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科护士临床中的自我防护
【摘要】 在感染科的病区环境中,存在着一些职业危害因素。为了保障感染科护士的职业安全,本文探讨了感染科护士在临床工作中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为了保证传染科护士的职业安全,针对各种危害因素,提出了在护理工作中要采取以下防护措施:加强对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教育与培训,加强督查与考核,严格执行隔离制度,采取必要的防护行为,防止锐器刺伤,对发生职业意外暴露给予及时处置与关怀,增强机体免疫力,并据此提出了临床护理工作中应采取的自我防护措施,以尽量的避免职业危害。
【关键词】感染科护士;临床;自我防护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8综合性医院传染科是各类传染病人相对集中的场所,病人和病原携带者体内的致病菌以各种途径排出体外,由于工作环境的特殊性,作为病人密切接触的传染科护士 有感染疾病的危险性,如何提高对职业危害的认识,做好防护工作,防止自身被感染是传染科护理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危害因素
1 经血液传播疾病 经血液传播的疾病是指柔肠寸断血液,体液途径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的血源性病原体已被证实多达50种。而通过职业暴露感染的最主要的有3种病原体: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素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医务人员被针头刺伤是职业暴露感染血液性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有报道证实,通过一次性针刺伤或其他经皮方式暴露于HBV/HCV/HIV的平均感染率分别是:6%-30%、3%-10%、0.2%-0.5%,而只需0.004mlg带有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由此可见经血液传播疾病经皮肤损伤可能难医务人员带来的严重危害性。
2 经呼吸道传播疾病 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和接触传播,其传染性强,是危害最大的传染病之一,如SARS,人间禽流感,肺结核等。在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共有37种甲类、乙类传染病中,就有13种为呼吸系统传染病。
3 其他感染性疾病 经其他途径传播的感染性疾病,如肠道传播的霍乱、甲肝、乙肝,经接触传播的狂狂犬病,破伤风等对医务人员也具有一定威胁性。
4 消毒灭菌剂的损害 护士在工作中接触的各种消毒剂如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等,对人体的皮肤,黏膜,呼吸道等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轻者刺激皮肤引起皮炎,鼻炎,哮喘,重者可中毒或致癌。
5 心理性危害 职业性危害严重威胁着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尤其是暴露于HBV,HCV和HIVD感染病人的血液,体液时,暴露者都会产生悲伤,恐惧,消极无奈等极度悲观情绪,给受伤者造成严重的心理伤害,甚至会影响受伤者的工作,生活与家庭,因此对受伤者的心理损害不容忽视。
护理工作中主要的危险因素有:对职业暴露的认识不足,操作不规范等。护士面临的职业危险包括: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心理社会因素及环境因素等。我们需针对这些职业危害的危险性,加强对护士的职业暴露知识培训,增强医务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和技能。
现将自我防护措施总结如下:
首先要树立安全理念,提高防护意识,采取多途径、多形式的培训方式,进行职业安全教育;将安全理念贯穿于实际工作中,加强自我防护,以防范职业危害。常用器具类消毒,氧气湿化瓶、雾化器导管等应严格 消毒并晾干后使用。
病房空气管理:呼吸病房内空气中含有一定量细菌和病毒,易通过呼吸道黏膜传染病。需認真的进行环境因素和风险评价;针对空气中的细菌污染情况,应采取每日消毒,提供相关的防护物品,制订相应的防护标准,将职业防护纳入常规的护理操作。
合理的人员编制:可减轻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并能减少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次数及频率,降低职业暴露风险,以使每个人都能保持正常的工作心理状态。建立职业暴露应急管理预案与职业暴露的重要措施。可保证随时应对一些紧急情况。提高医护人员自身素质,加强锻炼,保持身心健康,能有效应对工作压力。
体会:感染科护士的临床工作存在着多方面的职业危害,其自我保护不容忽视。需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做好自我防护教育;用观念指导实际工作,实际工作强化理念。采取积极有效的自我防护措施,预防各种危害因素对护士造成的不良影响,才能将职业危害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S].2000:27-28
[2]吴立军,何仲,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风险与预防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386
[3]申良荣,护理人员被针刺伤的研究状[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3)211
上一篇:关于对会计人才评价的思考
下一篇:脓毒症儿童降钙素原测定的临床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