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教师素养,展示人格魅力
摘 要:21世纪的教师,不但要有过硬的业务水平,还应具备崇高的品格。这就需要教师以超然的态度面对人生、面对生活,以人格的魅力影响学生;用渊博的知识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养成经常反思、勤于笔耕的习惯,提高自身素养,展示人格的魅力。
关键词:自身素养;人格完美;因材施教;勤于反思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24-0021-04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韩愈在《师说》中的一句话,它指出了作为教师应该完成的职责。而在知识爆炸的今天,学生越来越聪慧且见多识广,我们该如何面对?我认为首先从提高教师的自身素养着手。只有教师的素养提高了,才能更好地履行教师职责,培养出品学兼优的学生。那么,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如何提高我们的素养,展示人格的魅力呢?
一、要追求人格的完美
要做学问必须先学做人,或至少在做学问的同时学做人。人格的完美是无止境的,使人格达到完美是人的最高境界。那么,这个最高境界是什么呢?我认为是心灵的自由和道德的完美。心灵的自由意味着超凡脱俗,以超然的态度面对人生,面对生活。这不等于看破红尘,修练成仙,因为无论一个人的修养达到怎样的境界,他始终是以自然人、社会人而存在的,终究要以物质生活为基础。我所说的心灵的自由是拥有丰富的智慧、崇高的信仰、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游刃有余的处世之道。
教师的天职是育人,是思考如何因材施教,怎样让我们的学生快乐地学习、快乐地成长、健康的发展。与人攀比,不必比工资的多少、地位的高低、生活的舒适与艰苦,要比学识的水平、道德文化,比教书育人的才情技艺,才会感到人生的充实。石子有石子的用途,珍珠有珍珠的用途,石子有石子的快乐与轻松,珍珠有珍珠的痛苦与沉重。生命价值在于创造,人生短促,要紧的是赶快做起来,别让时光在徘徊、幽怨中白白流逝。
追求人格的完美,不仅是个人生存发展的需要,而且是工作的需要。仁慈换来仁慈,野蛮滋生野蛮。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作为教师,首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用健康的、正确的思想教育学生,以自己高尚的灵魂和言行感染、影响学生,这就是教师人格魅力所在。著名的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只有人格,能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只有具备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无私奉献精神,才能对学生产生震撼心灵的力量,并拥有持续的影响力。有位教育家说得好,“以人格培养人格是最简单,最明了,最有效的教育方法。”教师的人格,就是把社会的道德规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人格化,通过人的个性来体现这种道德规范。这种人格化的教育对青少年的影响深刻而久远。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我们切不可忽视教师的人格的潜在作用,应该充分发挥教师人格独具风采的魅力。
众所周知,一名有魅力的教师,他能尊重学生,对学生有亲近感,能走进学生心灵;他能学会洞察孩子的变化,懂得呵护孩子的自信,懂得用不同的尺子来衡量孩子,会发现孩子的亮点、长处和不足;“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他能用宽容的心态去接纳孩子,去亲近孩子,以坦诚的胸怀去理解孩子,不会因为学生是“双差生”而袖手旁观,或者只是简单地批评和指责他。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作为“人”的价值和尊严,尤其是能尊重那些有过错的学生,有严重缺点的学生。必要的批评,而不是体罚和污辱,应婉转地让学生接受,让学生心服口服。可见,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其个人的言行、品德、人格对学生的影响,不在于表而在于心,在于健康的心性建立,在于善良的心态形成,更在于日后走出校园的他们——这些未成年人将以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来回报社会。这就是一个老师的责任所在。
二、要具备渊博的知识
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给学生一杯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条源源不断的小溪。”这样就会长流不断,不致枯竭。一名充满魅力的教师,应该具有渊博的知识,所谓“学高为范”。教师的文化形象是教师形象的核心,古有“学高八斗,学寓五车。”作为教师,要有一定的专业水准,需要不断地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更多的文化资源,使自己的教育观念不断革新,理念不断提升,能适应新课标的要求。
另外,“教师必须是学习共同体的成员,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应成就自己。”作为教师,要懂得“教学相长”这个道理。有魅力的教师应该是个科研型的老师,既懂得发展自己,又能善于反思,因为反思需要底蕴,而阅读可以滋养底气,懂得终身学习,走在“读书潮”的前头,具有主动求知的愿望和意识,具有孜孜以求的精神和毅力,让书橱和头脑一天比一天充实。他不仅学会反思,还应做到:事先而思,行而有序;事中而思,行而不迷;事后而思,知而有得。他不仅以忙碌、奉献为荣,还更追求人生的质量,并在创造性教学中发展自身,使自己轻松愉快地教,让学生愉快轻松地学。
再有,进入21世纪,知识在不断增长,尤其是网络的发展,可以说新知识、新信息似暴风骤雨般向我们扑面而来。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不能再吃老本了,而应该主动建构新的知识来完善自己,以适应当今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作为21世纪的教师,他的知识面不应该局限于所教授的那门学科上,还必须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充实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尤其是基础学科和相关学科的知识。有人说:“教师应是个杂家”,言外之意,就是教师知识面必须宽大。在新形势下这种要求就更迫切了,人类社会将由工业经济时代逐步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计算机、信息高速公路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知识的更新频率更高,知识扩张速度更快,尤其是学科知识与学科范围不断变化;新发现、新发明层出不穷,促使教育手段不断现代化,现代的交通、通信技术飞速进步,各种媒体与社会机构对教育的广泛参与,电脑与互联网的普及,所有这一切,都要求教师自身的知识必须不断地充实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也必须随时代的发展而作相应的调整。这就需要教师始终保持学习新知识的欲望,同时,又有终身学习的能力。中学教师在观念上必须乐于学习和接受社会、生活、科学、技术的改革与变化,能认真地研究各种新思想、新观念和新的行为方式,尊重并愿意考虑多方面的不同意见,从而使自己始终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学教师当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自励、努力学习,严谨治学,以自身的进取行为给学生最有力、最直观的教育。
还有,一个知识、技能广博的教师总能给他的学生带来惊喜。面对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世界,教师不能墨守陈规,固步自封。面对机遇和挑战,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永远探索”的思想。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要想学生学好,必须学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这要求教师要具备精深的广博的知识结构,广泛涉猎,博采众长,完善技巧,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要注重创新、体现自我。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课堂教学也是如此,由于每节课的教学所处具体情况和经历的过程都是不同的,每一次都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因而也是丰富、具体的。因此,新的备课形式应该是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备课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因课程内容、教师能力水平的不同而异,力求百花齐放,各具特色,充满创造性。事实恰恰相反,如今,很多教案似乎都是克隆的,这些备课既没有标新立异的鲜明特色,更没有一丝一毫个性的张扬,常常是千篇一律,因而课堂教学也经年不变,学生厌学,教师厌教,学习负担重,教学效果差。课堂教学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源自于备课的创新,注重从备课开始渗透新理念,体现新思想,融注新方法,才能备出特色,设计出好的教案,才能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教师是教学资源,如果在备课时仅把自己作为进行教学设计的工具,而忽视了自我在实施教学方案中的优势作用,那么,其教学设计肯定会不切合实际而理想化,这样不仅自我的资源价值得不到体现,而且会影响教学效果。备课时勿忘自我,注意体现自我,发挥自身优势,要努力使教师个体独具的个性魅力在教学过程中得以张扬,努力优化课堂教学,利用学生的激情和好学上进的动力,把死板的课堂改变为活跃课堂,努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构建和谐课堂,营造良好氛围,在教学改革过程中,课堂教学应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有一个思维想象的空间,和谐空间,真正体现我们的课堂是面向全体学生,追求人人发展,要做到因材施教,提高实效,使教学形成良好循环,学生学有所获,教师教有所得,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逐步形成较成熟稳定的教学风格。因此,在进行预案设计过程中,我们倡导“三问”:一问我的教学预设是否有效;二问有没有比这更有效的设计;三问对于我来说,到底怎样设计最有效;让教师在反思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预案,使教学思想、教学内容与师生合一,进入备课的最高境界,以期在课堂教学中展现最好的自我,不断追求整个教学行为的有效与完美,提升自己生命的质量。教师要精通自己所教的学科,要熟悉所教学科最复杂的问题,这也是我们常说的“一杯水,一条小溪”的关系。教师只有具备了渊博的知识,厚实的功底,讲话才能挥洒自如,引经据典,引人入胜,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感到乐趣无穷。
三、要学会反思,勤于笔耕
反思性教学是近年来在欧美教育界备受重视的促进教学改革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新理念,其中浓厚的反思与批判气息确实给当代教学注入活力,尤其是经验性教学得到根本性的改变。教育家波斯纳斯说:“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是肤浅的知识”,进而总结了教师成长的公式为“经验+反思=成长”,这就要求教师能自觉反省和客观评价自己的昨天,明确今天的现状和任务,科学地规划明天。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做到清醒明智。因为教师专业意识和专业能力的成熟过程,就是一个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和改进的过程。单纯只有教学经验的积累,没有反思意识,教师就不会在实践中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只有在原来基础上重复自己的劳动。区别于日常生活中对过去行为和所发生事情的“自我陶醉式”的简单回忆,教学反思具有研究的专业品性,它能对过去的教学行为做出理性的审视和批判,在看似无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揭示出行为背后所隐含的观念和意识,促进智慧的生成和实践行为的进一步提升。正因为如此,一个人就应该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问问自己:我做了什么?我能做什么?现在应该干什么?要做到什么水平?教师应当在教育生活的每个阶段自觉地审视反省自己:我过去教的怎样?我现在能教什么?教到什么水平?明天该怎样教?如果一个教师心中有规划,按计划坚持下去,天天反思,天天有收获,一定能提高自身素养。思则得,不思则不得。所以,教师应当经常反省自己,通过反省了解自己,确定自己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坚持不懈,才能不断挖掘自身的潜能,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
反思可以是对自身教学实践的反思,也可以是对他人教学实践的反思;可以是个人的反思,也可以是集体性的反思。但不管是哪一种反思,都应该以具体的教学活动为基础,选好切入点,依据一定的理论进行分析阐释,并且开展对话交流,对已有的教学实践加以激活、评判、再认识,发挥出对教学实践应有的提升作用。
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学反思,是教学实践中一个过程的结束,同时又是新的教学实践的开始。只要我们对教学活动坚持不懈地进行反思,一定能不断提高对教学的认识,发展教学实践智慧,在“反思——实践——反思”的螺旋式上升中,实现自己的专业成长。
另外,写是学习实践后的总结提高的重要一环,是实践向理论的上升过程。不会写就不会有突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记下成功的经验,记下自己的感悟,记下失败的教训,记下典型的教育案例,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可以作出文章来了。多看别人的教育论文,学习人家的教法和写作方法,包括文章的一般结构、新颖的思路、创造性的语言表达方式等。写教育笔记是积累研究素材的途径,也是提高书面表达能力的过程,不可忽视。
曾有人说,“一个事无巨细都操心的人不会有成绩;一个斤斤计较的人不会有所作为;一个热衷关系学的人不会有真正的建树;一个拼命做表面文章的人不会有深度。”而一个善于反思、勤于笔耕的人,却可以不断得到提高。我曾拜访过几位经验丰富的前辈,从跟他们的交往来看,他们交流和分享最多的、给他们帮助最大的就是随笔和心情的记载。文字对他们来说,已是一种调养、一种灌溉,更是提高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快速通道,文字所体现出来的真挚、清新、深刻、精确,慢慢地影响了他们彼此的语言和思维方式。前辈尚如此,我们尤是也。所以我们要坚持写教育随笔,写读书笔记,在对教学实践不断反思中,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提高自己教书育人的本领。由此看来,学会反思,勤于笔耕是提高文化底蕴和学养的又一好的途径。
综上所述,“德为人师,德为示范,行为表率”是每位教师达到的境界,是体现教师素养的前提,更是展示教师魅力的法宝。努力塑造教师新形象,在教学活动中勤于实践,勇于探索,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素养,无愧于“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一崇高赞誉,身为人民教师,我们责无旁贷。
下一篇:高职教师素质提升途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