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现状调查
摘 要:教师素质是新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一。为深入了解当前中小学教师素质现状,2008年6月,笔者对哈尔滨市13所中小学教师进行了调查。从教师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认知和专业发展几方面进行调查,呈现出中小学教师的素质面貌,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发展状况,为教师培养模式的改革,以及中小学校教师培训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课程;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调查
一、研究设计与实施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中小学课程教学的“三维”目标,即对中小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这是为学生在学习型社会进行终身学习奠基。这个课程目标和相应设计的教学内容,对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技能、职业专门化程度以及教师自身的学习和创新能力都提出了要求。因此,本研究以教师职业专门化理论,终身教育理论以及新课程确立的“三维目标”理论为基础,在现场听课和访谈的基础上,从中小学教师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和专业发展四个维度设计了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共包括29个题目,各道题目内容联系紧密,前后印证,力求从不同角度展现当代教师的风貌。
本次调查选取了哈尔滨市13所学校,其中城市学校10所、乡镇学校3所;城市学校包括高中和初中学校各3所,小学校4所;乡镇学校中包括中心小学一所,完全中学一所(包含高中和初中),初中学校一所。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92份,回收率为98.7%。样本情况见表1。
二、统计结果与分析
(一)专业知识维度
1.知识含量方面
52.5%的教师认为自己的知识是比较丰富的,另有28.4%的教师认为自己的知识已经非常广博。在学科专业知识方面,94.4%的教师都表示能够自如运用自己本专业的知识进行教学;在涉及相关学科领域内容时,93.6%的老师也都能按照需要为学生讲解。学生在学习、生活方面产生思想压力时,93.1%教师都能够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给予疏导。可见,当前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知识含量很充足,运用起来也很自如。
2.对于新课程倡导的新理念,教师们选择的比例不高
对于学生的学业发展,53.5%的教师选择了“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40%的教师认为学生要了解“知识来源及其形成过程”,61.5%的教师关注学生“探索学习的能力”,56.1%的教师强调学生的“自学能力”,注重学生“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的教师占59.5%。选择“成绩好”来体现学生学业发展的教师仅占33.1%。可见,中小学教师对新课改的“三维目标”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理解的深度和具体教学中的操作性还不够。比如,学生如果不了解知识的来源和方法,他的自学和探索学习如何进行呢?在访谈中有些教师也表示,课时太紧、课程容量太大,学生的能力还存在差异,因此课堂上按照“三维目标”来设计教学不容易。
不同任职年限教师对学生学业发展的看法存在显著差异(Sig.=.000*,P≦0.05)。任职6-10年的教师最关心学生的探索学习能力(70.8%)、自学能力(66.2%)和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63.9%)。任职两年以下的教师最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选择比例达62.2%,这比其他教师高出30个百分点;忽视学生学业其他方面的发展,选择比例均在30%左右。对学生独立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关注,随教师任职时间延长而明显增强。
对于学生个体素质的发展,68.6%的教师关注到“学生个性的发展”,强调“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教师占57.3%,强调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的教师分别为62%和66.2%,58.1%的教师认为“对他人和社会的关心”是学生成长的表现,重视学生“合作和交往能力”的教师达到61.7%。大部分教师认识到学生个性发展、心理健康、社会协调能力的重要性,这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全面促进学生素质发展。不过,仍有近一半教师忽略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这是不可思议的,身体健康不保,何谈发展。
(二)专业能力维度
1.教学能力
备课时,主要依据“课程标准”的教师为74.8%,会考虑“教材”特点和“学生能力”的教师分别为68.1%和66.4%,需要依辅教学参考书的教师有39.7%。进一步通过组内分析发现,喜欢选用参考书的教师以教龄6-10年的教师居多,在这一教龄组内有51.6%的教师选用参考书;从年龄角度分析,36-40岁年龄组138名教师中,60.9%的教师选用参考书,46岁以上年龄组的39名教师中,有41%的教师选用参考书。访谈中也发现,教龄较长的教师通常会多角度、多层面地搜集教学信息,以利于教学讲解。
教学设计时,70.8%的教师都能够抓住“知识的重点、难点”,74.2%的教师能够“根据学生情况整合教学内容”,注意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的教师占63.3%,但涉及“适宜的教学模式”和“相关领域知识的拓展”的选择比例下降很大,分别为58.1%和48.5%。在教学模式方面,讲述方式仍然是教师们常用的教学模式,选择的教师比例为62%;但是运用情境教学模式的教师有74.5%,这与新课程的理念相符,重视学生个人经验,让学生在生动的教育情境中主动建构知识框架;57.9%的教师运用结构式教学模式;进行案例教学和讨论式教学模式的教师比例在50%以下,这与中小学的教学内容和授课对象特征有一定关联。
在具体教学操作过程中,80.2%的教师都能够做到“语言表达清晰、准确”,但注意“语言生动”“富有逻辑性”的教师比例下降为67.2%和64.5%,关注教学语言的“教育性”“合理设计板书”及“运用身体语言”的教师比例均低于60%。可见中小学教师运用的教学技能还是比较单一、不够规范,在实践中还没有做到多层面释放教育影响。
在教学监控阶段,88.2%的教师都认为,教学反思对提升教学质量帮助很大。其中,60%以上的教师都从教学任务角度进行反思:反思教学观念、教学兴趣、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等。反思自己教学情绪状态的教师较少,为42.6%;城市学校与非城市学校以及各学历层次教师相比较差别不大。可见,进行教学反思已是当前中小学教师的职业习惯,但从反思内容来看都趋向于任务指向型,而较少溶入职业情感;还存在教师不知如何进行教学反思的问题。
2.教育能力方面
对教师教育能力的考查体现在班级管理、学生品德教育和教育机制三方面。
75%的教师在控制班级气氛时依靠“教学内容吸引学生注意力”;依靠纪律规范、榜样力量和学生自律的教师比例均在55%左右,培养班级“自我管理”能力的教师仅占44.1%,学生在班级管理活动中的角色尚未受到重视。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师常采用的方法中:“上德育课”占41.9%,“组织学生活动”占56.4%,“以身示范”的教师有65%,“遇到相关情境随时进行教育”的有71.1%,“采取特殊的方法进行交流和沟通(如网络匿名课堂等)”的为37.3%。可以看出,我们的教师很重视德育工作,大部分教师还通过提高自身品德与修养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这是非常可贵的。不过,创新的教育方式还比较少。
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突发性事件,63.9%的教师能够根据情况将突发性事件转化为教育契机。选择“忽略,让同学们将注意力转向教学”的教师比例为14.9%。在访谈中有教师谈到:对于行为异常的學生,教师短暂停止授课、同学们静静地注视他的形式通常可以帮助学生恢复克制和平静,课后交流问题,教学秩序得以保持。可见,实践中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
另外,获得“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原因,教师们的选择比例最高的是“职后不断地摸索和积累经验”,占75%,其次是“职前教育时掌握的扎实的教育教学基本功”,占67.9%,各学历教师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老教师的‘传帮带’”及“职后继续学习和培训”的选择比例均在52%左右,选择“教育科研”的比例为47.8%。可见,教师职前教育的收获仅仅是为教育教学打基础,并没有决定教师职后的工作水平。教育科研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有作用的,尽管下面的数据显示很多教师对此尚未深入钻研。
3.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
79.9%的教师认为,在教学中需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幻灯机、多媒体等)的机会很多。与此相关联,82.1%的教师常常在工作中发现需要研究的教育课题。不过,对于问卷最后一道题“自己的不足之处”,有53.4%的教师选择了“科研”一项。什么原因会影响教师进行科学研究呢?工作太忙是主因,56.1%的教师“没有时间”进行科研活动;46.5%的教师选择“缺少经费”;40.4%的教师“缺乏科研理论知识和方法”;认为“对专业发展影响不大,因此兴趣不高”的教师比例仅占27.2%。看来,一线的教師从工作中就已经认识到科学研究随处都在,他们并非出于功利之心而进行教育研究,而适当降低他们的教学工作强度,并为他们补充相应知识会提高教师科研的积极性和质量。
65%的教师认为自己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如研制教具、教学软件、新的教育教学方法、编制教材等。在实践工作中,尝试过教育教学创新的教师为90.2%,比例很高,并且呈现出随学历提高而上升的趋势:在大专学历教师中占83.1%,本科学历教师为90.9%,硕士学历教师达到92.3%。看来,当前教师拥有较多的科研与创新机遇,不过教师的相应能力受到知识和学历的影响。
(三)专业精神维度
教师的专业精神可以从专业理想、专业道德、专业职责三个方面体现出来。
从择业取向看,68.4%的人表示从事教师职业是因为“喜欢做教师”,55.6%的教师认为“工作非常有意义”;选择“工资待遇较好、较稳定”和“只有做教师的就业机会”的教师比例仅为23.6%和22.1%,认为教师职业“社会声誉较高”的教师比例占39.5%。大部分教师是抱着从教的理想走上教师岗位的,尽管当前中小学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声誉还不是很高,但个人的兴趣和职业的崇高意义成就了他们的教师梦。
从自身职业的认识显示,59.8%的教师认为教师职业的意义是“传承人类文化”;69.3%的教师选择了“促进年青一代的成长和发展”;62.7%的教师选择“教育兴国”;52.2%的教师认为“高尚的师德,为社会典范”;还有55.1%的教师认识到,这份职业可以“激励从教者不断完善自我,追求卓越”。大部分教师认识到职业对他人、对国家和人类社会的巨大功能,而追求自身的完善和卓越是从教者不可推却的职业责任。
对于师德的表现,76.5%的教师认为是“爱学生,爱工作”;69.8%的教师强调要“有奉献精神”;65.2%的教师指出必须“认真备课,规范教学”;62.3%的教师认为必须“全力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认为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水平”的教师为61%。可见,大家都认为做教师要在爱事业、爱“人”的基础上,体现高尚的道德品质、专业的工作水平和尽职尽责的敬业精神。在具体工作中的行为显示,“非常注重”自身形象、仪态庄重、言行得体的教师为66.7%,“比较注重”的为29.6%;认为“自律,以自己的行动成为学生的榜样”是教师师德体现的比例为58.6%,这与前面的数据接近(65%的教师采取“以身示范”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看来,大部分教师认识到师德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地位,但仍有30%-40%的教师缺少师德意识,这对专业发展是非常不利的。“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的第一要素,忽略了自身的专业精神素养,将大大降低教育工作的质量和价值。
(四)专业发展维度
就教师目前的发展现状而言,20.3%的教师处于职业“适应阶段”;43.6%的教师处于“发展阶段”;29.3%的教师进入“成熟阶段”,6.8%的教师已上升至“创造阶段”。
就职业满意度而言,现在仍然“非常愿意”和“比较愿意”做教师工作的人员比例为55.7%和27.5%,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积极性还是很高。工作中教师感觉满意的层面分别体现在:工作条件——44.6%;学生发展——54.2%;自己的发展机会——39.7%;同事间友好合作关系——61.8%;学校和领导的关心——49.2%;国家和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认可——39.4%。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教师对学生的发展状况和学校的人际氛围满意水平相对较高。但是教师的工作条件、组织关怀程度还不足,尤其是教师个人的发展空间与教师社会地位两方面的不尽如人意状态,很难对教师产生职业激励。
三、问题与思考
在整理统计数据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被调查的不同学历教师的素质水平总体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F>0.05),但在平均数值上本科毕业教师的得分要高于其他学历教师,体现出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维度的优势。(见表2)
继续运用LSD分析比较可以发现,在教育教学创新实践方面不同学历教师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本科生得分显著低于大专生(p<0.05),说明在这方面本科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高。“在进行教育科研时,找不到合适课题”这一题目上,本科生得分显著低于中专生(p<0.05),证明本科生比专科生更有科研意识,更能抓住课题,这可能与本科学历教师的修业年限较长、理论素养较高有关。(见表3)
(由于这部分问题是“否定性”提问,因此本表中数据得分越低说明教师科研创新能力越强)
总之,调查发现我们高师院校培养的本科生在科研方面体现出与其他学历教师的显著差异。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因为不同学历教师数量差距过大,如硕士学历教师仅有13名(其中有5名教师的教龄在3年以下,即其第一学历为硕士)、中专学历教师仅有23名,样本过小导致代表性不强;而本科教师数量达到491名,又与硕士与中专学历的教师数量差距过大,较难进行对比分析。另一个原因可能是,我们高师院校的学生培养方案存在弊端,培养内容、培养方式落后,学生在校期间没有打下坚实、丰厚的教育教学功底,除了来源于不同级别学校体现出个体素质的不同外,这些教师在工作中并没有显示出教育教学知识和能力的显著差异。
四、结论
1.本次调查的问卷内容设计,以新课程“三维目标”理论、终身学习理论、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为基本依据。调查结果显示,教师们对新课程理念内容的选择比例不高,都在60%-70%左右,可见教师对这些理论的理解和认识还不深刻,认可程度还不高。
2.教师的专业知识是充足的,关键是在实践中如何运用、在教学中如何操作的问题。如教学模式的设计、教学环节的把握、教育知识的拓展、教育教学效果的控制等。
3.教师的教学能力有限,仍然局限于传统的讲授特长。除了掌握教学重点、难点,注意规范语言外,其他方面仍需提高水平。但是,教师关注学生知能差异,根据学生情况整合教育内容,运用情境教学,进行教学反思,都是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可喜现象。
4.教师应进一步学习新课程的新理念、新要求,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在科学的学生观、师德观指导下才能选择适宜的、并创造出更好的教育方法。
5.教师的科研、创新机遇很多,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平台。但是真正进行科研和创新,还需要学校从工作任务、行政政策、理论资源方面提供支持条件。
6.教师的专业发展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教师们对专业发展的意义、过程、方式都比较含糊。这与教师职前教育不足密切相关。
7.教师们急需系统理论和方法论的指导。如,进行教学设计的理论、教学反思的理论、专业发展的理论、教育科研的理论,以及相应的方法理论体系等。访谈中发现,许多学校也常常进行理论培训,但是零散、无计划,非持续性,也缺乏对实践应用的指导。教师们在工作中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利,遇到问题无处反馈信息、获得进一步的指导,降低了理论的实践价值,也使教师们求解无门。
8.教师的社会地位和专业地位需要进一步提升。全面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也许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是中小学教师职业发展途径的狭窄,激励机制的贫乏,使这个非常重要的专业团体缺乏应有的生机和活力,这会严重影响中小学教师队伍质量的提高。
上一篇: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新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