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汽修专业人才的培养
摘 要:从企业岗位需求出发,运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教学模式,订单式培养。
关键词:订单式培养;课程开发;实训基地
一、中职学校汽修专业就业前景展望及学生现状
我国汽车保有量的增长速度是惊人的,据美国汽车杂志WARDSAUTO统计,2011年8月,我国汽车保有量就已经超过日本。最近的报导显示,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一汽车产、消大国。由此可以预见汽车维修技工的需求也必将按这一态势发展。实际上,2010年教育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六部委联合公布的《紧缺人才报告》中提到目前国内汽修人才的缺口至少达到100万。随着人口红利的减速,这一缺口可能还要逐步加大。
正因为汽修人才紧缺,维修企业在招员工时,往往招不到非常满意的技工,而是一些没有任何技能的低学历的人员。企业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法,一面培养新员工的技能,一面解决人员短缺的局面。相比之下,中职学校的学生就成为企业争相招录的宠儿。
虽然就业形势比较好,但中职的学生相对于企业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大多数学生还不能直接顶岗工作,即使是很简单的操作还得需要企业重新培养。具体表现为:
(1)理论水平不高,在校期间不能认真完成学校的学习目标。
(2)动手方面所学的与实际有一定偏差,有的用不上,有的没接触到。这有学生学习的问题,也有学校、教师在课程安排上的问题。
(3)大多数学生没养成自我学习的良好习惯。这对日后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4)有一部分学生缺少对汽车维修行业的认识及热爱程度不高,往往不能持之以恒地钻研和更加深入、更为系统地学习。
二、汽修行业对中职学校学生的要求
1.培养的学生要与汽修企业“无缝对接”
所谓“无缝对接”是指学生毕业后不需要经过实习阶段就能像老员工一样胜任工作岗位。能达到这一要求,要有较强的专业基本技能和与生产过程相关的基本能力,而这两种能力的培养是中职学校面临的深刻话题。
基本的专业技能是岗位工作的需要,是企业用人的主要指标。对汽修行业而言,专业技能应包括对汽车构造、发动机技术、底盘技术、全车的电控技术、汽车电器等汽修知识的了解,还要会检测与诊断故障。对一些部件不仅要会维修还要熟知工作原理,即使是无法维修必须更换的零部件也应做到这一点。
适应生产过程的能力不仅取决于专业的技能水平,更重要的是对工具、检测器具等使用的熟练程度。学生在校的实训更多是解决会不会做、如何去做。企业的生产不仅仅限于如此,会做还要做得好、做得快,要保证生产过程的顺畅,有时还需要多人的协作。这些都是对中职学生新的期待。
2.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无论从事哪行工作,要想做好都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尤其汽修行业更是如此。大量的电控技术和新兴技术应用到汽车上后,驾驶越来越方便、舒适、安全,但汽车维修工作仍是苦脏累工种。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没有对汽修专业的刻苦钻研很难在这一行业有所发展。这一行业要有丰富的经验,而经验来源于基础工作中的点点滴滴。从最基础做起,吃苦耐劳精神尤为重要。
3.掌握必备专业知识
汽车电子技术:直流电路、正弦交流电路、磁路与铁心线圈电路、直流电机、继电器控制、半导体二极管和整流电路、半导体三极管和交流放大、正弦波振荡电路、数字电路、电工测量等。
汽车机械基础:汽车材料、机械制图与识图、公差与配合及技术测量、轴与轴承、常见机构、机构传动、液压传动等。
汽车理论基础:汽车应用数学、汽车应用物理学、汽车应用化学、汽车构造、汽车维修英语、汽车文化等。
这些都是汽车维修人员应具备的专业知识,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及应用,还要有不断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三、中职学校汽修专业学生培养新思路
一直以来中职的各专业都是按学科来进行课程教学。这就是我们说的学科教学。就汽修专业而言,由若干学科组成。如:汽车发动机、汽车底盘技术、汽车电器、汽车电控技术、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等。另外还要有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数学、语文、英语、机械基础、机械制图、电工基础等。老师只按学科进行讲授,这突出了学科教学的弊端:(1)职业特点不鲜明。(2)存在老三段模式(基础、专业基础、专业)。(3)教学计划设计与课程结构不尽合理,基础理论多、深,主干课程不突出,实验实训少。
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以企业的工作过程及工作过程中的任务、环境为基础,设计学习性工作过程及工作任务、学习性工作环境。在实践教学中以“工学结合”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工学结合”的“工”就是“工作过程”,“工学结合”的“学”就是“学习过程”。“工学结合=工作过程+学习过程的集成”
德国不来梅大学技术与教育研究所劳耐尔(Rauner)教授给“工作过程”定义为:“在组织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所以,工作过程的意义在于“一个职业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职业,是因为它具备特有的工作过程,即在工作的方式、内容、方法、组织以及工具的历史发展方面有它自身的独到之处”。
我国著名职业教育家姜大源教授认为,“工作过程”广义讲是:旨在实现确定目标的生产活动和服务活动的顺序。狭义讲是:物质产品生产的过程。
通过“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培养学生在工作过程中获得职业能力、再学习的能力。“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的每组要有至少三个项目,每组项目之间应具有相似性,但重复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打破传统学科教育基础理论涉入过深而学生理解较少,实训科目繁杂完成生产任务能力较差的现象。
另外,中职学校还要转变人才培养模式,要深入行业调研就业岗位,订单式培养。针对汽修专业的人才需求、人才定位及岗位群,组织专业教师对区域企业进行调研,同时与企业专家一起进行论证,确定汽修专业工作岗位、任务、流程、职责、对象、方法、所需知识、能力和职业素养,提炼出汽修专业的岗位群。要以“工作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境”为主线,确定学校定单式培养模式。
在实训教学设施规划上要着重建设“具有产品生产(服务)特征”的校内实训基地。改变原有实训基地建设思路,创设企业情境,营造企业氛围,探索“做中学、做中教”“学做合一”实训教育教学模式,以典型教学产品制作为引导,实现“教室与车间、教师与师傅、学生与徒弟、教学与科研、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作业与产品、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育人与创收”多位统一。这里的产品特征是指:设计以产品生产为项目引导的实训模块,实现“教室即车间、教学即生产、作业即产品”。
“具有产品生产(服务)特征”的校内实训基地要求环境特征具有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工艺流程、管理模式、企业文化等生产特征,体现现场生产过程、氛围与组织形态特征,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活动相对接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实训基地组织特征包括独立设置技术、生产和管理等部门,明确岗位职责和工作人员分工。实训基地运行特征要求: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要求,选择对应的企业,一方面引入企业产品进行加工制造,通过产品生产过程完成教学活动,实现教学与生产的无缝对接;另一方面引入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检验人员,保证产品生产质量,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学校的专业课教师及学生共同参与教学、生产过程,实现校企共赢。生产(服务)氛围:加强实训车间软环境建设,包括企业文化、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安全守则以及环境建设等,为学生职业能力养成教育提供了一个真实的生产环境。
总之,中职学校要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人才,要深入到行业中去,认真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根据岗位实际,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做好课程开发及教学研究。这样才能不断被社会认可,才能展现职业教育的魅力,才能焕发职业教育的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程书岳.中职汽修专业实验实训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2007(1).
?誗编辑 段丽君
上一篇:小型太阳能光伏系统的设计与研制
下一篇:理想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