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问学于陈寅恪
发言,他批评一些共产党员有两副面孔,被整成大右派,命运尤为悲惨。
当时,中大历史系有四大名教授:陈寅恪、刘节、梁方仲、岑仲勉。在1958年4月的大字报洪峰中,后三者开辟有“大字报专栏”。6月,郭沫若提出“厚今薄古”的口号,人们感到批陈的时机到来了,针对他的大字报骤然降临。陈寅恪被批为假权威、朽骨及毒瘤。尽管学校一直提醒历史系在批陈之前要谨慎,党委书记冯乃超事后登门道歉,肇事者下跪负荆请罪,仍未能减少陈寅恪的怒气。1958年7月他上书校长,愤怒地表示:坚决不再开课,以免“贻误青年”;马上办理退休手续,搬出学校。
“文革”前,陈寅恪一直受到中大领导的保护,并享有优渥待遇。当时学校的几辆轿车除了校领导外,他和姜立夫等少数教授也能使用。学校还专门为他修了一条白色小道。在历史风浪面前,学校也竭力让他免受打扰。陈毅、郭沫若、胡乔木、周扬等人视察南方时都去拜访过这位老教授,回答他的质问。
1961年10月,时任华南局第一书记的陶铸召开高级知识分子座谈会,饱经折磨的知识分子看到了短暂的春天,陈寅恪的生活从此进一步改善。1962年他摔断了腿,陶铸前去探访,批给他3个护士,24小时照顾他。听到非议和不满时,陶说:如果你像陈寅恪这个样子,又在著书立说,又有这样的水平,亦一定给你3个护士。
就在陈摔断腿这一年,周恩来、陈毅提出为知识分子“摘帽”。知识分子再次有了期待。然而,对此毛泽东并未表态。事实上,他正在酝酿一轮更猛烈的运动——那就是文化大革命。
替老师挨批斗感到光荣的刘节
1965年下半年,姚文元发表批判吴晗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不久之后,批判牵出一个所谓的小集团“三家村”,揭发之风蔓延到了史学界各个领域。
在中山大学,刘节是最早受到批判的人之一。此后他共遭受六十多场批判,历尽各种屈辱。一次批斗结束后,红卫兵命令他爬出去。一片打骂声中,名教授爬出了大礼堂。
1966年6月,中大卷入“文革”,红卫兵涌向教授们的住所,西南区52号也不能幸免。他们赶走了陈寅恪的助手和护士,抄了他的家,殴打他的妻子。批判他的大字报铺天盖地,从大字栏贴到树上、电线杆、房门、墙上、床边……
一次,陈听说他被称作“不学无术的反动学术权威”,他说:“我搞了一辈子学问,想不到落了个‘不学无术’的评语。不过,‘不学无术’的人怎么能成为学术权威呢?学术权威怎么会不学无术?简直不通,不通。”
最初,听到对他生活作风的诬蔑,他也尝试向工作队写信,要求派人调查,还他清白,但此信石沉大海。得不到回音后,他又以不要公费医疗来进行抗争。那时他还不知道,曾经保护过他的人,从陶铸到陈序经,也一个个被打翻在地。陶被隔离审查后,红卫兵们反复强迫陈寅恪交代个人历史、社会关系、反动思想等等。
批斗者知道他记性好,就强迫他背诵《毛泽东语录》。知道他看不见,就把高音喇叭吊到他床边。差不多有两年时间,他日夜被高音喇叭所包围,痛苦不堪。
1967年夏妻子心脏病发作,濒临死亡。陈在凄苦之中写下对联:涕泣对牛衣,卌载都成断肠史;废残难豹隐,九泉稍待眼枯人。
陈寅恪挨批,曾经的学生刘节为其鸣不平:“科学是求真,无所谓厚今薄古”、“批判(陈寅恪)有如大兴文字狱”。此前,当胡适的儿子与父亲划清界线,知识界斗胡之时,他也曾公开表示,“批胡适搞坏了学风,百年后自有定论。”对“大跃进”,他的意见是:“什么人人大跃进人人意气风发,人人一起发疯倒是真。”
年底的一天,造反派头目折磨完陈寅恪之后,又想把他装到箩筐里抬去礼堂接受群众批斗。唐筼上前阻止,被打倒在地。所幸刘节及时赶到,自愿替老师挨批斗。经过一番“喷气式”折磨,站在斗鬼台上的刘节被问及有什么感受。刘答道:我能代表老师挨批斗,感到很光荣。
一次,陈听说北大教授翦伯赞不堪受辱而自杀,说,“翦伯赞死得不值。”他说每回批判他时,他就在心里背诵诗词,会开完时,诗词也背得差不多了。
1968年8月,工人、解放军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康乐园。在清华,他们结束了惨烈的武斗,在中大,他们占领了陈的房屋。1969年春节,陈寅恪搬出西南区52号。年底,他死于心力衰竭。19年前,在台湾,他的好友傅斯年在建设新校园的极度忙碌中死于脑溢血。8年后,他的学生刘节,则在“文革”结束后一年死于喉癌。
(参考书目:吴定宇《学人魂——陈寅恪传》、《走近中大》,陆键东《陈寅恪的最后20年》,岳南《陈寅恪与傅斯年》,王富仁《谔谔之士》,王为松《傅斯年印象》,刘节《刘节日记》,黄仕忠《老中大的故事》,周策纵《五四运动》,吴定宇《中山大学校史》,王晓明《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等。感谢吴定宇教授提供帮助)
中大部分名师
姜立夫(1890-1978)我国现代数学奠基人之一。1952年院系调整时应聘到中山大学数学系任教授。他非常重视引进国外教材,为中大培养了许多数学家。逝世后,将留穗个人藏书全部赠送给了中大图书馆。
陈焕镛(1890-1971)我国著名植物学家、植物分类学奠基人之一。1927至1952年在中山大学农学院任教授。刚到中大一个学期,即被邀请回此前的学校任教,在中大的极力挽留下他没有离开,并一干就是几十年。
梁伯强(1899-1968)我国著名病理学家、病理学奠基人之一。1932年受聘为中山大学医学院教授兼病理学研究所主任。任职中大期间,于1937-1938年和1948-1949年两度出任医学院院长。
王力(1900-1986)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翻译家。曾担任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是中山大学语言学系的创始人。
詹安泰(1902-1967)我国著名古典文学学者、文学史家。1938年起,一共在中山大学教授28年,担任中文系主任、古典文学研究室主任。日本学者对他有“南詹北夏(承焘),一代词宗”的美誉。
陈心陶(1904-1977)中国寄生虫学奠基人之一。1949年秋,他从美国归来,途经香港时,香港某研究机关高薪聘请他进行蠕虫病研究,但他毅然回到了广州岭南大学医学院(后并入中山医学院),为我国早期的血防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刊记者李超整理)
上一篇:“党的需要就是我一生的追求”
下一篇:科学名词审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