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船舶行业的工程力学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要:船舶与海洋装备的原理、设计、制造与安全运行等都离不开工程力学的专业知识,工程力学的专业知识是船舶行业必不可少的重要素质之一。本文结合我校船舶行业的特色,提出了工程力学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的一些措施与方案,构建了素质教育体系下的创新实践平台,并通过几年的教育改革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社会培养了卓越实用型人才。
关键词:工程力学专业;船舶行业;卓越实用型人才;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3-0105-02
船舶行业是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船舶与海洋装备的设计与制造是海洋开发战略的重要基础。船舶行业培养船舶与海洋装备设计、制造、配套、销售、消费以及辅助产业与基础服务等方面的人才。船舶与海洋装备的制造、设计、安全运行等都离不开工程力学的专业知识,工程力学专业知识是培养“面向工程、宽基础、重应用、强能力”的船舶行业卓越实用型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素质之一[1]。
我校开设专业基本上囊括了与船舶行业相关的各个链接,包括船舶与海洋工程技术、船舶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能源动力水声与轮机工程、船舶新能源与电气自动化工程、信息物流金属材料焊接工程、人力财务金融会计管理工程等。其中,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是江苏省的品牌专业,也是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的本科专业。
本文研究提出了面向船舶行业的工程力学专业教学的改革措施与方案,并应用于我校工程力学专业的教学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工程力学专业知识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1.培养目标的定位。我校工程力学专业旨在面向船舶行业、面向工程领域,培养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海洋强国大国梦、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因此,我校工程力学专业的教学定位明确,即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从而更好的服务社会。
2.知识体系的改革。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把握学科和专业特色发展,增加基础与工程结合课程的学时,增加船舶海洋相关的课程,增加最新科技前沿知识教育,增加与船舶行业相关的实验课程与实践活动,减少压缩文学的相关课程以及基础辅助课程的门类,从而让学生更早的了解学科前沿动态知识和工程实际应用背景。
3.教学内容的整合。为了适应社会及企业的发展需求,增加船舶与海洋工程概论、船舶结构力学、船体结构与制图、船体结构强度、船舶设计原理、海洋工程基础、船舶流体力学、海洋平台强度、海洋平台设计原理等特色课程,增加高等材料力学、板壳力学、断裂力学、复合材料力学、随机振动等力学前言课程,增加工程力学实验、实验力学、实验力学综合训练、工程基础训练、认识实践等实验实践课程。
4.教学团队的建设。学院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给青年教师配备老教师,指导其教学、科研工作。提倡教师团队协同教学,开展小班授课、小组研讨、力学辅导站等多种教学形式;鼓励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开发数字化信息化教学;鼓励教师教改项目的申报与建设。其中教改项目“基础力学习题库及学习网站建设研究与实践”获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2013年度重点课题资助,“基础力学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及运行机制研究”、“面向卓越工程师的基础力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力学课程学习资源数字化建设研究与实践”等获校教改项目资助。另外,我校的青年教师获全国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二等奖1人、三等奖1人,获省级讲课比赛二等奖5人、三等奖2人;出版教材和电子出版物20部,自编各类辅助教材近30部,获省精品教材3部;获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三等奖2项、优胜奖1项,省多媒体课件二等奖1项。
二、工程力学专业教学实验和实践的改革
工程力学专业不仅包含基础理论部分和专业知识的掌握,还包含实验、实践等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实际工程应用[2,3]。面向船舶大行业的需求,我校加強力学基础教育和力学专业课程的衔接,强化力学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建立了“基础力学课程与专业力学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课内教学与课外教育”相结合的工程力学教育体系[1],着力培养了“基础扎实、强化实践、面向应用”的工程力学教育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改革成效。
1.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基础力学课程、专业力学课程及专业课程紧密结合,构建面向船舶行业、强化实践、注重工程应用、形成特色鲜明、实用性强的工程力学课程教学体系。从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基础力学课程,到结构力学、弹性力学、振动力学等专业力学课程,再到流体力学、板壳力学、复合材料力学等专业选修力学,最后到实验力学、工程力学、工程基础训练等实验实践课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使学生接受一个系统的力学知识教育。
2.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素质教育。工程力学应用实践体系包括“课堂应用能力训练、工程实践与实训体系、创新实践教育体系”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侧重课堂理论知识的应用,包括课内试验、独立设课试验、开放选修试验等。第二层次偏向培养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包括课程大作业、课程设计、认识实习、毕业设计等。第三层次着重培养创新意识,包括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学生自己申请的大学生创新计划、各类科技创新竞赛等。这三个层次形成了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紧密结合的工程力学素质教育模式。
3.课内教学与课外辅导相补充的培养模式。课外辅导是课内教学的有益补充,通过力学辅导站、开展第二课堂、鼓励学生参加科技竞赛、全国和江苏省力学竞赛、开放性实践环节活动等,形成了多样的课外教育辅导机制,使课内教学与课外教育有效结合、相互补充,从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综合创新能力。
三、结语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大学教育符合我国高校教育的教学理念。本文结合我校船舶行业特色,针对目前的社会需求、行业需求以及工程需要,提出了工程力学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的一些措施,构建了素质教育体系下的新教育理念,并通过近几年的教育改革实践,提升了工程力学专业教学改革效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为船舶行业培养了一大批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宋向荣,万超.面向船舶专业的工程力学素质教育体系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3,(9):25.
[2]孙毅.高职高专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工程力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大学教育,2015,(11):163-164.
[3]邓在京,张居敏.农业工程类专业《工程力学》教改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4):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