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显地理价值追求,洋溢地理核心素养
材料,对比坦桑尼亚其它地区,当地工业布局受原料、劳动力、交通等优势影响。此题借助产业布局内容考查学生对因地制宜、人地协调思想的理解。人类活动往往综合了区域自然区位、社会经济区位,从区域经济最合理化的角度进行选择,充分体现人地协调观。第(3)题中指出剑麻收割后需要及时加工,说明剑麻不易保存、易变质。学生可结合剑麻生长环境和自身特点将易变质的原因作解读。正是因为剑麻这种生物特点及其存在的地理环境特征,决定了人类需要及时加工。人类活动很多时候与自然地理环境密不可分,因为环境的各种制约,人类为了更好利用剑麻才积极寻找应对方法。此题不仅考查了学生对特殊地理现象的分析,也引导学生要积极适应自然环境,科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谋求人地协调发展。第(4)题侧重考查区域经济合作的意义。题干设问指向当地获益,应从“对当地经济”和“对当地人民生活”两个角度加以分析。此题看起来考查的是区域经济合作产生的积极影响,其实质正是因为区域环境、资源存在着巨大差异才促成了区域经济开发与合作,这也是地理环境的差异促使人类不断谋求合作,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2.剖析社会热点,突出价值判断
高考地理试题的设计体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理念。试题情境密切关注我国和世界环境与人类发展的相关素材,引导教学和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关注地理学科前沿,注重联系实际、联系生活,但试题考查的本质却是回归学科教学的本源——从地理学的视角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例如,Ⅱ卷第37题, 隐性对接“重大工程(跨海大桥)建设”这一热点话题,试题设计以“白令海峡”区域为空间背景,以人地协调观为主线,递进式设计四个问题,考查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的形成状况,要求学生运用整体性思想分析白令海峡区域不同时期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第(1)题考查白令海峡自然条件对人类徒步穿越的限制,结合图可知这其中有自然条件恶劣的限制,包括气候、水文、位置、穿越距离等,同时有人类徒步活动的相关要求的限制,如沿途食物、水源补充,人类御寒御灾能力等都是需要参考的条件。从此题中,学生通过综合分析明确区域的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有很强的限制性。第(2)题要求判断印第安人从亚洲进入美洲大陆的季节。这一人类活动的进行主要从印第安人进入美洲的目的入手分析。综合图文信息材料,借助冰期全盛期与间冰期的对比分析,此时期亚洲东部冰雪覆盖,食物缺少,白令海峡冰层厚,徒步穿越海峡容易。北美夏季相对冬季气候更为温和,动植物丰富,适合人类生存,印地安人此时穿越有生存需求,地理环境也满足迁徙的要求。分析此题需要从不同时空维度对自然地理环境作出对比,明确人类活动既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同时也积极适应地理环境,寻求最佳的生存方式,这是早期人地协调的一种有效途径。第(3)题考查交通线路建设成本的影响因素。交通线路建设成本主要从建设难度、建设技术材料投入、建设人员投入、建设周期等方面进行分析。结合区域特征分析白令海峡纬度高、气温低,受极地东风带影响,多风雪灾害,建设难度大,技术要求高;夏季浮冰多,架桥难度高,投入材料多;海水及洋流对建筑材料产生侵蚀,且两侧地形复杂不利于架桥;因为各种条件制约,施工技术要求高,工人量大,桥梁建设周期长、成本高。本题考查学生对地理问题判断推理分析能力,架桥属于人类活动中常见的一种,而在白令海峡架桥又属于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极大的一种挑战。在各国都着迷建各类跨海大桥的今天,人类积极探索利用自然条件、改造自然條件为人类生产生活服务的各种活动,这类活动的实施需要充分考虑自然地理特征以及人类活动的能力,努力谋求人地和谐。试题紧密联系当前时事热点,展现地理学科知识在区域建设和发展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会用比较的方式,动态发展地看待地理问题过程,学会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分析区域发展问题,真正实现区域可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