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品学科2011版新课标“教学建议”的解读
摘要:教学设计必须根据课程的需要定量渗透,适当扩展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课外材料,穿插现实生活内容,做到在内容上多方位,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
关键词:思品课;教学资源;整合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3-062-1一、本着“三贴近”的原则,加强课堂与实际的联系
新课标明确提出,“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善于开发和利用初中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组织教学,为学生的思想道德成长服务。”这表明教学应本着“三贴近”的原则,即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将学生自身的典型案例与学科知识紧密结合,丰富课程资源,使思想品德课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灵。
与生活实际联系的思想品德课教学,需要完整地把握其源于生活、通过生活和为了生活这三个方面内涵,并努力付诸教学实践。坚持以生活为本源,将课程内容与现实的学生生活相融合;坚持通过生活学习课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坚持让学生过好他们的课程生活,并促使其过一种美好的生活。“纯道德的生活”是不复存在的,道德学习离不开生活,道德学习的本质是生活的、实践的学习。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融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过程
新课标明确提出,“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性资源。教师要了解和研究教材的整体布局,把握教材具体内容在单元和整套教材中的地位、任务,根据本标准,设定鲜明而集中的教学目标。在合理使用教材的基础上,教室应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结构,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需要不断开放的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要面向初中生逐步扩展的整个生活世界,面向初中生有意义、感兴趣的问题,面对社会发展中新的科技成果,使教材的稳定性与时代性相统一。在新课程理念下,教材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也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资源。身边的资源、本地的资源都是课程资源,都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选取和补充。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尊重教材,不随意处理教材,甚至抛开教材,使教学无目标,成为无序的随意活动;又不能拘泥于教材,唯教材是用,而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及时、恰当地补充新的教学资源,积极创设教学情境、优化教学过程,并且把这一过程变成促进教师自己专业化和自我德行成长的过程。
三、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发展,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新课标明确提出,“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是最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教师要善于利用并创设丰富的教育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与感悟,在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深化思想认识。”
在教学中,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帮助学生回忆真实的情感体验;可以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抓住学生特有的情感体验;可以借助教材的美文,与学生一起品味文字的情感意蕴;可以借助教学媒体,引导学生领略影音的情感魅力。注重情感体验,让学生真正感受和领悟到善美情感和精神境界的妙趣,会使其由此对正确的价值观予以认同并心悦诚服,从而达成教育目标,提高教学实效。
道德教育需要寓学于行、需要躬行教育。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直接参与实践的机会,提高他们的道德践行能力。在教学中,应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行为习惯,引发学生的道德实践,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
四、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新课标明确提出,“教学中,教室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参观、讨论、访谈、研究项目、情景分析等方式,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中的问题,在合作和分享中扩展自己的经验,在自主探索和独立思考过程中增强道德学习能力。”
在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中的问题,通过调查、谈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要将学习过程变为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变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学生主动参与、自主设计并完成学习的过程;变为学生选择采用、吸纳模仿、研究探索、讨论质疑、体验分享的过程。
需要明确的是,自主学习既涉及学习内容,也涉及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是学生的学习行为,但这种学习是在师生双方统一的教学活动中的学习,因而不是孤立的,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生的。所谓学生的自主学习,意味着教师的教学不武断、不强制、不硬灌,意味着教师要为学生创设适当的条件、营造恰当的氛围,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要避免把自主学习理解为抛开教师的作用,完全由学生“做主”的误区。也就是说,自主学习不是放任自流,也不是学生的随意学习。
五、开发课程资源,丰富课堂教学
课程资源既包括学校内的,也包括学校外的教育资源,它是各类社会机构和各种教育渠道所蕴含的多种教育资源。教师应树立融合、开放、发展的课程资源观,整合并优化课程资源,充分发挥各种课程资源的人文教育功能,使之为课程实施和教学服务。
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开发、选择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为实现教育目标服务。建立融合、开放、发展的课程资源观,整合并优化校内外各种资源,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教育功能,丰富教材内容,有效落实课程目标。尽量组合不同类型的资源,将文本资源、音像资源、食物资源等结合起来,使学生深入理解课程内容。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和指导学生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重视对学生自身资源的开发,使学生的参与过程和生活体验成为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是课程资源的享受者,学生身边包涵了各种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收集相关信息,通过课前的“热点快讯”“新闻播报”“案例回放”等环节来介绍信息,教师再对此信息进行解读和点评,以丰富教学内容。
上一篇:《品德与社会》课中体验性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