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析概率论中容易混淆的几个概念
摘 要:概率论的学习中有些概念学生容易与直觉相混淆,本文通过一些具体的例题说明这些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关键词:互不相容;相互独立;频率;概率;不可能事件;必然事件
一、 互不相容和相互独立
互不相容:A·B=φ
相互独立:P(AB)=P(A)P(B)
例1:设盒中有2个黑球,1个白球,现从盒中抽球两次,每次抽取出一球。
设:A=“第一次抽取的是黑球”,B=“第二次抽取的是黑球”
问题:(1)若该试验为有放回抽取,事件A与B是否相互独立?是否相容?
(2)若该试验为不放回抽取,事件A与B是否相互独立?是否相容?
解:(1)事件A与B相互独立,又因为事件A与B可能同时发生,
所以事件A与B是相容的。
事实上由于P(A)=23,P(B/A)=P(B)=23,
∴P(AB)=P(A)P(B/A)=P(A)P(B)=49,
即事件A与B相互独立,然而P(AB)=49,即有AB≠φ,
所以事件A与B是相容的。
(2)事件A与B不相互独立,第一次抽取一球后必然改变盒中两种颜色的球的组成成分,从而影响了第二次抽球,因为盒中有2个黑球,即使不放回抽样,事件A与B依然可能同时发生,所以事件A与B相容。
事实上,由于P(A)=23,P(B/A)=23,P(B)=12,
∴P(AB)=P(A)P(B/A)=49,P(A)P(B)=13。
所以事件A与B不相互独立,此时易知AB≠φ,所以事件A与B是相容的。
两事件相互独立与两事件互不相容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它们之间也有关系。
例2:证明:若P(A)>0,P(B)>0,则有
(1)当事件A与B相互独立时,AB≠φ,即A与B相容。
(2)当A·B=φ即事件A与B互不相容时,A与B不独立。
证(1)因事件A与B相互独立,且P(A)>0,P(B)>0,∴P(AB)=P(A)P(B)>0,故AB≠φ,即事件A与B相容。
(2)因A·B=φ,故P(AB)=P(φ)=0,而P(A),P(B)均为正数,故P(A)·P(B)也为正数,于是P(AB)≠P(A)P(B),即A与B不独立。
由上例得到“互不相容”与“相互独立”之间的关系
结论:当事件A,B的概率都非零(大于零)时,若A与B相互独立,则A与B必相容;反之,若A与B互不相容,则A与B必不相互独立。
二、 频率和概率
概率的统计性定义:在相同的条件下,独立重复的做n次试验,设μ是n次试验中事件A发生的次数,当试验次数n充分大时,若事件A的频率fn(A)=μ/n将“稳定”于某常数p的“附近”;且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多,频率偏离这个常数p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则称常数p为事件A在该条件下发生的概率,记作P(A)=p。但是,能否认为频率的极限就是概率呢?我们可以先做假设limn→∞μn=p,即对ε>0,某个N,当n>Nμn-p<ε。
在抛硬币试验中,事件A表示出现正面,p(A)=0.5,取0<ε<0.5,不论N多大,存在n>N,此时n次试验中每次出现正面是可能发生的,则μn-p=nn-0.5=0.5>ε,因此limn→∞μn=p不成立。
但我们发现n次试验中每次出现正面的概率为12n→0(n→∞),发生的可能性很小,几乎为零。也就是说对)ε,limn→∞pμn-p<ε=1成立,即频率μn依概率收敛于概率p,这就是伯努利大数定律。
我们再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野生资源调查问题,来体会一下何为频率何为概率。池塘中有鱼若干(不妨假设为n条),先捞上200条作记号,放回后再捞上200条,发现其中有4条带记号,用A表示事件“任捞一条带记号”,问下面两个数:200n,4200,哪个是A的频率?哪个是A的概率?由概率的統计定义不难知道,前者为概率,后者是频率。
三、 概率为零的事件不一定是不可能事件
我们知道不可能事件的概率确定为零,不可能事件可表示为A=φ,则P(A)=0。反之则不成立,概率为零的事件却不一定为不可能事件,当P(A)=0,不一定能得到A=φ。
例如:在几何概率中,设
Ω=(x,y):x2+y2≤9
A=(x,y):x2+y2=9
Ω为圆域,而A为其中一圆周,则P(A)=A的面积Ω的面积=09π=0。显然,A是可能发生的,即若向Ω内随机投点,点落在圆周x2+y2=9上的情况是可能发生的。又如,对于连续型随机变量X,有P(X=a)=0,但X=a是可能发生的,即X可以取到值a。
那么在何种情况下当P(A)=0时,才有A=φ,其仅在样本点有限或样本点可数这种特殊的情况下才成立。
四、 概率为1的事件不一定是必然事件
我们知道必然事件的概率值一定等于1,即当A=Ω时,得到P(A)=1,但反过来概率等于1的事件却不一定是必然事件,即当P(A)=1时,不一定能得到A=Ω。
例如:在几何概率中,设
Ω=(x,y):x2+y2≤4
A=(x,y):x2+y2=1
A-=Ω-A=(x,y):x2+y2≤4且x2+y2≠1
故:P(A-)=P(Ω)-P(A)=1-0=1
但事件A-显然不是必然事件Ω。若向Ω内随机投点,点有可能不落在A-上而落在A上。
又如,对于连续型随机变量X,P(X≠a)=1,但X≠a不是必然会发生的。只是在样本点有限(如古典概型)或样本点可数的特殊情况下,
当P(A)=1时,才有A=Ω。
综上,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定理、法则、公式和解题方法的基础,学习时要理清概念、定理、公式和法则的来龙去脉,要有针对性的弄清它们的逻辑联系、内涵和外延,注意归纳整理,这样才能更加游刃有余地解决概率当中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马元生.概率统计简明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运怀立.概率论的思想与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梅长林,王宁,周家良.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习与提高[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严峰军,吴静,樊雪双,讲师,陕西省西安市,西安思源学院基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