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红旗渠精神心得五篇(优质)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感悟红旗渠精神心得五篇(优质),供大家参考。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感悟,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优质的心得感悟该怎么样去写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感悟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感悟红旗渠精神心得篇一
举世瞩目的水利工程红旗渠,被林州人称为“生命渠”。在参观学习的这几天中,通过实地看和听讲解,我深刻的感受到了什么是“红旗渠精神”,也为林州人民的这种精神所折服。红旗渠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为了改变恶劣的自然环境,林县人民风餐露宿,开山劈路,跨壑架桥,凭着自己的双手,靠那一锤一钎,历经十年寒暑,硬是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开凿出一条举世闻名的“人工天河”。红旗渠的施工期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和“_”的迷乱时期,修渠工程浩大,施工环境恶劣,技术装备简陋,资金和物资短缺,民工每天只有6两粮食掺和着野菜充饥,但是大家从未放弃,没有参考资料,土木专家就亲自勘测、精心设计;没有施工中所需劈山开洞的炸药,就土法上马,自己研制炸药;没有水泥就自己生产水泥……,20万林县民工克服种种困难在太行山上劈山开石,架起157个渡槽,打通211个隧道,终于修成宽8米,高6米,全长70.6公里的总干渠。红旗渠蜿蜒于太行山区崇山峻岭之中的悬崖峭壁上,纵贯林县全境,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红旗渠”精神是率先垂范、无私奉献的精神。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各级党员干部身先士卒,同修渠民工同吃、同住、同劳动,干部们抡锤打钎,党员们专挑重担。“干部能搬石头,群众就能搬山头;干部能流一滴汗,群众的汗水流成河”,这个感人至深的顺口溜是林县党员群众齐心筑梦的诠释。其中特别让人震撼的,是那幅当年县委书记杨贵、县长李贵带领群众扛着铁镐走在修渠大军前列的照片。县乡社三级党组织充分发挥坚强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干部冲锋在前、与群众同甘共苦。从杨贵、任羊成、吴祖太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团结一心、同甘共苦的精神,看到了各级干部无私奉献、埋头苦干的作风。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短短十六字的红旗渠精神,字字千斤重,是林县党和人民的智慧和勇气、鲜血和汗水的结晶,是一面永恒的旗帜,“红旗渠”精神折服了一代又一代人。走在红旗渠干渠的堤坝上,看着绵绵流淌的红旗渠水,感受着红旗渠的宏伟壮丽,不禁为当年建设者们的超凡智慧、卓越胆识和顽强毅力所惊叹和敬仰。
通过这次考察学习,学习了红旗渠修建的历史,也感受到了什么是“红旗渠”精神,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是红旗渠精神的根本;敢想敢干、实事求是,是红旗渠精神的灵魂;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红旗渠精神的体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是红旗渠精神的保证。红旗渠绝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水利工程,更是民族精神的又一座丰碑,她与我们的“延安精神”一脉相承,是中华民族插在太行之巅的一面精神旗帜。
做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不仅要将红旗渠精神内化于心,更要外化于行,做红旗渠精神的传承者、实践者、发扬者,更要坚定理想、锤炼品格,牢记使命、爱岗敬业,积极进取、勇于担当,跑在前列、争当示范,更好地发挥一名中国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做一名优秀党员!
感悟红旗渠精神心得篇二
通过学习红旗渠将神使我体会到: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越是艰苦的地方,越是复杂的环境,越是困难的事业,就越是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撑。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也是靠艰苦奋斗不断发展壮大、成就伟业的。没有艰苦奋斗,就没有今天各项事业迅速发展的局面。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必将在亿万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化为一种巨大的物质力量。改革开放的30多年,让我们沐浴春风,感受到了改革带来的幸福生活。但是,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部分党员,尤其是部分党的领导干部,不愿再做艰苦的工作,不能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了,不能密切联系群众了,甚至有脱离群众,高高在上的现象。如果不坚决防范和克服这种现象,党的事业就不能向前发展,甚至会遭受挫折。不论我们党取得什么样的成就,都必须长期坚持艰苦奋斗的精神,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色和宗旨,密切联系群众,不断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样我们党才能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红旗渠精神的核心内容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与目前进入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党员干部弘扬正气、抵御邪气、廉洁从政的有力武器。每个共产党员和国家公务人员,都应当把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作为自己的成事之基、立身之魂。
实践证明,什么时候保持和发扬了艰苦奋斗的作风,我们党就有号召力、战斗力、凝聚力、向心力,就能引领广大人民群众同心同德地干事创业,就能不断取得革命和建设的新胜利。当前,面对各种歪风邪气的侵袭,更需要积极倡导、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红旗渠精神。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红旗渠精神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我们要充分发掘和运用红旗渠精神的时代价值,使红旗渠精神不断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红旗渠精神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不论是坚韧的愚公,还是填海的精卫,不论是石大沟的郭变花,还是把最美的笑留在桃花洞的原海生,他们最美的诠释了无私奉献的精神,作为一名老师,更应该让祖国的花朵绽放在未来,为祖国的建设奉献他们的力量,为祖国的明天开启新的篇章。
感悟红旗渠精神心得篇三
近日,在县委的统一安排下,我有幸来到红旗渠参观学习。虽然早就对红旗渠精神耳熟能详,但到了现场参观,还是被眼前所看到的浩大工程所震撼,被耳边所听到的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所感动。上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在物资极度匮乏和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落后的艰苦岁月里,用最简单的工具和最原始的手段同恶劣的自然环境做斗争,历时十年,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从太行山腰引漳入林,建成了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从根本上改变了人民的生存生活条件,创造了奇迹,也创造了历史。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大力弘扬和践行“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十分有必要。我将号召全镇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广泛学习和发扬红旗渠精神,锲而不舍、驰而不息,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确保如期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向历史、向人民交出合格答卷。
弘扬红旗渠精神,感悟人民中心执政理念。从红旗渠精神中感悟为民情怀,树立“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当年,林县县委下决心排除万难修建红旗渠,就在于看到了林县世代群众饱受缺水煎熬,就是为了解决林县人民最迫切的吃水问题,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改变靠天吃饭的贫困面貌。为了人民修渠、依靠人民修渠。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努力地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时代在变,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不变,我们要认真学习红旗渠精神,把“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贯穿履职尽责的全过程,在人民群众感觉不幸福、不快乐、不满意的地方下功夫,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把为人民造福的事情真正办好办实,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
弘扬红旗渠精神,继承务实担当干事作风。务实担当是一种工作态度,是一种排除万难、创业奋斗的工作作风。红旗渠的修建就是一部干部群众齐心协力的奋斗史。千人千双手,万人一条心,当年林县县委和人民靠自力更生、团结协作、迎难而上、负重前行,修渠工程总投资6865.64万元,上级拨付资金仅占14.94%,林县人民群众自筹了85.06%,不等不靠,艰苦创业,终究修建了这座“救命渠”“幸福渠”,改变了林县祖祖辈辈缺水的困难局面。弘扬红旗渠精神就是以求真务实的态度、以百折不挠的韧劲,以旺盛的工作热情,提前谋划,提高效率,保质保量抓好每一项工作的落实,认认真真地做好每一件事,兢兢业业干好每一分钟,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多做好事、多做实事,以端正认真的工作态度,务实担当的工作作风发挥表率作用。
弘扬红旗渠精神,传承无私奉献为民情怀。我们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当年,林县党员干部始终做到严以律己,修渠10年,投资近亿元的红旗渠工程,未发生一起贪污或挪用修渠资金和物资事件。身先士卒,无私奉献,共产党员任羊成当除险队队长,凌空除险作业被一块石头砸中,说不出话,为不影响作业,拿起腰间的一把钳子,将横在嘴里的3颗牙硬生生的连根拔了下来,不顾鲜血直流,在悬崖上又连续作业长达6个小时,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无私奉献的为民情怀。党员干部学习红旗渠精神就是要在日常工作中少一些私心杂念,多一些无私无畏;少一些推诿扯皮,多一些尽职尽责;少一些敷衍塞责,多一些真抓实干;少一些因循守旧,多一些开拓进取,将讲奉献进行到底,做人民的好公仆。
感悟红旗渠精神心得篇四
尊敬的领导: 大家好!我是,我演讲题目是《不朽的传奇,永恒的丰碑》
面对这么一个浩大的水利工程,我的脑海里一直有这么一个巨大的问号: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的支撑,能够促使林县人民焕发出那么大的气魄、激情和干劲来修建这么一个伟大的工程?这次来到太行山,我不知不觉地想到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愚公移山的故事就发生在河南,所谓太行、王屋两座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省境内的济源市。可是那毕竟只是一个寓言故事,是一个古代传说。而现在呈现在世人面前是一个镶嵌在太行山上的人工天河啊!这样的人间奇迹究竟是怎样创造的?我想这一定跟林县人的始终如一的信仰信念,跟林县人率先垂范,求真务实,自力更生,上下一心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信仰是一个人对精神的终极追求。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信仰,就有什么样的人生选择;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就有什么样的人生方向。在那么一个特殊的年代,红旗渠人是有信仰的。“纪录片”里每一个忙碌的身影胸前都佩戴着毛主席像章,而晚上收工后集体学习时大家手里捧着的都是《毛主席语录》和《毛泽东选集》。60年代,那些老实淳朴的林县农民,目不识丁,他们虽然把《毛泽东选集》捧在手上,但真正能够读懂的又有多少?这是一个不容质疑的问号。尽管如此,每天晚上他们依然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看得、学得津津有味。我想这是骨子里有那么一份朴实的信仰,一种那个年代的普通老百姓对毛主席、对共产党的那种顶礼膜拜式的信仰和信赖。
无论是一张张珍贵的图片,还是《纪录片》里一个个真实的镜头,我们都会看到杨贵书记以及县委县政府一班人都出现在许多施工一线。特别是十万大军向太行进发的那张照片,更是令人印象深刻,那就是杨贵书记头戴安全帽、肩挑两个筐,大步地走在队伍的最前列。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杨贵书记这就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全县其他干部也是如此。从一张史料记载中看到,针对当时物资贫乏状况,县里在制定分配计划时是这样的:1960年2月,民工补2斤、干部补1.5斤;1960年11月~1961年5月,民工补1.5斤、干部补1.2斤;1961年6月~1966年5月,民工补1.8斤、干部补1.2斤。而在分配施工任务指标时,干部一定比群众高。林县干部真正把人民群众当作了自己人的亲人,放在了自己的心上,从而极大地激发了群众的豪情干劲。
大家都知道,杨贵同志1956年到林县任书记1960年动工修建红旗渠。在这几年间他带领林县人民兴建了好几个水库,修建了许多大大小小一系列水利工程,交出了许多令人信服的抗旱成绩单。为修建红旗渠,他作了大量的前期调研,多次带着县里的水利专家进行大量的测量、勘察和科学设计。人们认为,从渠首到分水岭,全长70000多米的总干渠,用70000个民来修建,一个人修一米,2个月总可以修成吧?把时间再算得宽余些,那就80天吧,所以当时提出的口号是:“大干八十天,引来漳河水”。而工程展开后,7万多民工“一”字长蛇摆在70公里的渠 线 上,全面施工,劳力摆布分散。战线太长,工程量大,各种物料用量大,运输跟不上,领导力量也跟不上,技术力量更是薄弱,顾此失彼。大家认识到,光靠革命热情在大自然面前是要打败仗的。他们及时调整施工方案,召开了著名的盘阳会议。许多事情事后说起来可能比较轻松,但面对一个7万多施工大军的建设工程,作为一名总指挥,杨贵书记能够勇于否定自己定下的方案,这是需要很大的政治勇气的,作为一个主政一方的主要领导,如果没有一定的胸怀与气度是做不到的,我想这主要体现的是他们一班人尤其是杨贵本人的一种求真务实精神,不怕个人名誉受到质疑和损害,不计个人得失,勇于担当,切实承担起这样的一个政治责任。他们及时调整方案,尊重客观规律,树立科学态度,决定收缩兵力,打歼灭战。整个工程,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红旗渠总干渠全长70.6公里,干渠支渠分布全市乡镇。被世人称为“人工天河”,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我想,如果没有这种求真务实的精神,没有一个冷静的、科学的态度,任由高昂热情、革命斗志,一味盲目蛮干,最后肯定是不成功的。
大家把红旗渠精神概括为四句话、16个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我认为,红旗渠精神的核心应是自力更生。60年代,正是国家面临的非常困难时期,形势非常严峻。国际环境异常紧张,国家内部遭受严重自然灾害,与此同时,国家正在举全国之力上马一些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建设。这时,要依靠国家支援,显然是不可能的。勤劳勇敢的林县人不是消极等待,不是怨天尤人,更没有向国家伸手,而是自力更生。他们豪迈地说“一颗红心两只手,自力更生样样有”、“自力更生是法宝,众人拾柴火焰高,建渠不能靠国家,全靠咱们双手造”。于是林县数万农民扛着自己家的铁锨、铁锤、铁钎,推着自家的小推车,背着自家粗布做成的铺盖,带着生产队的大铁锅,、缝纫机,自带口粮,毅然决然地上了太行山。走在队伍最前排的是杨贵书记以及以他为代表县委一班人。无论是林县的县委领导,还是普通百姓,大家真是上下凝成了一股绳,做到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全县上下大家思想认识一致、目标一致,就是要想尽一切办法把水引进来,真正做到了全县一盘棋、上下一条心。
红旗渠精神虽然是在20世纪60年代形成的,但它的那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奉献精神,仍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传统文化。红旗渠精神渊源于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同时突出地体现了共产党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作风和品格。红旗渠精神既充满了中华民族的豪情壮志,又倡导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既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和追求。红旗渠是一个人间奇迹,更是一座镌刻在太行山上的历史丰碑。
感悟红旗渠精神心得篇五
在这个太行山菊更为艳丽的季节里,我与一百万家乡同胞被来自10月的通讯《守望精神家园的太行人红旗渠精神当代传奇》深深震撼,红旗渠畔的儿女们踏着霜花,调整着步伐,给自己做了全新的定位。我们西望太行绝壁上的千里长渠,回眸历史,硝烟仍在,展望未来,慷慨激昂。因为,我们的血脉中传承着祖辈半个世纪的创业情怀,我们的眸子里高扬着一面猎猎的精神之旗,思想所到,无坚不摧。
老天没有给林州人太多的福祉,甚至连一条像样的河流都不曾给予;但老天又是公平的,他给了家乡这方土地盘古开天、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气魄宏大的神话。不被命运屈服的林州人,在这些神话的激励下,憧憬梦想,满怀激情,用简陋的工具书写出只有如椽巨笔才能完成的宏大诗篇。
那是一个放映时只有黑白两色的时代,上一世纪六十年代,林州的十万开山者,历史十年,硬是在悬崖峭壁峭壁上,挖渠千里,从此,多山的林州地图上多了一条代表水的蓝色曲线红旗渠。
渠道网山头,清水遍地流,旱地稻花香,荒山果树沟这是一个多么浪漫的畅想,又是怎样一个穿越时空的清晰的目视。红旗渠水在林州的大地上流响了,那是1965年的时候。同时,一面精神之旗正在冉冉升起,传承于民族精神的红旗渠精神,闪着熠熠光辉,映红了太行山的紫色岩壁。1969年,红旗渠水系全部竣工,红旗渠精神之旗坚毅地立在了太行之巅。创造红旗渠奇迹的祖辈们在新中国艰苦创业时代的厚重史册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此,一条渠,一种精神,被世人做了跨世纪的仰望。
林州人是一个富有个性的群体,他们不甘落后,永不放弃追求,以许存山、郭变花支书为代表的时代先锋,一脉相承60年代的激情,完成了家乡由穷变富的宏大特写,100万林州人的性格在13亿中国人性格的背景中赫然卓然。改革开放,林州人富了、幸福了,也成就了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的当代红旗渠精神。她是时代精神的缩放,又是时代精神的领航。10月的新华社政论,《守望精神家园的太行人红旗渠精神当代传奇》,像60年代红旗渠通水庆典一样把国人的目光引向了林州,引向了人工天河红旗渠,引向红旗渠精神。精神再次被高扬,被讴歌,被时代深深颔首,默然赞许。不过,时代已经掀开崭新的一页,掀过黑白,掀到色彩逼真的全息一页。
历史将会铭记这个沉甸甸的10月,我一遍又一遍的拜读《守望精神家园的太行人红旗渠精神当代传奇》,林州儿女,守望精神家园,责无旁贷。让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续写不平凡的精神之歌。去年以来,我们教体系统进行了声势浩大的课堂改革。课改,势在必行,时代命题,难以绕开。我校借时乘势,进行了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的课堂改革。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我积极地参与到这一颠覆传统的课改之中,在小组建设,导学案编制等方面做了积极的尝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三段五环教学模式开始形成,学习效果有了明显提高。课改是艰难的,一如当初修筑红旗渠工程。没有无所畏惧的勇气,红旗渠工程只会是一代又一代林州人的生命期盼,只会是一个宏大的命题,不会成为我党执政为民的不朽典范。高效课堂需要一种同样的气魄,没有坦然面对课改中出现的一波又一波问题的胸襟就会畏缩在课改的起步阶段止步不前。课改又是无止境的,谁在课改中沾沾自喜,骄傲自满,也会夭折在前无古人的我们才刚刚开拓出来的课改路途中。只有朝夕守望这面课改的大旗,永不迷惑于路途中的奇花异草,尝试再尝试,才能走出其实地上并没有路,走到人多了也便有了路的课改之路。课改是需要一点精神的,让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的当代红旗渠精神在教坛上高扬吧!
恋旧就没有今天崭新的林州,恋旧就没有今天崭新的课堂。希望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积极践行红旗渠精神,迎难克艰,奋发进取,让林州教育的品牌标识一如红旗渠精神一样走出河南,走向中国。
推荐访问:红旗渠 感悟 心得 感悟红旗渠精神心得五篇(优质) 2023年感悟红旗渠精神心得五篇(优质) 2022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