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品德教学的加减乘除法
我国地域辽阔,一部教材的使用范围较为广泛,教材呈现的内容并非都切合每一个具体场域、每一个班级儿童的经验。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根据现实情况对所使用的教材进行有效的取舍和重构,如果面面俱到,可能就什么也得不到。立足基点,找准要点,把握教材,合理重构,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品德课堂更有实效,才能真正在取舍之间演绎精彩的课堂。基于此,笔者认为在教材的合理取舍和整合方面我们要做好加减乘除法。
一、拓展与延伸,做好加法
薄薄的几页教材,寥寥的语言,有限的图片,很难激发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此,我们在品德教学中,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好“加法”,或拓展或延伸,或挖掘教材中的隐性资源,增加教材中没有或未曾突出的要点,补充教材中未能从容展开的话题或事例,从而对教材进行有效的重构,对教学资源进行巧妙的整合,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变“厚”,拓“宽”,加“深”。这样学生可能会得到足够鲜活的教学资源,获得足够深刻的启示。
例如《我是独生女(子)》一课的教学。在新课导入环节,教师并没有拘泥于教材原有的体系,而是让学生说说自己在生活的哪些方面比较有优越性,从而为后面的“是不是会被宠坏”这一话题的讨论拓宽了思路。紧接着,教师对于教材中出现的几个事例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增加了萧萧这个孩子在生活中的案例,引发学生对案例中的主人公进行点评,在点评别人的同时,学生也在审视着自己。然后,教师出示学校中曾获得市“十好少年”的同龄人事迹,促进自我反思。通过这一“加”,使我们手中的教材变“厚”了,带给学生的体验也更为鲜活了。
二、去粗与取精,做好减法
人们曾问一位著名的雕塑家,为何他的作品那样逼真传神。雕塑家回答:我就是把石头上非人的部分去掉。由此想到了我们的品德教材,由于使用的范围很广,而教者、学生的情况各不相同,肯定有不太适合学生具体实际的内容,我们必须对教材进行大胆的取舍,以一双“火眼金睛”去甄别、选择、发现,“取”那些与主题联系非常密切的内容,结合拓展和延伸的材料,加以整合和重构,“舍”那些无关紧要,或不够生动、不太有典型意义的事例。“舍与得”应该是我们教学设计中秉承的理念与明确的原则之一。
如《在餐桌旁》一课的教学。教材中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早、中、晚餐分别吃什么,然后就具体情况,告诉小朋友应该吃什么,再让小朋友说说自己的饮食爱好。很明显第一环节和第三环节有重叠之处,因此教师加以整合:让小朋友搭配自己最喜欢的午餐,通过一个环节就解决了两个方面的问题,简洁又有趣。教材中,以便秘、牙出血、营养不良为例,告诉小朋友出现这样的情况该吃什么菜。这三种情况在我们看来并不全都具有典型性,为此,教者在教学中,换成小朋友们在生活中出现得多的挑食情况来谈,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又避免了说教的意味。
三、放大与升华,做好乘法
品德课程具有很强的情感性,要注重以情促情,以情动情,让学生在情感的熏陶中获得体验,明白道理,指导言行。我们面对的是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在教学形式上,如果设计一些生动、活泼、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就会牢牢地吸引住他们,让他们沉浸其中,感受品德教学带来的鲜活感和灵动感。因此,我们要给品德教学做些乘法,适度地将教材中渗透出来的情感不断升华。要注重课堂活动形式的变化,力求新颖有趣。如《在餐桌上》的教学,开始时教师便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乐乐猴欢迎小朋友光临奇奇餐厅,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教师也多次把教学场景假设在奇奇餐厅中,他们学得有滋有味。还要注重与生活链接。在《我与小动物》的教学中,教者把小动物带到了课堂上,学生非常兴奋,纷纷抢着要去和小动物对话,给它们喂食,他们观察着小动物的外形,感受着小动物的可爱,热爱动物的情感就在这样的体验中萌发,升级。
四、合并与淡化,做好除法
品德课教学要引导学生明白一定的道理,养成一定的习惯,形成一定的能力,很可能会多一些说教的味道。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尽力避免陷入说教的误区,努力弱化说教的意味,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一些形式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还是《在餐桌上》的教学,教师为了让小朋友明白每餐不能多吃的道理,用给气球充气的方法告诉孩子们:如果多吃的话,就像给气球充气一样,会“爆”掉的。形象生动的实验,让学生真切地领会了这一道理。
在品德教材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辨析题,不少教师喜欢组织辩论赛,或者让一些小组合作学习,而其中的一些辨析题具有很明显的价值倾向,学生一看就知道对错。还有些内容似是而非,对小学生而言辩论的难度较大。如在《我是独生女(子)》一课中,让学生围绕“我们是否会被宠坏”展开辩论,学生很难展开有理有据的、针锋相对的辩论,现场乱哄哄的,更多地是围绕这一话题低层次的反复夹缠。因此我们的教学有时候也要做些除法,合并、淡化某些不合适的内容。
鲁洁教授认为:苏教版的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科书,放大和开发了真实的课堂教学中最有价值的即兴创生的部分,只有这样的教科书,才能促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主体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才能使师生“过有道德的课堂生活”。儿童的生活是德育课程的基础,无论是调整教材的顺序、斟选教育主题,还是整合学科课程、吸纳社会信息,我们都应该把握教材,合理重构,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开发教材,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黄菊香,如东县实验小学,226400)
责任编辑:宣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