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平原农区农田防护林体系改扩建工程建设的思考
摘要:对农田防护林体系改扩建工程的意义、类型和规划进行了阐述,分析了河南省豫东平原农区农田防护林体系改扩建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办法,并对农田防护林发展的趋势进行了研究判断,对提高工程质量,稳步推进农田防护林建设进程,建设生态文明,实现林业生态省预期目标具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平原农区;防护林带模式;农田防护林
1农田防护林改扩建工程建设的意义
2007年11月,河南省人民政府下发了《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2008-2012)》,力争通过5年的奋斗,使全省的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承载能力明显提高,初步建成林业生态省,规划以“两区”(山地丘陵生态区、平原农业生态区),“两点”(城市、村镇),一“网络”(生态廊道网络)构筑点、线、面相结合的综合林业生态体系。
农田防护林体系改扩建工程作为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能够有效保护农区大环境,调节小气候,防风固沙、固土保肥、固碳释氧、净化环境,是平原农区现代林业建设的主体,对改善平原农区生态环境、缓解经济社会日益增长的木材需求压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都产生了显著作用。
2农田防护林的类型和规划
2.1农田防护林带模式
林带与道路结合模式:一般是在道路两侧栽植1~6行树木。适用于田间生产路、机耕路两侧。树种一般为杨树、泡桐、楸树、苦楝、椿树、桧柏、龙柏、紫穗槐、白蜡条等。配置模式采用“品”字型或长方形配置,株距2~3 m,行距3~4 m,可隔株栽植1株灌木,也可采用两树种株间或行间混交栽植。
林带与渠系结合模式:适用于田间农渠、毛渠或小型排渠。树种为杨树、泡桐、楸树、苦楝、椿树、桧柏、龙柏、紫穗槐、白蜡条等。配置模式用“品”字型或长方型配置,株距2~3 m,行距3~4 m,隔株栽植1株灌木,也可两树种株间或行间混交栽植。
林、路、渠结合模式: 渠和道路结合,设置在道路两侧或排灌渠一侧1个,适用于各种类型区。树种为杨树、泡桐、楸树、苦楝、椿树、桧柏、龙柏、紫穗槐、白蜡条。配置模式为:一路一渠,2~7行;一路两渠,4~8行。
“半地下式”林带模式: 林带和排渠结合起来,在排渠底部栽植,以减少胁地,少占耕地,适用于地下水埋深较深的区域。树种主要是欧美杨优良无性系。
2.2农林间作模式
豫东平原区主要是以农为主的间作模式。
农桐间作模式: 适用于沙质壤土。配置模式:株距4~6 m,行距50~70 m。
杨农间作模式: 适用于风沙危害较轻的沙质平原或低洼易涝平原农区,配置模式:株距2~4 m,行距20~50 m。
楸农间作模式:适用于一般平原农区,配置模式:株距3~4 m,行距30~60 m。
另外还有枣农间作模式和条农间作模式。
3平原农区农田防护林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目前平原农区由于先天不足,破坏严重、断档、网格不闭合,存在树种单一、模式单调、产生周期较长、见效慢、生态防护的延续时效差和经济效益不高等诸多问题,致使平原农区的现代林业建设处在进退维艰的十字路口。
3.1树种单一,存在严重森防隐患
目前平原农区的农田林网所栽树种90%以上为速生杨树,树种过于单一,给森林病虫害埋下极大隐患,一旦某种病虫害暴发,局面将会难以控制,造成巨大的生产灾害和经济损失。目前我县的农田防护林栽植树种几乎全是69、中林46、107、108等速生杨品种。这样就带来了两个问题:一是物种单一,二是抗御病虫害能力差。2009年夏季,我县的杨树病虫害异常猖厥,杨舟扁蛾侵袭了大部分地区,造成了当地杨树在其夏季生长量最大时期出现了枝干光秃现象,严重影响了其年生长量,如果猛然进入林中还以为是到了冬季的树林内,个别严重的地方,林木几乎全军“覆灭”。
3.2群众认识不到位,缺株断档现象严重
农田防护林建设常会出现刚建成就被破坏的现象。当前,由于农地都是分田到户,再加上都是大型机械化收种,栽上树之后,由于收种不方便,所以大部分人都有抵触情绪;同时由于农田林网短期内作用与效益不明显,多多少少会影响附近田块庄稼的生长,势必会影响到个别农户的利益,造成项目区部分群众抵制、破坏农田防护林建设。其实农田防护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防尘、提高农作物产量有着巨大作用,并且自身价值也不比种粮食差,只是广大群众认识不到位,不能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造林工作,不能辩证地看待林业和农业生产的相互作用。另一种情况是在实施项目的过程中,一些政府和部门只与群众达成口头协议或合同,有些地方政府在造林过程中未与群众商议,便组织人员将树苗栽到了农民的耕地上,使农民思想上有顾虑,担心树木成材后伐树难,自身权益无法保障,于是部分群众在苗木成活后,故意拔苗造成苗木死亡,从而出现缺株断档现象,造成网格不闭合。
3.3林带结构欠合理、生态防护效果差
林带结构一般按疏透度大小来分类,分为紧密结构、疏透结构和透风结构三种类型,最合理最常用的是疏透型结构。这种林带通常是中间几行乔木,两侧各配1~2行灌木组成,整个纵断面透风、透光均匀,害风遇到一部分像过筛子般通过林带,另一部分从林带上方飘过,大大削减了风力,防护距离较大,防护效果明显。但在我县常见的是透风型结构。杨树属高大乔木,建设防护林时只栽植乔木不搭配灌木、亚乔木,缺少树种的层次配置,虽然透光、透风性好,但防风能力较差,抗御风害能力较低,对农田防护效果较差。
针对以上几种情况,为了确保平原农区农田防护林建设工程的顺利实施,各平原农区必须切合实际,多方施策,才能事半功倍。
第一,扩大宣传,强化措施,确保农田防护林管护到位。可以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也可以编写简报分发给项目区广大干群,广泛宣传农田防护林建设的重要作用。使群众在思想上提高认识,并落实到实际行动上。同时我们也可以给农民举例子,一场大风或干热风可以造成庄稼全部倒伏,甚至颗粒全无,但有了农田林网的庇护就能大大削减风力,大大降低灾害程度;据农林部门统计,农田林网完善的田块比不完善的田块每100亩地多收入5 000元左右。
农田林网管护适宜采取包干到户的方式,树苗靠近谁家地就包给谁,各级政府要与承包户签合同,承包户包栽包管,利润独享,出现死苗、病虫害等问题自行解决,以充分调动农户的积极性。
第二,因地制宜,合理布局,针对树种单一,林带结构不合理情况,可以按照林随路渠走,路渠边栽树的原则布置,在豫东平原网格面积一般控制在200~300亩为宜。林网建设采取疏透型结构,中间栽几行乔木,乔木宜尽量用乡土树种,如苦楝、椿树、楸树、泡桐等,两侧各配置1~2行灌木形成立体防护。农田防护林建设应根据平原地区的土质、气候水文等特点,选择具有防风固沙、冠幅小和根系较深等不易胁地的树种,同时考虑物种多样性,以维护生态平衡,减少病虫害大发生。在确保农田防护林建设合理性的前提下,尽量选用经济价值好见效快的品种,以追求更高的经济价值(具体可参考前面农田防护林的类型和规划)。
4平原农区农田防护林建设发展的趋势
高效生态林网,是立足平原农区人多地少,寸土寸金的实际,坚持科学发展观,围绕我国现代生态林业建设总目标,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林业的要求,运用林学、生态经济学、生物工程学及产业生态学的理论,依据各生物之间存在的物候差异性、层次分布性、共生互补性和契合相益性的原理,在平原林网内科学合理的实行乔、灌、花、草分层布局,用材林、果树、园林绿化苗木与花卉等立体栽培,林、农、牧等多产业的复合经营,其目的是使林网微生态环境内的物质利用率和能量转化率尽可能提高,多种生物共生互补,相得益彰,各产业互促共进、协调发展,实现生态延续防护效能增强,有利林木病虫害防治,近期与长远利益兼顾,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步提高。
高效生态农田林网是针对平原农区的实际情况提出的,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应引导广大干群进一步创新观念,提高认识,通过典型示范和利益驱动激发广大群众发展高效生态林网的积极性。
下一篇:早期异位妊娠7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