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在全市社科理论界学习贯彻文化传承工作座谈会精神理论研讨会上发言材料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在全市社科理论界学习贯彻文化传承工作座谈会精神理论研讨会上发言材料,供大家参考。
尊敬的**部长,各位领导,同志们: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意义,充分揭示“第二个结合”推动思想解放的重要作用及其深厚根源,对于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以“第二个结合”推动思想解放、形成中国式现代化新的文化形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科学指导和根本遵循。
一、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深刻认识,“第二个结合”在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方面推动思想解放
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认识,是不断推进、逐步深化的。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在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命题的同时,毛泽东同志强调,“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1943年,中共中央指出,“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将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寓于“中国具体实际”之中,推进党所领导的事业夺取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总结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和基本经验,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由此形成“两个结合”的重要论断以及“第二个结合”的崭新表达。
“第二个结合”的提出,是深刻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结果。我们党百年奋斗的历史,同时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一百多年来,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进行艰辛探索,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时代化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形成一系列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的思想伟力。历史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作为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
“第二个结合”凝结着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深刻认识,深化了我们党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路径创新。在坚持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进一步凸显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是在一个新的高度拓宽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的广阔空间,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相联通。因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本质上是认识与实践的结合,是在共时态情况下实现两个领域的贯通与融会;
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则是一种指导思想与历史根脉的耦合,是在历时态思维中将同属精神领域的观念成果予以联通互融。比较而言,后者的视野更深邃、境界更深远。
“第二个结合”是思想解放的结果,同时又必然推动思想解放。从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深化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方面看,“第二个结合”推动思想解放的意义在于:它让我们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怎样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朝向什么目标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从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思想联通、文化融合、精神传承角度,获得了新的认识与启示;
它让我们对在中华大地上创新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应当被赋予怎样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呈现出何种中国气派和中国特征,如何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明确了正确方向和基本遵循;
它让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何以能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取思想补充和原典支撑,从其文化精华中如何获得夯实历史根基的深厚基础,以推动自身沿着中国化时代化的道路继续前进,指明了努力方向和正确路径。
二、以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方面推动思想解放
“第二个结合”既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深刻认识,又是我们党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在深刻把握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自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的重大责任。我们党始终秉承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历史担当,自觉礼敬民族历史,充分尊重传统文化,科学辨析精华糟粕,实事求是整理挖掘,把承继精神与改造形式有机结合,把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辩证统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予以科学定位,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和现实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出勃勃生机。
“第二个结合”的提出与阐发,一方面高度重视和秉持坚守了我们党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和基本立场,另一方面极大提升了我们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视野和思想境界,将传承弘扬这项重要事业置于更高的平台和更重要的地位。以毛泽东同志“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为思想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因势利导,深化研究,使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挥积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用中华文化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言必信,行必果”“德不孤,必有邻”等,深入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诗经》“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汤之《盘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大力倡导勇于改革的创新精神;
用“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政者,正也”等,着重强调全面从严治党的任务要求。这既赋予马克思主义理论以新的思想之源和新的阐释论证,使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联通融合,同时又激活了传统文化的内在活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呈现出富有鲜明特征的当代气韵与时代风采。
以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方面推动思想解放的意义在于:它激发我们在回望历史、回望传统过程中,对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进行科学审视,认真区分大量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精粹,仔细界定在特定时期、特定条件下为当时社会所需要并服务于社会稳定结构的内容,从中鉴识出哪些是精华内容、哪些是糟粕成分;
它激励我们立足当前、着眼未来,积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联通起来一体践行,把这两个层面在由此及彼、相互衔接关系中把握,把这两个阶段在前后相继、互为支撑作用中贯通;
它指引我们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自觉链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中得到方法指导和主题昭示,从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中获得走入现代社会的理念引领,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在马克思主义指导引领下不断发扬光大、愈加深入人心。
三、以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彼此契合、互相成就的科学揭示,“第二个结合”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方面推动思想解放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不仅深刻论述“第二个结合”的独特地位与重大意义,而且深刻指明推进“第二个结合”深化发展的原则遵循和根本路径,强调“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通过“结合”造就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这明确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有时域、空间上的不同和表征方式上的差异,但二者在瞩目关切的内容领域、观点见解、思维方式等方面却有诸多通达相融之处,具有贯通融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推进“第二个结合”深化发展,就是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彼此契合、互相成就。
为此,我们必须抓住“第二个结合”的重点任务和实质性要求,在已有成果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联通起来进行比照鉴识,确认共通之处,明晰差异所在,昭示互补空间,有针对性地推进“第二个结合”深化发展。首先,我们要看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认知对象和着力方向上,共同瞩目于人类社会及其要素关联、人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与共同发展,都推崇思想理念的经世致用与务实品格。马克思主义对“实践”至上性和优先性的强调与追求“知行合一”的中华传统文化精髓,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和对立统一学说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分为二”“中庸”智慧等,都在认知观点上具有相通性,在内在精神上具有一致性。其次,我们还要看到,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有许多差别、差异。马克思主义关注历史变迁及其发展规律,具有宏大叙事、格局纵论特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偏重于群体秩序与人为修行,带有伦理道德、心性养成风格。这种差别、差异让我们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二者互为融通的可能区域。最后,我们还必须明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互补、可以互鉴的理念空间。如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价值观以至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人观、知行观、和谐观、伦理观、诚信观及人文观念、道德精神、民族气节等,都有着互为启发、互补互鉴的丰富内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人的修身养性理念,互补互鉴空间宽阔,定能助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在人的发展理论、人的现代化理论等领域实现进一步创新发展。
以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彼此契合、互相成就的科学揭示,“第二个结合”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方面推动思想解放的意义在于:它让我们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为人类文明创造和人类文化优秀成果,二者存在高度的契合性,这种契合能够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架设起通达的桥梁,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之间实现内容上的联结、价值上的会通;
它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必须在彼此契合基础上朝互相成就的方向和目标去努力,惟其如此,才能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以此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让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让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
它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我们必须传承弘扬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突出特性,做到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坚持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它让我们深刻认识到,立足当前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必须遵循当代中国实践的需要,从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就与经验、机遇与挑战、推进与发展中汲取养料,将现代文明的根基深深扎在实践之中,必须顺应亿万人民群众的愿望,在历史创造者、参与者、推动者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取向中,校准并设定现代文明的方向与路径,必须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以事物的本源、本质、本性为依归,构筑巩固现代文明的现实基础,汇聚起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主体力量。
这些新的认识,本身就是思想解放的成果,并将进一步推进思想解放。思想解放将助力我们深化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提升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自觉。凭借“第二个结合”的思想解放威力,我们深化推进“两个结合”,深化推进“第二个结合”,必将让马克思主义深深植根中华大地和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沃土之中,始终保持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必将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扬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的理念内容,使自身内蕴的思维智慧呈现出应有的当代价值。
发言完毕,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谢谢。
上一篇:乡镇消防安全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