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检验专业专本连读课程建设的有效推进
[摘 要] 专本连读“3+2”培养模式是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模式之一,医学检验专业的课程建设需要对接岗位需求,构建课程体系框架,多校合作建立并不断更新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学校建立组织领导体制,完善课程建设的政策制度,高效应用教学资源库,建立资源库资金管理细则,健全教师奖励制度,为高职课程建设提供全方位的保障,有效促进课程建设的信息化、智能化和现代化。
[关 键 词] 专本连读;职业教育;课程建设;医学检验专业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2-0110-02
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设计的断层是制约专本连读实现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影响了现代教育体系建设的进一步深化。《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了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选择一部分高水平职业院校的某些专业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根据《湖北省教育厅关于开展普通本科与高职院校联合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试点工作的通知》,高职和本科院校结合双方各自的优势资源,按照平等、诚信、务实、共赢的原则,经友好协商,合作办学。高职与本科“3+2”一体化办学是湖北省教育的重要模式之一,探索专本连读课程建设的有效推进在办学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专本连读“3+2”培养模式内涵
专本连读“3+2”培养模式面向符合录取条件,参加全国统一高考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以襄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以下简称襄职),合作专业学生学籍双方分段负责并共同做好衔接管理,在读期间不得转学和校内转专业。采用学制5年(高职3年,本科2年)学生修完三年高职教育阶段规定课程,成绩合格,由襄职颁发高职教育毕业证书;达到本科毕业要求的,由湖北医药学院颁发本科毕业证书,授予学士学位。实现专本一体化办学,培养本科层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课程建设实践
科学地建设专本连读“3+2”培养课程需要认真研究学生情况和社会就业现状,对接岗位需求,构建课程体系,设立总体目标和分段目标,遵循本科层次高素质技术型人才的成长规律,建立并有效应用教学资源库,增强课程的衔接性、实用性和专业性。
(一)对接岗位需求
开展广泛的社会和行业调研,了解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本科层次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根据职业岗位标准、能力要求及人才发展需要,确定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细化医学检验岗位的工作任务,深化完成任务所需要的知识、素质及能力
要求。
学校和医院作为两大育人主体,共同构建校内实训和医院毕业实习,前后贯通医学检验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符合我国卫生行业需要的人才,有良好职业道德、扎实的基础医学和检验医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同时有较强的操作技能,就职于各级医院、疾病控制中心、检验试剂研发和生产等医疗卫生单位,从事技术支持及研发工作的技术技能型医学检验人才。
(二)构建课程体系
医院和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紧密结合,建立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依据医学检验岗位能力、知识和素质要求,以岗位工作过程及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分别在高职阶段学习3年,本科阶段学习2年,科学地建立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以临床标本的检验项目或检测技术为载体,以标本检验的工作流程为主线,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与序化。适当地插入职业标准和行业法律法规,使教学内容与临床工作任務高度统一。构建如下课程体系。
1.培养学生的通识能力,开设公共基础课程
通过政治课、计算机基础、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等课程,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计算机应用技能等。
2.培养学生的专业通用能力
开设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生理学、医学遗传学、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药理学、生物化学、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等课程,使学生掌握医学检验岗位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3.培养学生的专业特殊能力
课程包含诊断、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传染病学、流行病学、临床实验室管理、分子生物学检验、临床检验基础、检验仪器分析、临床寄生虫学检验、临床血液学检验、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临床免疫学检验等专业课程,这些课程对应了医学检验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开设病理检验方向、卫生检验方向等两个方向的限选课程,培养学生具备岗位迁移和业务拓展的能力。
根据医学检验专业的特点,调研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授课计划,细化到每一节内容。制订课程建设的长期规划,如资源库定期更新,周期性的技能培训等。将整体目标和阶段的小目标相结合,丰富的教育内容、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及完善的评估体系共同确保目标的实现。定期组织学生技能竞赛,并且设置实训考核,作为学生成绩的一部分。安排临床见习、岗位综合训练、毕业实习等综合实践,系统性地培养学生牢固掌握医学检验各项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建设教学资源库
建设教学资源库有利于职业院校优质发展,增添教学内涵,同时是深化教学改革、丰富和促进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重要途径[1]。《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提出:“加强信息化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实施国家精品开放课程项目,建设一批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向高校和社会开放。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与行业企业联合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
近些年,襄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与襄阳市中心医院、襄阳市一医院、学校附属医院密切合作,积极建设课程资源,建成了国家级精品课程及国家资源共享课程微生物检验技术,在“爱课程”网站上供学生开放使用,建成了多门院级精品课程,覆盖了本专业的全部核心课程,数字化校园基本建成。
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简称资源库)建设符合“互联网+”发展趋势,一体化设计、结构化课程、颗粒化资源,按照边建边用的原则,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教育部公布的2016年年度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立项,襄职和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共同建设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资源类型包含课程文本、图形、音频、视频、动画、虚拟仿真、医院案例、尖端技术培训、职业资格考试资料、专业标准、行业法规等,并于2018年年底开始进行验收。
由于医学检验专业的特殊性,有些技能无法进行实训,互联网就成了可以替代去医院实践的重要有效途径。如将临床标本的采集及处理实时视频录播到智慧职教云平台,学生在云平台上及时请教、讨论,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提高人才质量与工作能力。整合多个高职院校、医院优质资源,避免重复建设,解决部分高职院校发展空间不足、资源匮乏、师资力量薄弱等一系列问题,充分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益,形成持续的专业建设成果,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知识的社会普及。
三、课程建设的保障机制
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在专本连读“3+2”分段培养课程建设中实现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团队、学情分析、教学方法、课程内容、实训实践、考核评价等方面的合理衔接,需要科学地建立组织领导体系、经费分析、政策规则等保障机制。
(一)确立组织领导体系
根据教育部文件,专本连读“3+2”培養模式是新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各省市教育部门把专本连读课程建设的有效推进作为重点项目,为了确保课程建设的细致统筹、推进落实,政府、企业、行业、医院、学校五方联动,政府主导协调,提供学校与学校合作,学校与医院合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并联合行业发布人才需求,所以建立课程建设的组织领导体系非常重要。
制定《共建院校合作章程》《校企合作章程》《合作资源知识产权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合作管理制度,规范学院与学院、学院与行业、企业之间的合作、学院与地方政府部门的合作,保障各方合作的顺利实施。
由资源库项目负责人、课程负责人、企业技术团队、财务人员组成建设团队。课程团队定期集中进行培训,提高教师资源开发和信息化设计技能,随时解答课程建设中的问题。按照资源建设统一标准,从知识产权、资源形式、资源质量等方面严格审核。明确高职与本科院校双方责任,设置详细的授课计划,确保课程建设的流畅衔接,避免重复建设。
(二)完善政策制度
培养计划、专业点数量、招生录取及合作期限根据省教育厅相关文件由双方学校协商确定。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并完善相关政策,为高效地推进课程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如湖北省出台《湖北省教育厅关于开展普通本科与高职院校联合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对“3+2”分段培养的高职和本科学校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领导与责任划分、资金使用和管理细则,细化了试点学校各自的职责以及相关的运行规范等。另外,各省市学校要设立课程建设的考核评估机制,监督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追踪经费使用情况。
(三)高效应用教学资源库
“互联网+”时代,与时俱进的教学资源库是课程建设有效推进的保障。襄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资源库已经投入实际使用且效果良好。注册用户分布合理,人数超过3000人且使用活跃度较高。项目团队将资源库实际应用于教师授课、布置作业、学生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复习等方面,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云平台由国家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管理系统监测,通过验收的资源库持续探索和完善,根据共建共享、开放建设、动态更新的有效机制,保证每年更新的资源比例不低于原始资源量的10%。
(四)制定资源库资金管理细则
根据《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资金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等政策,结合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建设实际制定管理细则。
建设资金以教育部拨给专项资金为主,举办方、相关院校、地方政府等多渠道众筹。建设资金的使用与管理坚持“统一规划、分级管理、专款专用、专账核算、注重绩效、问效问责”原则。
建立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建设专题空间(网站),通过互联网为项目实施单位财务部门、项目负责人提供信息共享平台,包括项目建设进展和经费使用,财务决算和验收。各项目实施单位财务人员、项目建设团队负责人实时进行财务政策、经费管理等方面的学习和讨论。定期召开会议,及时通告项目进度和资金使用情况,学习交流项目建设经验,共同查找、纠正项目建设中的不足,确保合理、合法、规范、高效地使用项目建设资金。
(五)健全奖励政策
学校成立建设指导小组,专业层面组建项目团队,医院医生和其他职业院校的专家参与建设。跨区域组建项目团队,三所学校专业特色明显,互补互惠。与当地三甲医院合作,将先进的医疗案例引入资源库,为资源库建设提供最新的实例支持。
课程建设需要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是一个细水长流的持续状态。专科与本科院校各自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把资源库里的微课课时转化为教学工作量,资源库建设折算为科研工作量,激发教师工作热情。以专业主任、学科带头人为中心,教师积极参与课程建设,确保课程建设持续进行[2],把专本连读“3+2”课程建设与高职示范建设、教学改革、教师评职称等学校和教师个人荣誉有机结合起来,促进课程建设的有效推进。
参考文献:
[1]李漪.基于“互联网+”的职业院校教学资源库建设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18(26):46-49.
[2]张强,于洪.高职院校课程建设机制的博弈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4,35(32):29-30.
◎编辑 冯永霞
上一篇:他们在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