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职德育课开放式作业
摘要:德育课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成为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学生在完成开放式作业时个性得到彰显,能力得到发展,情感获得升华。笔者结合所教的《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就德育课开放式作业的目的、意義、布置的类型和注意事项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开放式作业;意义;类型;注意事项
收稿日期:2009-12-04
作者简介:江凤(1973-),女,江苏高淳人,金陵职业教育中心德育课教师,中教一级,研究方向:德育课教学。
德育课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成为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一份精心设计的德育作业不仅可以起到巩固教学内容的作用,还可以促进学生能力的形成,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的情感,从而有效促使教学目标的达成。目前,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德育作业的现状并不容乐观。大部分德育课教师对德育作业不太重视,作业的布置仅仅停留在“认知—再现”的层面,脱离了社会生活和学生实际生活,忽视了学生的经验基础,作业内容封闭、方法单一,注重作业程式规范统一。这样的作业问题设计简单,有唯一的、确定的标准答案,缺乏一定的探究性和实践性,学生只要将书本的知识要点“搬运”到作业本上就可以了。于是,德育课教学就成了“上课划条条,课后抄条条,考试背条条”的枯燥流程,德育课失去它应有的魅力和功能。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轰轰烈烈的推进着,新课改的核心理念突出了“以人为本”,强调了“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1]在新理念的指引下,形式多样的教法让课堂“活”了起来,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但是,新课改的理念不应仅体现在课堂教学环节中,也应该体现在复习、作业等诸多教学环节之中。相对于传统的封闭式作业而言,开放式作业更能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所谓德育课开放式作业是指紧密联系社会现实、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思想水平,让学生在较宽泛的条件和环境中自主完成的非统一性和非标准性的作业。学生在完成开放式作业时个性得到彰显,能力得到发展,情感获得升华。
一、设计中职德育课开放式作业的意义
1.开放式作业是德育课程回归生活的需要
德育的本质是实践,根基在于现实生活。传统的德育课程重视的是知识本身而非这些知识“所代表的道德意义”,“在教学过程中远离这些道德知识符号得以产生运行的、历史的、现实的生活,虚构一个虚幻的道德知识世界,热衷于对这些道德符号的记诵和逻辑演绎。在这种教育过程中,学生学到的不是沉甸甸的生活与道德智慧,而是枯萎的道德语言符号和知识气泡”。[2]所以德育课程只有回归生活才能体现出应有的魅力。那么,在德育课教学中设计开放式作业,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可以从学生真实的道德生活中选取一些“真确的道德事件”为素材来进行设计,由于这些真确的道德事件,尤其是一些道德两难的情景问题,能“诱发学生真正的道德冲突”“激发学生真切的道德体验”,学生通过完成作业,其实就是在真实的道德生活中完成了一次道德成长。[3]
2.开放式作业是德育课程评价方式改革的需要
传统德育课程评价方式偏重对结果的评价,在教学实践中就表现为以单一笔试的方法来判定学生品德分数的高低,这样的评价方式显然与德育的本质是背道而驰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现行德育课的评价越来越重视对学生情感、行为等的评价,这种评价具有过程性、多元性、多样性的特点。显然,传统的封闭式作业已经无法适应新的评价体系。反之,设计开放式作业却能较好的发挥新评价体系的作用。
3.开放式作业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需要
教育部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中指出,德育课的主要任务是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形成”。也就是说德育课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潜力作为一种追求,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克服过去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等多方面的能力。开放式作业由于其更加突出对知识的迁移应用,完成的方式也更加强调个人的主体性、团队的合作性和过程的实践性,因此,可以让学生最大限度的获得发展、提升的空间与时间。
二、中职德育课开放性作业布置及类型
1.案例类作业——作答由过去的“抄条条”变成了“用条条”,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业作为反馈教学效果的手段之一,能够帮助学生起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是教学不可缺少重要环节。但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中职德育课作业的价值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绝大部分教师普遍不太重视。为了批阅的快捷,教师布置的作业多为教材内容的简单重复,作业“问”的简单明了,学生“答”的快速方便。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仅仅成了知识再现的过程,这种通过“抄条条”的方式完成的作业在学生的脑海和心灵里什么也没有留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活动的情境是知识的生长点和检索线索。学习必须有具体的情境,包括学习时的情绪体验,如激奋、担忧、恐惧、快乐等等。实践研究证明,从情境中获得的体验是真实的、有效用的。案例类作业可以创设真实的情景,让学生在分析情景中,体验生活的逻辑,让生活的经验成为学生建构新知识的生长点。比如,在学完《就业与创业指导》关于职业兴趣这一框题后,我给学生展示了一段案例情景:“JULY,一个漂亮的南京女孩,靓丽时尚,是朋友在一起的“开心果”——特逗,喜欢唱歌,虽然从小一直没有经过专门的训练,大学学的也是市场营销,但在这个“选秀的年代”JULY却一心想像谢娜、李湘或大小S那样做一个娱乐节目主持人,风光无限。虽已工作几年,但JULY却壮心不移,兴趣不变。一门心思花在了这一兴趣的赌注上,但苦于没有专业背景以及相关工作经验等现实的原因别说做主持人,就连传媒这个行业也进不去。时间一点点的过去,兴趣的理想离自己越来越远?现实的道路又该怎么选择?在这两难选择上JULY的内心不断的彷徨,导致矛盾冲突难以取舍。JULY又一次在兴趣和现实中迷茫了。”让学生分析JULY该不该为自己的梦想而继续努力?并给她一些合理化建议。绝大部分同学从JULY的专业、年龄、主持人职业要求、特点以及传媒行业的现实状况等各个角度做出分析,认为她不应该再以兴趣为赌注,这是很不现实的,同时他们也给出一些合理化且易操作的建议,比如说可以通过担当司仪、单位节目的主持人等形式来满足自己的职业兴趣。透过学生的结论,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对职业兴趣的理解已体现出了一定的思辨性,他们没有孤立的去认识职业兴趣,而是把职业兴趣放置在生活的土壤上用联系的观点进行分析,这正是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提高的体现。
2.活动类作业——程式由过去的书面形式变成了实践形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合作交往能力,增强了课堂教学实效
封闭式的德育作业大多是书面形式,内容也都拘泥于书本上的条条杠杠,答案整齐划一,简单明了,学生很容易就能完成。这样的书面作业缺乏趣味,更谈不上实践性,对于学生而言没有任何新鲜感可言。可见,传统的封闭式德育作业不仅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极大的削弱了德育课的魅力。
德育课是一门很生活化的课程,有着很强的实践性,德育课教师应充分抓住这门课程的特点设计一些活动类的作业,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完成。由于活动性作业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题不断生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进发。活动性作业可以是一人完成,也可以由小组完成。另外,为了让学生更有效的完成,教师在布置活动性作业时,一定要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以提高活动作业的质量。比如,在教学《就业与创业指导》关于“就业面试”这一内容后,让学生分组搞模拟面试活动。为了让活动能收到实效,我事先设计了表格(如下)印发给了学生,并给了学生一定的时间去精心准备。从课堂实践效果看,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很多基础知识(主要是一些招聘技巧和应聘技巧)灵活应用到了活动中,学生也仿佛完全置身于未来的职场面试情景中,课堂中出现了许多可圈可点的精彩片段。可见,活动类作业克服了传统书面作业的机械、呆板和单一的弊端,能让学生感到耳目一新,学生在动态参与的实践性作业中将更能促进自主学习的进行,更能促使学生体会到成为学习主人的乐趣。而且,由于有很多活动类作业是要学生分组完成的,小组成员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彼此间要学会沟通交流、共同决策,这个过程是一个既分工又合作的过程,通过完成活动类作业,学生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团队精神都会得到提高。
3.作品类作业——结论由过去的唯一性变成多元性,更能彰显学生的个性
与传统的课程、教学相比,新课程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机械问答式的封闭式德育作业忽视学生的独特性,无法体现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所有的作业“千人一面”。其实,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新课改要求“教师必须打破以往按统一模式塑造学生的做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特殊性,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善待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4]很显然,教学过程中,通过设计开放式作业可以较好的承认并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是主体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学生在完成这类作业时,不会完全拘泥于书本上的知识,可以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彰显自己的個性特点,发展能力,获得自信。比如,在教学《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职业生涯规划这一内容后,让学生制作了“职业生涯规划书”,其中不乏一些新颖独特,个性鲜明的作业。
三、中职德育课开放式作业设计的注意事项
新课改背景下开放式德育作业克服传统封闭式德育作业的机械重复、单一单板的弊端,让作业变成一种动态生成的过程,通过完成作业,学生的个性得到彰显,兴趣、能力得到提升。那么,作为职业学校的德育课作业,为了更好的体现“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教师在设计开放式作业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作业素材或主题的选择应贴近职校学生实际,关注对学生未来职业生活的指导
职业学校承担着培养社会一线劳动者的任务,职校学生完成学业后步入的是“职场”而不是“考场”,学生一旦步入职场就会遇到许多复杂的问题:比如踏入社会如何顺利适应新的职场环境?初涉职场,遇到挫折该怎么办?当个人利益与职业操守相违背的时候怎么办?职场中个人合法利益受侵害怎么办?……要对这些问题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决策就需要学生具备睿智、理性的头脑和一颗正义善良的心灵,而中职德育课程必须承担起培养这些素养的任务,这也正是德育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要求所在。因此,教师在布置开放式作业时其素材或主题的选择应贴近职校学生的实际,它可以是发生在职场中的一个典型案例,可以是学生职业生涯中可能会遇到的一个问题,让学生在对素材的分析过程中体验情感,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为将来走入职场做好充分的准备。
2.开放式作业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关注对学生人生的指导
德育课向学生传递的知识大都是价值性知识,这种知识比其他领域的知识更复杂更具有结构不良性,也就是说学生虽然通过德育课的学习掌握了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规范的涵义与意义,但是一旦步入社会,面对生活世界真假伪善难辨的复杂性,学生在进行价值判断和行为决策时就会遇到许多道德上的困境,从而难以作出决断。因此,这就要求德育课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具体到课程教学的作业环节中就是要给学生呈现多样的、复杂的情境或案例(而不是简单化了的生活),这种情境或案例应包含多种矛盾冲突,尽可能还原社会现实,让学生在复杂情境或案例分析的基础上作出价值判断,从而提高自己的道德判断能力。[5](P.218)
参考文献
[1]孟庆山.新课改呼唤“以生为本”的人文性政治课堂[EB/OL].http://xkji.qikan.com/ArticleView.aspx?titleid=xkji200811114
[2]高德胜.回归生活的德育课程 [J].课程•教材•教法,2004,(11).
[3]唐爱民.真实的道德生活与德育课程生活资源的开发 [J].课程•教材•教法,2007,(5).
[4]钟志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06,(5).
[5]高文,徐斌艳,吴刚.建构主义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王建武]
上一篇:“遗传病和优生优育”教学案例
下一篇:且问且思且思且行且行且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