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设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数字图像课程改革探索
摘要:设计创新型人才在社会需求中越来越重要,数字图像课程需基于设计创新型人才进行教学模式改革。以浙江树人大学的数字图像课程“PhotoShop图像处理技术”为例,提出“实用、创新”在新教学中的导向作用,从“一条主线、三个模块”对课程模块进行介绍,并从教学媒体、基础原理、思维方法、教学案例、教学评价、课外实践等方面对改革实施途径进行分类阐释。
关键词:设计创新型人才;教学模式改革;实用与创新
作者简介:顾汉杰(1981-),男,浙江海宁人,浙江树人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讲师。(浙江 杭州 310015)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2-0138-02
“PhotoShop图像处理技术”是面向浙江树人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一、二年级学生开设的数字图像课程,主要介绍数字图像设计软件Photoshop应用于图形设计、创意设计、交互界面设计等特定领域的技巧。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新型Web技术的不断涌现,对数字图像设计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对Photoshop等软件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与发展。
在原有课程教学中,与单一知识点对应的验证型教学案例占据比例较多。学生虽然暂时学习了该案例的技能,但无法与设计领域中的实际应用紧密联系起来,导致技能无法灵活运用且遗忘较快,这也不符合我校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宗旨。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理念。[1]“PhotoShop图像处理技术”推行基于设计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改革,以“实用、创新”为导向,将注重设计感的项目案例融入课堂,借助新型教学媒体,重新组织教学经验,提升学生符合社会需求的设计能力,获得了良好的改革成效。本文将以浙江树人大学“PhotoShop图像处理技术”为例,对数字图像课程教学改革进行阐述。
一、基本改革思路
1.旧教学思路
原有教学大纲注重基本技能的传授,而忽视整体的联系。各个技能知识点联系不紧密,彼此没有形成模块化教学,导致学生对于各个技能、知识的关系缺乏清晰认知,只能进行按部就班的验证性操作。如上一周学习画笔,下一周学习蒙版,两周所用案例没有过度或交叉内容,学生对两者如何综合应用无所适从,一旦脱离教程就无法独立创作。此外,原有大纲在社会应用方面所讲授的内容仅有平面海报的案例设置,未有针对创意设计与交互界面设计进行案例设置,导致学生对创意的获取及课程的社会应用缺乏足够认知,无法满足变化日益增多的社会需求。
2.新教学思路
新教学大纲以“一条主线、三个模块”的思路进行教学,即以贯彻案例教学为主线,分“工具的综合操作模块”、“创意设计模块”、“交互界面设计模块”进行开展。如图1所示,课程主线清晰,模块内容针对性强,知识点联系紧密。整个课程设置推进按照斯金纳“程序教学法”循序渐进,有助学生接受与理解。[2]
在“工具综合操作模块”部分,并非软件功能的罗列,而是根据案例所需,挑选真正核心且实用的技术进行讲解,由浅入深,由简到繁,进行有效整合。在“创意模块部分”,将依据社会接受度高且不乏个人特色的设计风格进行创作,锻炼学习者原创能力,减少创意度较低的功能验证性操作。在“交互界面设计模块”部分,案例的选择上以社会需求量大、符合设计潮流的案例为优先,使学习者感到生动有趣,易于接受、记忆和自学,在较为愉快的教学氛围中掌握设计的要点及技巧。
二、改革实施途径
本文将从教学媒体、基础原理、思维方法、教学案例、教学评价、课外实践等方面对改革实施途径进行介绍。
1.借助微博等新型教学媒体
微博是Web2.0时代认知度、接受度、活跃度均极高的平台,其在学生用户中的粘性很高。因此,本研究在教学媒体方面,除了日常的局域网空间共享资料,也在微博上开设了专门空间,提升学生专注度。借助微博的简单性与便携性,教师可以将Photoshop案例的操作关键知识点、构图创意配色等信息,发布在微博上;学生只要关注了教师,单击教师的分组类别即可获取信息。同时,在发布信息的时候,教师应尽量使用“文字+图片”或“文字+图片+视频链接”这样的表达方式,因为在微博传播中纯文字的表达最容易被忽视。此外,学生之间也可以通过类似的方法共享信息。[3]
在上课之前,教师可在微博上通过发布预告,告知下节课的学习内容;并贴上有用的视频教程或案例概览图,要求学生预习相关内容。例如,下次课的内容为Photoshop颜色处理,教师可用“各位同学,6月2日课程内容为移动应用UI设计,主讲移动设备图标设计案例,望做好准备”等简短的语句作为文本标题,同时插入诸如网易学院的Photoshop CS3调色的视频地址等多媒体内容,供学生自学。在师生互动方面,教师还可以就某个知识,在微博@某个学生,例如,“在移动UI中,你觉得扁平化设计好还是拟物化设计好”,学生只需凭借手机就可以阅读、评论、转发,这对于师生互动具有极大推动作用,方便性格较为内向的学生也参与到教学讨论中。新型教学媒体对于促进学生交流,活跃气氛,提升信心,具有良好作用。
2.提升构图、配色等基础原理比例
在原有课程设计中,构图配色知识讲授较少,导致学生只会修改图片,在独立设计作品的美观度上有所缺失。新的课程设计加重构图、配色等基础原理的比例,将其灵活穿插在案例设计中,并以平面海报、UI设计等作为切入点,为学生讲解构图、配色的具体用法。例如,新的教学过程中将教会学生使用 ColorSchemer Studio配色软件,参考2013年Web设计中流行配色方案进行网页、电子杂志等媒体的配色,并对国内外优秀获奖平面作品进行构图解析,选择适合自己作品的构图形式。构图、配色比例提升,对于学生的图形控制与独立设计能力有很大助益。[4]
3.使用“1+1”启发式思维获取创意
创意一直是困扰学生创作的难题,在教学过程中屡屡出现“学生创作许久,给出一幅构图配色过关,但创意平庸的作品”的现象。如何引导学生产生创意思维,也是培养设计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环节。由于学生此前基本未接受过创意思维方面的训练,因此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本研究在异物同构基础之上提出了名为“1+1”的启发式思维法,对初涉创意思维的学生进行简单易懂的引导。
“1+1”启发式思维,顾名思义,是将两个创意元素合而为一产生新的创意。其关键点在于如何将两个创意整合,本研究认为需要找到一个联系的纽带,这个纽带可以是形态方面也可以是寓意方面,还可以是色彩方面。其思考顺序如图2所示,分为评估主题、提炼元素、寻找纽带、创意定型等四个步骤。[5]
以图3的海报为例对“1+1”启发式思维进行介绍:
(1)评估主题。可得出图2为温室效应方面的主题。
(2)提炼元素。教师向学生提问“全球变暖最直接的表现是怎样的”,学生会罗列“二氧化碳增加;海平面升高;低海拔地区被淹没;物种可能会减少”等答案。教师进行总结“这是最表面,也是最容易被我们所联想到的,这就是元素1”;接着,教师再提问“那么,全球变暖它的结果性质是恶性的还是良性的”,学生很多会回答“这是恶性的”;教师接着提示“显然对于生物而言,尤其是人类而言,恶性的性质居多。进一步想,对于人类,哪些事物是属于恶性的?这个可能性,就已经非常多了,思维发散开去,将它定为因素2。请注意,因素2与全球变暖并不一定是有联系的”。
(3)寻找纽带。教师提问,“全球变暖直接表现+恶性的性质事物=?”,引导学生去试着叠加两个元素,并注意这个纽带是什么形式的联系。在图3的海报中,学生很快可以分析出纽带:冰山与人脸的形态相似。
(4)创意定型。将上述环节进行总结。元素1为“直接表现:冰山融化、海面升高”,元素2为“恶性事物:溺水”,纽带为“冰山与人脸的形似”,一个简洁明了的创意由此固定下来。
学习“1+1”启发式思维有助学生打破固有思维,为后续设计类课程学习以及未来独立创作创意作品打下了良好基础。
4.引入先进实用的教学案例
在原有课程设计中,所引用的多为普通的设计案例,以各种不细分体系的素材图片修改居多,导致学生无法接触最新潮的设计理念。新的课程设计,将苹果公司的IOS界面设计、Android手机移动应用界面设计、精美电子相册设计等案例引入教学,使学生了解目前社会热门的设计需求,学会实用的交互设计操作技能。例如,应用“7±2”原则(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2,即一般为7,并在5~9之间波动),指导学生对应用程序的导航菜单进行精简设计,摒弃追求大而全的门户式菜单,学习由苹果公司等发扬的极简主义在界面设计中的应用。[6]
此外,在原有课程设计中,案例的操作流程比较简单且固定,学生只需要一步步将工具验证实现即可,导致在创意海报或图形设计中无法灵活应用多种工具。在新的案例设计中削减了流程较为固定的验证性操作比例,提高了灵活性较高的综合设计实验比例。例如,新的课程设计将布置设计主题,在提供图例参考前提下,要求学生进行设计,并指导如何配合快捷键,合理使用图层管理,对画笔、路径、配色、滤镜等常用功能有机整合在一起,并给予学生两周左右的时间去完成一个独立设计作品。先进、实用的教学案例,能够激发学生探索精神,促使学生快速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5.注重过程性教学评价
原有课程设计中,对学生的成绩评定主要由期中、期末设计决定,对于学习过程中的定性评价涉及不足。新课程设计则由研究性成果与综合设计决定成绩,其依托研究性学习理念,注重过程性评价,鼓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校园生活中获取研究主题,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学生对成果进行自评与互评,教师对学生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进行点评。[7]例如,在创意意识培养环节的学习,学生不可能在教室内就获得长足进步,因此教师可布置研究性主题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花费1~2周的时间用手机、相机、画笔等记录下“你身边最美”的创意形象,阐释其创意优势,将之整理为一个主题成果,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并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点评等形式,进行教学评价,将此研究过程表现计入总成绩评定。新课程设计避免了因评价形式单一而造成的对学生评价片面的问题,让学生在研究中学会归纳分析,拓展了创新思维、研究思维,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6.鼓励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
设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活动的支持。新课程设计在学校支持下,为学生提供诸多实践平台。教师鼓励学生参加校级多媒体作品设计竞赛,锻炼自身设计水平,并指导优秀作品参加省级、全国级的设计竞赛,提升其信心。此外,教师引导学生参与院级、校级、省级科研课题申报与建设,全面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动手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8]据对参与竞赛科研的毕业学生回访调查,其就业竞争优势明显高于未参与实践的学生。
三、总结
针对设计创新型人才培养,数字图像课程“PhotoShop图像处理技术”从教学思路、教学设计、教学实践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模式改革。进行改革之后,学生与教师的沟通交流明显增多,学生对于课程的满意度得到显著提升;学生参与实践的人数逐年稳定提升,上一届学生取得的成就对下一届起到了极大的鼓励作用。基础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提升,对于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也提供了较大助益。同时也应认识到课程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时时关注社会需求的变化,在不偏离学科性质特点的基础上,对其中的各主要环节进行调整,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使之更加趋于科学化。专注设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对于原有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也将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具有一定的现实性与推广性。
参考文献:
[1]赵可云,何克抗,王以宁.杜威实用主义思想对教育技术实验研究的启示[J].开放教育研究,2010,(1).
[2]薛强.艺术设计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创新教学模式研究[J].艺术研究,2009,(4).
[3]王时进,段渭军,杨晓明.微博在教育中的应用探讨与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0,(8).
[4]万长林.基于能力培养目标的创新型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艺术教育,2012,(12).
[5]郝秀丽.美术课创意思维教学的方法与形式[J].美术教育研究,
2013,(6).
[6]于歌.产品设计中的交互设计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2.
[7]曾祥翊.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教学设计模式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