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比赛中寻找信息技术课程可持续发展的源泉
总结与归纳信息技术的基本特征和一般规律,强调学生对更为广泛的技术思想与方法的感知和理解。可以说,强调技术思想与方法的培养是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价值所在,因为它关注了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超越了具体工具的束缚,跳出了技能训练的窠臼。
【案例分析】
徐国军老师在《美化文章》案例中的设计意图里这样写道:“学生对‘插入—图片—艺术字’的操作有所困惑,他们会想:明明文字应该是在文档中操作的,为什么艺术字就要到‘插入图片’中去实现呢?为此,我引导学生推理,因为图片可以实现旋转等效果,而文字不能,只有把文字转化成图片,才能实现各种特殊的效果,所以艺术字采用了图片格式。”教师抓住了“插入—图片—艺术字”这一操作细节,从技术方法的层面解读了艺术字属于图片的原因,并由此引导学生把对图片操作的经验迁移到艺术字上来,使教学做到了横向联系、融会贯通。
再如《巧画对称图形》案例,阎芳老师没有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单纯的“翻转/旋转”技术上,而是更加关注基于技术的思考、运用和创造。例如,她设计的仅凭借图1中右侧2片叶子构造出左侧大树的任务,在巩固技术的同时,还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4.注重认知、情感与态度的和谐发展
新课程强调,教学应在学生的生活世界中进行意义的构建,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寻求富有意义的、充满人性的教育。参赛案例几乎都在教学伊始就创设了一定的情境,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有些情境还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需求。教学过程中,许多案例都能够通过有意义的任务、精美的课件、作品欣赏甚至是配乐等方式来维持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同时给学生以美的感染和熏陶,还有一些案例积极引导学生将学会的方法用于生活实践,使学生体验和感受了信息技术给学习与生活带来的便利,激发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的热情。一些案例还体现出了对学生成就感的呵护,为学生营造了情感化和人性化的课堂。
【案例分析】
胡佳老师的《画线》案例以书写象形字(如图2)的任务作为载体,承载了让学生理解画图中直线、曲线及它们常见形式的教学任务。这一设计别具匠心,且让学生感知了中国文字的起源。
参赛案例较集中的问题
1.教学目标表述和评价设计能力有待提高
教学目标对教学实施和评价都有着明确的规定和指导作用,直接影响着后续教学的效果。但是综观这一届的小学组参赛案例,有81%的案例存在教学目标表述含糊不清的问题;有64%的案例把“过程与方法”目标写成了教师的教学方法。这反映出了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们对三维目标内涵的理解还不够深入。要知道,对教学目标的科学表述绝不仅仅是形式上的问题。
恰当的学业评价对教师的教学有诊断和促进的作用,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优势、不足和努力方向,促进学生发展。优秀的评价不应只针对学习结果,还应面向学习过程,评价的主体也可以是多元化的。但无论采用何种评价方式,均需着眼于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遗憾的是,在我所评审的案例中,设计了评价环节的案例仅占61%,而在这些有评价环节的案例中,涉及“过程与方法”评价的仅有2篇,评价实施过程中关注学生心理感受或有相应对策的也仅有2篇。由此可见,在评价方面,信息技术教师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2.案例内容和水平分布不均
从教学内容的分布来看,我所评审的参赛案例中,内容涉及文字编辑的43篇,画图34篇,PPT25篇,程序设计与机器人13篇,网络、Excel、Photoshop、文件操作、影音编辑、理论共23篇。不难发现,教学内容分布不均的现象较为明显,且缺少有难度的、体现信息技术前沿发展的案例。整体来看,以画图、Word、LOGO为内容的教学案例整体水平较高,而对于VB、机器人教学等内容的设计存在明显的不足,比如关于机器人教学的案例共有5篇,但没有一篇能够把问题解决的策略呈现清楚。
3.情境或任务设置有趣,但脱离生活或效率不高
一些案例表面看上去内容丰富,奇妙有趣,但往往华而不实,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还有一些案例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如案例《帮助小动物回家》,教师尽管创设了帮小动物回家、过河搭桥等任务和故事情节,还制作了精美的课件,但技术内容仅涉及“复制”和“粘贴”两项操作。又如案例《设置超链接——动作设置》,教师把“动作设置”功能主要用于设计管道游戏,虽然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但没能体现该功能的实际应用价值——为演示文稿的应用效果服务。
反思与探讨
1.关于主题单元与研究性学习
主题单元将相关的多个教材内容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看,从而在设计活动时可以打破教材内容的束缚,既注重科学原理的认识和掌握,又注重态度、方法、情感的综合培养。研究性学习是相对于接受性学习来说的,它强调学生应通过探究和发现进行书本知识的学习。
通过分析与比较不难发现,主题单元以及研究性学习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的优势恰恰能满足信息素养对教学方式的需求,是非常适合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方式。针对本组参赛案例在主题单元与研究性学习方面几乎空白的情况,今后大赛组织者能否做一些适当的引领?我们教研部门是否也应该做相应的组织和指导?
2.关于机器人与程序设计
机器人教育不是一门学科,而是一个学科技术群,智能技术是其灵魂。它顺应了世界科技发展的潮流,突出了自主创新的理念,是充分展示高科技成果、全面提高青少年创新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良好平台。程序设计则是对人类思维的模拟,被称为第二语言,承载着信息技术众多的核心价值。小学高年级正是学生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开展程序或机器人教学是否合适、怎样开展等问题也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和研究。
3.关于教学滞后于社会发展
参赛案例中,99%的案例都针对的是3~6年级的学生,这反映出我国目前小学信息技术课普遍是在3~6年级开设的。通过分析参赛案例可以看到,3年级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学习的主要内容是打字、画图、Word,但这些教学内容已明显落后于现代的城市生活现状。由于家用电脑的普及以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广泛开展,许多孩子在一二年级就具备了一定的应用计算机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么来看,我们目前所进行的信息技术教育是不是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了呢?面对新问题的挑战,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措施和对策?对于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更深入、系统地思考。
(作者单位:辽宁沈阳市教育研究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