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型轮式装甲输送车
当前世界各国轮式装甲车辆大量装备,运用范围和高科技含量不断增大。比较国外的轮式装甲车,我国轮式装甲车在覆盖的吨级范围、零部件选型、整体布置型式、系列化发展、变型能力及改装适应性等各方面都已不能满足当前轮式自行武器装备的发展需求,也不能完全满足国外市场和客户的使用要求。新型6×6轮式装甲车就是采用现有的成熟技术和经验,在较短的时间内研制的综合性能高、性价比合理的轮式装甲输送车。
现代战争环境和任务的变化特点,以及轮式装甲车辆特有的性能优势决定了轮式装甲车辆主要以输送步兵为主,并伴随主战坦克作战。尽管轮式装甲车辆种类繁多,但装备数量最为庞大的还是轮式装甲输送车。从新型轮式装甲车辆的技术支撑来看,通过大马力发动机、H型传动技术、液气可调悬架等先进技术的开发,为新型轮式装甲车辆的研发提供了技术储备。
总体特点
新型6×6轮式装甲输送车为15~16吨级轮式装甲车,可在低强度作战条件下进行作战,也可部署于维和行动和反恐行动中,用来防止与消灭隐蔽的敌人,具有城市巷战或在森林地带灵活机动的作战能力,具有高速行驶及远距离奔袭的能力。可用作火力支援、人员输送、战场监视、侦察以及执行其它特种任务,也可执行巡逻、道路封锁、盘查、人员和物资的输送、民间医疗队的支援等任务。
新型6×6轮式装甲输送车的枪塔配备有12.7毫米机枪和35毫米榴弹发射器。车辆总体布置采用了国际轮式装甲输送车的标准布置方式,即发动机前置,动力舱位于车首右部,驾驶员、车长位于动力舱左侧,后部为战斗室,布置有机枪塔及9个乘员。车体尾部设有坡道板式翻转大门,这大大缩短了面对面乘坐在战斗室的步兵出入车舱的时间。车体顶部还设有顶门,以供乘员出入方便及补充弹药之用。驾驶员通过设在车体顶部的驾驶窗出入。动力舱与其它舱室之间设有隔音、降噪、隔热的隔板。
新型6×6轮式装甲输送车立足于成熟的装甲车辆技术和汽车工业技术,注重可靠性工程,无论是发动机,还是传动系统都采用了军民结合技术。整车贯彻了模块化的设计思想,可分为六个模块,即动力舱模块、传动模块、操纵模块、悬架模块、车体模块、上装战斗部模块,这使得车辆具有良好的维修性和互换性。
新型6×6轮式装甲输送车外形采用了国际流行的大倾角车首,既可保证车辆的防护性能,又符合车辆空气动力学的要求。整车长度为6.84米,车长方向还可根据用户使用要求变更。整车车宽为3米,满足公路和铁路运输的标准,还可以采用C-130空中运输,具备快速战略机动的能力。为了尽可能减少命中概率,同时又要保证水上浮力储备及增大人员的活动空间,车体最高点为2.05米。
动力及传动系统
新型装甲车的发动机采用了功率为300千瓦的中冷增压V型水冷柴油机,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噪音低、功率大、油耗低的特点。变速箱采用了9前1倒同步器换档的机械变速箱。值得一提的是,冷却风扇采用了混流式风扇,通过液压马达驱动,可以依据发动机出水温度自动无级调节风扇转速。散热器采用铝制板翅式、高效紧凑型散热器。动力舱采用二次隔振设计,即发动机与发动机支架通过橡胶弹性支承隔振,发动机支架与车体通过钢丝绳减振垫隔振,动力舱实现了整体吊装,拆装时间短。
新型装甲车的传动系统采用了H型传动。动力由发动机传至变速箱,再到分动箱,通过分动箱进入轮间差速器,将动力进行左右分配,然后传至各侧传动箱及各轮的轮边减速器,最终驱动车轮。本车在越野路面采用6×6驱动,在公路行驶时采用6×4(后四轮)驱动。采用H型传动后,降低了战斗室内地板的高度,增大了工作空间。
悬架系统
新型装甲车的底盘全部采用独立悬架。Ⅰ、Ⅱ桥采用滑柱摆臂式独立悬架,具有占用车内空间小,结构简单紧凑,重量较轻的特点。Ⅲ桥作为非转向桥,采用结构简单的单纵臂独立悬架,能有效地改善车辆的舒适性,提高乘员的持续作战能力。通过虚拟仿真等手段对悬架参数进行了匹配优化,大大提高了车辆的越野行驶速度和战场机动性,改善了车辆的振动环境。
该车轮胎采用的是14.00R20无内胎全钢丝安全轮胎。这种轮胎在中弹后(无气压状态)仍能以30~40千米/小时的速度行驶100千米。车辆装有轮胎中央气压调节系统,可使各轮胎气压在数分钟内提高或降低到预定值,增强车辆在沼泽、软沙地带的通过能力,也可以单独调节每个轴上的一对轮胎,实现单独充放气和全桥轮胎同时充放气的功能。系统还具有外部气源充气转换功能。转向系统采用了Ⅰ、Ⅱ桥助力转向,大大减小了车辆转向半径。同时,车辆具有一侧“制动转向”功能,可实现低速小半径转向,提高了车辆在城市巷战和复杂地形环境下的生存能力。
武器系统
新型装甲车的枪塔是一种武器顶置的单人车内操控枪塔,它采用高强度装甲钢板焊接而成。枪塔上的主要配置形式按照通用武器站的概念进行了模块化设计,可以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对武器和控制部分进行不同的组合,执行不同的任务。其基本配置为1挺12.7毫米高射机枪、1挺35毫米榴弹发射器、1具枪榴合一的综合炮长瞄准镜、1部光电合一的车长观察指挥镜、1具应急红外探照灯、1套武器伺服控制系统和8发烟幕弹。另外根据需要,它可以配置5.8毫米、7.62毫米、14.5毫米机枪或40毫米榴弹发射器,也可挂装“红箭”系列导弹。
该车车长通过光电合一的观察指挥镜(或炮长通过枪榴合一的综合瞄准镜)搜索战场,发现目标后超越调枪,使目标出现在炮长视场内;炮长瞄准目标后,激光测距,武器伺服控制系统自动解算和装填射角。炮长镜内有一套专有的2∶1传动机构,保证在大仰角的情况下使用榴弹发射器时,目标仍然保留在炮长视场内。炮长可以在车内实现武器开闩和射击。枪榴合一的综合炮长瞄准镜高、平两用,白光、微光、激光三光合一。紧急情况下,可以用应急红外探照灯增加夜间作战距离。光电合一的车长观察指挥镜由二代半的像增强器和CCD系统组合而成,车长在微光情况下,也可以搜索、观察;超大屏幕的彩色显示器使车长搜索、观察时,景物层次分明;车长观察指挥镜具有激光测距的功能。烟幕弹可以使车辆在紧急情况下得到保护。
信息化
新型6×6装甲输送车采用了驾驶员虚拟仪表。用户可选装以驾驶员计算机及车长计算机为核心的车辆电子信息系统。该电子信息系统是车内的指挥系统网络,可在指控体系的统一建制下进行软件扩充,实现全军信息共享和协同作战,从而具备网络化作战的能力。
驾驶员通过装有防弹玻璃的驾驶窗观察,在车辆具有高速行驶能力的同时可随时投入战斗。驾驶员还配有头盔式夜视仪或红外观察镜,可在夜间进行作战。新型6×6装甲输送车对CCD观察装置进行了大胆地尝试,该观察装置可在昼夜或能见度较低的时候满足驾驶和车内观察需求。CCD摄像系统可确保车长在水平角度360°观察敌情,并配有红外摄像系统,通过电缆传导给车长显示屏,车长可以超越调炮,向炮手指示目标。
人机工程
驾驶舱和乘员舱布置以保证驾驶员和乘员有良好的舒适性为原则,具有优化的人机环境,增加了装甲车辆的持续作战能力和快速战斗能力,同时也减小了车内乘员的负担。乘、载员座椅的安装采取了减小地雷爆炸冲击的措施,可在降低乘员受伤风险的同时,有效的缓解乘员疲劳。车内装有空调、取暖设备,可根据用户要求选装高原制氧装置以及生理排泄处理装置等。
防护性能
新型6×6装甲输送车充分体现了模块化装甲防护的设计概念,为满足车辆的装甲防护要求,车体由特种钢板冲压、焊接而成。在不同部位,可按用户要求加装陶瓷复合装甲,以达到防护要求。整车可承受7.62毫米机枪弹的射击或152毫米榴弹破片的攻击。在对地雷的防护上,车体在底部设置有纵梁,带有纵梁的薄壳车体形成了一种“框架+箱”式结构,提高了车体刚强度,也使车辆可承受6千克地雷的破片及气浪冲击。车体进排气百叶窗采用了通过液压控制开启和关闭的连杆板式翻转机构,既保证了车辆的进排气使用要求,也可以防止车辆在巷战时火焰瓶的攻击。
此外,车上还采用了其它防护措施,包括集体三防装置、抛射式烟幕装置和灭火抑爆系统,车体外部可选用伪装涂料(可以反红外或雷达波),车体内部均采用了隔热、隔振、阻燃的绝缘材料,提高了车辆的战场生存能力。
机动性能
新型6×6装甲输送车战斗全重为16吨,能够承载小于6吨的上装,车体内部空间宽敞,整车有效空间达12米3。配有300千瓦的发动机,车辆最大速度可达100千米/小时,最大行程达1 000千米。车辆采用全轮驱动、独立悬架、高性能动力系统和9前1倒变速箱,不仅具有较好的公路机动能力,还具备极佳的越野能力。车辆可跨越1.2米宽的壕沟,越过0.55米的矮墙,最大爬坡度为31°,最大侧倾坡度为22°,具有良好的通过性。
车辆具有浮渡功能,无需准备就可通过内陆江湖。水上推进装置采用了液压驱动的双侧螺旋桨推进方式。液压驱动系统的动力直接由发动机自由端提供,液压马达与螺旋桨构成一体,通过控制两侧螺旋桨的转速和旋向实现车辆在水上的航向操纵和控制,水上航速可达到8千米/小时。采用这样的驱动方式具有结构简单,重量轻,操纵方便,占用车内空间小的特点。车体前部还设置了防浪板,可通过液压控制实现打开和关闭。
新型6×6装甲输送车外形美观、大方,得到了各方面专家好评。经过实车试验测试,整车在防护、火力、机动三大性能上满足了设计指标要求。车辆在隔音、降噪系统上所采取的措施,包括动力舱的二次隔振技术、战斗室的隔音保温层装置、传动系统的隔振技术基本满足了使用要求。载员室的内部装饰比较美观、实用,载员座椅处减震隔振效果较好。
整车具有较多的技术创新,这些尝试在国际和国内轮式装甲车上都是比较先进的技术。如动力舱的二次隔振技术、动力舱整体吊装技术、H型传动技术、车内操控的遥控式武器平台、制动转向技术、液压驱动的带导向叶轮的水上推进螺旋桨、悬挂系统在Ⅰ、Ⅱ桥麦氏悬挂与单纵臂导向机构的不等刚性匹配、CCD摄像技术、连杆板式进气百叶窗、温控风扇液压驱动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实际应用为以后的轮式车辆的研制开发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总的来看,新型6×6装甲输送车良好的综合性能可与国际先进的轮式装甲车辆相媲美,随着整体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发展,必将带动我国轮式装甲车辆的迅猛发展。
[编辑/王瑾]
上一篇:汽车底盘常见问题浅谈
下一篇:机电一体化技术体系与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