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思考
摘要:根据新课改的基本要求,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本文就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教学—生活”教学流程进行了一些初步探索,阐明了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结合有关理论分析和阐释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教学—生活”教学流程的基本环节。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流程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0-178-02
“生活—教学—生活”的教学流程是指生活是课堂教学的一个源泉,课堂教学是生活内容的一个熔炉和沉淀,最后生活又高于课堂,是课堂教学的目的。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教学—生活”教学流程设计的指导思想
回归生活是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理念。《全日制义务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应以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教学要联系生活实际。我们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和理解,并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教学—生活”教学流程的基本环节
1、贴近生活实际,唤醒生活体验(课前准备)
我们的教学应力求贴近生活,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资源,优化思想品德学习的环境,扩大学生学习的空间,把封闭的、语言文字等的教学变为开放的、生活化教学。只有走教学生活化的道路,才能真正改变教学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窘迫境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现在的初中学生有自己的经验,有自己的感受,想把概念、理论直接灌输给他们已经是不可取的了,他们也会产生反感情绪,相反的,从他们的实际生活出发,利用他们已有的经验,感受更有说服力。所以课前,我认为教师应寻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案例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启发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体验。最终用已有的生活体验去理解课本知识,用所学的知识再去体验生活,体验到思想品德教学即生活,生活即品德教学。
例如关于《做聪明的消费者》这个话题,每个学生都有过购物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教师在本课教学前应对学生进行充分的调查,让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经验成为教学的重要资源。比如对于县城的学生来说,“超市”是他们购物的主要场所,学生经常会和父母一起去超市购物,但独立购物的较少,因此学生对超市购物的一般程序和常识并不十分了解。教学时,就可将学生的这些生活经历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将教材、学生、生活、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自主交流生活中的发现,介绍购物的经过,讨论问题的解决办法……在回归现实生活的过程中实践、拓展、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创造和享受更美好的生活
2、从生活出发,情境感染,导入教学(新课导入)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真实生活的典型化。在教学中我们围绕教学目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景,并针对学生思维的疑点,难点设计问题。
让生活走进课堂,成为教育素材,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习欲望。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欲望从哪里来,如何培养学习兴趣,教师首先应该了解学生关注什么,喜好什么,找准学生的兴奋点。值得注意的是学生的体验与感悟并非是教学内容,更非教学目标。只有学生的体验与感悟同教学目标所应具备的体验与感悟之间的差距或落差,才是我们的教学内容。如此,教學切入的角度要针对性强、主题突出,服务于课程标准和教材。只有恰当地选择适合情境导入的生活素材,才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内心体验,从而带着探究欲望去学习。
例如在学习“消费面面观”这一课时,我以“做老师的导购,帮助老师买一部手机”作为教学导入:学生踊跃发言,有的说品牌,有的说款式,有的说功能等等,活跃的气氛中一下子就让学生感受到买一部手机有如此多的选择,这样教学很自然地导入了知识的学习阶段——经济的发展,市场上的商品日益丰富,人们的消费选择越来越多样化,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以生活素材作为情境导入目的还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以便学生能从现有的经验出发,自主获取新知识问题。
3、生活与教学相结合,引领生活探究(课堂教学)
生活情景的创设也只是教学的一个过程,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才是学习的目的,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又是新课程理念下思想品德教学又一重要内容。所以生活化思想品德教学是在教师的引领下,把体验、感悟转化为知识。为此,在教学中,学生谈体验与感受时,教师要不断地通过设疑、质疑,引导学生合理地寻求对生活现实的体验和教材知识教学的结合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之间可以讨论、切磋,进行合作探究。
例如,在讲授《防范侵害保护自己》这一课题时,我充分考虑了学生的需求和潜能,借助于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创设出适合学生生活与活动的环境,选择以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视频《奇怪的陌生人》为载体,假设种种问题情境,组织学生判断、分析、辩论,学生在这种由典型生活素材整合而成的“准真实生活”的模拟活动中进行学习,让学生从所熟悉的情景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需要思想品德教育。
4、课外拓展延伸,回归生活(课外拓展)
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主任詹万生也认为“课堂教育不等于德育。德育的本身是实践的,缺少实践环节的德育不是完整的德育。”
所以,品德的效果应是知行并重,教学不能只满足于间接的经验和虚拟的沟通,因为知识的建构有赖于既有知识和直接经验的支撑。因此,我们有目的地要求学生在课前开展采访、调查、参观、访问等形式的实践活动,课后,我们也必须让学生把在课中所学的知识在日常生活的真实情境中去感受、体验,才能得到巩固、深化,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最终让品德课程的教育成为一道看得见的风景。
学习了《孝敬父母》这一课后,我让学生以“孝心献父母”为主题开展了“当三天家庭小主人”活动,让孩子们通过买菜、烧饭、打扫卫生、交纳水电费等生活琐事,体会到当父母的辛苦与操劳,感受到父母对自己博大的爱。对父母的关心、挚爱之情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在学习《保护我们共有的家园》一课时,我根据学生已掌握的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结合当前的限塑令给消费者购物带来的不便这一事实,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与解决的对策。开始同学之间存在着意见分歧,似乎各有各的道理,但经过讨论之后,大家都能从大局着想表示能理解并支持限塑令,有一些同学还提供了不少切实可行的方法。
在学习了“世界舞台上的中国”之后,结合当时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进行的“我看改革三十年”、“岁月的变迁——我们家的变化”“走过六十年”等等节目,让学生们自己利用休息日制作一张手抄报。这既与学生家庭生活密切相关,能够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增强爱国情怀,培养他们做人的责任感。有不少同学在活动结束后表示更增强了他们发奋学习,报效祖国的信心和决心。这样,就很好地解决了书本知识与社会生活结合的问题,很好的体现了知识、能力和学生情感的体验、升华相统一的原则。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能在思想品德课“生活—教学—生活”教学流程的每一过程中参与活动,积极思考,明白事理,感悟人生,懂得生活,创造美好人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资料
[1] 张文,高玉柏.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06(10).
[2] 余子侠,陶行知[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8.
[4] 郭元祥著.生活与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基础教育论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