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
【摘要】教师的提问是“教学的生命”。文章就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结合作者在历史与社会课中的教学实践,对提高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中教学提问的有效性进行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提问;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7-0080-03
21世纪的教育主题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学校教育必须适应这种变革和挑战,让学生学会怎样学习和思考,培养终身学习能力,才能为社会输送大批高素质的创造人才。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能力只能由能力来培养,品德只能由品德来塑造。而课堂提问时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一个方面。
课堂提问是传授知识的必要手段,是训练思维的有效途径,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的教学技能。而在这个过程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便成了不可缺少的纽带。因此提问在课堂教学诸因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课堂提问如果运用得当能有效地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创新的灵感。
现代课堂教学论中提出设计课堂提问必须以认识论为基础,以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知识体系为依据,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提出问题。然而,在目前的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存在着这样的一些问题:如无意义的提问多,真正切中教材要害的问题少。问题未经精心设计,动辄“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之类的问题,由于问题的结果已有显示,课堂教学看似热闹,其实华而不实,无益于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收效甚微;其次忽视学生的年龄特征,提问偏题或设计的问题过难,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或茫然或沉默以对,而教师只好自问自答,唱独脚戏,造成了教学低效,甚至无效;再次教师的提问是以获得预设正确的答案为目标,在问题与回答之间,缺乏必要的引导、交谈和推理,学生难以生成高质量的或有个性的答案。那么,怎样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把握有效提问的时机
余文森教授阐述有效教学离不开三条规律,其中的一条规律就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当学生以及能够自己阅读教材和自己思考的时候,就要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和思考,然后根据学生在阅读和思考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
先学后教就是学生独立学习在先,教师课堂教学为后。先学让学生带着求知欲和表现欲进课堂,这样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不仅参与学习、教学和评价,而且由于学生先学了,课堂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就要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来确定,这样一来,课堂里就充满了不确定性,这就要求课堂真正开放,更加注重学生的质疑、交流和讨论。学生也变得爱提问、要提问和敢于提问,变教师提问为学生提问。在巩固新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常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教师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巧设问题让学生疑虑不解,进而积极思维,最后豁然开朗。教学中师生共享知识、经验和智慧,达到“教学相长,共同成长”的双赢目的。
案例1.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屈辱的岁月》教学片段
(在课前先给学生布置了预习课本内容和收集“鸦片战争前中国与世界的对比”资料的任务。)
在进入教室后,我问学生:“哪一位同学能够把收集到的资料先跟同学们说一说?”有一女生就站起来说:“在鸦片战争前,欧洲的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生产力水平和综合国力有了很大提高,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其它的资本主义国家法国、德国和俄国等也有很大的发展。此时,中国却是处在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经济落后,政治腐败,人们生活困苦。”我先进行了评价,然后再提问:“这位同学回答的非常精彩,同学们,你们在预习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现在可以提出来,跟同学们一起交流讨论。”一石激起千层浪:
生1:闭关自守只会导致落后,清政府为什么要实行这一政策呢?
生2:英国、法国等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要把鸦片输送到中国呢?
生3:鸦片输入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危害呢?
生4:林则徐虎门销烟有什么意义?
生5: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南京条约》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有什么影响?
同学们在经过质疑、交流和讨论后解决了这些问题,在较好的把握了本堂课的知识点后,我说:“现在老师也有几个问题想请同学们来帮我解决一下。”
问1:如果不销毁英国走私到中国的鸦片,英国的侵华战争可以避免吗?为什么?
问2: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了,原因是多方面的,失败的原因有哪些呢?
问3:香港于1997年回归祖国,说明了什么?
问4:鸦片战争失败的教训是什么?
在我的鼓励下,学生互相启发,相互补充,加深了对课文内涵的理解,学生有恍然大悟之感。最后,我总结升华。
师(总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因循守旧,不知变通,闭关锁国,就没有生机和活力,就不能借鉴和学习他人的先进思想和成果,就要落后,而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坚定不移的坚持改革开放政策。
把握时机提问最重要,提问最好有“点击关键,一问传神”的效果,如在同学们对《屈辱的岁月》第一课知识点已有较好的把握时,问“如果不销毁英国走私到中国的鸦片,英国的侵华战争可以避免吗?为什么?”,从而把学生的注意力、想象思维引入最佳状态。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才会感到由衷的喜悦,同时也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先学”这个环节强调的是学生要摆脱教师的依赖,独立开展学习活动,这是学生独立获取基本知识,习得基本技能的基本环节。“后教” 这个环节强调的是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许多学生学习中的问题有学生自己来解答,这既培养了学生敢想敢说的能力,又让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养成一种自主的意识和创新的习惯。“授人以鱼,不及授人以渔”,当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后,将来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我们老师何乐而不为呢?
二、对问题的设计要“精”, 课堂提问要有梯度
重视对课堂提问的研究,重视对问题的精心设计和组织,设计的问题要结合教学内容,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所提问题必须准确清楚,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适应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在有限的时间里,抓住重点,突出难点,准确把握教学要求。
如我在上《中华民族的觉醒》五四运动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我设计了五个层层递进的问题:
问1:是什么引发五四运动?
问2:为什么青年学生率先成为五四运动的先锋?
问3:五四运动的口号及参与的阶层的阶层反映其性质是什么?
问4:为什么说“五四运动取得初步的胜利”?
问5: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
幕?设置的问题既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密度要适中,问题设置是环环相扣,问题之间要有梯度。由浅入深这样一环紧扣一环地设问,从而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最终掌握“三点”,即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
三、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优差兼顾
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优差生的理念需要分层教学。分层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消除学生学习中的自卑、骄傲等消极心理,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之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老师要根据学情,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由简到繁,由易到难,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让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找到自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成功的喜悦。
如我在上《中华民族的觉醒》中国共产党成立时,为了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优差生。我是这样设问的:
问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找出共产党成立的时间和地点?投影照片:中共一大会址(上海法租界,南湖的船)。
问2:中共一大和中共二大的区别在哪里?
问3:为什么说中共二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问4:为什么说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新”在哪里?其中基础性的问题如第一问和第二问面向学困生,中档题如第三问面向中等生,难度大的问题如第四问面向优等生。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司其题,各有所得。同时,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也分层对待,使学困生也能大胆地答问,增强他们主动参与的信心,使他们学的轻松,学的主动。
分层提问是直接体现新课程理念要求的教学,教学应面向
全体学生,分层提问有较大的辐射面,既要照顾到点又要照顾面,以点带面,培养优生,转化差生,达到共同提高。针对优生的提问就是要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思维能力,尤其是发散思维能力。因此要求提出的问题有适当的难度,“跳一跳,摘到桃”会使大部分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心理。针对学困生提出的问题要求能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最基本要求,使其有所收获。
四、课堂提问不能以获得预设的答案为目标,提问要有开放度
课堂教学中如何用精巧的提问拓展学生学习的思维,这是我们教学取得成功与否的重要环节,它需要教师课前的周密的
教学设计,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预设,它是我们教学的起点。但是课堂提问不能以获得预设的答案为目标,不能以一个答案
去束缚学生的思维,而是要以学生为出发点,要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思维,创造一个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发散学生的思
维,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预设的基础上,遵循学生的思维,随时调整教学环节,动态生成教学内容。
案例2.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丝绸之路与大运河》教学片段
师:有人说,天上有一条“银河”,人间也有一条“银河”,那就是人工开凿的贯通南北水运的京杭大运河。
视频:京杭大运河的介绍。(全长1747千米,比苏伊士运河长10倍,比巴拿马运河长20倍,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学生活动:(我先在黑板上画一幅简单的京杭大运河示意图)请学生两人一组为单位,绘制一幅简单的京杭大运河示意图,画好后再请一位学生上黑板把重要知识点写上。最后学生来概括运河知识点:即一个中心,两个端点,三百万人,四段运河,五大水系。
师:现在我们已经基本了解了运河概况,同学们你们对大运河还想了解些什么?
学生自问自答,突破教学难点:
生1:我想了解大运河开凿的原因是什么?
师:(提示:客观原因从我国河流的走向特点来思考,主观原因从隋炀帝个人享乐来思考。)
生回答:略。
生2:大运河的开凿有什么作用?
生回答:略。
师:大运河的开凿其实不仅有它的积极作用,还有消极作用。(展示胡曾和皮日休的诗歌,请两位学生大概翻译了这两首诗歌。)
活动:七嘴八舌话运河。
师:历史多把隋亡的原因归之于隋炀帝滥用民力开凿运河,这是不对的。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大运河,一方面,隋炀帝为修大运河,滥用人力物力,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灾难。另一方面,大运河的开通,有力地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也加强了中央集权。现在还有同学想提问吗?
生3:现在的大运河还有航运价值吗?
师:这个问题提的非常好,(展示“大运河的今天”录像,“以及山东——京杭大运河断航多年后首次通航”的新闻报导。)看了录像和报导以后,同学们你们有什么感想?大家一起来说说吧。
生4:大运河使运河沿岸的城镇更加繁荣。
生5:通过治理大运河的水清澈了,两岸的城镇这么繁华,这么错落有致,可以开个运河旅游公司,开发旅游业。
生6:看了新闻报导,我们知道了从杭州到山东这段运河还是有很大的航运价值,我们要好好的开发和利用。
生7:从山东到北京这一段运河现在虽然不能通航,但我相信我们国家一定会加大对治理运河的投入,一定会疏通治理好运河的,到时我们就可以从杭州坐船到北京,游览祖国大好河山了。
总之,提问要有开放度,要让学生有充分讨论和发展的空间和时间。如我在上《丝绸之路与大运河》中京杭大运河时,提了一些“参与性”、 “趣味性”、“探索性”的开放问题,“参与性”我是让学生根据我在黑板上画的运河图自己再画一幅,加深感受,以更好的掌握一个中心、两个端点、四段运河、五大水系的有关京杭大运河的基本知识点。“趣味性”我是展示了胡曾和皮日休的诗歌,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唐朝诗人对隋朝开凿大运河的不同看法。“探索性”我是展示了“大运河的今天”录像和“以及山东——京杭大运河断航多年后首次通航”的新闻报导。再结合提问,“看了录像和报导以后,同学们你们有什么感想?大家一起来说说吧。”这种开放性的问题,对于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很有裨益,为每个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空间。恰当的提问能使学生在探索顿悟中柳暗花明又一村,能让学生感受到思考的乐趣,课堂中一个巧妙的提问,有时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极大地提高历史与社会课堂的教学效果。
五、课堂提问应是平等的对话,老师要学会倾听
前面我所讲述的是我们历史与社会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来提问,以及怎样提高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其实提高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我们老师要学会倾听,倾听来自学生的声音。诺贝尔获得者李政道说:“学问,就是学习问问题。”在我们的课堂上,教师通常把提问作为传授知识和训练能力的一种手段,牢牢掌握着提问的主动权,而学生通常都是遵循教师的问题被动的思维,将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作为学习的最终目标。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思维的惰性和依赖感,不利于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也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学生是有思想,有自我意识的主体,老师要从尊重学生出发,应怀着宽容和鼓励的态度来认真倾听每个学生的声音。学生一旦“先学”,教师的责任就是由讲授、提问转换为倾听和交流。如我在上《屈辱的岁月》第一课时,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学生在问问题,在回答问题,通过质疑、交流和讨论,然后解决问题。如生1:闭关自守只会导致落后,清政府为什么要实行这一政策呢?生2:英国、法国等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要把鸦片输送到中国呢?生3:鸦片输入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危害呢?生4:林则徐虎门销烟有什么意义?生5: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南京条约》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有什么影响?而我的任务主要就是倾听,不时地引导、更正、点评,最后适时的总结和反馈。在倾听的过程中,我认为我们老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端正自己的态度,摆正自己的位置,注意自己的措词和语气,要有亲和力,能与学生拉近距离,老师应去除严肃的面纱,让师生彼此走近心门,营造一个自由开放的学习情境。当学生回答问题出错或讨论失败时,老师要做的不是责备,或任由同学取笑,而是理解和鼓励,师生之间的对话应该是平等的对话。
第二,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适当的教学停顿是增强提问有效性的重要环节,回答时间延长,可以使学生答题正确率提高,增强学生自信心,创造性思维活动会更加活跃,这正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提问之后停顿几秒钟不仅可以让学生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还可以让学生多一点体验成功的喜悦,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三,在学生回答问题陷入僵局时,老师要给予诱导和点拨,使其茅塞顿开;当学生学习浅尝辄止未能深入或出现明显破绽时,老师要给予提示和纠正;当学生有独到见解或出现创造性思维火花时,老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
提高历史与社会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我们每位历史与社会教师必须关注和重视的问题。课堂提问的问题,只要是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兴趣的、启发学生主动积极思考的、激活学生主动积极思维的、培养学生积极的创新精神的,那么,这样的提问就是有效的提问,这样的历史与社会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精彩的课堂。
总之,如何提高历史与社会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我只不过想在这里抛砖引玉,和各位同仁一起思考探索。不过我想如果我们老师在平时的授课中能不断地积累经验,注意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处处关注课堂和学生的每个细节,认真倾听来自学生的声音,关注学生的提问。那么我们的课堂就一定会不断得到改进,学生们也会越来越喜欢上历史与社会课,学习也会越来越主动,也会越来越有效果。
【参考文献】
[1]欧阳芬,《做专业的教师——课堂教学的55个细节》,四川教育出版社,第125—126页、第129页、第136页。
[2]《新课程的深化和反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7页。
[3]《教育与探索》,2009年第1期。
[4]余文森,有效教学离不开的三条规,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2008年12月12日。
[5]肖自明,《现代课堂教学论》,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上一篇:让品德课堂情意浓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