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生态道德思想教育的现状调查与研究
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2]。生态道德建设的实质是协调人、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三者关系,达到共同和谐发展的道德规范体系,是生态文明建设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大学生是民族文化的传承者,是国家建设的实践者,大学生生态道德意识的养成与生态道德的践行关系到未来生态文明发展的方向。但是,现代社会中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盲目崇拜GDP,功利主义和消费主义思潮的蔓延,都极大冲击着我国生态道德的教育,深深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因此,高校将生态道德教育纳入到高校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构建以生态课程建设为依托的课堂模式
在高校大学生中,应该树立具有科学精神的生态道德规范。尊重生命、珍惜资源是高校大学生生态道德规范的共同准则;坚持真理、反对迷信是高校大学生生态道德规范的共同要求;勇于创新、勇于修正错误是高校大学生生态道德规范的追求境界。高校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应该通过课堂主渠道的模式,以潜移默化的形式传授给学生,构建以生态课程建设为依托的课堂模式,这是生态道德教育建设的最主要方式。
以山东科技大学为例进行了调研,除环境工程专业以外,看到有一些专业和生态教育紧密相连,如: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等,这些专业设置的相关课程较多。另外,我们对其他非环境类专业开展进一步调研,见下表。
从调查中可以看到,除了采矿工程专业和城市规划专业开设的生态课程较多,其他专业只开设1门生态相关课程;除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和法学专业开设的生态课程为必修课程,其他专业开设的生态课程都是选修;此外还有很多专业没有开设任何相关的生态课程,如:工程力学、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应用物理学等专业。
通过客观分析,我们看到高校专业负责人已经认识到生态课程的重要性,不仅在自然科学学科开设了一些相关课程,而且在人文学科中开设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等生态相关课程,这是一大进步。但由于绝大部分课程是选修性质,实践中很多大学生并没有选修生态课程,大学生通过课堂教育获得生态知识的比例约占在校生的15%,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应该把其中的主干生态课程设置为必修,加强学生课堂学习的普及度。另外,针对部分专业没有开设生态课程的情况,可以二级学科为平台,学院设立一门学科生态课程,有利于学生学习相关知识。国外在生态课程设置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如俄罗斯的综合性大学几乎都设有生态学专业,同时在非环境类专业中设立了统一的《普通生态学》课程作为大学生必修课程,此外在所有课程教育中把生态文明观作为一种世界观传达给大学生。
2 构建以生态实践教育为载体的课外模式
生态道德教育的目标是通过个人的学习把道德规范内化为生态道德的良知和信念,外化为生态道德的行为和行动。生态道德教育中,只依靠课堂教学完成道德建设还是不足的,还必须构建以生态实践教育为载体的课外模式,这是生态道德教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调研中我们看到,青岛各高校都开展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课外生态实践教育。如中国海洋大学的课外生态实践教育有中山公园湿地保护宣传和游客问卷调查、胶州市环保局走访、中山路街道办事处青少年湿地保护知识宣传及调查、中山路街道办事处夏令营海洋生物标本参观、团内湿地保护文化衫设计制作、德州太阳能产业(德州的太阳能路灯、太阳能交通信号灯等)调查、环胶州湾(黄岛沿岸、胶州少海新区、大沽河口)湿地实地调研考察、胜利油田“节能减排”落实情况的调查等。青岛大学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每年组织师生参加青岛市博物馆文化遗产日活动,弘扬传统生态文化精髓。中国石油大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了绿茵环保队,开展环卫工人节活动等。山东科技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开展笔架山、金沙滩定期清理环保活动等;山科大矿业学院“环保小队”赴山西、山东煤矿开展社会实践,了解矿区的环境污染与治理状况等问题,针对矿区环境状况以及矿区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进行调研。
通过调查分析看到,高校正在探索课外生态实践教育的各种方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就目前驻青高校调研的统计表明,大学生参与课外生态实践教育活动的机会还不是太多,参加的人数大约占全部在校生的20%左右,一些活动只停留在情感认同层次,一些活动的形式重于内涵,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认知也只停留在表层,缺乏对问题深层次的研究。
高校大学生的生态实践教育课外模式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生态宣传与学习结合。一方面,许多大学生积极参与环保宣传活动,倡导人人低碳生活的理念,对于公众来说,这是一种很好地接受教育的形式;另一方面,大学生必须先期通过自身学习环保知识,掌握相关环保法规,才能做好宣传工作,对于大学生来说,这也是一种很好地提高环保意识的过程。二是道德教育与行动结合。高校大学生通过自己的汗水亲自参与各种环保行动,达到知行合一。生态道德教育的关键就是让大学生关心身边的生态环境,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激发他们去动手改变不良的生态环境,这种教育单纯在课堂上是学不到的,也培养不出来的,课外生态实践教育活动恰恰弥补了这一不足。三是生态调查与专业结合。高校大学生根据所学专业参加课外生态实践调查,不论是湿地和油田的实地调研,还是太阳能产业和海洋生物标本的参观走访,都是一种真实地、切身地感受和教育,实践调查与学科专业密切联系,生态调查报告专业性会更强,会促进大学生对生态课程理论知识的深刻理解,会促进大学生去运用专业知识来解决生态危机。
3 构建以生态文化营造为支撑的环境模式
润物无声,文化熏陶是一种有效的教育途径。生态文化代表了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生态文化建设在高校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构建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绿树、青草、小湖、流水,绿树成荫,山水相映,校园美丽的生态环境为广大学子营造出绿色的文化氛围;校训石、励志坊、观书亭、名人园,独具匠心,富含深意,校园丰富的文化景观为广大学子营造出浓厚的读书氛围;教学楼、体育馆、宿舍、食堂,节水节电从小事做起,节能环保从身边做起,校园生态意识为广大学子营造出绿色的生活氛围。
【参考文献】
[1]郭邵君.高校生态德育研究[D].上海大学,2013,1.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杨玉洁]
上一篇:七大专业亮“红牌”
下一篇:2015年度大学红黄绿牌专业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