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做”合一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研究
【摘 要】分析“教学做”合一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含义和建设意义,阐述高职院校“教学做”合一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途径,为高职院校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学做”合一
生产性实训基地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5C-
0176-02
近年来,高职教育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面向生产一线培养了大批高端技能型人才。但由于种种原因,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上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为提高教学质量,满足社会发展对高职毕业生的需求,“十一五”期间,国家部署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四个计划”中,第一个就是“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2006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这个文件明确了实训基地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并首次提出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思路。《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年)》明确提出:在规划期内国家重点建设1000个左右生产性实训基地。这进一步说明了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的重要性。
一、“教学做”合一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含义
(一)关于“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他不仅从理论上论证了“做”在教学中的重要意义,而且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突出和验证了“做”的重要作用。“做学教”是一件事情,通过实训装备的操作把做、学和教融为一体,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教师在做中教,通过“做事”让学生掌握技术和技能,形成专业知识运用的能力。
类似“做中学”的科学教育方式,在国外已经历了几十年的研究探索,取得了比较成熟的经验。比如,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就是以企业为主,学生既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又同时在职业学校接受专业理论教育。美国的“产学合作”模式是以学校为主、企业为辅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针对不同的专业设置,学校开设有手术室和病房供学生实习;有较大的温房和实验农场让学生培植花卉、种植果树和农作物,并出售自己的产品;开设餐厅,以较便宜的价格为市民服务等,培养出的学生动手能力强,适应工作快。
(二)关于生产性实训基地。新加坡的“教学工厂”就是借鉴德国“双元制”而提出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一种将先进的教学设备、真实的企业环境引入学校,与教学有效融合,形成学校、实训中心、企业三位一体的综合性教学模式,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最早的雏形。
在我国,生产性实训基地是近几年提出来的。从其功能来看,实践教学功能和生产功能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两大基本功能,要求实现理论与实践、教与做的高度统一。高职院校可通过在校内新建或改造原有实验实训室、引企入校、创办专业公司和组建研究所等方式,依据真实的工厂、车间进行布局和设备选型,参照企业标准、成本控制、质量监控、考核晋级、薪酬激励等模式进行管理,建设具有生产功能的实践教学场所。在这样的实训基地进行训练,与参加实际工作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学生在校内就可以感受真实的生产环境、生产任务和企业管理。长期的耳濡目染、环境熏陶、实际操作、岗位轮换,学生与实际工作“零距离”对接,实现职业技能的提升。
二、建设“教学做”合一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目标的达成。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生产一线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而实验、实训、实习是高职学生技能成长的三个重要环节,实训基地作为教学改革和实践教学、能力训练的支撑和重要基石,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和教学体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同时,实训基地作为对学生进行专业岗位技能培训与鉴定的重要场所,其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岗位能力、就业水平。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途径无法满足教学要求,而企业对顶岗实习学生的技能、上手速度、综合能力、岗位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建立校内“教学做”合一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成为高职院校学生技能训练的战略选择,抑或成为产学合作、工学结合的最有效方式。
(二)有利于开展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在各自的利益基础上寻求共同发展、谋求共同利益的一种合作教育模式。但是校企双方利益趋同点不尽相同,企业需要学校的技术支持,而学校追求企业在人才培养、就业方面的帮助,在设备、技术能力方面对企业没有太多的帮助;学校索取得比较多而企业得到的利益较少,加上毕业生众多,企业不愁招不到人,在利益不均衡的情况下,合作的项目和途径受到了制约。大部分企业不热心校企合作,学校与企业很难达到互惠互利,致使很多校企合作浮在面上,缺乏实效。要走出校企合作的困境,学校应首先强大起来。
“教学做”合一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既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实施保障,也是学生进行技能训练的良好平台。在这一平台上构建以行动导向法为主要特点的”教学做“一体的技能训练模式,可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不出校门即可培养学生的专业岗位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利用高职院校自身的优势与企业合作,比如学校场地大而使用灵活、设备经费充足、政策优惠、管理方便、人才供给源源不断等,与企业共同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全面开发基地的生产功能,通过产品生产、社会服务、技术研发等生产经营活动实现经济效益。同时,将消耗性实习转变为创造效益的生产经营活动,还可以使实训基地形成自我造血的功能,利用其创造的经济效益购置设备设施、开展技术研究和技术研发,使实训基地可持续发展。
(三)有利于培养“双师型”教学团队。“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技能,提高高职教育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然而,实施“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不仅需要有生产性的实训基地或者“教学做”合一的教学场所,还需要大量既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能够讲授专业理论课,又有熟练的操作技能,能够指导生产实践的“双师型”教师,这对原有的教师提出了挑战。
原有的教学模式是理论与实践分离,长期以来造成了大多数高职教师只懂理论不会操作。理论教师全部回到企业实践是不现实的,毕竟存在教学任务紧、部分老师年纪大、家庭负担重等难题,大部分教师只能通过短期培训、科研项目等途径加以提高,而这样的培养模式脱离了生产实际,难以达到锻炼效果。新引进的教师既要求有硕士、博士学位,又要求有长期的企业实践经历,这样的要求比较高,影响了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建设与发展。而且生产技术不断变化,企业生产与管理技术也不断更新,教师的实践锻炼必须是一项长期坚持的工作。因此,学校通过建设自己的校办企业或生产性实训基地,可以随时随地地利用自己的资源支持教师的锻炼,教师的技术能力又可促进实训基地的发展,良性循环的过程促进了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三、建设“教学做”合一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策略
(一)明确目标。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真实的生产性企业又有别于真正的企业,建设的目标不是以盈利为目的,而是实现三个一体化,即“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与生产”一体化、“产学研”一体化。通过引进企业的资金、设备、技术、管理和文化,自主开发产品、对外承接“订单”,即生产任务或技术服务,在专业教师和企业师傅的指导、监控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分工协作和有序轮岗,完成“订单”的任务。
校内“教学做”合一生产性实训基地是教学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的统一体,在提升学生技能、职业素养的同时,既可以为学生提供生产实习岗位,满足部分学生的专业爱好,解决部分学生的生活困难,又有一定的利润,实现基地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二)多渠道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可以通过由校方出场地,企业出资金或采取租赁、联营、挂靠等多种方式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也可以将原有的校办工厂、实训基地变成合作工厂的协助厂,在学生身边营造具有真实生产环境的实训基地;把企业的部分生产任务安排在校内的实训基地完成,学生实训的作品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产品,实施“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着力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实现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
(三)制定校企合作运行制度。校内“教学做”合一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不仅投入大,而且生产、运营成本比较高。因此,必须有企业的参与。而企业追求的是效益最大化,只有建立使企业有“利”可图的机制,才能真正调动企业参与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积极性。因此,要重视并发挥行业企业的优势,寻找并及时把握校企双方利益结合点,设立形式多样的合作项目,以服务企业换取企业的服务,实现共赢。如建立校企共引共享高级人才管理办法、校企合作工作奖励办法、研究成果生产转化办法、实习基地考核奖励办法,学院为企业提供场地、设备、技术和员工培训,为引入的企业办理亨受税费优惠政策、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国家或省部级课题、开拓经营领域等,实现互利共赢,有效推动实训基地的建设。
(四)设计源于生产过程典型工作任务的生产性实训项目。“教学做”合一生产性实训基地训练项目的主体实训项目是为培养学生专业能力而设的,为提高职业能力、职业技能的培养,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训练项目应来源于生产实际,以来自就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通过归纳转化为学习性工作任务,并按照产品生产的实际过程和工艺路线设计实训项目,按照生产过程组织实施教学,才能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因此,必须依据完整的工作过程,设计源于生产过程典型工作任务的生产性实训项目,遵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合理有序的编排,而不是纯粹依赖实训基地的生产任务来开展松散型的教学,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缺乏严谨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规划,就无法系统地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
(五)深化课程体系改革,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密切联系。合理设计课程体系,将专业核心内容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部分课程的教学主要在实训基地完成。学生进入学校后就安排到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即教学工厂兼任工厂的员工,在此后的两年半时间里,学生在教学工厂里根据能力培养进程需要,轮换多个部门和岗位,将部分专业课的教学与生产过程融合、交替,学生在教师(含工程师、师傅)的指导下,在校期间基本完成由大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身份转变,做到毕业生与企业员工、学校与企业零距离对接。
【参考文献】
[1]王晓江,等.论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J].教育与职业,2010(12)
[2]丁金昌,等.校内生产性实习基地建设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8(2)
[3]黄锦祝,等.西部地区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9(10)
【作者简介】刘棣中(1962- ),男,江苏宜兴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实验师,研究方向:液压与气压传动。
(责编 卢 雯)
下一篇:产学结合促进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