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乡大学生学业规划差异的实证研究
摘要: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研究方法对我国城乡大学生学业规划的特点及其差异进行了研究。调查发现,城乡因素与大学生的学业规划存在相关关系,并由此归纳出城乡大学生学业规划存在的特点。分析可知,文化再生产理论对城乡大学生学业规划的差异具有很强的解释力。
关键词:城乡;学业规划;差异;实证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高等教育公平不仅体现在能不能接受高等教育,更体现于接受何种高等教育、如何接受高等教育以及接受高等教育后有何用等问题上。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推进,城乡学生是否有平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但是农村学生在进入高等教育内部以后,是否能平等地享有教育这个问题就日益凸显。学业规划是大学生在对自己的实际情况(经济条件、生活现状、所在学校情况等)和未来社会需要的深入分析和正确认识基础上,对大学期间学习和生活的安排和计划。它将影响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并将由此影响到学生的成才和今后的发展。由于学业规划的制定受学生自身条件的影响,因此,有必要探讨城乡这一家庭居住地因素对大学生学业规划的影响,进而管窥城乡因素对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过程的影响。
二、数据与研究方法
本文以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为主要研究方法,采用统计软件SPSS13.0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所使用的数据来自厦门大学课题组大一学生的调查数据库(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数据库.cn/qkimages//dxjx/dxjx201104/dxjx20110428-1-l.jpg" hspace="15" vspace="5" align="">
在就业人数供远大于求的今天,社会与其说关注大学生的在校学习成绩,不如说更重视其综合素质,更看重毕业生参加社会活动的经验以及组织能力、交际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素质。从以上这些表述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正在努力地从多方面提高自己的能力,注重对自身素质的培养。这些能力和素质对大多数农村大学生来说也许是弱项,是必须弥补的;对城市学生来说,无论是就业还是从以后的发展着想,都同样重要,因此,提高自身素质成为城乡学生孜孜以求的共同期盼。
(2)“交友或旅游”是城乡大学生的普遍规划,但城市学生比农村学生更容易实现
调查结果显示,结交朋友、谈恋爱或旅游(归纳为“交友或旅游”)是学生普遍选择的规划。对此,很多学生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个注重人际网络的社会,需要结
交朋友以扩大自己的活动圈子,开拓自己的视野;选择旅游则是对紧张学习生活的调剂,他们更愿意过一种有张有弛的生活,让自己在充实而又健康的环境中度过自己的大学生活,做到既收获知识和能力,又能追求精神需要。对于旅游,很多农村学生表示,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目前还无法实施;而经济状况较好的少数城市学生则经常利用假期在境内外旅游,逐步实现自己外出旅游的规划。
(3)家庭经济对城乡学生学业规划的影响深刻
访谈中,农村学生普遍反映,家庭经济使其不能规划考研或出国留学,而只能选择在大学期间认真学好专业,通过考取证照、到业界实习等实践环节做好就业准备。他们普遍会在大学第一学期后寻找机会做兼职赚取自己的生活费,甚至希望能提前毕业。这是由于他们需要承担起在家庭中的责任,尽早结束学业以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而家庭也急切需要他们早点承担起养家、改变家庭窘迫生活困境的任务。这不但是学生自觉的学业规划,也是他们的父母的期望。虽然有些农村学生对专业很有兴趣,希望能继续深造,但鉴于家庭的经济压力,只能希望在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后再继续深造。值得欣慰的是,在访谈中,学生们更多的是表现出对家庭的责任和改变现状的热情,而不是抱怨,更不会被不尽人意的现实生活所击垮。如有的学生说:
“辅修、双学位、出国等需要大量费用,而家庭经济条件差,所以我只能选择较为实际的专业发展下去”。
“在我还没来大学的时候,就计划着除了要修好我的专业--应用物理学外,到我大二的时候还要修读工商管理专业。但因为修一个学分就要100元,如果只是作为辅修专业,那要修四五十个学分,折算起来就是要四五千元,老实说,这对我来说是一笔很大的开支。虽然我很想,但也就只能想想吧”……这样的回答在农村学生中具有普遍性。
相对而言,城市学生由于家庭经济较好,他们的学业规划可以不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可以选择出国留学、出国访学、攻读研究生、辅修专业或修读双学位等规划。制定学业规划时,他们考虑的多数是自己所学的专业、兴趣以及以后的发展,即使不选择出国留学,也是由于自己的能力限制,而并不是经济的影响。如有的学生说:
“我爸爸妈妈都是知识分子,对我的教育非常重视,都希望我未来能进一步深造,让未来没有遗憾。我就读的专业就业前景不是很乐观,所以想修读双学位,可以为自己将来加个双保险;自己对英语也比较有兴趣,期望有机会参加出国访学这一类活动。”
可见,城市学生由于不需要对家庭有更多的负担,不用拘泥于在大学毕业时就直接就业,而是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兴趣,构建自己的知识、能力结构。这一点是农村学生所无法达到的。
(4)技能性知识与见识的不足制约了农村学生的学业规划
访谈中问及学生,城乡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着哪些不同时,多数学生提到英语口语和计算机应用这两个方面的差距,并表示这种差距让农村学生对一些学业规划望而却步。城市学生多数在初中阶段家里就配备了电脑,所以对电脑的认识和应用很熟练;而农村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从没用过电脑,在打字速度、收发邮件、文字处理等这些基础性技能上起步较晚。而英语口语上存在的差距更大,学生普遍反映,由于在初中开始学习英语时老师的语音不够标准,导致他们的语音不准,发音常带有浓重的本地口音。如有的学生说:
“从初中开始,我们的每一位英语老师说出来的英语都是不同的,其实都是不准确的,这使得我们要学好英语很难。而城市学生普遍不存在这个问题。大学是过去的积累和延伸,这是我们的遗憾,也是中国教育的悲哀”。
有的学生表示,自己到高中时都没接触过外教,而在大城市的同学(如广州)在初中时就有外教担任英语课了,这样势必造成英语学习上的差异。在课程设置上,农村学生普遍在初一才开始设置英语课程,而城市学生一般从小学一年级就开设英语课,而且除了从学校里学习英语之外,有的甚至从幼儿园就开始专门参加课外的英语口语兴趣班学习。而城市学生所具备的条件反证了这个观点,说明城乡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在见识方面存在的差异。
“与农村同学相比,自己比较有优势,知道的东西比他们多,知识面比他们广。农村的媒介较少,只停留在书本上。英语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学了,学得比较透彻,从小学开始就有训练英语的听说了,到现在对英语也比较有兴趣。”
“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家里就买了电脑,所以现在自己的电脑知识比其他同学要好,有的同学电脑坏了都来找我维修。”
此外,学生还反映,农村来的学生在见识上和视野的广度上比不上城市学生,如对股票的了解、篮球等运动项目的熟悉与关注等都远不及城市学生。技能性知识与见识上的不同对城乡学生的学业规划有所影响,使得农村学生迫切希望在大学里进行弥补,这也是城乡学生在“知识面拓展”这一学业规划上存在显著差异的原因。
四、讨论
城乡大学生学业规划存在着显著差异,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文化再生产理论对这些差异具有很强的解释力。
1.不同场域是城乡大学生学业规划差异的根本原因
来自城市和农村的学生在进入大学前生活在二元分治的经济、社会、政治体制中,生活的不同的场域影响了他们的学业规划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大量由农村流入城市,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城乡二元之间的差异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表现更为明显。本文所使用的数据库对学生的家庭人均年收入进行了调查,如表3所示,农村家庭年收入在7000元以下的占78.2%,远远高于城市家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乡家庭的经济差距。
正是城乡存在看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严重分化的两种场域,造成城乡学生家庭经济收入的不平衡,学生可享用的经济资源和学习资源的不平衡。进一步导致农村大学生学业规划选择的受限制。另一方面,目前各高等学校收费一般达每生平均4000~8000元,远远高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而且还有继续上涨趋势。在这种背景下,农村学生要承受很大的心里压力,他们为改变自己和家庭命运的责任更加强烈,希望大学四年的时间、精力和学费等多方面的投入能在知识的掌握上得到回报。同时,由于农村学生学习压力大,为改变家庭命运的学习目的指向性强,无法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设计和规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2.家庭拥有的文化资本不同是城乡大学生学业规划差异的直接原因
所谓文化资本,是指借助不同的教育行动传递的文化物品。布迪厄认为,文化资本有具体状态、客观状态和体制状态三种存在形式。城乡学生家庭对这三种资本的拥有量有很大差异。
第一,在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和父母对子女指导的能力和精力方面,城市与农村家庭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处在城市的父母常常通过早期的家庭教育,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各种素质教育,创造条件使孩子有机会接触高雅
的活动,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奠定基础。相对来说,乡村孩子从小接触的多是家长和邻里松散、零星地教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常识,熟悉的多是离书本知识较远的土地。而且农村父母由于生活负担重,没有时间、精力和财力用在孩子身上,孩子从小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
第二,由于父母受教育程度造成不同,城乡父母给孩子学习和生活上的指导存在很大不同。调查数据显示,城乡大学生父亲受教育水平存在很大差异,农村大学生父亲受教育水平在小学及以下和初中的比例达61.7%;而城市的比例仅为23.6%。访谈中我们也发现,城市家庭父母一般受教育程度较高,更注重营造和睦、互相尊重、相互理解、在事业和生活上相互支持的家庭气氛,甚至父母与孩子可以成为无话不说的朋友关系,可以给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上以更多的指导。
第三,城乡家庭在图片、书籍、词典、工具、机器等的拥有量不同。不管是在数量还是在类型上,城市家庭比农村家庭有着明显的优势。彩色电视机、电话、照相机、家用电脑等这些耐用消费品是知识与文化的载体,深刻影响着家庭成员的文化习得。
第四,城市居民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人脉关系明显高于农村。农民世代居住在乡村里,自给自足型的定居农业将人们束缚于土地之上,形成了以土地为中心的生产方式和交往圈层。而城市居民具有丰富而又广阔的人际交往网络和社会关系纽带,有助于其社会网络的进一步拓展和社会资本的增加,有助于其后代人力资本的积累和社会地位的改变。
总的来说,城乡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和自然条件,使得城乡家庭拥有的文化资本不同。相对于农村子女来说,城市子女在进入学校教育体系之前便已凭借家庭内部的代际传递,获取了比农村子女多得多的不同数量与类型的文化资本。这些不同的文化资本在城乡大学生的精神和身体上深深地打下烙印,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来他们的学业规划选择。
3.教育体制是制约农村大学生学业规划的因素之一
技能性知识与见识的不足制约了农村学生的学业规划选择,而这些不足与农村学生所接受的中小学教育质量息息相关。农村中小学在办学条件、资源、师资和教学质量等方面与城市学校存在着严重差别(特别是在英语教育方面)。正是由于农村学生所接受的基础教育与城市学生在质量上所存在的巨大差距使得他们在受教育过程中处于劣势,制约了农村学生在大学的学习和今后的发展。
总之,城乡大学生学业规划存在显著差异,城乡大学生学业规划具有不同的特征,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以在文化再生产理论中得到阐释。
参考文献:
[1]潘懋元.公平与效率:高等教育决策的依据[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54.
[2]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M].包亚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92-193.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323,347.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我国大学新生的未来期望及高校对其促进作用研究”(08JC880022)和中国高等育学会课题“我国不同群体大学生学业规划差异研究(20llHYZX03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李文玲]
上一篇:课外小实验,教学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