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鸣鹤:矢志岐黄成大医
他,西学中医出身,凭借自身努力,长期奋战在临床一线,成为当代中医杰出的代表,成为民众心目中悬壶济世的老中医。
他,年至耄耋,2018年就要跨入“90后”行列,仍坚持每周坐诊,患者遍及海内外;
他,1964年在山东最先创立风湿免疫科,成為我省乃至全国最早成立的专科科室之一,其多个弟子成为国内中医内科及风湿病领域的领军人物。
他,就是山东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张鸣鹤。
从医近60年以来,张鸣鹤教授始终致力于中医内科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特别在中西医结合防治风湿免疫性疾病方面独树一帜,通过大量实证经验采集和总结共性规律,逐步探索建立起辨证的个体化诊疗方法,在行业内和本专业领域已颇具知名度和影响力。
澄神定志 志在岐黄
2017年6月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北京联合举办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表彰大会,张鸣鹤被授予“全国名中医”荣誉称号。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人才是根本。把中医药振兴发展的愿景变成实景,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这样的榜样引领。
党的十九大作出“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重要部署。这些堪称“国之瑰宝”的中医榜样,可谓中华医学文化的重要传承者和创新者。张鸣鹤作为全国中西医结合治疗风湿病的业界泰斗,在遵循中医古道、传承中医国风的基础上,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首先提出“热毒致痹”学说,首倡“清热解毒法”治疗活动期风湿病,首创“麻醉下手法牵拉四肢大关节屈曲强直畸形”技术,使得传统中医药获得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我国风湿免疫性疾病防治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年华虽老,壮志犹存。张鸣鹤对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有着发自内心的使命和担当。已至耄耋之年,他仍致力于传承中医药文化。2015年11月,在“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九届全国中医风湿病学术大会暨第七届国际中医风湿病学术大会”上,87岁的他中气十足、铿锵有力地向来自全国及世界各地的风湿病同道做专题演讲,受到与会嘉宾的高度赞赏。
提到中国医学的传承者和践行者——中医,人们总是下意识地加个“老”字。老中医者,以德统才,德艺双馨。深受患者爱戴的老中医张鸣鹤有着怎样的医学传奇和人生故事?初冬的一天,我们走进张鸣鹤教授家中,但见老教授鹤发童颜,思维敏捷,健谈之余不乏幽默。在他的娓娓讲述中,我们走进他与中医药的传奇故事中。
张鸣鹤教授正式从事中医药工作始于1961年,与中医药的缘分却可以从五岁论起。五岁时,他染了伤寒,高烧不退,不思饮食,是中医救了他的命。后来,父亲又患疮疡病,后背曾长了一个大痈疮,也是经由中医治好的。随着时间推移,张鸣鹤对中医的认识不断加深和扩展。在张鸣鹤看来,中医药是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是数千年知识积累、智慧积淀的结晶。自懂事起,张鸣鹤就对中医这份职业情有独钟。
1947年,张鸣鹤高中毕业。由于种种机缘,先后经历了报务员、小学教师等角色和身份的他,始终没有放弃学医的想法。念念不忘,必有回响。1950年,张鸣鹤参加小学班主任培训期间,请假到上海参加了全国统一高考。昔日医学梦,一朝终得圆,张鸣鹤成为山东医学院医疗系的大学生。5年的大学时光里,张鸣鹤依靠学校助学金的资助顺利完成学业。毕业后,他被留校分配到山东医学院附属医院(现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成了一名内科住院医师。
在张鸣鹤教授看来,自己能走上中医之路,和时代的滋养和助力密不可分。1958年10月11日,毛泽东主席作了“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的著名批示。在这一批示中,毛泽东还指出:“我看如能在1958年每个省市自治区各办一个70人至80人的西医离职学习班,以两年为期,则在1960年冬或1961年春,我们就有大约2000名这样的中西医结合的高级医生,其中可能出几个高明的理论家。”
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的中医院纷纷响应这一号召,开始举办“西医学习中医班”。山东中医学院也从全省的西医院抽调了近60名青年医师离职学习中医,张鸣鹤是其中一位。经过两年半的专业学习,绝大多数学员都回到了原单位工作,而张鸣鹤却被留任到山东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当上了一名中西医结合的内科主治医师。
从1961年3月至今,张鸣鹤教授已在中医药事业上倾注了近60年光景。他对中医内科领域的常见病,尤其在治疗风湿免疫性疾病,在治疗风湿、类风湿、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大动脉炎、白塞病、痛风、银屑病关节炎等风湿性疾病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应用于临床,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建科创业 鞠躬尽瘁
张鸣鹤教授的专业领域是风湿病科。但什么是风湿病呢?我们在张鸣鹤教授的医学专著《清热解毒法治疗风湿病》中找到答案:风湿病是临床常见而又多发的一类难治性疾病,致病与自身免疫有关。早在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和《金匮要略》中就有关于“痹症”与“风湿”的专论。其病变范围常涉及皮肤科、骨科、内分泌科、血液科等多学科领域,致使原本顽固难愈、尚缺乏特效根治手段的疾病难以得到规范有效的治疗。
20世纪60年代,受到上海一家风湿病专科医院的启示,张鸣鹤开始在山东省中医院谋划成立风湿病专科。1964年,由其牵头,与省中医研究所的邱桂兰医师在山东省中医院内科6病区开设了风湿病专科病房,当时床位一共30张。这30张床位,标志着山东最早的风湿科正式创立。
创建之初,风湿病专科收治的病种主要是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和银屑病关节炎。由于临床经验缺乏,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收集和验证一些民间的单方验方,收到较好的临床疗效。其中,最具特点的猪蹄子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被收录在中医内科教材中。
从1966年开始,为了响应毛泽东主席“把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6.16”指示,医生们几乎一有时间就到农村去巡回医疗。张鸣鹤曾7次跟随医疗队奔赴山东惠民、无棣、宁阳、平阴等地方,少则三个月,多则半年。所到之地,农民一听说他们是省里派来的医生,什么病都要找他们看。由于农村经济贫困,张鸣鹤就尽量使用针灸和土单验方进行治疗,这使得他所开具的中药方也从此形成了“简”“验”“廉”等特点。
中医的生命力在于有确切的临床疗效,而获得确切临床疗效的前提是中医具有中医的临床思维和对疾病的认知方式,这就是自古迄今中医临床应用、业界内外耳熟能详的“辨证论治”,或称“辨证施治”。巡回医疗的日子结束后,张鸣鹤重新把精力集中到风湿病的临床实践中来,并且清楚地意识到离开“辨证施治”的原则将一事无成。在这种原则的指导下,他们不断斩获新的科研成果。1978年,山东省首次全省科学大会,张鸣鹤以《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为命题的科研项目,荣获山东省科学大会成果奖。
从20世纪70年代起,免疫学在世界范围内有了迅猛发展并深入到临床各个环节,尤其是对风湿类疾病的影响更为突出。张鸣鹤清楚地认识到中医与临床科技发展的紧迫性。他先到上海参加了免疫学的基础培训,又在山东医学科学院的基础免疫实验室学习了三个月。学习结束后,他敦促山东省中医院化验室开展并完善诸多基础免疫的化验项目,同时试图把风湿病专科改为风湿免疫专科,把临床诊治的病种扩大至国内外公认的所有病种。1964年开始建科的山东省中医风湿免疫科,历时五十年发展,时至2013年,已成为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临床和教学基地,成为山东省痹病重点专科和重点学科。
除了创立山东最早的风湿免疫科,1983年,张鸣鹤教授在第一次全國风湿痹病学会上建言献策,为创建全国风湿病分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89年,全国第五次痹病学术会议在江西庐山召开,同时宣布全国中医痹病专业委员会(后改为“中医风湿病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张鸣鹤被推选为全国中医痹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91年,由张鸣鹤牵头召开了山东省中医风湿病首届学术会议,同时申请成立山东省中医风湿病专业委员会。遗憾的是,当时只获准成立中医风湿病学组。直至1996年在威海召开山东省第三届学术会议时,才获准成立山东省中医风湿病专业委员会,由张鸣鹤任主任委员。
习古不泥 力求创新
中医是最古老的医术,也是最年轻的医学。纵观中医学理论知识体系的产生、发展及演化进程,无论朝代更迭还是文化碰撞,中医药学都在不断汲取各个历史时期的观念、文化、理论、技术的多元素滋养,其理论和实践体系都在不断充实、更新和壮大。
在张鸣鹤看来,面对风湿病这一世界性疑难疾病,因循守旧是没有前途的,唯有创新才能有出路。在治疗风湿病的过程中,张鸣鹤教授逐渐摸索出一套独特的治疗方法,堪称中医药健康文化的传承和活学活用的典范。他在学习继承“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传统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大量临床病例和对现代免疫学、病理学的理解,认为风湿病活动期属于中医“热痹”范畴。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张鸣鹤教授还观察到,由于多数风湿病,特别在急性发作进展期,都离不开致炎因素的作用,炎症所造成的肢体关节红肿热痛与热痹主证相吻合,故炎症疼痛与中医学热痹关系密切。
于是,张鸣鹤教授在国内首先提出了“热毒致痹”学说,创造性地提出了“因炎致病”“因炎致痛”“炎热灼痛”“炎生热毒”是风湿病活动期的主要病机,风寒湿邪致痹,化热蕴毒,浸淫筋骨关节,临证特点为关节红肿热痛。这一理论观点,进一步充实了中医痹病诊疗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后来,根据“炎生热毒”病机,张鸣鹤教授又以《清热解毒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作为课题进行研究,用以清热解毒药为主的复方进行基础实验,结果证明此类复方具有明显的抑制大鼠佐剂性关节炎和抗棉球肉芽肿的作用。
1991年,张鸣鹤进一步提出风湿病活动期要以“清热解毒”为治则大法的新观点。这一理论独树一帜,成为治疗各类风湿病的基础法则。根据治疗风湿病的多年经验并结合临床,张鸣鹤教授将其它治法与“清热解毒法”巧妙配伍,自拟了“通痹汤”等临床疗效显著的系列方剂,形成了“清热解毒十八法”。临床风湿免疫病大都可以采用这十八种方法,但需要灵活配伍,方能显效。
中医药学发展至今已越两千年,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在当代仍熠熠生辉,得益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培植浇灌,得益于历代医家亿万人次的临床实践经验,亦得益于先贤后学的传承创新。“十八法”用新的思维、新的辩证、新的治疗法则,独辟蹊径地去应对所有风湿类疾病,扩大了临证的视野,增加了应对措施。在《风湿病与关节炎》杂志编辑部主任娄玉钤看来,这十八法“理法方药一脉相承、丝丝入扣,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解决了前人没有解决的问题。”
很多患者生了病,喜欢看中医,因为副作用小,疗效好,中草药价格相对便宜。中医、中药在控制风湿病活动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疗效,使患者减少了激素等西药的使用,有效预防或减轻了激素的毒副作用。张鸣鹤的这一学术理论在历届风湿病学会中被学术界认可并推广应用。
张鸣鹤主张应用辨证论治使用中药汤剂来治疗各类风湿疾病,但也不排除其他治疗方法。在他看来,关节牵拉矫形,对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幼年特发性关节炎、鹤膝风所引起的髋、肘、膝等大关节屈曲固定畸形的患者有很高的科学性和适用性。张鸣鹤教授首创在腰麻或者臂丛麻醉下,手法牵拉矫治关节疾病引起的四肢大关节屈曲畸形的技术方法,为患者免除残疾或者关节置换手术的风险。经鉴定,此项研究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得到专家的肯定并给予高度评价。
仁慈恻隐 心系苍生
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读经典、做临床、治顽症,从医60年来,张鸣鹤教授用精湛的医术及高尚的品德,把医道融入自身的修养,书写了大医精诚的鲜活样本。
张鸣鹤教授坚持门诊及病房工作,数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患者遍及国内外。每次坐诊,他一刻都闲不住,虽然医院半天只给他预约40个病号,但慕名而来的病人实在太多,他都是诊治完最后一位患者才下班,常对重症及远道而来的病人加号诊治。
他还经常义务性地替病人诊治,并时常给外地病人免费寄药或药方。地处黑龙江、内蒙、新疆、宁夏、贵州等离山东较远地区的一些病人,不能亲自来找张鸣鹤诊治,只好慕名来信求医问药。他都一一建立档案,给以处方治疗,许多疑难杂症就是在没有见面的情况下,通过这种方法给治好的。
皓首穷经,只为更好地治病救人。据张鸣鹤的女儿张立亭教授介绍,老人在家里呆的时间最长的地方是书房,不是读医书就是写回信。在张老的书房里,我们看到了满柜子的医学书籍,也看到了一抽屉一抽屉求医问药的信件。所有信件都被分门别类地用订书针装订整齐。这是张鸣鹤悉心为每一位患者建立的“档案”。每份“档案”里,除了病情介绍、检查结果,还附有详细的处方记录。每次收到关于新病情的信件,张鸣鹤就给他们及时回信,把新的调整过的药方再邮寄过去。
医者父母心。张鸣鹤每开一味中药,都要反复斟酌,总是把最佳配伍的药方给患者。遇到困难的病人,张鸣鹤也常常会配好了药给对方寄过去,有时候还会附带一些钱。1996年,德州的一名小患者张某刚满14岁,他和姐姐都患有关节炎,都来找张鸣鹤看病。那时,患者的母亲刚去世,父亲在煤矿打工,收入难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张鸣鹤听说后,立即自己花钱配上药材给小患者家寄去,而且逢年过节就给他家寄钱,一直持续了好多年。
中医药是中国送给世界的礼物,中医师是把礼物带到四方的使者。千年传承,医人无数,他们靠仁术造福黎民百姓;既为科学,更是文化,他们用坚持延续中华荣光。1985年10月,我国首次派遣中国医学代表团访問日本,参加在日本京都召开的第四届国际医学会学术会议。受卫生部指派,张鸣鹤作为代表团成员,在大会上发表了题为《中医学与免疫》的特别演讲,受到日本汉医界的高度评价。
张鸣鹤等老专家们在中医上的颇高建树,引来了中央电视台等国家级媒体的聚焦。从20世纪90年代,中央电视台《中华医药》栏目记者,就开始对张鸣鹤等一些中医名家进行专访和报道,引起了国内外患者的高度关注。
2001年,一位加拿大华人企业家通过中央电视台向张鸣鹤发函求治。他的夫人得了一种罕见的“自身免疫性血红蛋白尿”疾病,久经加拿大、美国的名医治疗无效,也曾辗转到香港找中医治疗过,却仍然需要依靠激素和不断输血才能维持生命。面对这例全球罕见的疑难疾病,张鸣鹤初步确定,这是属于气血亏虚、阴虚内热、血热妄行的中医病机,从而制定清热凉血、益气养血、和血止血的治疗原则,寄去了第一张处方,以后在电话中根据病情变化加以调整用药,果然收到了很好的疗效。病人逐渐能够摆脱对激素的依赖,并且停止了输血,经过一年半的治疗终于得到了完全康复,至今没有复发。
这样充满传奇色彩的行医故事,在张鸣鹤教授的诊治档案里并不是个例。1991年,台北一位华商陈某的女儿因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肾功能衰竭,大量蛋白尿渗出,难以得到控制。陈某带女儿慕名前来山东找张鸣鹤求治。经过一个多月的住院治疗,病人病情得到控制稳定。出院后,张鸣鹤和他们也是通过信件往来联系,调整治疗方案。以中药为主治疗一段时间后,患者得到完全治愈。
提携后学 薪火相传
在张鸣鹤教授身上,有一种很重要的品质,就是传承,提携后学、甘当人梯。一直以来,张鸣鹤本着倾囊相授、毫不保留的原则,通过临诊、口传、面授及专题讲课等形式答疑解惑,为学生传授自己的宝贵经验。1997年1月,张鸣鹤教授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005年4月,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被纳入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并顺利通过国家验收。
从1979年开始,张鸣鹤教授共培养硕士研究生8名、高徒两名。他所带的学生出类拔萃,诸多门人弟子成为国内中医内科及风湿病领域的领军人物,多个弟子在他的学术思想的影响下著述力作,撰写出版了《热痹症治新说》《经方治疗风湿病》等。
中医药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而独到的传承模式是中医药这一传统学科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关键。从2010年开始,有着中医传承特色的全国第一批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纷纷开工。张鸣鹤传承工作室历经三年多时间,2014年如期完成国家验收。工作室不仅在新药或自制剂的研发、专著出版、专病诊疗方案等方面有着进一步的深耕,而且还建立起了包括张鸣鹤教授典型医案、影像资料、成才之路等多种继承工作成果在内的数据库,使传承团队真正成为培养中医药传承型人才流动站的骨干力量。
工作室组成人员由付新利、张立亭等组成。付新利师承于张鸣鹤教授,是现任中华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常务委员、山东中医风湿病学会主任委员,山东省中医院风湿科副主任。对风湿病的治疗,他主张中西医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的综合治疗。在他看来,一般在疾病活动期,多采用现代医学或中西医并重的诊治思路,以迅速控制病情,阻断病情演变;待疾病控制缓解后,突出中医特色,充分发挥中医中药在巩固疗效、防止复发、减少西药毒副反应、提高机体免疫力等方面的作用。对疾病中、晚期因组织粘连造成的功能障碍,可采用麻醉下关节疾病牵拉矫形术。他的这种理念和实践,得到了中医界的肯定和认可,并在治疗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张立亭教授是张鸣鹤的女儿,多年来一直陪伴在他的身边。她在继承张老清热解毒为主治疗风湿免疫性疾病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经络的混沌运作机制,自创经络疗法结合中药治疗临床难愈性疾病,疗效显著。
由张鸣鹤教授亲手创建的风湿免疫科薪火相传、代有传人,目前形成了一个老中青结合、学术梯队完善、专业素质良好、中医特色突出的临床科室。这个学术医疗团队勇于担当,不断攀登新的高峰,不断斩获新的成就。其中,2012年,科室被遴选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2012年公共卫生资金中医诊疗指南应用评价项目》病种临床评价科室,为中医临床诊疗指南的实施推广和进一步修订完善提供了依据。2013年,风湿科主任刘英组织成立山东中西医结合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并当选为首届主任委员,进一步扩大了中西医结合防治风湿病的影响力。对于风湿免疫科今天的成绩,作为创始元老的张鸣鹤,自然是感到满意和欣慰。
(编辑/萧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