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理解与实践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颁布以来,我们通过学习对课程标准有了一定的理解,也发现了许多不能完全理解和令我们困惑的问题,下面我们从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等方面谈一下对《新课标》的认识和在教学中的实践,和广大同行交流探讨。
一、课程性质:立足实践;高度综合;注重创造体现科学与人文融合
课程性质同时也是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它决定了我们课堂教学中首先要注重实践,通过实践达到信息素养的提升;其次综合性强,远远超越了学科领域(如:主题型课:可选取的主题范围非常广);第三注重创造,或者说创新,正像课标中提到的:技术的本质在于创造,技术课程是以创造为核心的课程。如:学习掌握了动画制作工具之后做出了一个漂亮的MTV,学习了数据库管理知识之后做了个运动会管理系统,还要申请发明专利,这就是创造;最后体现科学与人文融合,技术绝不只是钢性的,它也体现了艺术性、文化性、道德责任等这些涉及社会人文方面的、柔性的东西,如:两个软件有同样的功能,一个界面很友好,很漂亮,赏心悦目;另一个像冷脸的陌生人,你愿意用哪个?
二、课程理念
对课程理念的阐述,课标中分了五个层面:(1)提高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2)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3)关注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4)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5)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归纳起来,第一条,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这也是我们课程的宗旨;第二、三条集中体现了本次课改中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即: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第四、五条注重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倡导交流与合作,则是由课程性质决定的。
三、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在课程理念指导下的三个要素,也是三层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层目标相互渗透,又有各自不同的侧重点。 在这里我们想重点和大家探讨一下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涵义,这一层目标是现行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所没有的,是各学科的新课标中都提及的,也是我们学习过程中感觉最困惑的,我们反复琢磨觉得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
我们先来看一下在“课程设计思路”中对学习目标和掌握水平是按着知识性、技能性、情感性这三个方面来划分的,每个方面都对应设计了初级、中级和高级三种水平并定义了相应动词(个别问题:在“内容标准”中对“掌握”这个动词应参照哪种水平标准呢?)。
知识性:初级——了解水平;
中级——理解水平;
高级——迁移应用水平。
技能性:初级——模拟水平;
中级——独立操作水平;
高级——熟练操作水平。
情感性:初级——经历(感受)水平;
中级——反应(认同)水平;
高级——领悟(内化)水平。
如果把“课程设计思路”中的学习目标与“课程目标”对照一下,可以看到(如图1):
“过程与方法”目标究竟是指什么?
其一,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其二,能根据任务的要求,确定所需信息的类型和来源,能评价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其三,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存储和管理。
其四,能采用适当的工具和方式呈现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
其五,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有计划的、合理的信息加工进行创造性探索或解决实际问题,如辅助其他学科学习、完成信息作品等。
其六,能对自己和他人的信息活动和结果进行评价,能归纳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以上用词或其所体现出的思想都表现在“课程设计思路”中对知识性、技能性和情感性目标的高水平要求中。也就是说“过程与方法”目标既是总结方法、实现知识迁移的过程,也是创造性地应用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还有内化信息伦理的过程。
四、案例分析
(一)为文字处理单元创设的学习情境
在人们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经常要处理多种文档,如:撰写文章、做作文、收集资料等。用计算机处理文档不仅效率高,而且美观、标准、规范,是目前人们应用计算机最广泛的领域之一。在Windows环境下,常用的文档处理软件有:记事本、写字板、WPS、Word等。Word是美国微软公司开发的办公软件包Microsoft office中重要的组件之一。它还具有图文混排、数据处理等功能,是目前易学、好用、功能强大的文档处理软件之一。本章我们将学习使用,word2000处理文档的方法。下面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它(接下来主要采用演示法展开教学)。
1、问题思考
这种导语型的情境设计是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教学过程常常都是以导语开头的,但是我们认为:导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考虑学生年龄特点设计,如果能从问题引入或创设问题情境,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创新的学习氛围。这段导语不能起到上述作用;另外,根据新课程理念要求,信息技术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而这段导语对教学内容的描述太偏重工具软件的介绍,忽视了通识教育(某个软件不等于某种技术)。
2、对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的理解
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方式,如:探究式学习、任务驱动式学习、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或多种学习方式并用。就教与学的关系而言,教学方式是因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结合教学内容选择设计适当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比如:这节课我们想采用主题型课的模式,那么就可以相应地指导学生采用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学习方式。
(以前我们经常把研究性学习放在学习方式的范围,通过对新课程理论的学习我们才认识到:研究性学习是活动,是一种综合实践活动。从它的定义就能发现这一点: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领域。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选取教学方法和活动方式,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设计成研究性学习的形式。)
3、教学过程设计和学生活动的设计要注意的六点问题
其一,创设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经验以及社会、科技发展实际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问题教学和情境教学是新课程倡导的重
要教学观点,通过创造一种气氛、一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提出问题或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办法,自主地思考、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达到素养的提升)。
其二,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其三,关注个体差异,鼓励个性化发展与全面发展。
其四,鼓励学生开展交流、合作解决问题。
其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
其六。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与能力,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总结上述六点,只有一句话:联系实际,培养能力,注意方法,全面发展。
(二)一个学期的学习总评
学习评价是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重要的环节。新课标中提出的评价原则是:
一是强调激励、诊断和促进,弱化选拔、甄别。
二是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
三是关注个别差异,鼓励创造实践。
其内涵主要体现在评价内容、标准、方法、主体、重心五个方面:
其一,评价内容的综合化。即: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以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要求。
其二,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
其三,评价方式多样化,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丰富评价与考试的方法,如: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行为观察和开放性考试等,追求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其四,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单向转化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强调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员,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
其五,关注发展过程,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而终结性的评价结果随着改进计划的确定亦成为下一次评价的起点,进入被评价者发展的进程中。
对照一下,案例表中最突出的特点是体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但是缺少评价标准,不能体现多层次的评价;突出了结果评价,不能体现过程评价;评价内容不能充分体现多角度、综合化(缺过程目标达成评价)。另外,从评价方式上讲,单纯用这种表格来进行学习评价不能体现评价方式多样化的思想。但是从实际教学中看,有记录可查的评价用这种表格的形式却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办法。我们想可以这样设计:
评价由三个相互关联的表格组成:一是补充表一:“XX单元学习评价标准”,在表中列出每个项目的各等级对应的标准;二是上面的“XX同学XX学期学习总评”表,但题目要改成“XX同学xx单元学习总评”表,每学习一个单元,对照评价标准为学生作一次评估;三是补充表二:“XX班级XX学期学习总评”表,把学生初始水平与每个单元的成绩结合起来,对学生一学期的学习作总评。
编辑:陈钺
上一篇:SPOC环境下教师角色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