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县疟疾病流行与综合防治分析
摘 要:目的 分析我县疟疾病的流行特征及综合防控策略,总结消除疟疾的经验。方法 收集1952年~2016年我县疟疾疫情发展的有关数据和防控的具体措施,对取得的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及评价。结果 我县的疟疾的年发病率由1964年的1352.2/万下降至1984年的3.2/万,1988~2004年均未发现疟疾疾情报告,全县基本实现了消除疟疾的总体目标。2005~2011年均发现有散落的病例报道。2012~2016年共收到3例国外输入性的疟疾病情报道。结论 我县运用的综合性的疟疾防治措施,取得理想的防治疟疾效果,达到了消除疟疾的目的。输入性疟疾及其二代疟疾病例我县今后预治疟疾病的重点工作。
关键词:疟疾;疫情;综合防治;输入性病例
中图分类号:R18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8.04.042
文章编号:1006-1959(2018)04-0120-03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pidemic characteristics and comprehensive control strategy of malaria in our county,summarize the experience of eliminating malaria.Methods From 1952 to 2016,the data of malaria epidemic development and the measures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 were collected,and the results were analyzed and evaluated.Results The annual incidence of malaria in our county decreased from 1352.2/10000 in 1964 to 3.2/10000 in 1984.There were no reports of malaria from 1988 to 2004.The whole county has basically achieved the overall goal of eliminating malaria.From 2005 to 2011,there were scattered cases reported.From 2012 to 2016,a total of 3 imported malaria cases were reported.Conclusion Comprehensive malaria control measures used in our county.The goal of malaria elimination has been achieved.The imported malaria and second generation malaria cases in our county will be the focus of malaria treatment in the future.
Key words:Malaria;Epidemic situation;Integrated control;Imported cases
疟疾是经按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1]。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共有四种,即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我县属非稳定型的单纯间日疟流行区域,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曾发生过疟疾病大范围的暴发,年发病率分别达16%及12%。经过我县控制流行、基本消灭、巩固监测及消除4个主要阶段的综合防控策略,全面落实控制传染源、规范治疗、建设疫点、专业培训及管控流动人口等一系列综合性的防控措施,疫情由之前的爆发逐渐得到控制,现已达到消除的水平。本次研究分析1952~2016年我县疟疾病的流行特征及综合防控策略,总结消除疟疾的经验,旨在今后的疟疾防控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收集1952~2016年我县疟疾疫情发展的有关数据和防控的具体措施。
1.2方法 整理我县1952~2016年的疟疾防治资料,运用描述病学的方法对对取得的结果、病情流行特征及防控措施等进行深入分析及评价。
2结果
2.1疫情流行概况 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县发生过两次较为明显的疟疾流行。第一次发生在1959年,当时的普查及登记的发病人数为118620例,年发病率为1667 /万。第二次发生在1964年,当年的普查及登记的发病人数为109096例,年发病率为1352.2/万,此次流行时间长达2年,根据1973年统计的发病人数,其年发病率1361/万[2]。经过积极有效的防治后,我县的疟疾疫情得以有效控制,至1984年登记的发病人数降至366例,年发病率降至3.2/万,与1964年的发病率比较下降了99.8%,1984年后我县的疟疾年发病率均控制在1/万左右,并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1985年我县全县均未发现疟疾病例报道,1989年通过了我国卫生部组织的疟疾基本消灭的考核验收。1988~2004年间均未发现疟疾疾情报告,全县基本实现了消除疟疾的总体目标。2005~2011年均发现有散落的病例报道,报道的病例共计8例,经过检查,其中的5例为本地日疟,3例为境外输入性恶性疟。2012~2016年共收到3例国外输入性的疟疾病情报道[3]。
2.2防治措施和效果 按照我国卫生部发布的《疟疾控制及消除标准GB26345-2010》的指示[4],我县将疟疾防治分成控制流行、基本消灭、巩固监测及消除4个主要阶段,具体如下。
2.2.1控制流行阶段 此阶段的重点工作是控制传染源、消除疾病传播的媒介,具体措施为在各乡镇建立并落实及时发现、及时登记上和及时干预治疗等“三个及时”防御制度;同时要求各卫生防御部门做到人到、药到、水到、看服到、表册到及说服动员到“六到”制度,并同时进行“二根治、一预防”工作,就是对疟疾现症患者进行正规的干预治疗及疾病休止期的抗复发干预,做好全民性的预防性服药工作,同时要求各乡镇做好灭蚊虫工作[5]。根据1967年疟疾统计报道,我县的疟疾年发病率下降到60.6/万,与1959年相比,年发病率下降了94.9%。1964年引发第二次疟疾暴发的原因是我县各种防治措施松散、各项制度落实不到位,因此當疟疾再次出现暴发流行时,我县积极组织各乡镇做了普查及普治工作,实行“全民休治”及“全民预防服药”等相关积极有效的措施,使疾情得到有效的控制[6]。1974~1983年我县共计治疗现症患者212281人次,全县休治人次共计5360038人次,预防服药人次共计5068416。1981~1982年间我县采用乙胺嘧啶粉联合盐的方法开展预防服药工作,共计使用食用盐1126274 kg,受益居民人口为1056346人。同时我县发起了“全民爱国爱卫生运动”,全面发动人们群众,积极参与防蚊及灭蚊活动,1972~1984年我县共计建设桥涵洞5697个、烟熏水井189641眼、房屋27564间、地窖1604352座,联合多种方法、多种路径阻断疟疾的传播。我县的疟疾的年发病率由1964年的1352.2/万下降至1984年的3.2/万,下降幅度达94.9%。
2.2.2基本消灭阶段 该阶段的主要防治工作是维持疟疾发病率持续下降的局面,具体措施:①传染源检索,即及时发现发热患者并对其进行血检,以查找出残留的传染源。定时组织镜检人员参加专业的培训,在我县各乡镇建立疟疾镜检站,对卫生部门收治的“四热”患者均要求进行血检工作。1985~1989年我县共计建成镜检站50处,血检的发热患者共计403680人次,年血检率达5.96%,共计检出疟原虫呈现阳性15例,年发病率控制在1/万之下。②对现症患者进行隔离管理同时按要求严格处理病灶点。一旦发现疟疾病,县及乡两级的抗疟人员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对患者的病情及发展情况进行核实和诊断,确定病灶点的范围并作出及时有效的处理。我县疟疾年发病率连续5年均控制在1/万之下,疟疾防治工作逐渐转入基本消灭的阶段,并于1989年通过了我国卫生部组织的疟疾基本消灭的考核验收。
2.2.3巩固监测阶段 1988~2004年均未发现疟疾疾情报告,全县基本实现了消除疟疾的总体目标,我县的疟疾疫情趋于稳定,该阶段的主要工作为综合性防治及常规检测,以控制疾病传染源。逐渐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工作,同时要求在疾病流行的季节流动人口进行严格的血检及预防服药,控制输入性病原的扩散。1990~2010年见我县登记的流动人口共计653247人次,血检8612人次,预防服药7624人次。
2.2.4消除疟疾阶段 该阶段我县开展了全县范围的消除疟疾工作,同时参与了全球疟疾防治基金项目。要求全县各乡镇卫生部门对不明因素导致发热的患者免费进行疟原虫镜检,2010~2016年我县免费血检的发热患者共计38120人次,检出疟原虫呈现阳性者2人,对检查呈阳性者进行个案调查及规范治疗;主动病例接受检查的人数共计53210人次,并对输入性的恶性疟病患者进行随访观察24个月,未发现继发病例的发生。
3讨论
传染源控制措施的落实是控制我县疟疾发展及传播的关键环节,可显著减少传染源扩散,同时做好环境改造及卫生检查,使疟疾得到有效的控制[7]。对不明原因发热人群进行血检及时发现疟疾病情最直接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为疟疾的控制效果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准确及时的发现及控制疟疾病情的发展,我县1985~1989年共计建成镜检站50处,血检发热患者共计403680人次,年血检率达5.96%,共计检出疟原虫呈现阳性15例,年发病率控制的1/万之下,提高我县疟疾病情的发现率。对传染源进行有效积极的控制,是控制疟疾发展与流行的关键环节,对现症患者进行隔離管理同时按要求严格处理病灶点。一旦发现疟疾病,县及乡两级的抗疟人员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对患者的病情及发展情况进行核实和诊断,确定病灶点的范围并作出及时有效的处理,从源头上减少传染源的积累与扩散,同时加强环境的改造及媒介防制工作,使疟疾暴发和流行情况得到显著控制。总之,积极有效的治疗、设立疫点、消灭媒介、整治环境、血检监测及健康教育等积极有效的综合性防控措施是全面实施,是我县防治疟疾取得理想成绩的关键所在。
本次研究显示,1984年登记的发病人数降至366人,年发病率降至3.2/万,与1964年的发病率比较下降了99.8%,1984年后我县的疟疾年发病率均控制在1/万左右,并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表明我县实施及时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对我县疟疾控制扩散及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方法及措施积极有效。
参考文献:
[1]赵俊华,冯子力,伍碧梅,等.珠海口岸1例输入性疟疾的诊断与分析[J].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2014,37(06):422-423.
[2]贾从英,王伟明,杨文洲,等.淮安市所辖县(区)消除疟疾达标考核结果分析[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7,29(4):482-485.
[3]李军伟,闻栋,刘光涛,等.2010-2015年湖州市疟疾流行病学监测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6,36(06):752-754.
[4]张鹏,陆锦明,李军伟,等.湖州市消除疟疾实施效果评价[J].预防医学,2017,29(1):40-43.
[5]杨继清,杨太专,杨忠强,等.云南省元江县1995-2014年疟疾监测分析[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6,27(01):52-54,57.
[6]谢轶青,何明祯,朱仕英.江苏省常州市疟疾流行与防治历程及消除疟疾措施和评价[J].中国热带医学,2016,16(06):519-522.
[7]潘嘉云,郑香,钱会霖,等.化学农药的使用对嗜人按蚊分布与疟疾发病率影响的探讨[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12,30(3):218-223.
收稿日期:2017-10-30;修回日期:2017-11-22
编辑/高章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