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非统计专业统计学教学的探讨
摘 要:统计学是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之一,是对社会经济数据进行定量分析的重要工具。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发现存在一些问题:统计学教学目的不具有针对性,无法调动学生学习激情;先导课程广度不够;学生被动学习,方法单一等。针对上述问题,需要调整统计教学内容,符合不同专业的需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进统计学考核方法,加强综合能力的考核,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能力。
关键词:统计学 教学手段 统计思维 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1-137-02
英国著名生物学家、统计学家高尔顿说:“统计学具有处理复杂问题的非凡能力,当科学的探索者在前进的过程中荆棘载途时,统计学可以打开一条通道。”这一描述揭示了统计学的魅力。统计学是一门研究如何以有效的方式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对数据进行分析并做出统计推断,从而对所研究的问题提供决策依据的方法论科学,是各行业调查整理分析数据所必须使用的一种重要工具,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对社会经济数据定量分析的能力是高校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研究社会科学问题需要的重要综合素质,因此,统计学被各高校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设为必修课程。但从教学实践看,统计学是难教和难学的课程,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远不如专业课程强,学到的统计知识不能主动灵活地应用到后续专业课中,并未达到开设这门课的目的和要求。
一、统计学教学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统计学教学目的不具有针对性,学生学习激情不高。经管类非统计专业开设统计学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统计理念,能够结合所学的专业知识将统计方法运用到相关领域,并让学生掌握运用计算机进行一些简单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基本技能。
目前,大多数高校在统计学课程教学中仍然以教材为主,主要讲授统计理论,统计实践的内容基本不涉及。现行的将数理统计学和社会经济统计学融合于统计教学大纲的做法,更加强调数理方法的学习,弱化描述统计的作用,导致教师比较注重概念的阐述、数理推导。而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理论性的内容讲多,实际的案例、操作自然就无法得到深入的学习,同时,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通常不分专业,统统使用一个版本的教学资料,包括教材、教案、教法,教师没有做到因专业施教。在此模式下,学生或许学会了怎样计算平均指标、发展速度、物价指数等,但对统计学的真正意义根本无从理解,更别说统计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大多数学生在完成考试之后,头脑中除了几个名词术语之外,很难有太多内容留存。
教与学是课堂教学的两个方面,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学习形成良好的互动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自信心。目前在各高校中,统计学的教学往往是对由2、3个行政班级组成的大班进行的,学生人数多,教师对学生的接受情况关注不够,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互动较少,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掌握程度、学习状态等基本情况。许多高校在经管类专业招生中都是文、理兼收,在同一个专业既有文科生又有理科生,且文科生的比重较大,学生侧重发散性思维。而统计学作为对数学基础要求比较高的学科,概念多而且概念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公式多且计算有一定难度,尤其在抽样推断、回归分析部分,更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对其中的抽象理论和繁琐的计算,学生学习起来也比较困难,目前大部分统计学教学中缺乏对一些专业统计软件的介绍和学习,这也导致学生在学习一些需要大量复杂计算统计学理论时产生畏难情绪。
在统计学课程学习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在模糊、似懂非懂的状态下学习课程,往往不能正确地运用所学统计理论知识处理相关专业问题,学习激情自然不高。
2.课程衔接不顺畅,先导课程广度不够。计学课程的先导课程包括概率论、数理统计等数学基础课和经济学、管理学等经管类基础课。实际教学过程中主要表现为课程之间衔接不顺畅,先导课程内容深度和广度不够。从课程衔接看,一部分经管类专业不开设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课程,学生没有先导课程基础;已经开设过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课程的经管类专业,作为一门课程,概率论部分内容较多,数理统计学部分内容较少,学生基础薄弱,这些都对统计学课程讲授形成了障碍。
3.学生学习方法单一,未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多大学生没有及时改变中学形成的学习方法,仍然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大,被动听课、完成作业,仅依靠教师讲授的单一途径获得课程信息,学习方法单一,自主学习的能力有限。同时,课堂上只单纯的听,不愿动笔写和记,不善于总结所学知识,未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学习目的就是通过考试和获得学分,没有把课程内容转化为经济分析中的工具。
二、改进的措施
1.统计教学内容应针对专业特点,有所侧重。计学课程开设时间比较悠久,课程内容已经比较成熟和完善。要使得学生有效、自信、轻松地接受课程内容,要考虑针对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特点,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做到有所侧重。统计学是一门应用基础学科,为许多学科提供定量分析的方法和工具,必须用于分析现实的经济、管理问题才能体现其价值。因此统计教学内容应侧重于教会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方法,而不必注重统计理论的演绎过程,应增加统计学应用领域和研究对象广泛性的介绍。
我校经济管理各专业的统计学课程都在三年级开设,学生已经学过一些专业课,在教学的过程中如能将统计方法结合专业应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会计专业中,我们需要对成本差异进行分析,加强成本控制。成本差异按成本的构成分为直接材料成本差异、直接人工成本差异和制造费用差异。直接材料成本差异、直接人工成本差异和变动制造费用差异都属于变动成本,决定变动成本总额的因素是价格和耗用数量。造成成本差异是因为价格因素还是耗用数量因素?各自对成本差异的影响有多大?是否可以控制?这些问题都是需要分析和提出解决方法的,这种分析方法就是统计学中的指数分析法。
因此,应该针对经济管理的不同专业分别开设统计课程,如果是上大班课,也应该将相似专业的学生组班,这样在讲解统计方法运用时,更具有针对性,让学生充分理解统计理论的实际意义,学会应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这也就对统计学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精通统计学领域的知识,能够深入浅出讲解统计学的理论,而且要了解经济管理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以及知识体系,并且有意识地将统计方法的讲授和相关专业领域的内容相结合,注重统计方法在相关专业领域的应用。
此外,对未开设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专业,考虑适当增加统计学的课时,用于抽样调查相关内容的讲解。
2.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习惯。大学的教学方式与中学有很大的不同,中学因为有升学的压力,老师更多的时候是关注学生的分数,对于考试的重点内容会反复多次的讲解、练习,盯着学生完成作业;而大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多注重学习能力、思维习惯的培养,教会学生在知识更新迅速的时代,获取新知识的方法,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授课时,不仅要讲某个部分的内容,还要讲知识体系,教会学生将学过的知识点串起来形成知识的“网”,做到游刃有余;要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知识,充分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关注经济新闻,及时了解相关专业的发展趋势,不断更新知识。
在经济社会中,对事物的分析方法有二种: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定量分析是通过对事物量的描述和分析来认识事物,这种思维方式就是统计思维,它是一种科学的、用途广泛的思维方式。在《统计学的世界》中,戴维·S·穆尔如此描述统计:“不要把统计当做专业的工具,而要当做受过教育的人应有的文化素养······统计是一种独立且基本的思考方法。”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数字剖析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使他们体会到了统计不只简单地表示为计算公式,每个数据都是有其实际意义的,它是一种方法,一种思想,一种认识社会的重要工具。让学生们逐步学会自觉地用统计的眼光观察社会,发现问题;用统计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建立起统计思维,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3.丰富教学手段,完善教学过程。
(1)上好第一节课,增强学生学习信心。对学生高中数学基础及高等数学知识掌握水平参差不齐、文科背景的学生较多的情况下,较多学生对数学学习有畏惧心理,如何让学生对统计学习产生信心,上好第一节课非常重要。让学生感受到统计课程的重要性及实用性,列举学生身边的或熟悉的事件来说明统计无处不在,向学生传递一个信息,他们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已经不断在应用统计方法,只是不明确而已。比如通过观察不同时间点食堂就餐人数多少,选择适合自己的时间就餐,就是统计的应用;平均成绩的计算、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分数的计算都是统计的应用。统计虽然涉及一些公式和计算,但不是高深莫测的,只要掌握方法,人人都可以学好、用好。
(2)合理安排课后作业,激发学生学习激情。如何把本课程独特的认识方法和分析手段介绍给学生,如何让教师将充满数据、公式和概念的这样一门课讲解得引人入胜,在教学方法上,要多应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亲自到社会上去调查、了解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可以提高学生驾御和运用统计理论知识的能力,但对非统计专业的学生通常不安排专门的统计实践时间,理论课的学时一般也只有48学时,因此,要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在课堂上侧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安排课后作业时,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给出经济生活中的现象,由学生自己分析得出结论,撰写分析报告,各小组之间相互进行评价,课上用2~4个课时讲评,成绩计入平时分数。虽然缺少了如何收集数据的环节,但是对于统计分析方法的综合运用还是有一定的帮助的。
(3)加强师生交流,了解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大班上课的形式使得老师与学生的沟通减少,老师要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必须注重日常与学生的交流。通过课间与学生聊天了解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程度、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通过检查作业了解学生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解、及时消化,不积累,避免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影响后面课程的学习。
(4)尝试多媒体教学,增加课程的信息量。以前统计学的教学手段以板书为主,这种方式虽然可以引导学生们的思路,方便学生跟上教学节奏,但讲授效率不高,若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增加课程的信息量。随着高校教育设施的完善,给多媒体教学提供了物质保障。但统计学具有一定的数理性,根据学生掌握情况及课堂反映控制好进度,理论部分用板书,便于引导学生掌握方法;文字介绍和应用部分用多媒体,可以增加信息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学生只要掌握统计方法的计算原理和正确的应用条件、正确解读计算结果,而对于大量复杂具体的计算过程,可以由计算机去准确快速地完成。因此,介绍常用统计软件的使用方法,也是统计学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可以根据不同专业学生计算机运用能力及实验室条件,讲授SAS、SPSS和EXCEL的运用方法。在课堂讲解的基础上,安排学生2~3次上机时间进行实际操作、消化。
4.改进统计学考核方法,加强综合能力的考核。统计学传统考核主要围绕书本中知识在理论上和分析方法上进行笔试,考试一过,就认为学生掌握了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学生的能动性和参与性体现较少,学生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拿到学分,考试结束,学得内容也就忘记了,出现许多学生学完统计学后却不知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如何应用。所以,统计学考核手段应改进。期末的考试还应该以笔试为主,主要对基础知识的考核,包括基本概念、具体作用、主要特点、常用分析方法,目的是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深度。这一部分考核成绩约占总成绩50%;撰写分析报告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综合分析的能力,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参与意识,根据经济现象写的分析报告占总成绩的20%;平时作业可以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平时作业占总成绩的20%;反映学生的统计软件应用水平的考核占总成绩的10%。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经济管理类非统计专业的统计学教学应结合自身特点,注重对统计思想的挖掘和传递,注重对学生统计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塑造,重视统计学教学改革,培养经管专业学生定量分析能力,以提高学生在对经济、管理现象进行分析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曾五一,肖红叶,庞皓,朱建平.经济管理类统计学专业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J].统计研究,2010(2)
2.刘潭秋.经管专业学生定量分析能力培养的相关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文史博览(理论),2011(10)
3.席雪红.提高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效果的对策研究[J].管理工程师,2011(6)
4.刘太平,许青.高职高专经管类非统计专业统计教学研究[J].南昌高专学报,2006(5)
(作者单位:南京工程学院 江苏南京 211167)
(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