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政府职能转变
谈政府职能转变 (辅导班发的 名师 樊政 写的标准范文)
11 月 6 日傍晚,不少北京市民都收到了这样的手机短信:“热烈庆祝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圆满成功。诚谢广大市民热情参与、支持、配合。”落款是:北京市政府。短短的几十字,轻轻地一声道谢,让人们切身感到了我们政府职能与观念的转变。
中国历史上长时间的封建专制统治,使一些人头脑中的“官本位”的思想根深蒂固。“门难进,人难见,脸难看,事难办。”这是群众对我们少数政府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低下,官僚主义严重的形象讽刺。国家发改委在解释“十一五”规划的新闻发布会上,重点阐述了政府用预期性的指标来引导市场主体的行为,用约束性指标来划清政府的职责。这样的阐述表明,政府职能的转变,是“十一五”规划中创新与改革的一大亮点。
首先,政府要解决好在市场经济中的“错位现象”, 继续减少微观经济管理职能,强化宏观调控职能。
“十五”期间国务院审改办在严格规范审核的基础上,取消和调整了国务院68 个具有行政审批职能的部门和单位的 1806 项行政审批项目。随着《行政许可法》的进一步实施,政府职能转变应进一步深化和完善。
政府应该用预期性的指标来引导市场主体的行为,减少对微观经济的一些不必要的干涉,让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去配置资源,强化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等职能,完善市场机制,给企业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保障公平竞争、良性竞争的市场秩序,做好“市场的裁判员”。
其次,我们要强化公共服务职能,提供基本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和公共秩序等公共服务,建设服务型政府。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和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各级政府要以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注重向农村、基层、欠发达地区倾斜,创新公共服务体制,改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公共设施建设。我们要在劳动保障、社会福利、贫困救助、医疗保险、保障就业、分配公正、社会安定、教育普及等等方面,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这是做好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一项基本任务。
再有,我们要提高工作透明度和办事效率。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
一些政府部门权责脱节、有权无责,有的部门之间职责不清、推诿扯皮,办事效率不高;有的工作脱离实际、脱离群众,随意决策,存在着严重的主观主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推行政务公开,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进公共服务信息化,及时发布公共信息,我们要积极采取措施,提高工作透明度和办事效率,为群众生活和参与经济社会活动创造便利条件,增强政府公信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当代中国人当代中国政府的伟大历史使命。我们应该以完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历史重任的认识高度,加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更进一步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辅导班发的 名师 樊政 写的标准范文)
服务人民,创建便捷安全的交通
服务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把安全放在交通工作的突出位置,既重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安全监管,又不断提高交通基础设施的安全性、适用性,让人民群众出行放心;既不断增加交通有效供给能力,又不断提高运输服务的效率、质量和水平,让人民群众出行满意。
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落实安全管理责任体系,加强安全监管和能力建设,交通安全形势稳中趋好。今后,我们将加大工作力度,采取以下具体措施,进一步提高服务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的能力和水平:
一是建立道路运输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继续落实道路安全监管职责,建立道路运输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加强道路客运和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管理,开展道路运输企业安全评估,监督道路运输企业切实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做好挂靠车辆的安全管理。继续组织好公路交通安全保障工程、危桥改造工程、干线公路灾害防治工程及公铁立交安全整治,确保道路运输安全畅通。继续加强车辆超限超载治理,建立车辆超限超载治理长效机制。
二是加强交通建设项目施工安全监管。进一步加强交通建设项目施工安全工作,强化各级交通质量监督机构的作用,落实《公路水运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条例》,针对高风险施工,继续开展建设安全专项整治,完善应急反应机制,规范突发事件应对处置程序,提高应急反应水平。
三是加强交通安全应急体系建设。加快编制《交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完善公路水路交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提高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能力,提高事故预防、处置和救助能力。深入开展公路水路交通各类突发公共事件风险普查和监控,加快交通应急平台建设,完善应急预案,加大公共安全设施建设投入。
四是完善和创新便民服务措施。继续完善运输网络,逐步实现高速公路长途客运网络化、中途客运直达化、短途客运公交化、出租车客运规范化;加快农村客运网络化和城乡客运一体化进程,有效衔接和优化城乡客运网络;不断提高城市交通的便捷程度,开展特大城市公路客运枢纽换乘系统规划建设试点;加快水路客运旅游化、高速化。不断提高信息服务水平,为公众提供及时、准确、高效的出行信息,提高交通公共服务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进一步完善交通应急保障机制,继续提高在雨、雪、雾等恶劣天气快速疏导滞留旅客的能力。
交通是支撑经济协调发展、促进生产力合理布局、沟通城乡、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也是重要的生产性服务业和消费性服务业。它面向国民经济所有部门,贯穿于社会生产、流通各个方面,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承担着重要职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交通工作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做好“三个服务”,实现交通又好又快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热点一:高房价问题 • 1.现象:房价畸高、住房空置率高、保障房乱象 • 2.原因:政府圈地、银行批币、开发商牟利、大众炒房、供求失调 • 3.影响:危及民生、危及金融安全、绑架中国经济 • 4.对策:明问责、抑投机、增供给、促保障、严监管 • 5.名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
• 变“蜗居”为“安居” •
“蜗居”、“蚁族”、“房奴”、“裸婚”……这些热词的流行,表明高房价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不可承受之重”。而历史和现实的很多教训都深刻地警示我们:房价问题事关全局,如果长期居高不下,必将成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可承受之重”。
•
安其居,才能乐其业。住房是关系亿万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民生问题,“住有所居”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是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体现。遏制房价过快上涨,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住房需求,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任务,是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课题。
• 房价高企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政府圈地、银行批币、开发商牟利,具体说来:一是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土地出让金和房地产税收成为地方财政的重要来源,个别地方政府因此对高房价漠然置之,甚至推波助澜。二是银行信贷泛滥,市场流动性充足,从而助长了投机炒房行为。三是开发商通过炒作地皮、囤积居奇、捂盘惜售、虚假信息等方式牟取暴利。另外,大众炒房行为、房地产市场供求失衡也是重要原因。
• 民生连民心,民心系国脉。房价问题不单是经济问题,更是事关国家发展全局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坚决遏制房价过快上涨,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
一是“明问责”,就是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关键在各级政府特别是城市政府。“新国十条”明确提出,稳定房价和住房保障工作实行省级人民政府负总责、城市人民政府抓落实的工作责任制。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部署上来,认真落实调控政策,切实履行好稳定房价和住房保障职责。要加强对地方政府工作的考核和监督检查,建立约谈、巡查和问责制度;对稳定房价、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不力,影响社会发展和稳定的,要追究责任。
• 二是“抑投机”,就是坚决抑制投资投机性住房需求。实行更为严格的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提高购买第二套、第三套及以上住房的首付比例和贷款利率,严格住房消费贷款管理。发挥税收政策对住房消费和房地产收益的调节作用,加快研究出台引导个人合理住房消费和调节个人房产收益的税收政策。
• 三是“增供给”,就是增加住房有效供给。增加居住用地的供应,及时制订并公布以住房为主的房地产供地计划,依法加快处置闲置房地产用地。完善土地出让方式,抑制居住用地出让价格非理性上涨。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供应。
• 四是“促保障”,就是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落实土地供应、资金投入和税费优惠政策,确保完成今年建设保障性住房 300 万套、各类棚户区改造住房 280 万套的工作任务。按照政府组织、社会参与的原则,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
• 五是“严监管”,就是加强市场监管。加强对房地产开发企业购地和融资的监管,严格查处土地闲置及炒地行为。加大交易秩序监管力度,对存在捂盘惜售、囤积房源、哄抬房价等行为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加大曝光和处罚力度。抓紧制定房屋租赁管理办法,规范发展租赁市场。完善市场信息披露制度,及时公布住房建设计划和住房用地年度供应计划。
•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古往今来,住房始终倾注着人们许多的希冀与憧憬。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和住房制度改革不断深化,通过党和政府、社会各方面坚持不懈的努力,广大群众的住房问题会得到更好的解决,“住有所居”的目标将一步步变为现实。
热点二:低碳经济问题
•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发展模式。
• 一、强化节能减排工作,纳入“十二五”规划,2020 年实现比 2005 年减排 40%-45%。
• 二、抓好试点与典型。
• 三、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相关政策。吸纳国际先进经验,制定出台产业导入政策;土地使用配套政策;资金配套政策;完整的技术理论;系统的产业、产品认证及检测标准以及加速人才培训。
• 四、发展低碳产业,增加碳汇能力,发展绿色清洁能源,优化能源结构 • 五、将“低碳经济”绩效纳入政府、公务员政绩考核核心内容。
• 六、做好宣传普及,倡导低碳生活方式,戒除面子消费、一次性消费、奢侈消费、便利消费的嗜好。
热点三:医疗卫生问题 • 1. 表现:药价高,看病难、看病贵、滥检查、大处方、开贵药、收红包、开单提成、重复收费、肢解收费项目的现象屡禁不止。
• 2.原因:①医疗资源总体不足、②医疗资源分配结构不合理、③医疗卫生体制僵化改革滞后、④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覆盖面太低
• 3.对策:
①政府加大医疗投入,转变观念,切实负起公共医疗服务责任。
②强化医疗机构全行业监管,打击商业贿赂。
③打破体制束缚,深化改革。
④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保障体系。
热点四:文化反“ 三俗” • 中央政治局 2010 年 7 月 23 日就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研究问题进行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这是近年来中央最高层首次明确强调抵制“三俗”之风。
1. 现象 • 文化部部长蔡武说:
• 文艺创作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低俗化、娱乐化倾向严重。据说现在一年创作歌曲在两万首以 上,但是真正为广大群众所传唱的有多少首?现在一年创作的小说等文学作品汗牛充栋,但真正为广大读者所一致公认的力作有多少部?出版业一年出版各类出版物三十万种,但真正能与我们先辈几千年为我们留下的八万种历史典籍比肩的作品有多少?我们全国几百个电视频道,数以千万计的文化节目,真正的有丰富文化内涵、高尚文化品位和品格的节目又占多大比例?我们每年生产四百多部影片,上万集电视剧,其中能与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并驾齐驱的传世力作占多大比例?热遍全国的文化遗产保护浪潮中,逐利、炒作,托假的“ 虚火” 占多大成分?
• 创作目的主要是娱乐,不追求深刻的思想内涵,不追求深层次的心理需要和人文关怀。创新意识不强,模仿之风盛行。
• 急功近利、金钱至上、追逐成名不择手段,在炒作和包装上寻找出路,用低级的噱头和耸人听闻、甚至丧失道德底线的所谓“卖点”吸引眼球。一些作品通过暴力色情、陈腐迷信、八卦奇闻来促销谋利。
2. 原因 • 一是市场导向的负面影响。
• 二是受全球艺术发展趋势的影响。
• 三是文艺批评流于形式,助长了低俗化的趋势。
3. 措施 • 一是要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 二是要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 三是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 四是要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 • 五是要加强文化市场的清理整顿 热点五:食品安全 • 1.现象:苏丹红、孔雀绿、地沟油、三聚氰胺 • 2.原因:企业或个人唯利是图、政府监管缺位、多头执法、标准打架、法律不严 • 3.影响:危及民生、危及生命 • 4.措施: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综合监管机制 、完善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法规和标准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全面实施食品安全“绿色”工程 、大力发挥新闻及社会舆论的引导和监督作用 、加强国际合作
• 5.名言: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热点六:农民问题 • 1.现象:贫困(2000 万)、发展困难、社会服务落后(农民看病难,吃药难,受教育难,上学难,社会保障难,文化享受难等等问题)
• 2.原因:农村底子薄、农民素质不高、国家投入不足、城乡二元体制的阻碍 • 3.对策:加(收入,三农投入),减(减少农民,减轻负担),乘(提高农民素质,打破二元体制),除(社会保障体系
五、以简驭繁—— 把握申论的四个基本热点 • 申论永远有考不完、学不尽的热点,因此,以简驭繁、掌握基本问题非常重要。
• 1.农民问题 • 2.民生问题 • 3.环境问题 • 4.突发问题
上一篇:区稳投资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