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程教学实践改革与评价研究
总结的一门学科。同时它也肩负着传授地理科学理论及其应用方法的重任,承担着加强我国国情宣传与教育、增强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和爱国主义意识的使命,在资源、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实践中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学好了地理学导论就会给学生今后的学习打开一扇窗,它在整个地理科学体系中起到了重要的“启下”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高校地理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核心目标的教育理念正在形成中,新的教学理念的构建要求每一学科、每一门课程调整教学目标体系的结构、重组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式和教學手段,改进评价方式,这样对提高地理教学质量、深化地理教学改革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
(二)地理课程教学实践改革的措施
1. 教学新理念的引入
地理学导论作为高校地理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改革和创新要结合现代的教育理念,适应学科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教学理念是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就地理学导论而言,其教学理念就是要树立其教学目标的基础性、导引性和综合性,摒弃以传授理论为主的错误观点,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为核心,强化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系统掌握课程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在师生关系上,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建立新型的人才观念和师生关系,提倡学生自主学习。[3]
2. 教学内容的更新
在课程内容方面,以选用教材为基础,理顺教材的知识脉络,适时更新课程教学内容。并根据学生知识内容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课程教学内容的顺序,构建新的课程知识体系。从横向要体现地理课程与相关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从纵向要体现地理课程的传统内容、现代内容及未来学科的发展趋势。[4]密切联系中学教学、社会经济建设实际,突出课程的导入性、引导性、基础性、理论性和前瞻性。
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更应注意选择内容的现实性、准确性和超前性,介绍学科前沿动态,来提升课程的理论层次,这样才能使授课教师高瞻远瞩,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扩展学科内容结合学科前沿领域,如区域格局与动态过程,全球变化与区域响应方面的理论,区域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人地关系协调的应用创新,以3S为主体地球信息科技的创新等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更好地利用所学知识理解当今人类面临的环境、资源、人口等问题。
3. 多元化教学方式的结合
多元化教学方式结合的使用,可促使学生尽快适应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巩固专业思想。(1)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在教学进程中适当应用传统的板书教学方式,给学生一种亲切、直观的感受;(2)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系统的多媒体课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进课堂教学手段;(3)适当安排参观考察、天文观测、学习交流等活动;(4)联系国际时事、国情实际、家乡状况进行讲授;(5)适时灵活运用启发式、专题式、案例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创设新的课堂教学环境。例如,在讲解环境问题、生态问题时,可进行讨论式教学,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来进行讲解,也可运用案例式教学;在讲授学科研究方法时,可采用启发式教学,启发学生的专业科学思维;也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在教学进程中适当安排参观考察、学习交流等活动;参加学术报告会等活动,这样可以在新生原有地理知识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将其领入地理科学的殿堂,真正起到引导、向导的作用。
4. 立体化教材体系的构建
教材的建设,重点强调了在加强纸质教材建设的过程中,将各种形式的资源加以利用,如教学参考书、学生指导书、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试题库、案例库、实习指导书等,还可以通过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构建地理课程网络平台等等,这样能够形成全方位的立体化教材格局。
尤其是地理教学参考书的编写应作为立体化教材模式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的学科,和其它学科相互渗透,涉及的知识面广泛,而地理教学参考书的编写,将丰富的资料、案例、数据融入到一本书当中,使教师的授课内容不仅仅局限于教材中,教师能将地理背景和演变发生过程、生动有趣的故事都一并教授出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也可以使用其书作为良好的课外阅读资料,教学参考书中丰富的资料配以教材的应用,成为教学平台的基础。[5]
5. 考核评價方式的转变
课程考核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完善科学的考核方式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基于地理考核评价的改革目标和必要性,并结合多年的实践教学体会,构建地理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地理课程考核为百分制,将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地结合,增强平时考核成绩的权重,注重考核形式的多样化发展。(如表1所示)
学校教育应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创业精神的培养。按照素质教育的方针,应打破了传统考核“一纸定天下”的模式,符合现代地理教学改革的要求。既可以使教师的讲授内容更加丰富,更具时代性、延展性,也有效地调动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能力、自学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让学生不再为考试而学习,真正做到了充分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地理素养。[6]
三、结束语
地理学导论作为一个基础性学科、引导性学科、理论性学科,教师应时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基础知识与学科发展的统一,注意研究学生对该课程知识结构的掌握及课程体系的更新,在不断的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学内容的研究性和开放性,将该课程的基础性、系统性和学术性有机地统一协调起来。地理课程教学实践改革,有利于加快地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体系、教学方法的改革,有利于优化课程教学结构和教学过程,推动创新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潘玉君,武友德,杨青山.“地理科学导论”教材建设论纲[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3(1):38-39.
[2]甄江红.高师中国地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18(9):111-114.
[3]张守忠,王兰霞,等.新背景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城市地理学教学改革[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5,30(6):80-82.
[4]徐宏.立体化教材建设的多维度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8(11).
[5]张婷婷,逄诗远.对立体化地理教材建设模式的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4(2):17-18.
[6]张婷婷,逄诗远.探索地理课程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3(6):44-45.
基金项目:2015-2016辽宁省教育评价协会教学改革与教育质量评价研究项目;地理课程教学实践改革与评价研究(课题编号PJHYYB15294),该论文为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张婷婷(1981-),辽宁沈阳人,沈阳大学师范学院,讲师,从事地理教育教学研究。
吴云(1966-),辽宁沈阳人,沈阳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从事人文地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