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工程学会等五科技社团联合举办农作物生物育种产业化高峰论坛
为响应国务院“生物产业发展规划”和“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的发布,推动我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科技专项研究和产业化进程,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中国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会、中国作物学会、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和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于2013年2月28日在北京举办了 “农作物生物育种产业化高峰论坛”(以下简称“论坛”)。我国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的著名专家许智宏院士、范云六院士、戴景瑞院士、李宁院士等到会,来自相关管理部门、科研院校、种子企业的专家和科技人员共200多人参加了本次高峰论坛。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主席Clive James博士、农业部种子管理局廖西元副局长、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所长万建民教授、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黄季焜研究员分别就国内外转基因农作物研究与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育种新时代的种业科技创新、生物育种对农业宏观经济的影响等重要专题做了特邀报告。
论坛主席许智宏院士在主旨演讲中强调了发展生物技术对国家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指出了当前我国面对的时代机遇和挑战。为了加快推进以转基因技术为核心的农业生物育种产业化,他号召科技工作者要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加强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宣传。
专家报告显示,2012年全球转基因作物总种植面积较上年又有大幅度增长,已达到1.703亿公顷(折合25.55亿亩,为我国耕地面积的1.4倍)。与产业发展之初的1996年相比,17年间面积增长了100倍。目前全世界生产的81%的大豆、81%的棉花、35%的玉米、30%的油菜都是转基因品种。除了28个国家批准种植转基因作物以外,还有30个国家批准进口转基因产品用于食品和饲料加工,相关区域的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四分之三以上。农业生物技术已成为世界新技术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势所趋,不可逆转。
作为16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之一,“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实施5年以来,我国生物育种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有了全面和显著提高,进展令人瞩目。我国已发掘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病虫、抗除草剂、优质、抗逆等重要功能基因,棉花、玉米、水稻等农作物生物育种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与优势,并已拥有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有产业发展潜力的创新性成果。此外,我国农作物种业发展也步入了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的新阶段。
有关专家在报告中还指出,转基因技术在我国正处于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近年农业生物育种产业化进程有所减缓。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和生物技术迅猛发展,农作物生物育种国际竞争更加激烈,推进现代种业发展,加强种业科技创新,加快优良品种的培育和推广,已成为突破我国耕地和水等资源约束、发展现代农业、保障粮食安全及农产品有效供给、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为了推进农作物生物育种产业化,有关专家提出要加大重大专项实施力度,积极推进重大成果产业化;研究借鉴国外种业研发管理模式,加快实现我国种业科技创新;加强科学传播,为生物育种发展创造良好氛围等多项重要建议。
高峰论坛上,研究人员、研究生和到访的媒体记者都踊跃提问和发表看法,气氛热烈,互动充分。会后不少代表反映,本次论坛层次高、代表性广泛,大会组织有序,参会收获很大。本次高峰论坛对农业生物育种产业化进程中多方面、深层次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使与会专家和代表获得了许多重要信息。
这次是会议也是相关领域学会联合开展学术交流的一次有益尝试,有望对农业生物育种产业化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本次论坛也显示出,通过学会联合,有效地集聚专家和科技社团的力量,从而更好地推动学术交流、科学传播以及促进产业发展。(来源:中国生物工程学会)
上一篇:2007年度诺贝尔奖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