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课程领导力:课程基地建设应然的行动追求
【摘 要】近年来,课程基地建设这一项工作在江苏省全面铺开,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纷纷走出了各自的探索之路。南京市玄武区也不例外,以“顶层设计、理念先行、主题研究、校本课程、学科建设”五大抓手提升课程建设水平、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关键词】主题研究;校本课程;学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2-0138-02
【作者简介】丁加旗,南京市玄武区教师发展中心(南京,210016)主任,高级教师,江苏省初中物理特级教师。
几年来,在江苏省学科基地建设的精神理念引导下,南京市玄武区从课程的理念构建、教学环境、互动平台、课程资源、学习方式、师生成长等方面入手,促进各校学科基地的规划、建设与提高。在此基础上,大力开展区域提升中小学课程领导力的行动研究,在课程文化、课程规划、主题研究、校本课程、学科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提升课程领导力行动已然成为课程基地建设的追求。
一、理念先行,加强课程文化建设
思想观念的转变是课程基地建设取得成效的基础,而观念转变的程度决定于学校的课程文化建设。校长、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校长是课程文化建设的引导者,教师是课程文化建设的实践者,学生是课程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和成果的体验者。玄武区在课程文化建设方面重点关注了三个层面。
一是提升校长对课程的领导水平。校长是学校课程愿景的策划者、课程团队与资源的组织者、课程文化的倡导者和培育者、课程发展的协调者、课程革新的激励者。校长课程领导力重在引领全体师生建设学校课程共同体,根据培养目标和办学定位,领导学校课程设计、实施、评价和课程文化建设,凸显学校课程的文化性、统整性和校本性。
二是培植教师的课程意识。教师是课程领导共同体中坚力量,教师的课程领导力重在学科课程理解、课程开发、课程合作、课程沟通、课程建设。我区注重引领教师认同学校课程文化,准确理解学科本质,把握学科课程标准及变化,对学科课程进行改编、扩充、整合和拓展等,使符合教的课程走向符合学的课程。
三是注重学生在课程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学生学习不单单是学习多少文化课和掌握多少知识,而是要把自己砥砺成为一个有文化内涵和文化力的人。因此,我区立足“生本”理念,在学生们丰富的课程体验中,努力使学生成为拿到“开发文化宝库钥匙”的人。
【案例1】课程文化的力量
南京十三中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构建并提出“树魂”课程模型,通过设立四个“研学中心”建设语文课程基地,构建学校以语文学科为龙头的“大文科”课程布局,凸显该校“人文见长”的办学理念。课程文化建设提升了课程基地建设的品质,同时也磨砺和造就了教师。教师和基地一起成长,和学生一起进步。
江苏省特级教师曹勇军对课程文化有深刻的理解:课程在哪里?我们以前认为,课程在规划里,在教材里,在教案里……这些是课程,但只是构成课程的部分,甚至是碎片,不是课程的“魂”,要师生走到一起,构成一个现场,在这里,知识不断的运用,思维不断的拓展,情感不断的升华……这时课程出来了。课程在学生身上,但又不全在学生身上,课程在教师身上,但又不全在教师身上。但你能明显感觉到,那种弥漫在师生之间、超越物质存在的精神力量、心灵力量,它提升着学生的知识和经验。这才是课程最强调的东西。
二、顶层设计,制定学校课程规划
我们认为,课程基地建设应该纳入学校整体课程规划之中,并成为学校课程实施的特色与亮点。“十二五”期间,玄武区从区域层面聘请课程专家深入指导,从学校文化视角切入,以顶层设计的方式,根据“满足学生发展需求、适应学校办学定位、达成课程改革目标”的要求,通过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等形式整体设计学校课程规划。将校园内所有活动全部纳入学校课程的视野,进一步明晰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在课程内容选择、形态选择和方法选择等方面形成了各学校的课程理念,形成引领学校发展的“精神力量”。
三、主题研究,提升课程实施水平
我们认为,课堂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阵地,课程基地建设的核心要素在课堂。我们把课程实施的重点放在常态化的课堂如何贯彻“为了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新课程理念,把保障和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落实在每一节常态课堂之中。我区每隔四到五年就聚焦一个课堂研究主题,持续不断进行课堂教学研究。目前,我区正在开展区域推进“新三学”(理解学生、支持学习、提升学力)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活动,旨在进一步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树立为了每个学生发展而教的意识,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各学校围绕区域课堂研究主题,开展“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深度学习”“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质量测查与评估”等研究。
四、校本课程,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课程基地建设为校本课程开发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而校本课程则是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重要载体。我区充分利用科研院所林立、部队院校众多、山水人文资源丰富的特点,开发突显学校办学特色的课程资源,努力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和多样化的学习条件,为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提供个性化学习的选择和帮助,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丰厚学生生命成长的历程。
【案例2】南京市第九中学“精品学生社团”
南京九中每一位学生都通过课程基地建设为自己选择了一门心仪的音乐选修课程,通过课程初步掌握一个音乐技能。学校自2012年起就确定了学生社团精品化的发展思路,目前校级学生音乐社团有十余个。学校给每个社团都选配指导老师,并专门设置了社团活动时间,并在每年年底对社团建设情况进行评比,选出优秀社团给予社团建设基金奖励。除了社团常规活动外,九中还定期开展全校性的普及性的音乐活动。每年5月社团巡礼、10月“校文化艺术月”“一二·九”大合唱比赛、“校园十佳歌手”大赛、“心系祖国歌咏”比赛、“金秋歌会”“主题观摩”“特色讲座”等等活动,莘莘学子用才气用精神用生命诠释青年追梦者的心声,创造出全新的学习方式。
五、学科建设,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学科组是课程基地建设最直接的实施组织,教师的课程领导力取决于学科建设的水平与高度。近五年,我区基于学科课程标准要求、区域学科发展状况,从校本和区域两个层面交错研究并制定“学科建设行动”方案,从“学科课程建设、学科教学改革、学科质量保障、学科团队学习、学科特色项目”等五个方面确立学科建设具体内容及相应举措,并在实践中逐步加以实施和完善,构成既有价值指向又有操作路径的区域学科建设特色。着力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区域教育质量内涵发展。
【案例3】十三中锁金分校体育学科建设的具体措施(节选)
1.树立大体育教学观念。
梳理大体育的教学观念,用系统的观点审视教学,力求以体育教学为基点,体育活动为抓手,并提供具有体育特长的同学以更高的平台,共同促进学生体育技能和身体素质的提高。
2.开发适应学生终身发展的特色校本课程。
体育组本着形式多样、快乐健康、寓教于乐、强身健体、促德辅智、创新发展的指导思想,根据学校的场地设施、师资情况,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身心特点,根据季节与气候的变化,切实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科学合理地开发校本课程。
3.建构人文体育大课间。
在大课间教学、活动、竞赛、评价等校本化实践研究基础上,形成特色鲜明的校本操——太极功夫扇、瑜伽、课桌操、集体跑操、武术操、趣味体育、现代项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