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疗法治疗胃溃疡的临床效果观察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2月至2015年2月于我院就诊的胃溃疡患者90例,所有入选患者均已确诊为胃溃疡。其中,男性患者49例,女性患者41例;年龄20至55岁,平均年龄(41.9±6.9)岁;胃溃疡病程0.5至15.5年,平均病程(6.9±1.7)年;体重44.5至75.5kg,平均体重(64.7±4.9)kg。将患者按照入院编号,随机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以及体重等一般资料对比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本组患者常规西医治疗,常规药物主要包括克拉霉素、阿莫西林以及兰索拉唑等。
1.2.2 观察组
给予本组患者中医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采用不同的中药治疗措施。①基础药方组成:白术、党参以及川楝子各15克,茯苓和元胡各12克,香附和海螵蛸各10克,砂仁和炙甘草各6克。气滞重者可添加适量的郁金、枳实、丹参、白芍、乌药以及柴胡;胃酸者可添加适量的瓦楞子。②服药方法:采用水煎服用,1剂/天,每剂分为两次,早晚各一次。
治疗3月个后,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
1.3 疗效评价
临床疗效评价:①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体征基本恢复;②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均获得加大的改善;⑧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不明显或加重。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一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X2检验,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情况: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95.56%(43/45)和82.22%(37/45);两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3 讨论
胃溃疡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消化道疾病,常见发生于十二指肠、食管以及胃等部位。在西医学中,胃溃疡主要是由幽门螺杆菌感染所致。此病多少患者常出现上腹部疼痛的症状,通常出现于餐后1小时之后。部分胃溃疡患者并无明显症状,或者其首发症状为该病的并发症(如,胃穿孔以及胃出血等)。在中医学上,胃溃疡属于“胃脘痛”或“胃痈”的范畴,其病因主要包括饮食不节(如,饮食长期不规律等)、情志不和(如,身心劳累等)、外感六淫以及体制禀赋(如,阳虚体制)。胃溃疡的发生,不仅严重危害到患者的身体健康,而且也对其日常生活工作造成严重影响,且若治疗不及时还会引发各种并发症。加之,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使得胃溃疡的发生率越来越高。因此,如何提高胃溃疡的临床治疗效果已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本文研究表明:通过对上述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可知,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疗效总有效率为95.56%(43/4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22%(37/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知,中医疗法治疗胃溃疡取得了确切的临床治疗效果,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的预后效果和生活质量;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