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内科学》理论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学科的主干课程,是临床其他各科的基础,在中医院校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教学工作中,笔者发现学生对中医内科的理论学习不够重视,现提出其存在的问题并就其对策与大家讨论切磋。
关键词:中医内科学;理论学习;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3-0196-02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学科的主干课程,也是临床其他各科的基础。在《中医内科学》的教学工作中,笔者发现学生对中医内科的理论学习不够重视。究其原因,该课程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其理论教学建立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基础课程上,教学内容上有许多与基础课程交叉重复之处。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故学生常对教材中涉及以往重复的、已学过的基础理论知识兴趣不大。同时,《中医内科学》涉及的名词术语多、概念较抽象,且内科病证中的一些内容如病因、病机、证型等重复较多,学生常常感觉《中医内科学》的教材枯燥、内容陈旧重复、学习难度较大,故常常表现出对《中医内科学》的理论学习重视不够、兴趣不大。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对《中医内科学》理论学习的兴趣,对提高《中医内科学》的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可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加强:
1.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讲授。例如,对各病证的定义、概念、内容,教师不应仅简单地用文字加以讲解表达,中医内科的许多病证都具有典型的症状特点,学生由于经验所限,往往缺乏对病证的具体认识,如果能结合各病种的特征与临床特点进行分析,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授课,学生的兴趣也将会随之提高。如中风病人的语言謇涩、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痹证患者关节僵硬、肿大、变形、屈伸不利、甚至肌肉萎缩等;哮病患者急性发作时的“喉中如作水鸡声”;痫病病人的多种发作形式;鼓胀患者的腹部胀大如鼓、脉络显露、赤丝血缕等体征;黄疸病人的目黄、身黄、小便黄及阳黄、阴黄的不同临床特征;水肿病人的眼睑、头面、四肢、腹背的液体潴留;等等。这些均可借助对图片、音频、视频等的综合应用,使学生看得见,听得懂,从抽象概念变为具体印象,从枯燥深奥理论转为生动易懂知识,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随之提高。
2.加强古代经典医籍的学习。《中医内科学》内容丰富,各病证的“概述部分”中均有大量古代医家对内科各病证的精妙论述。通过对历史源流的讲解,进行《中医内科学》知识内容的拓展,从而加强学生对古代医籍的学习过程,加深学生对病证的感悟,激发其想象力,并促进其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升。如对“胸痹”一病,学生如能在课前将《金匮要略》中提到的“阳微阴弦”充分理解,则会对胸痹的病因病机、辩证分型易于掌握;再如讲授“水肿”病时,掌握《素问·汤液醪醴论》中“开鬼门、洁净府、去菀陈莝”的治水三法对了解水肿病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中风”的病因病机复杂,在讲授历代医家对病因病机的认识时,结合唐宋不同阶段前后对中风的不同认识,可讲述唐宋以前的“内虚邪中”、《黄帝内经》的“气血逆乱”、金元时代主张的内因(心火、肝风、气虚、血虚夹痰)及明清医家逐渐形成完善的“内伤积损、肝风内动、气虚血瘀”及至清末民初张伯龙、张山雷、张锡纯倡导中西汇通,“气血不足”、“肝阳肝风挟气血并走于上”等,从而了解中风病病因病机理论的发展与成熟。
3.重视病因病机内容的学习。系统掌握病因病机对学生能否具备清晰的临床辩证思维而言十分重要,所以也是《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但由于中医病因病机学说多为思辨性质,内容常表现为单调性、重复性,不似讲解《西医内科学》中的内科疾病病理机制那样图文并茂、引人入胜,例如病因部分不外乎外感六淫、饮食不节、情志不调、劳倦久病、先天禀赋不足等;病机部分不离气血津液受累及脏腑精气受损,虚则为气血阴阳不足,实则为气滞痰浊瘀血水饮,故学生学习时常常觉得枯燥乏味。针对本部分的内容,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可采用图表教学法来讲授本节内容。通过各种图表信号,可使复杂的内容简洁明了,并便于学生结合以往的知识,简要地把需掌握的知识表现出来,迅速地理解和抓住知识要点,以增强学习效果,提高思维能力。例如,在讲授“痹证”时,总结了下面的图表。(见图1)
在讲授时,通过对图1的讲解,让学生理解图表,才能便于记忆。从图表中,可看到痹证的病因为感受风寒湿热(外因)和正气不足(内因);基本病机为经络闭阻(肝胆络脉失疏和肝胆络脉失养);病性有“邪实”与“正虚”之分,邪实以风寒湿、风湿热、痰瘀为主,正虚以气血不足、肝肾亏虚为主,日久可内舍脏腑,形成“五脏痹”。证型及其代表方为:风寒湿痹证,薏苡仁汤;风湿热痹证,白虎加桂枝、宣痹汤;寒热错杂证,桂枝芍药知母汤;痰瘀痹阻证,双合汤;气血虚痹证,黄芪桂枝五物汤;肝肾虚痹证,独活寄生汤。只要理解并记住上图,痹证病症的重要知识点就基本掌握了。通过把疾病总结为由重要知识点组成的图表,学生就很容易掌握每个病症,减少对病症的混淆。
4.结合临床实践、病案讨论进行教学。《中医内科学》实践性较强,单凭课堂上的教学远远不够。《中医内科学》教材中虽讲解了内科50余个常见病证及其相应的附病,内容繁多,涉及面广,知识密集,但教材仍不可能将临床病证千变万化的表现和各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均记载其中。因而学生真正面对患者时常感束手无策、无从下手,究其原因还是临床辩证思维能力不足。如果不结合临床实践,学生很难产生浓厚的兴趣和自我学习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对临床经验很感兴趣,如能结合临床实践中典型有效的病例或中医名家的临证验案,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大大提高,从而更明确学习目的,也能进一步促进对《中医内科学》理论的学习。此外,案例教学法也是《中医内科学》教学中常用的、有效的方法,它以临床诊治典型实例进行教学,通过源于实际的案例来反映辩证论治过程,举一反三,可有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注意总结、归纳和比较。学生们常反映《中医内科学》的内容冗繁、难记,但是在临床实践中,只有把知识熟练记忆,用起来才会得心应手,遇到患者才不至于无从下手。在教学的过程中,可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如比较、归纳、联想、总结等,前后联系,总结规律。如运用比较法,可有效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相关病证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引导学生在比较、辨别中增强归纳、分析与研究的能力,并避免死记硬背,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如胃痛的寒邪客胃证、腹痛的寒邪内阻证,均有外感风寒邪气的病因,均为急性起病、疼痛拘急、得温痛减、遇寒加重,但疼痛部位不同,胃痛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腹痛则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为主,其代表方分别为良附丸、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均以良附丸为主方。咳嗽、肺痨、咯血均可见肺阴亏耗证,均以干咳、咳声短促、痰少黏白或痰中带血丝为主症,但主方则有沙参麦冬汤、月华丸、百合固金汤的不同。归脾汤在《中医内科学》中是运用最为广泛的方剂,可引导学生归纳用于心悸、不寐、健忘、眩晕、郁证、阳痿、血证、内伤发热、汗证等病。在讲授的时候,采用比较、归纳的方法中,前后联系,总结规律,便于学生更好地记忆和掌握疾病。
总之,对于《中医内科学》的理论教学,只有灵活运用不同教学方法,使学生对《中医内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自我学习的意识,帮助学生将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中医内科学》理论教学的关键内容,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临床思维,成为既有理论知识又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合格中医人才。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Theory Teaching in "Internal Medicin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NG Xiao-yun,HUANG Feng
(Yun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Kunming,Yunnan 650500,China)
Abstract:"Internal Medicin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is not only the main course among the whole courses for TCM students,but also the fundamental course for other clinical subjects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CM colleges. During my teaching experience,it is observed that students in TCM colleges did not pay enough attention to the theory study.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are posed for discussion.
Key words:"Internal Medicin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heory study;problems;countermeasures
上一篇:中医学专业床边教学模式的探索