年该镇有耕地面积 4495 公顷,占总面积的 8.56%,农民人均耕地 0.082 公顷,80%的可耕地为坡地,且坡度大部分在 10 至 20 度之间。由于缺少耕地,农民择土而居,东一户、西两户。这些散居在自然村庄农户多数严重缺水,多数靠天吃饭。⑵生存环境差,居住海拔高,不搬迁就会“自生自灭”。特困村的群众,吃药看病十分困难,一些地方病仍普遍肆虐,多数农民得了病无钱就医,能抗就抗。因地处高海拨地区,绝大部分地区听不到广播,看不上电视。受特殊地理环境的影响,早婚、近亲婚姻现象多,后代呆傻、矮小、先天畸型情况突出,大龄单身汉多。

 2、特困地区难以创造稳定的脱贫基础。特困地区 “丰年越温、灾年返贫”的现象普遍存在,往往是好的年景能勉强温饱,遇到灾害年份就更加困难。国家虽然可以扶持其修路、通电、建校和改善吃水、就医条件,但由于地方偏僻,地形复杂,施工难,

 投资大,一方面财政无法承受,另一方面由于其居住人口少、利用效益低,也难以长期维持下去。

 2 3.1.2 易地扶贫搬迁,不仅对消除贫困而且对整个社会发展都有效益。

 1、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的扶贫好方式。实施易地扶持,把居住在边远山区的贫苦户迁出大山和高海拨地区,不仅能为国家节省大量的扶贫资金,而且能在短期内改变这部分人的生活状况,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民的生存环境。

 2、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是一条让贫困户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捷径。国家只要把投入这些山村改善各类基础设施的投资和扶贫资金集中用到移民搬迁项目上,短期内就可使贫困农民彻底改变生产和生活环境,尽快解决温饱问题,靠自己的劳动脱贫致富。

 3、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有利于山区的生态建设。散居于各处的村庄,除了大量开垦以外,对树木和野生植被的过量砍伐也使当地自然环境不断恶化。易地搬迁以后,经过自然的休养生息,这些地方的植被环境将有较大改观。同时,山区各种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可以促进特困山区再建设,将多年闲置的深沟大山综合治理成林牧基地,走上退耕还林还草的生态农业发展路子。

 4、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有利于村级管理和节省行政开支。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之后,村庄相对减少,人口居住较为集中,交通、

  — 16 — 通讯等社区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好,有利于农村人口、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社区环境等综合治理,使行政管理的难度大大降低,易于发挥管理效能。

 3.2

 易地扶贫搬迁的有利条件 一是特困地群众有迫切需要。穷地方穷人思变心切,居住在特困地区的大多数中青年人要求异地发展,已外出打工谋生的,不愿回家婚配育子,有了一定经济基础的,正想办法迁居他乡。

 二是有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有扶贫济困的社会帮扶氛围。近 5 年来,该镇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转变扶贫理念和扶贫方式,整合各类扶贫资源和资金,共投入资金 500 万元,改善农村水、电、路、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和环境,推进“九到户扶贫工程”,全镇贫困人口得到全方位扶持,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特别是通过劳动力转移培训、发展骨干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扶贫搬迁项目的连续实施,为易地扶贫搬迁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条件。

 三是通过扶贫搬迁区域的划定,摸清了生态脆弱区域农户的分布情况和总量,为易地扶贫搬迁做好了基础数据工作;连续实施了扶贫搬迁项目,不仅为生活在“一方水土养成不活一方人”的农户树立了脱贫致富的榜样,还积累了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

 第四章 项目实施原则和目标

 4.1

 基本原则

 1、坚持因地制宜,就近安置为主的原则。合理确定搬迁式扶贫对象,宜移则移,宜留则留,做到搬走能致富,留住能脱贫;适度确定搬迁式扶贫规划及安置方式,以就近安置为主,异地安置为辅。

 2、坚持群众自愿,政府引导,量力而行的原则。充分尊重农户意愿,对符合扶贫搬迁条件的农民由其自愿申请,自主选择安置方式,政府主要是用优惠政策措施,靠优化服务环境引导农户,量力而行,先急后缓,分期分批实施扶贫搬迁。

 3、坚持自力更生为主,政府补助为辅的原则。所需经费以搬迁户自筹为主,政府补助为辅;集中安置点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项目以政府投资为主,搬迁户投劳为辅;所需基本生产资料,以迁入地调剂解决为主,搬迁户新改田建园为辅。

 4、坚持先开发后搬迁,开发与环境治理结合的原则。发挥迁入地比较优势,围绕特色农业建基地,向产品质量要效益。同时,合理制定迁入区土地的治理方案,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切实加强迁入区山,水,田,林,路的综合治理,严禁乱开滥垦,破坏环境。

 4.2

 基本目标

  — 18 — 1 、改变贫困乡村贫困面貌 ⑴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县平均水平以上,人均有粮食400 公斤以上;解决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帮助低收入农户实现稳定脱贫。

 ⑵项目区基本解决人畜饮水困难,解决饮水安全的人口比例提高到 50%。

 ⑶项目区森林覆盖率达到 60%,水土流失面积得到不同程度的治理。

 ⑷通过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在安置点分别建设水、电、路、通讯、电视接收、住房、沼气池、教育、卫生等设施,把安置点建成产业结构优化、生态平衡、环境优雅、人人安居乐业的移民新村。

 2 、实现贫困农户“ 搬得出,安得住,逐步能致富” 的目标。

 。

 ⑴搬迁户建安居房人平达到 16.8 平方米; ⑵搬迁户粮田人平 0.15 公顷以上; ⑶搬迁户人平年收入达到 1800 元以上; ⑷搬迁人员同等享受迁入地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益设施和公共福利。

 第五章 集中安置点选址及建设条件

 5.1

 安置点选址 根据 X 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总体规划,并经县城建、国土规划管理部门同意,选定龙潭坪村四岔溪为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城建、国土部门选址意见附后)。

 5.2

 建设条件 1、龙潭坪村四岔溪属于村中心地带,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较好,需新改扩建的公路、饮水工程等工程量小,投资少。村中已建有学校、卫生室,规模符合当地发展规划,不需要建新项目增加大的投入。村委会所在地的商业门铺已初具规模,各行各业的服务网点已基本配套。

 2、四岔溪附近的山坡地开发少,坡度较缓,宜实施坡改梯等农田水利建设。据实地调查,可调剂的基本农田 20 公顷,村内尚未到户的农田 4.5 公顷、林地 32 公顷、宅基地 1.2 公顷;河道整治地约 30 公顷,通过小流域治理后也可改为旱地。按安置104 户 471 人计算,可实现人平粮田 0.15 公顷以上,宅基地户平180 平方米以上。

 3、该村 2007 年有 413 人外出务工,2008 年达到 600 人以上,有一批人懂建筑技术、会经营。该地有生产水泥砖、粹砂、石头的专业户,就地取材方便便宜,运力有保障,能满足集中搬迁的人力和材料的需要。

 4、该村正在整体推进扶贫工作,正在实施新农村建设的规

  — 20 — 划项目,能充分整合农、林、水、牧等部门的扶持资金发展后续产业,提供保障性生产资料,能充分利用农村义务教育、合作医疗、文化科技扶贫等项目的效益,为搬迁户提供基本的生活设施。

 5、龙潭坪村委员会机构组织健全,领导班子得力,建立健全了矛盾排查网络,及时有效地开展了综合治理,近几年没有发生恶性事件和刑事案件,当地居民团结和谐,开放进取。

 第六章 建设重点内容及方案

 6.1

 建设任务和规模 1、安居房建设:新建集中安置点搬迁户住房 104 栋 7920 平方米,安置 471 人。

 2、产业发展:发展无性系标准茶园 10 公顷,发展优质核桃15 公顷,户平养殖牲猪 4—8 头。

 3、人畜饮水工程:建取水点 2 处,蓄水池 300 立方米 2 口,DN25PPR 管材 8900 米。

 4、农田水利建设:在龙潭坪村四岔溪实施坡改梯 20 公顷,实施低产田改造 15 公顷,河道整治旱地 30 公顷。板

  5、公路改造:新修公路 2 公里,扩建公路 3.5 公里,硬化路面 2.1 公里。

 6、农村能源建设:每户建一眼节能灶,共 104 眼;每户建一口沼气池,共 104 口。

 6.2

 建设方案选择 1 6.2.1 安居 房 建设 方案 1、工程建设要求 (1)建设规模 7920 平方米, 人均住房面积标准 16.8 平方米。有自筹能力的搬迁户可适当增加建筑面积。

 (2)搬迁户每户宅基地面积不大于 180 平方米。

  (3)

 房屋必须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布置,房 屋结构、式样一致。工程结构为砖木结构,瓦屋面,满足抗震设防要求。

  (4)工程的建设除特困搬迁户外,其余搬迁户按规划设计进行建盖。

  (5)住房的建设,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国家补助为辅”,搬迁户的建房补助费按批准的标准进行补助。

 2、工程规划、设计技术要求

  (1)安置点的规划要做到科学合理,工程项目规划必须满足规划要求。

  (2)施工阶段:要注意各个环节的施工,基础施工,要弄清楚持力层情况,持力层必须满足建设要求:基础毛石支砌,必须错缝支砌,砂浆饱满。墙体、房架、屋面施工要认真细致,注

  — 22 — 意质量,特别要注意连接点的可靠性、整个项目的实施必须满足相应的规范要求。

  (3)住房的施工应按地形、坡度进行,严禁大挖大填,切实注意周围生态环境的保护。

 3、房屋设计方案

  安居房建筑设计方案:主体二层,砖木结构,占地 180 平方米,人均建筑面积 16.8 平方米,总建筑面积 7920 平方米。设计图附后。

  4、主要工程量 易地集中安置住房建设主要材料及工程量

  表 表 7—1

 序号 定额代号 项目名称 单位 数量 1 A3-25 混水砖墙 1 砖 混合砂浆 M5 10 立方米 388.32 2 A1-17 人工挖沟槽 三类土 深度(2m 以内) 100 立方米 15.71 3 A3-168 石基础 毛石 水泥砂浆 M5 10 立方米 76.14 4 A7-2 檩木制作安装 圆檩木 立方米 144 5 A7-12 檩木上制安 椽板 100 平方米 97.85 6 A7-14 粘土瓦 屋面板上或椽子挂瓦条上 铺设 100 平方米 97.85 7 A11-1 综合脚手架 建筑面积 100 平方米 81.54 8 B4-35 无纱镶板门 单扇无亮 框扇制安 100 平方米 10.131

 9 B5-1 底漆一遍刮腻子 调和漆二遍 单层木门 100 平方米 10.131 10 B4-252 换 推拉窗 双扇 不带亮 100 平方米 6.50 11 B2-36 墙面、墙裙 混合砂浆 15+5mm 砖墙 100 平方米 340.56 12 ∑总计

  2 6.2.2 人畜饮水建设 方案 1、设计依据 ⑴水利部《农村饮水项目建设管理办法》; ⑵国务院《关于农村人畜饮水工作暂行规定》; ⑶《室内外给水设计规范》(GBJ13—86); ⑷《室内外给水设计手册》。

  2、技术要求 人畜饮水工程管道安装中要严把安装过程中的施工工艺及质量关。在涂粘接剂之前应去掉断口的毛边并倒角,倒角度为10,长度为 2.5—3.0mm;保持承插口外粘接面表面清洁;涂抹沾剂后应在 20 秒内完成接插,插入深度满足配管检验自然插深以承插口长度的以上;粘接剂中不得含有毒和利于微生物生长的物质,不得对饮水的味、嗅及水质有任何影响;管道安装完毕进行回填时,管道周围和沟底回填土不得夹硬物直接与 PPR 管接触,必须先用颗粒小于 12 mm 细土回填至管顶 30cm 处,将细土夯实后方可回填自然土。

  — 24 —

  3、主要项目及工程量 ⑴安装 DN25PPR 饮水管 8900 米; 建取水点 2 处; ⑵建蓄容积 300 立方米水池 2 口; ⑶建取水点拦坝 2 处。

 300 立方米蓄水池建筑施工方案图附后。

 3 6.2.3 农村能源建设方案 1、项目建设标准 每户一眼高效节能双眼节能灶。能安 80cm 和 60cm 的锅。既满足农户日常生活所需,又能保护当地森林生态环境。

 2、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每户建一眼节能灶,共 104 眼; 每户建一口沼气池,共 104 口; ⑴备料:建一个 8 立方的沼气池需水泥 1 吨、砂子 2 立方米、碎石 1.5 立方米、红砖 600 砖,陶瓷管Φ20 厘米 3 根、导气管 1根、炉、灯、管具一套,如建 10 立方米,其水泥、砂子、砖增加 10%,如建 6 立方米减少 10%。

 ⑵沼气池结构标准 沼气池结构规格标准 单位:米

 表 表 7—2

 积 容积 m³ 内直径 池墙高 池顶高 池顶曲率半径 水压间 深 深 直径

 6 2.40 1.00 0.48 1.74 2.10 0.9 8 2.70 1.00 0.54 1.96 2.18 1.00 10 2.80 1.00 0.60 2.18 2.28 1.10 ⑶沼气池设计施工方案图附后。

 6.2.4 4 农田水利建设方案 坡改梯,主要为石坎梯田,并处理好坡面水系配套工程;低产田主要是利用植物和肥料改善土壤;河道整治主要修河堤建旱地。主要规模为:坡改梯 20 公顷,实施低产田改造 15 公顷,河道土地整理 30 公顷。

 1、布设原则 (1)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坡面水系工程、田间道路和梯田综合配套,优化配置。

 (2)兴修梯田的坡耕地,应选地面坡度 20°以下,土层厚度大于 20 厘米,土质较好,距村庄较近,交通方便,便于经营管理的地方。规划时以坡面水系和道路为骨架,适度规模,集中连片布设。

 (3)梯田的田坎应沿等高线布设,大弯就势,小弯取直,做到田面平整,地边有埂,以保持水土,利于耕作。有灌溉条件的梯田、应设计田间灌排沟渠,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4)梯田田坎的建筑材料根据当地土质和石料情况而定,以确保田坎稳定、尽可能降低造价为原则。当土质适宜、田坎高

  — 26 — 度不大时,应选择土坎,土质不适合筑坎、而石料就近时可选用石坎。土坎上可种植栀果、茶叶、紫穗槐或牧草等具有经济效益的固坎植物,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收入。

 2、设计要求 (1)梯田防御暴雨标准按 10 年一遇 6 小时暴雨设计。

 (2)集中连片,坡面水系配套,田间有路,排灌有沟,布置合理,适用美观。

 (3)梯田田坎沿等高线布置,田坎顺直,田面水平,大弯就势,小弯取直,活土层不得小于 0.4 米。

 (4)梯田田面净宽不宜小于 3 米。梯田田面应设计成 3~5度反坡,在梯田内侧布置宽 0.3 米的排水沟,排水沟纵坡以 1%左右为宜。

 (5)梯田的田坎高度控制在 1.5 米左右,田坎应高出梯田面 0.15 米左右,田坎顶宽不小于 0.3 米,底宽不小于 0.5~0.6 米左右。

 (6)梯田的边坡应有足够的稳定性,控制在 1:0.1~1:0.2。

 3、施工要求 (1)梯田施工时,应按设计布置图实地放样后施工。施工时,严格按照放线、田坎清基、砌筑田坎、回填表上、整平田面的程序进行。

 (2)修筑梯田应遵循田平、土厚、坎牢、配套的原则。

 (3)应一次修成水平梯田,梯田田面、田坎应等高,应一次性达到设计要求,不能修建成坡式梯田。

 (4)梯田在定线时,遇局部地形复杂处,应根据大弯就势,小弯取直的原则处理。

 (5)对于田坎的基础,应将基础范围内厚约 0.5 米表土挖掉,清除杂物,整平,夯实,形成反坡。

 (6)修砌石坎的石料要坚固、耐风化,田坎外侧需用较大的整块岩石砌成,大石在上,小石在下,交错压缝,严禁砌装碑面石,田坎底部宽度不得低于 0.5~0.6 米,顶部不得低于 0.3 米。

 (7)在修平田面时,应清除梯田内石块、砾石,将表土放置梯田表面,其耕作层厚度应大于 0.3 米,在沟槽部应高出水平面 0.1 米左右,以防沉陷。

 (8)田间管理:每年汛后和每次大暴雨后,如田坎坍塌、空洞等损毁现象,应及时进行补修。

 4、梯田的利用与管护 梯田的利用与管理应着重抓好生土熟化,精耕细作,间作套种,田坎的养护维修与利用等,具体措施如下:

 (1)增施厩肥、绿肥等有机肥及氮磷复合化肥,并对挖方部位多施肥。选种适宜作物。同时还应采取套种绿肥和轮作等措施,改良土壤。结合新的农业技术,提高梯田的生产力。

 (2)汛前、雨后及时维护,发现梯田有冲塌、下沉、裂缝

  — 28 — 等现象要及时维修。新修的梯田,通过采用上述各种措施,保证当年增产,此后结合每年耕作,注意培肥土壤,使土壤理化性状不断向好的方向发展,以不断提主单位面积产量。

 (3)田坎的养护维修及利用,是梯田管理与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说是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紧密结合的体现。可结合群众意愿,选择适宜于梯田田坎上种植而经济价值高的树种和草本植物,如在田坎上栽种茶叶、栀果、木瓜、黄花菜、花椒等,既维护田坎稳定,又增加了经济收入。

 坡面水系配套工程建设内容主要是完善田间灌排渠系工程和整修。

 截水沟 截水沟一般修建在石坎基本农田、窄梯经果林为主的坡面上方,以截断径流,减少地面冲刷。设计截水沟断面时以通过 10年一遇最大 24 小时的设计暴雨径流量为准。

 (1)当梯田上部有较大集水区间时,应在其交界处布设截水沟。

 (2)当坡面坡长很大又无坡面防护措施时,应在此坡面增设几道截水沟。截水沟间距以坡面长度 100~150 米左右宜。

 (3)以修建排水型截水沟为主,不宜修筑蓄水型截水沟;截水沟与排水沟相连处应采取石块或浆砌衬护措施,防止冲刷。

 (4)截水沟按 10 年一遇 24 小时暴雨设计,其纵坡不小于

 1%。

 截水沟断面按 10 年一遇设计洪峰流量查算表,采用少蓄多排型截水沟,设计为浆砌块石梯形断面,其底宽为 0.30 米,高0.50 米,边坡 75°,沟道坡度 2%。为坡面整治工程的一部分,与梯田等措施统一规划、同步施工,达到出现设计暴雨时能保护梯田区的安全,同时蓄水减沙。按沟道上部集水面积的大小,根据洪峰流量,不冲不淤的流速,设计截水沟断面。

 截水沟必须保证沟道畅通,符合水力曲线要求,严禁出现转急弯或大小不等的葫芦节,坡度大的地方应设计跌坎消能,侧墙、沟底采用块石浆砌,断面形成一般采用梯形。

 排水沟 (1)排水沟应按坡面地势布置,一般与等高线正交,也可小角度斜交;其上端与截水沟相连,下端连接天然沟道。

 (2)对于梯田和经果林地的排水沟,在布设时应与田间作业道一致,了可采用路带沟的形式。

 (3)排水沟按 10 年一遇 24 小时暴雨设计。

 断面设计按 10 年一遇设计洪峰量流量计表,按沟道上部集水面积的大小,根据洪峰流量,不冲不淤的流速,设计排水沟断面尺寸;本项目排水沟设计为浆砌块石矩形断面,其底宽为 0.50米,高 0.50 米。

 排水沟的纵坡按自然坡降来确定,按明渠进行施工,必须保

  — 30 — 证沟道畅通,符合水力曲线要求,严禁出现转急弯或大小不等的葫芦节,坡度大的地方应设计跌坎消能,沟墙采用砌石浆砌,沟底砼浇筑,也可采用“U”型槽,在施工时应结合沉沙池一起施工,在此段降缓水势,消力沉沙。

 蓄水窖 (1)在水源缺乏的坡改梯工程区,为防止干旱,应布设蓄水窖;一般布设在梯田或经果林地中间或上部。

 (2)蓄水窖采用分散布设的原则,蓄水池的大小按每亩 1~2 立方米来设计,并有足够的承雨面积,保证正常蓄水的需要。

 (3)根据项目区域实际情况,蓄水窖设计为混凝土圆柱形预制件蓄水窖,蓄水窖容积 24 立方米,深 3.5 米,池壁高出地面 0.5 米左右,同时设计进水管和溢流管,口宽 0.5 米左右,深0.3 米左右,窖口加盖,进水管和排水沟的沉沙池相连,溢流管连接排水沟。施工时,先挖好池坑,然后安装预制件,接缝处用C15 砂浆镶缝,最后用 C15 砂浆粉刷抹面,浇筑混凝土窖底。

 沉沙池 在排水沟集水面积较大、泥沙较多时,应当在排水沟每隔一段距离布设沉沙池。沉沙池应进行衬护,防止冲刷。

 沉沙池建成方形,深度 1.0 米,各边均为 1.0 米。沉沙池的建筑应满足沉沙的要求,同时考虑到清淤的方便,采用块石浆砌。

 作业道

 作业道的布置原则如下:

 农田和果园内的作业便道以方便实用、经久耐用的原则,因地制宜地布置。应保证交通顺畅,便利农业生产,为农民耕作提供方便。道路设计宽度为 1.2 米,沿坡面采用块石干(浆)砌成台阶式或缓坡式,土质、碎石或石板路面。坡度较大时,采用“S”形布设,并在道路一侧或两侧设排水沟。作业便道应和梯田建设、果园建设等主体工程同时施工,交付使用。道路建成后应搞好排水设施,防止暴雨对路面的冲刷。其施工工序包括定线、清基、铺料、整平、压实等,管理上注意雨后防冲。

 河道整治

 95 年大洪水过后,龙潭河防洪堤冲毁,泥沙淤积,河床抬高,30 公顷良田变成河滩,至今未恢复。因此,本项目规划在此河段实施河道整治,主要措施是修建河堤、疏浚沟道和改造农田。

 其主要设计要求如下:

 河道清理:根据实际情况,对溪沟沟道进行清理,排除行洪障碍,清理淤积物,扩宽狭窄沟道,保证行洪断面。

 修建河堤:根据实际地形及地质条件和投资限度,结合野外勘查和有关资料,设计河堤基础采用 M75 浆砌块石,沟题挡土墙采用梯形断面,干砌块石 M10 勾缝,堤身高 2.5 米,提枯宽 0.5米,外边坡为 1:0.5~1:0.2,基础以下设 0.5 米反滤层,基

  — 32 — 础宽 1.2 米,深 1.0 米。沟道整治工程按照 10 年一映洪水设计,20 年一遇洪水校核。

 6.2.5 5 农村公路建设方案 新修公路 2 公里,扩建公路 3.5 公里,硬化路面 2.1 公里。建设技术要求 路基工程

 (1)路基宽度:单车道路基宽度不小于 4.5m(村道),双车道路基宽度不小于 6.5m(乡道); (2)错车道:村道单车道路基必须设置错车道,错车道长度不小于 10m,错车道处路基宽度不小于 6.5m;

 (3)水沟:水沟按“五五八”(即沟底 50cm 宽,沟高 50cm,沟顶高 80cm)土水沟。

 (4)涵洞:分两类:一类分为排水涵洞,根据地形和路基排水状态设置;一类为灌溉涵洞,充分考虑农田灌溉需要设置。

 (5)防护工程:采用挡土墙(即堡坎)、护坡等措施,防护工程顶宽应不小于 60cm,背坡按 1/4 放坡。

 路面工程

 (1)总体要求:路面结构必须有基层和面层,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足够的强度。

 (2)村道通达工程修建泥结碎石路面,基层可采用片拳石基层,基层厚度不得低于 15 cm,泥结碎石面层厚度不得低于 8

 cm;通乡公路和村道通畅工程可选择修建水泥砼路面或沥青表处路面,同时必须设底基层和基层,底基层可采用片拳石结构,厚度不得低于 15 cm,基层可采用二灰碎石结构,厚度不得低于 10 cm,水泥砼面层厚度不得低于 20cm,沥青表处面层厚度不得低于 2 cm。

 (3)路面横坡:路面横坡统一采用 2%,路肩横坡统一采用4%的横坡。

 路线

 最小曲线半径不小于 10 米,最大纵坡不大于 11%。

 6.2. 6 后续产业发展措施 1、抓好科技技能培训,对搬迁户的劳动力每人进行 3-5 次的实用技术培训,青壮年劳动力基本掌握一门农业或加工业技术。政府对这部分农民“扶上马,送一程”,通过采用“科技扶贫”、“文化扶贫”等方式,从提高人的素质入手,坚持“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人”,搞好观念引导、科技教育、技能培训,为搬迁农户脱贫致富提供最基本的保障。

 2、采取“市场牵动、行政推动、产业带动”的工作措施,因地制宜地大力发展无性系标准茶园 10 公顷,发展优质核桃 15公顷,发展养殖业户平年出栏商品猪 4—8 头。培育和发展安置区服务业,大力提高第三产业和劳务收入,努力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帮助搬迁群众脱贫致富。

  — 34 — 6.3

 迁出地生态恢复方案

 1、包租、转让。即对遗留下来的耕地荒山由团体或个人包租进行开发利用,转让经营权。

 2、退耕还林还草,搞好生态环境治理。对部分土地贫瘠、 资源贫乏的地方申请林业部门批准,实行退耕还林还草。

  第七章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7.1

 投资估算 1 7.1.1 估算依据 ⑴《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发改投资[2006]1325 号; ⑵《现行工程预算清单定额》(2003); ⑶湖北省相关文件规定; ⑷XXX 县现行经济指标。

 ⑸子项目设计施工方案图 2 7.1.2 投资估算 1 7.1.2.1 分项投资估算 ⑴安居房工程,投资估算 227 万元。

 表 表 7—1

 安居工程经济指标 工程名称:X 镇易地扶贫搬迁安居工程

 序号 名称 造价 工程量 1 建筑工程总造价 1892736.7

  104 栋 7920 平方米

 2 炉窑工程总造价 0 3 铝合金工程总造价 371575.65 4 金属构件制作安装工程总造价 0 5 大型土石方工程(机械)总造价 0 6 大型土石方工程(人工)总造价 0 7 工程总造价 2264312.3

 表 表 7—2

  安居工程直接费表

 工程名称:X 镇易地扶贫搬迁安居工程 序号 代号 名称 单位 数量 合

 价 人工合价 材料 合价 机械 合价 基价 合价 合价 1 A3-25 混水砖墙 1砖 混合砂浆 M5 10M3 388.31 104068.15 274376.2 5024.35 383468.7 690243.66 2 A1-17 人工挖沟槽 三类土 深度(2m 以内) 100M3 15.68 14039.65 0 33.79 14073.44 25332.19 3 A3-168 石基础 毛石 水泥砂浆 M5 10M3 76.14 13971.69 42369.37 1711.04 58052.1 104493.78 4 A7-2 檩木制作安装 圆檩木 M3 144 7152 99813.6 0 106965.6 192538.08 5 A7-12 檩木上制安 椽板 100M2 97.85 4664.09 89689.65 0 94353.74 169836.73 6 A7-14 粘土瓦 屋面板上或椽子挂瓦条上 铺设 100M2 97.85 11007.9 68495.77 0 79503.67 143106.6 7 A11-1 综合脚手架 建筑面积 100M2 81.54 13182.3 8130.44 863.87 22176.61 39917.90 8 B4-35 无纱镶板门 单扇无亮 框扇制安 100M2 10.13 10802.38 62364.66 1656.26 74823.3 134681.94

  — 36 — 9 B5-1 底漆一遍刮腻子 调和漆二遍 单层木门 100M2 10.13 2986.78 3427.62 0 6414.4 11545.92 10 B4-252 换 推拉窗 双扇 不带亮 100M2 6.50 16190.85 46645.13 2094.2 64930.18 116874.32 11 B2-36 墙面、墙裙 混合砂浆 15+5mm 砖墙 100M2 340.56 77931.48 64305.3 4521.88 146758.66 264165.58 12 ∑总计

 275997.27 759617.74 15905.39 1051520.4 1892736.7

 ⑵公路改造工程,投资估算 64 万元。

  表 表 7—3

 行号 代码 名称 取费基础 费率 金额 1 A 定额基价 JJ_JZ 100 536640.9 2 B 其中:人工费 RGF_JZ 100 157099.5 3 C

  材料费 CLF_JZ 100 363515.55 4 D

  机械费 JXF_JZ 100 16025.85 5 Q 不进入直接费参与取费的项目 QTF_JZ 100 0 6 S 构件增值税 ZZS_JZ 7.05 0 7 F 施工组织措施费 A+S 1.8 9659.54 8 J 价

 差 ZCJC_JZ+FCJC_JZ+BCPJC_JZ+HNTJC_JZ 100 16660.53 9 K 人工费调整 RGJC_JZ 100 0 10 M 机械费调整 ZJJC_JZ+FJJC_JZ 100 0 11 H 工程直接费合计 A+S+F+J+K+M 100 562960.97 12 I 施工管理费 A+S+F 2 10926 13 X 规费 A+S+F 6 32778.03 14 L 利润 H 2 11259.22 15 Y 不含税工程造价 Q+H+I+X+L 100 617924.22 16 N 税金 Y 3.35 20700.46 17 W 工程造价合计 Y+N 100 638624.68 18

 19 AA 定额基价 JJ_AZ 100 0 20 AB 其中:人工费 RGF_AZ 100 0 21 AC

  材料费 CLF_AZ 100 0 22 AD

  机械费 JXF_AZ 100 0 23 AM 主材(未计价材料)费 ZCF_AZ 100 0 24 AL 独立费 DLF 100 0 25 AH 直接工程费 AA+AM+AL 100 0 26 AQ 施工组织措施费 AB 12 0 27 AF

  其中:人工费 AQ 15 0 28 AG 价

 差 ZCJC_AZ+FCJC_AZ+BCPJC_AZ+HNTJC_AZ 100 0 29 AR 人工费调整 RGJC_AZ 100 0 30 AJ 机械费调整 ZJJC_AZ+HNTJC_AZ 100 0 ...

推荐访问:易地 扶贫 搬迁

热门排行Top Ranking

新时代青年的奋斗精神心得体会5篇

新时代青年的奋斗精神心得体会5篇新时代青年的奋斗精神心得体会篇1为进一步弘扬爱国奋斗奉献精神,激励党

XX乡镇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和帮扶工作方案

XX乡镇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和帮扶工作方案 为认真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心得体会250字8篇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心得体会250字8篇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心得体会250字篇1“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

宣传部部长心得体会15篇

宣传部部长心得体会15篇宣传部部长心得体会篇1首先,感谢领导给我这次评选优秀员工的机会,也感谢您能在

管理信息系统案例

第一章 信息系统与管理 案例((或实例) 得讨论题及点评((或回答)) [实例]利润计划工作中得反复

大学生体育课心得体会1500字5篇

大学生体育课心得体会1500字5篇大学生体育课心得体会1500字篇1不知不觉,进入大学第一个学期的体

餐饮单位疫情防控工作汇报

餐饮单位疫情防控工作汇报根据省、市、区疫情防控指挥部统一部署,严格落实《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进一步加

党支部党建工作年度台账-基层党建工作台账

党支部党建工作年度台账::基层党建工作台账 党支部党建工作年度台账说明为抓好党建工作,根据《党章》《

党员的时代楷模心得体会12篇

党员的时代楷模心得体会12篇党员的时代楷模心得体会篇1@党员干部“打工攻略”请查收一年一度的“双十一

公文格式国家标准

公文格式国家标准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党政机关公文通用的纸张要求、排版和印制装订要求、公文格式各要素

内勤辅警先进事迹材料

内勤辅警先进事迹材料3篇 内勤辅警先进事迹材料1 办公室工作室一项既辛苦、又清苦的脑力劳动,他没有惊

傅雷家书阅读心得及感悟10篇

傅雷家书阅读心得及感悟10篇傅雷家书阅读心得及感悟篇1一连几天,我都沉浸在《傅雷家书》这本书中,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