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产学研合作 培养高级应用型创新人才
[摘要]近年来,产学研合作得到了我国高等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各高校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重庆科技学院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在产学研合作培养高级应用型创新人才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高等教育 产学研合作 应用型创新人才 培养
[作者简介]朱新才(1954- ),男,四川宜宾人,重庆科技学院副校长,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机械电子工程、教育管理;柏伟(1974- ),男,四川达州人,重庆科技学院教务处副处长、评建办副主任,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重庆 401331)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08)14-0024-02
高等教育的实践证明,产学研合作是培养高级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必由之路。重庆科技学院作为一所以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特色的本科院校,坚持推行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模式,坚持“市场导向、服务社会”的原则,努力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取得了良好效果,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一、坚持市场导向和订单培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为社会和企业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是学校的责任。重庆科技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以“订单”培养为突破口,与企业密切合作,共同探索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院先后与重庆华陶瓷业、华威公司、重庆钢铁集团、中海油等企业达成了“订单”培养人才协议。
以华陶瓷业为例。华陶瓷业作为生产国宴、国礼用瓷的著名企业,为实现技术和产量在五年内成为世界第一的目标,企业急需一批生产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在录用学院几十名毕业生的基础上,企业决定同学院开展“订单”人才培养,由无机非金属材料、机电一体化、模具设计与制造等专业挑选一百名左右的学生,从第三学年起,完全按企业的要求进行培养。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新开了日用陶瓷工艺学和日用陶瓷窑炉工艺控制等课程;机电专业根据生产线上的全部进口设备,由厂方提供图纸资料,结合相关课程进行专题讲解,有的课程由厂里的工程技术人员讲授,针对自动生产线上气动技术和检测技术应用较多的情况,增加了测试技术课程的相关内容,并新增了气压传动技术课程,对生产线上的一些常见故障和排除方法、维修保养技术等进行案例教学;模具专业开设了陶瓷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和日用陶瓷工艺及成型设备等课程。对这些学生,企业明确提出希望在转正之后,能担负起班(组)长或中层干部的责任,建议学院能多教授一些生产经营与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开设一些陶艺设计与鉴赏的课程内容,学院按要求将其列入了教学计划。在最后一学期的生产实践中,学生全部到企业按各自的专业分别到生产岗位上实现“顶岗”实践。在与其他企业,比如格力集团重庆分公司的合作教育中也采取类似模式进行,而这种顶岗性质的工作实践,企业一般还补助学生的生活费。
这种订单培养的教育模式,打破了注重知识的传授和理解的传统教育模式,把学习与工作、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能得到与他们未来工作经历相一致的实践机会,无疑将使他们受益终身。因此,订单培养模式顺应了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实现了学生与企业的“零距离”,毕业即就业,就业即顶岗。
二、重视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
长期以来,学院坚持把教学、科研、生产劳动相结合,把教师、学生、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中,走出了一条人才培养的新路子。
1.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科研和科技服务工作。学院历来重视开展科研和科技服务工作,鼓励和引导部分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这些项目一般都是企业急需且长期没有解决的技术难题。根据项目的情况,组成由教师、学生、工厂技术人员相结合的课题组。从立项、方案论证、施工设计、审图、编制设计使用说明书到委托加工制造、安装调试、论文总结及申请科技鉴定、编制鉴定文件、组织鉴定会、申请科技奖的全过程,都尽可能让学生参与。这种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在校企合作中形成了一个教学、科研、生产的整体。企业提供课题,学校组织力量进行研究或设计,然后把研究成果或设计应用到生产上,再把应用中出现的关键问题进行研究、总结,使有价值的论文、研究成果不断转化为生产力,形成课题—成果—论文—产品—效益的良性循环。近年来,学院科技成果取得了可喜成就,获得多项国家发明奖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学生参加科研和科技服务,是一种极好的工程实践锻炼,既增长了知识,培养了才干,又锻炼了实际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在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中,一名毕业生反映,在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对插装阀液压系统很感兴趣,并参与了现场的调试工作,到工作单位后正好有一套进口的插装阀液压系统,因为有了在校时的实践和锻炼,就能大胆地在厂里承担起这套系统的讲课和安装调试工作。总之,这种结合科研和生产的实践,让学生受益匪浅。
2.结合企业实际项目进行毕业设计。毕业设计是学校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学生从学校走向工作岗位的关键一步。对于没有机会参加顶岗实践的学生,如何才能适应工作需要,缩短到企业的适应期,毕业实践的安排和选题就显得十分重要。为此,学院要求各专业提前一学期确定出毕业设计题目,并要求题目尽可能来自生产现场。指导毕业实践时,教师一般要带领学生到生产现场实习调研,从生产工艺、现场环境、设备运行情况、存在的问题及设计要求等方面获得第一手资料;在教师指导下提出初步设计方案,并与企业技术人员一起对方案进行论证、修改。在设计过程中,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到校指导,共同进行设计。毕业设计答辩时,请技术人员参加答辩,共同评议学生成绩。这种“真刀真枪”的毕业设计,使有些设计方案和设计图纸经教师稍加修改和完善就能直接应用。实践证明,结合生产现场的毕业设计,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性、创造性。
3.政府、企业和学校合作办学。学校办学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更需要政府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以“商品质量检测技术”专业为例,该专业从诞生伊始就得到了重庆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的大力指导和帮助,主管局长和相关处室负责同志参与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与专业建设的全过程。局领导每年至少一次、处室同志每学期至少一次到学校与教师、学生交谈,宣传政策法规,介绍行业动向,了解专业建设情况并提出具体建议,主动与所属部门和有关单位联系,牵线搭桥为学校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为专业聘请兼职教师,合作进行科研和科技咨询服务。凡市里举办的有关的大型活动,均邀请学校参加,重庆电视台也对此进行了多次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一定反响。学院的“热能及动力工程”专业,在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重庆钢铁集团公司和学校三方联合成立的“重庆市垃圾焚烧发电技术研究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并将研究成果服务于教学,在“热能及动力工程”专业中设立了新的专业方向“垃圾焚烧发电”。
为了满足国家安全预防和灾害治理工作的需要,学院抓住机遇,与重庆市安全监督管理局联合组建了“重庆市安全工程学院”,重庆市安监局局长任学院领导小组组长,学院的组建、人员组成到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实验室建设等全过程,均由政府职能部门和学校共同投资、共同参与。目前,该学院设置的“安全工程”专业,在政府和学校的共同关心和支持下,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已经成为学校办学特色的新的增长点。由政府职能部门强力支持学校办学,这种“官”(政府)产学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使专业建设在宏观政策把握方面起点高、视野宽,使专业在学生、家长和社会中有良好信誉。由政府职能部门出面牵头协调,使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得到圆满解决,有效地调动了社会和企业资源为学校教学服务。政府部门、企业、学校合作教育模式,使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更准确,毕业生更能满足社会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尤其在为地方和区域经济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体现出了明显的特色和优势。
4.实施“万、千、百、十”工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学院采取多种措施、多种途径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和科技活动,实施了 “万、千、百、十”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切实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万人工程”,即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考核鉴定等工作,面向全校学生实施“多证制”,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千人工程”,即通过开展各级、各类科技竞赛,使数千学生得到锻炼。“百人工程”,即实施“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计划”,每年投资10万元资助约40个项目,每个项目有3~4名学生参与,确保每年数百名学生得到培养和锻炼。“十人工程”,即实施“优秀创新人才培养资助计划”,每年资助3~5个项目,每个项目资助10000元,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长进行选题和研究,促进学生的个性特长的发展。
三、努力建好实习实训基地
重实践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要培养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必须让学生在生产现场或工程环境中实践和锻炼,因此,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就显得尤其重要。
1.校内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改变校内实验室建设依附理论教学的状况,按照学科专业的布局和发展统筹规划,建成以教学为主,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实习实训基地,是学院在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中的基本思路。学院利用新校区建设和老校区置换后相对充足的经费保障优势,加大了对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在当前学生校外实习困难、企业不愿意让学生顶岗实习甚至根本不接纳学生实习的情况下,学院结合石油、冶金行业背景特色,投入大量资金组织钢铁生产、石油钻采集输、石油天然气化工等三条生产线。这三条生产线集教学、设计研究、生产制造和实训于一体,将为学院的石油、冶金以及为这两大行业服务的控制类、机械类、化工类专业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创造良好的条件,逐步实现校外实习向校内实习转移,使学院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生产现场的工程环境、学生与工程技术人员的交流、企业的管理等因素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是校内基地难以实现的。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把社会和企业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为实践教学服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举措。学院利用行业优势,与中海油、重钢、攀钢、武钢、长城特钢、四川威钢等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随着管理体制的转型和专业的增加,学院先后与重庆建设、重庆长安、川维、二汽等企业签订了建立实习基地的协议,并将基地建设延伸到合资及民营企业。这些企业一般有专人负责这项工作,从学生接待、实习安排、指导教师、讲课、考核等全过程都有一套管理办法,使实习能够达到实践教学的要求。学院在与企业的合作中,尽可能提供人才支持并协助解决一些技术难题,使校企双方共同受益。
长期的办学实践证明,坚持产学研合作教育,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使学生的道德、知识和技能等各方面能更好地适应企业的需要。因此,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是一种企业和学校双赢的培养高级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胡恩明,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俞家庆,等.中国高教制度创新集粹[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
[3]吴岩.我国企业参与高职人才培养的政策背景与发展过程[J].职业技术教育,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