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英语导游素质谈高职院校英语导游人才的培养
摘要:分析英语导游的基本素质,浅谈培养高素质英语导游措施和促进旅游英语专业教学水平。
关键词:英语导游 素质 培养
由于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对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涉外的英语导游人员,只有高素质的英语导游人员,才能给入境旅游人员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才能使游客在整个旅游活动中获得高质量的享受。
一、 英语导游的基本素质
英语导游要求英语发音正确、口齿清楚、具有较强的英语口头表达和翻译能力,熟悉中国主要旅游客源国概况,具备初级导游员应有的旅游文化知识,熟练掌握导游工作程序,具有一定的应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英语导游人员资格证书。因此英语导游应具备以下素质:
品德素质: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健康的体魄,具备一定的人文与自然科学素养和逻辑思维能力。热爱祖国、热爱本职工作,身体健康、积极投身市场经济建设,爱岗敬业。
语言能力:具有较好的导游语言技能,包括汉语表达及外语应用能力。汉语表达能力:普通话准确流利,语音清晰、流畅,语法与用词确切、达意,言之有据,讲解生动形象、语调优美。英语表达能力:要求英语发音正确、口齿清楚,具有较强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和翻译能力,能熟练准确运用外语进行景点讲解,语言简明、生动。
人际交流与沟通应变能力:与人沟通和合作能力,公关能力,解决矛盾的能力及较好的心理素质。如注重游客个性,与游客建立“伙伴”关系,能帮助游客做点小事。
导游工作技能和能力:具有丰富的景点自然与人文知识,包括熟悉景点的美学知识与艺术价值,能适当地引导游客在景点欣赏外表美,领略到内在美,激发游客的想象思维,能调动游客旅游的积极性。熟练掌握具体导游工作程序,并在导游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旅游相关的文化素养:掌握开展导游服务所需的旅游文化知识;熟悉景点有关的重要历史人物、名胜古迹的历史背景知识、地理知识与名胜的自然成因等。
二、我国高职院校英语导游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及问题
1.教学模式落后。英语导游专业实践性较强,但大多数旅游院校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教师讲述、学生做笔记,学生所接受的仅仅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学生没有实际的操作过程,忽视了学生自身的特点。另外,教学实验手段落后。很多课程只是拥有黑板和书本等教学工具,没有现代化的教学仪器,学生接受的仅仅是死板的知识,没有形象生动的教育过程。
2.课程体系不完善。英语导游人才主要是涉外旅游,在实际工作当中,主要重视的是人们文化传统之间的交流,但在我国很多高校,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是管理类与工具性方面的课程,偏重理科教学。人文社科类的课程偏少 ,缺乏必要的人文素质,培养出的人才不是所需要的“文化人”人才。很多从事旅游英语专业的人才对自己祖国的文化尚未了解,知道的也仅仅是很肤浅的知识。殊不知,外国游人之所以选择来我国旅游,未必是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而是崇尚中国的文化神韵。因此,培养高素质的文化人才是最关键的。另外,学生多学的课程专业性不强,有些东西在未来的工作中根本没有用,这些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都影响了旅游专业英语人才的培养。
3.师资力量薄弱。良好的师资队伍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前提条件。但在我国很多高校,教师人才专业知识程度低、教学水平落后、实践经验少。另外,旅游英语专业的教师要么具备专业知识,英语水平却相对较低;要么,英语程度相对较高,但专业层次却很低。这种状况大大影响了对学生的培养。
4.旅游英语专业的人才与外界交流少。旅游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一定要鼓励学生走出去,将自身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社会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知识。这是一个“理论—实践—理论”的过程,不断学习,投入实践,从实践中总结不足,再重新学习理论知识。这个循环可以逐步提高英语专业的知识。另外,学校缺乏与社会旅行社的交流,仅仅把学习的范围规定在学校内,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知识面的扩展。
三、英语导游专业教学的策略探索
1.课程设置要理论和实践并重
课程的设置应该依据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寻找专业对口的课程,坚决避免课程涉及面广,但却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课程设置对编制相关教材的机构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编制教材的机构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到所需要的知识,而且还要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各个方面能力的提高。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时,要注意实践性、实用性和兴趣性,有机地和导游业务知识相结合。要建立相对独立规范的实践教学体系。对于旅游英语专业各个门类的社会调查、课程实习、专业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定性的论证与划分,制定各个环节的管理细则和评估方案,改进实践内容、方法、手段以及考核办法等,提高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质量。
2.教学模式以职业能力为导向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从事一种或一类职业的能力。要形成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宗旨的具有高职特色的专业教学设计模式,就是以职业岗位(群)的要求为出发点安排课程,达到培养学生从事一种或一类职业能力的目的。高职旅游英语专业教学设计必须紧紧围绕高职专业的培养目标,从人才的社会需求分析调查和职业岗位(群)分析入手,分解出哪些是从事岗位(群)工作所需的综合能力与相关的专项能力,然后对专业教学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针对旅游英语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不断调整教学计划,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以满足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求职的需要。具体包括课堂实践和校内实践:
(i) 课堂实践。以听、说、读、写、译为训练目标的外语课,本质上就是实践课。我们的教学原则是:“精讲多练”、“听说领先”,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听、说、读、写、译的实践。旅游专业课也要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如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和任务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收集资料,然后进行课堂讨论、课堂演示、旅游案例分析和导游中英文模拟讲解训练等。
(ii) 校内实践。①组织学生成立各种外语学习小组,以达到互帮互助的目的;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外语课外活动,如外语演讲比赛、“外语角”等;②在校内建立“英语导游模拟翻译活动现场”,在教师的带领下到“模拟现场”进行较为逼真的口译训练。
3.考核方式要全面,突出实践能力的考核
内容形式和时机的多元化评估。为了全面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我们对学生采取了多元化的评估方式,在内容方式上包括:期中期末考试、单元测验、课堂讨论、角色扮演、英语演讲、团队活动、办公设备操作、实验报告、专业技能证书、论文答辩等综合成绩;在评估时机上改变静态的一次性考试形式,在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对学生实施准备性、形成性、诊断性及总结性评价,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毕业后的跟踪调查,及时发现问题与不足,找出与相关标准的差距,锻炼学生终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完善能力。在考核中更加注重实践性的考核,使学生在考核中发现自己是理论的还是实践的不足。多元化的评估方式全面、真实地反映了学生的潜能和学业成就,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4.双语双师型教师
由于旅游专业是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培养“双师双语型”师资队伍,提高教师复合教学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为了使英语教师掌握一定的旅游实践知识,每年要派英语教师参加各种旅游专业知识培训,并鼓励他们考取导游证,安排旅游专业教师定期参加英语口语培训,不断提高英语水平,在教学时要求他们进行双语教学。旅游专业教师队伍逐渐成长为一支“双语双师型”的师资队伍,为旅游英语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必要的保证。
5.产学结合的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以培养适合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而产学结合是高职人才培养最有效的、最基本的途径。目前,旅游英语专业在产学合作方面应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
(i) 校外实践。从一年级就分期分批地安排学生利用暑假和周末到旅行社实习,担任兼职导游,并指定老师加强指导。在第四、五两个学期就分别安排一个月的实习时间;在第六学期基本安排实习。①组织毕业生利用毕业实习期间到省内外一些著名景点、酒店、出入境口岸、旅行社进行导游翻译实习;②平时可承接一些资料翻译任务,组织有条件的学生参与翻译实践。
(ii) 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旅游英语专业充分挖掘资源,创造条件,与省市内外的各大中型旅行社、旅游景区加强联系,为学生开辟多个实训基地,如:中国国际旅行社、中国青年旅行社、天马旅行社等。同时,要争取创办高职旅游院校自己的“教育旅行社”,一方面可以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培养本专业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另一方面为师生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学生通过理论学习与实习培训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6.成立专业管理委员会
为加强专业管理,促进专业建设与发展,可聘请大型旅行社的管理人员、行业协会的代表担任委员,成立旅游英语专业管理委员会。该委员会定期(每年两次)举行会议和考察,商讨本专业的发展方向,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审定专业教学计划,协调管理学生实训,指导学生就业。
参考文献:
[1]姜希星,王鹏.高等职业院校旅游英语专业教学实践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6.
[2]王琼,李云辉.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6,(21).
[3]蔡万坤.关于我国旅游高等教育面临问题的深层思考[J]. 旅游学刊,1997.
[4]徐刚等.创建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旅游管理专业学科体系[J]. 旅游学刊, 1998.
[5]李淼焱.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思考[J].中国高校研究, 2001.
注:本文是2006年江西省高等院校教学研究省级教改立项课题:高职院校旅游英语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调查研究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