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探讨
作者简介:刘培锋(1970年-)男,内蒙古乌兰察布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机械类相关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摘要:本文根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要求,阐述从能力本位出发,对《机械基础》课程进行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探讨了课程的性质与定位、课程教学目标的确定、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以及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等。
关键词: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1(A)-0000-00
《机械基础》是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以机械中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为基础,为培养学生具有处理一般工程问题能力和学习有关后续课程打下基础。它是从理论性、系统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向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过渡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本文从能力本位出发,对《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设计与教学改革与实践进行探讨。
1 课程的教学目标
高等职业院校是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的,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我院通过对毕业生就业后的岗位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确定《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为:使学生具备对常用机构的运动分析能力、机构选型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具备对常用机械传动装置及零部件的分析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运用能力。
2 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
我院对本课程内容的设计思路是: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主线,本着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的原则重构教学内容,将课程的主要内容进行精选,使其成为一门内容完整、工程实例丰富的的课程。课程按常用机构的组成及分析与通用机械的工作主线来安排,在课程内容上将有关工程问题的理论与应用结合起来学习,以培养能力、强化应用、提升创新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表1 为《机械基础》课程内容构架,描述了课程各单元的课程教学内容以及专业能力目标。
3 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我院机械类各专业都开设了《机械基础》这门课程,课程组教师严格执行教学文件,规范教学环节,在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进、实训内容的选择以及实训基地的建设等方面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工作,成效显著。加强了对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1 课程教学内容和体系的改革
(1)优化教学内容
将原《机械原理》、《机械零件》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删掉了大量机械设计的繁琐的理论性的设计计算以及传统教学中的课程设计,同时增加了有关带传动、链传动、离合器、发动机等的实训项目,构建了常用机构的运动分析、常用机械传动装置的分析、常用的联接的分析以及典型零部件的分析等,且将各种机构、传动、联接、零部件的结构、工作原理、类型、特点及应用作为重点内容来讲授。
(2)通过对比归纳其相似性,找出其不同
在对课程内容融会贯通的基础上,找到各章节的共性问题,在讲授时,通过对比归纳其相似性,找出其不同。不仅使同学们容易接受掌握,也节省了学时。
3.2 实验内容与方式
紧扣教学内容,以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为目标,注重实训。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利用实验设备和测试仪器让学生进行操作。这一改革突破了以教师操作为主、学生做记录的传统形式,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加深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和理解,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发挥个人创造性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3.3 作业内容的多样化
作业布置时,有适量的必做传统习题,同时强调“感性”作业。如观察某一机器或机构的工作情况,然后作机构运动简图,写心得,讨论是否有改进空间,从而进一步提出改进方案。这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意识。
3.4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采用 “任务法 ”教学
《机械基础》的教学一般是先讲原理,后讲应用。其弊端是机械知识知之甚少的初学者难以接受,学习很被动。近两年,我们采用“任务法”教学,先交代任务再讲述授课内容。通过参观相似设备,现场实测,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再加上教师的精心指导,经历存疑、假设、推理、顿悟和验证的各个阶段,使学生们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探求,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很好地应用于工程实践中。
(2)多种教学手段结合
以传统教学、多媒体教学、实验教学、生产现场教学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为主,辅之以自学、看录像、网络教学、作习题等教学环节,在授课时突出主线,摒弃了“满堂灌”的授课方式,大大提高了授课效率。
通过对《机械基础》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实践,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习惯, 提高了教育教学的效果,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工程意识。
参考文献
[1] 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内涵、原理与开发,《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第19期;
[2] 侯建军.基于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J],《教育与职业》,2008年第23期;
[3] 周永红. 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中外教学研究》, 2007年 第 1期。
上一篇:CNC数控加工中刀具的选用
下一篇: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