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品德与社会》课之我见
摘要: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综合课程,教师要从创设有效教学情境、设计生活化的教学设计、把握德育教育主线等方面入手努力上好这门课程。
关键词:方法;兴趣;教材;养育;生活
《品德与社会》是我国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它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国家公民良好道德品质的重任,为帮助学生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它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这门课程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注重通过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那么如何上好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呢?经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谈一下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要激发学生兴趣。
教育家德可利乐认为:“兴趣是水闸,依靠它能打开注意的水库和指引注意流下来。”因此,要根据教材和农村小学生的特点,创设一种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轻松、愉快、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例如,我上《与人和睦相处》一课时,这样引入:过年了家家戶户都忙着贴对联,老师这儿有一幅对联,说着出示上联“远水难救近火”,谁能说出下联(远亲不如近邻),接着再请同学们想想横额是什么?(与邻居和睦相处),这样自然而然地引出了课题,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使学生对这课所学的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学生有了兴趣,就会有表现的欲望,这种欲望无疑给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注入了一剂强心剂。
二、要善于活用教材。
语文和品德与社会两学科存在着关联性和融合关系,虽说语文课和品德与社会课,对学生有不同的目标要求,但对人的培养却是异曲同工。语文和品德与社会两学科之间的融合,增强了知行合一的力度。这两门学科在携手走向共同的目标:帮助学生形成“道”――好的品行和素养。以语文和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的内容为例:语文第二课《詹天佑》和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不屈的中国人《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就有着关联性和融合关系,品德与社会教材第二单元“不屈的中国人”包含了三个学习主题:(1)不能忘记的屈辱;(2)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3)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詹天佑》的历史概念促进了对《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的历史学习的理解,《詹天佑》一文用具体的人物事迹印证着“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人们所做的努力。同时,詹天佑作为首批留洋儿童之一,作为日后成长起来的工程师而非政治人物的角色和行为,也丰富了品德与社会的历史学习。有助于学生历史地、发展地理解和认识社会。可见,我们可以利用语文教材让品德与社会教学更精彩,更圆润,更智慧。
三、要注重美育教育。
上好《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应该运用美的教学手段给学生以道德情操的陶冶。人们常说:“鸟美在羽毛,人美在灵魂。”我在《品德与社会》课上着力刻画、揭示人的灵魂美――人的道德品质、精神境界、思想意识和志趣情操的美。如在教学《男生和女生》这一课时,时时教育学生如何和女生交往,男生如何对待女生,男生要处处树立美的男子汉形象。男女同学互相帮助,互相提醒,互相学习,互相提高,营造一个美好的学习空间。此外,我还经常运用艺术的手段,如唱歌、绘画、听音乐等来熏陶学生的心灵,强化道德意识,做到情理交融。积极的、健康的、高尚的、美好的道德情感就是在这样潜移默化的陶冶之下,逐渐在学生身上形成。所以,《品德与社会》课如果没有美育的渗透,是决不会取得成功的。
四、要让学生主动参与。
精心创设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情境,真正做到趣味横生,让学生在愉快的情绪感染下进入课文意境,真正达到形真情切,理寓其中,让学生真切地去体验,去感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感悟新观念的内涵,促进学生主动性发展,培养其良好的道德情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在上《发生冲突怎么办》一课时,我有意识地创设如下情境:让一个男生故意把新买的笔弄丢,在课堂上怎么找也找不着,突然他看到邻桌同学拿着一支跟他一模一样的笔,便生气地对邻桌说:“我的笔怎么跑到你那去了呢?你怎么随便拿人家的东西。”那位邻桌生气地说:“谁说是你的?这是我刚买的。”回到座位后,男生无意中发现自己的笔在课桌下面,他感到很不好意思,想向那位邻桌道歉,但又怕他不原谅他。接着让学生进行讨论,当这种情况出现时,我们应该怎样处理?通过讨论分析,让学生明白,面对冲突的时候,要换个位置,站在对方的角度想一想,这样会帮助我们做出正确的决定,从而拥有更多的朋友。
五、要让学生走进生活。
《品德与社会》课本的内容和编排都紧密围绕学生的生活展开,从道德教育到心理品质和健康教育,从法制教育到发展常识和国情教育,无不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生活中有丰富的案例和素材。我们可以多方面采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深入浅出,让课本上的图画,课本上的事例活起来、动起来,让事实说话。将遥远的拉近,让历史复活……这样就可以使枯燥的问题趣味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深刻的问题通俗化。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课堂上学生受到教育,纷纷议论学校的环境卫生做得不够好:校园内学生乱扔废纸、食品袋,在走廊、教室的墙壁上乱涂乱画,有部分学生把垃圾倒在垃圾池外。如何改变这些现状呢?怎样才能让学生所掌握的观点不是纸上谈兵呢?我便趁热打铁,组织学生开展了“我是环保小卫士”的活动,号召全班学生见到垃圾主动拾起,见到不良的行为大胆指正。
总之,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活动性极强的课,教学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和具体的课文内容,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意义的内容,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选择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类型,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生动性,从而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使之散发德育魅力。
参考文献:
[1] 吴宁,《思政课道德与法治一体化教学的方向与建构》;
[2] 王烨,《从道德与法律关系看社会治理》,人民论坛;
[3] 王秋波,《案例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
[4] 张翠梅,《公民德性的三维建构与法治秩序生成》,学术交流;
[5] 王智慧,“法治中国”视阈下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作者单位:贵州省贞丰县小屯镇中心小学)
上一篇:整合课程资源,优化教学内容
下一篇:以情育人,塑造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