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即德育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授的知识是很简单,粗线条的,但传达的信息却是以学生成长为需要,以社会为大背景的,其涵盖的内容说车载斗量也不为过。仅仅教好课本上书面的那百把页的课文,其实学生受益甚小,原因无外乎是思想品德课要学习的内容涵盖了道德、法律、社会学、政治学等范畴,受众又是待启蒙的青春期的小孩儿,往深里教易、从深往浅里出则很难,那需要教师自己具备透彻的洞察力、清晰的表达力、简洁的课堂组织能力,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存在状况的全面了解以及比较高的教学设计能力。说起来,好像教思想品德课是个很高妙的活儿,其实思想品德课教师是个很难把握的吃力不讨好的技术活儿。
就本人来讲,从教二十年,一直在探索如何把课本文字浏览一遍就看懂了,多数内容似曾相识,老师上课仿佛只是说教的政治课上得活泛;如何吸引学生、如何给他们的成长留下一些正面的印记,进而将来过有道德的幸福生活等这一线路的问题。换句话说就是如何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率。
一个人成年以后的生活是否过得幸福。或是过得有道德的幸福,起点其实就在未成年时所受的教育上,特别是初中阶段的懵懂无知的反叛期。学者梁漱溟这样描述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生活经验和能力,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意义的活动”、“教育应该着眼于个人的全部生活面而领着他去走人生大道”。了解自己、了解社会、懂得判断和选择、能够坚持,当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有了这些品质,成年后过上有道德的幸福生活是可以预见的!那么初中阶段的思想品德课是否能为此做出些“贡献”,能够教给学生们什么“武器”呢?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选择、养成比较理性的思维方式,进而在成长过程中能够自主地进行判断、选择、发展!
怎样达到这个目的呢?最现实的目标是让学生对政治教师的人格和知识储备佩服、对思想品德课的内容感兴趣,慢慢地接受教师传达的信息、课本传达的信息,潜移默化地“养成”基本的道德观念、法律意识,在日常行为中纠正一些行为习惯。想通过每周2~3节的40分钟思想品德课来改造所有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是不现实的,但在课堂上通过3年有效地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理性的思维习惯还是可行的。“坚持价值引导而同时拒斥灌输,这除了在教育过程中始终坚持尊重学生的内在需要和自主建构外,就是要求我们的教育对诸如终极价值、绝对真理之类的东西保持审慎的态度,留下一个开放的价值空间,培养他们自主判断与自主选择的能力。”(肖川《建构主义与道德教育中的灌输》)
思想品德课因为涉猎太泛,内容皆从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来,因此“课本一课堂-社会”需要紧密连接,让学生从课堂上得到的东西就是走出课堂迈向社会(复杂的社会)依然能够使用。杜威认为,“准备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社会生活。离开了任何直接的社会需要和动机,离开了任何现存的社会情境,要培养时社会有益和有用的习惯,是不折不扣地在岸上通过作动作教儿童游泳”。(高德胜《生活德育简论》)所以思想品德课上课时遵循“社会一课堂一课本”的思路和模式。达到教学内容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一个循环。其中时事的引入是最重要的一环,特别是关于社会中发生的活生生的有冲突的或是道德行为上的悖论的一些典型事例(或现象),要作为这个循环中的最好的切入点。这个切入点它包括养成关注时政的习惯、讨论时事的习惯、联系课本内容的习惯、反思所学所见所思的习惯等内涵。
比如关于“见义勇为是否值得?”的话题,就是当前社会转型期让人们经常很困惑的议题,如何让学生有个清晰地判断,在生活中碰到类似的事情能够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是很有价值的。这类典型实例经常见诸媒体或街边巷尾,是一个很好的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的教材,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知识”,它散见于从小学到大学的诸多章节或主题,但往往让人印象不深,说教与现实生活脱离,“道理”往往无法解决现实的困境。有些教师往往会因为无法解读清楚,就会回避这类有争议的话题,或是在课堂上有人问起就简单地一笔带过,更有甚者可能会传递不够准确的道德标准。“儿童要生长就要学习,就要遭遇、体验各种社会性、道德性的事情,就会有这样那样的疑问,这正是道德教育的起点。”(高德胜《生活德育简论》)
2007年7月,南京的一位老太太将青年彭宇告上法庭,称对方撞倒自己,要求其赔偿十几万元的损失。彭宇则称自己好心帮助那位老太太。扶她去医院。反被诬。彭宇称,受伤的徐老太太及家人得知她胫骨骨折,要花费数万元医药费时,一口咬定是彭宇撞了人,要其承担数万元医疗费。被拒绝后,老人向鼓楼区法院起诉,要求彭宇赔偿各项损失共计13万多元。法院不利于彭宇的判决是:“本案中,发生事故时,老太太在乘车过程中无法预见将与彭宇相撞;同时,彭宇在下车过程中因为视野受到限制,无法准确判断车后门左右的情况,故对此次事故,彭字和老太太均不具有过错。”但没过错并不代表不用负责任。判决书认为:“本案应根据公平原则合理分担损失,本院酌定被告补偿原告损失的40%较为适宜。被告彭宇在此判决生效的10日内一次性付给原告人民币45876元:1870元的诉讼费由老太太承担1170元,彭宇承担700元。”此事引起了全国舆论的热议,我们的学生也在课内外议论着这个事件。
在这个案例中,人们的道德判断标准被模糊了,产生了诸如“以后碰到这种事再不会这么冲动了”(彭宇)、“以后还有谁敢做好事?”、“好人做不得!”等论点。一时间,见义勇为成了好人做的傻事,如果学生也都受此影响,那么路边摔倒的老人就不会再有人救助了——典型的案例成了普遍意义的行为方式,不利于培养未成年人的道德品质,也不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所以,我在上课时首先采取不回避的态度,真实呈现这类事件的全貌,包括有争议或不清楚的地方(不是有目的取舍的材料,这才真实)。其次给出多个选项供学生思考,包括学生自己的或是道听途说的观点。让学生谈及对这个事件的看法,然后问学生,“如果你碰到了‘老人摔倒的事情’该如何处理?”让学生在发表了意见后能够反思自己的行为,而不是简单冲动地表示不救或救。最后用这类典型实例教会学生选择的思维方式,结合最近发展区引导他们进行自主选择。多数学生的本心还是很善良的,他们在激愤之后多数在附加了条件时表示还是愿意做好事的。由此一来,这样一个事件留给学生的就不仅仅是观点上的收获,而是“思考”。下课前,我进一步追问:“可以附加什么条件?一定要附件条件吗?”留给学生课后思考。
德育是持续的,没过多久,我在课堂上给学生看中央电视台“我们”栏目专门就该不该见义勇为做的一个专题《假定帮扶跌倒老人都是真实的》。节目中,演员表演了帮扶跌倒老人的三种可能结
果,让观众思考。这个节目正好接上了上节课“彭宇案留给大家的思考”。主持人请了好些见义勇为不求回报的“英雄”探究自己见义勇为受到感谢或是受到冤枉的亲身感受,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不管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里,见义勇为都是非常值得提倡的,也是非常值得效仿的,即使实施者受到了委屈,但道德得到了升华,社会也需要这样的道德楷模。这个结论厘清了见义勇为“要不要”的被模糊了的观念。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可以理解,但那毕竟只是小概率事件,如果我们因此捆缚自己道德的脚步,不免有些因噎废食的味道。但即使如此,现实中自己会不会成为极少数的“彭宇案”的彭宇,学生还是很犹豫的。以前我们的思想教育就到此为止了,留下的是学生还在斗争的思想和不敢出手的行为。
时隔多日,类似事件又出现了。南京晨报2月23日报道昨天上午,一名75岁的老汉在南京市下关区三汉河公交站台下车时,一头从公交车后门跌倒在地,当场爬不起来,跟在身后的乘客都不敢上前救他,老汉大喊:“是我自己跌的,你们不用担心。”听了这话,众乘客才上前救他。随后,五六名乘客上前将昏迷老汉扶起,扶送到公交站台的棚子下避雨,并拨打了110报警。下关区特巡警110赶到现场后。将昏迷的老汉扶上警车,开车送往南医大二附院救治,途中,老汉苏醒了过来。表示自己身体并无大碍,只是因为患有低血糖症,所以摔倒后才导致昏迷。刘老汉告诉民警,他跌倒以后,周围的乘客都不敢上前扶他,他能够理解,所以才撇清关系,先承认是自己跌倒的,这样乘客们都排除了顾虑,自然会上前帮忙。这个报道给人一个连这么一个不该讨论的事情也如此艰难的感觉,但毕竟道德难题有了“解药”,光靠道义是很难说服所有人的。这个报道被我拿来引入课堂后,很多学生如释重负,彻底地解决了心头的那个“该不该”残留的困惑。
当然,这类问题没有统一的标准,更多的是靠人们内心的信念来维系。我们在引导大多数学生“走正道”的时候,也要允许部分没有认同感的少数学生,要其他人培养尊重他人的选择和理由的良好习惯,适应多元社会的存在状况。在每个人都在思考和选择时,自身就培养了较高的社会责任感。慢慢地趋同的人就会越来越多,社会风气会逐渐改善。相信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后不该讨论的话题越来越少。
真实有效的道德教育必须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并回到生活。杜威据此主张,道德教育应通过参与社会生活或在生活中培养儿童的品格,生活是德育出发的地方,也是德育不可避免地要回归的地方。德育回到生活是指“高于”生活的德育“回到”生活,使人过更美好的、更善的生活。而不是经过道德教育使我们的孩子成长成“人格分裂”的“成功者”,为将来的社会提供“腐败”的人才。教育是“在生活中并且是为了生活而展开的一种人类活动”。
德育在生活中展开,是在所有生活中展开。对于学生来说,德育不仅要在其日常生活中展开,而且要在学习生活中展开,不能在学习中学习道德,日常生活中违背道德。即不能有一套为校内生活的,一套为校外生活的两套伦理原则。我们的生活是一致的,行为的原则应该是一致的。从学校教育的范围看,学校生活没有真空,所有生活都与道德相关,都有道德意义;从人生历程的角度看,生活德育不但贯穿学校生活的所有时段,而且会超出这一时段向前和向后延伸,即终身德育。这是德育、也是政治课教学的终极目的。教育源于现实生活,又高于现实生活,思想品德课可以从德育角度基于建构主义基础上给学生提供参与生活、感悟生活,乃至学会生活的渠道,这是新课程体系改革给政治课发展的契机。
下一篇:小学思想品德课高效课堂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